学佛笔记

情绪起伏不要怕,这就是修行的下手处
2024-11-23 13:05

人往往有情绪上的高低起伏,却没有充分看清那只是自己情绪上的高低起伏。没有看清之下,就容易起执着造成伤害。有人把脾气发在无辜的人身上,有人受不了心头剧烈的郁闷而自我麻醉或甚至自杀。依四念处的修行法看,这就是因为人没有把受念处修好,充分看清那只是自己的一个感受。人往往不自觉地把一东西扩大,使自己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许多一时作出激烈行为的人,事后皆颇后悔地看清了自己当时只是深陷于一种情绪中。以佛教的修行看来,所谓修行是不能靠事后才看出的。修四念处当养成一种习惯,要事事在当时就看出来,当时就不为它所惑才行。

一个感情丰富的人,生活中往往有许多感受。有感受和充分看清自己有那个感受,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修四念处并不是要我们对任何事有感受或没有感受,而是当任何感受发生的时候,我们该充分察觉那一种感受发生了。充分察觉并不只是意味着知道其存在,除了知道其存在外,还必须对和那一个感受相关的一切可观察到的事实充分了知。例如那一个感受的强度是强还是弱?是强则我们该了知那是强,是弱则我们该了知那是弱。再如那一个感受是长还是短?是长则我们该知道是长,是短则我们当知是短。如那个感受已灭去,则我们当知它已灭去。

故四念处所谓的观照,并不只是知性上的知道其存在而已。如果一定要说它是知道,则这个知道是一个有持续性的了知,是一条线而不仅是一个点。

常有人会问:知道又怎么样呢?答案很简单:知道或察觉本身,就有离执(远离执着)的作用。而佛教中所谓的执着,正是佛所发现众生苦恼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初学佛法者而言,执着是一个需要解释的佛学语句。它是一个含义较广的词,其意义是于事实不了知,却坚执不放。和我们一般所谓对理想或爱情的执着,并不完全一样。在一般人的了解来说,人有自己的理想而不肯放弃,在任何困难的情形下皆不屈不挠,坚守原则到底,这可被称为执着。但在佛法里,这却不一定是执着。佛法里讲的执着,一定意味着于事实不充分了知。不了知却用了许多力气,坚执不放,把自己或别人弄得很累,就是执着。依佛法来看,一个人若充分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对自己的理想了知且坚守不放弃,我们称这种现象为精进,而不称作执着。

但话说回来,大多数的人们是不是皆充分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呢?这是一个问题。我不想在此对此问题讨论太多。总之,在原则上说,佛法的执着一定意味着:(一)无明(于真相不了知);(二)用力(心力或身力,以坚执为相)。

例如有人明知吸烟有害,却嗜于吸烟,想戒却总不开始,以致对身体造成损害。在这个现象里,我们可以看见一个人对烟草及由吸烟造成的感觉的一种执着。这个人虽然知道烟草有害健康,但他仍对某些真相没有充分了知。他主要没有了知的,是他本人在内心一股对吸烟及吸烟那种感觉很强的贪著力量,那个力量就是执着。人虽然知道尼古丁有害,但是这个知道仍不能解决问题。佛法认为真正的问题不在尼古丁,而在吸烟者本身对尼古丁的执着。

吸烟者如欲戒烟,一定要能见到自己的那个执着,才算是成功地掌握了四念处在此处修行的要点,而且不只仅是蜻蜓点水式的见到。要能使那个观照的力量持续不断地对执着本身作用下去,才是四念处修行的旨要。真正的修行人,是有着坚强决断的大勇猛力的,不达到苦的止息,绝不终止。

相对说来,看清因执着而造成的现象(如嗜烟)较容易,但看清执着本身就较难。就好像有风在吹,看到因风卷起的尘埃(即风沙)较容易。但若没有尘埃,就不容易看到风。必须用皮肤去感觉才会知道有风。执着也一样,像一阵风。眼睛只能看到因执着而起的尘埃(即现象),而执着本身用眼睛是看不到的。众生必须用自己的慧眼,也就是四念处所用的觉性,才能知道其存在及情状。

修行人必先看见执着,才有修行的下手处,否则用功大多白费力气。这就好像有人背了一样重物,觉得很累。他一定要看出自己很累是因为背上背了一样东西,才知道如何把它放下,得到轻松。否则任他在心里作任何的观想,口中作任何声音,手脚作任何姿势,皆没办法减轻负担。佛教中主要讲的智慧,并不是一样很玄的事,只不过是用自己的慧眼去看出自己很累的原因(如背上的重物),然后放下得到自在罢了。

End

做人做事不要有情绪

◎ 静 波总而言之,做人做事不要有情绪,情绪就是无明的业力。所谓无明的业力,就是业障深重,就是我们所说的业障现前。如果业力障碍我们,我们就看不透、参不明白,就是执迷不悟、一根筋,就是钻牛角尖具体就是:

控制情绪是一个人最大的修养

◎ 庄 子不稳定的情绪伤人伤己,控制情绪是一个人最大的修养。情绪不好,是格局太小。《庄子山木》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乘船过河,前面有船要撞上来,这个人破口大骂,骂对方不长眼。等船撞过来,却发现对面

情绪就是无明的业力

◎ 静 波总而言之,做人做事不要有情绪,情绪就是无明的业力。所谓无明的业力,就是业障深重,就是我们所说的业障现前。如果业力障碍我们,我们就看不透、参不明白,就是执迷不悟、一根筋,就是钻牛角尖具体就是:

不要让别人决定你的情绪

一样东西是否值得拥有,不在于其本身的价值,而在于你是否需要。只有你需要的才是最好的。不要在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上纠缠,在那上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越多,损失的就越多。找准自己想要的才最有意义。有人认为,受了冤

穿越情绪的风暴

一行禅师以呼吸照顾愤怒当愤怒、嫉妒与绝望的能量生起时,我们应懂得如何处理它,否则就会被这些情绪淹没,而受到极大的痛苦,念念分明地呼吸,就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照顾情绪的修行方式。为了能好好地照顾情绪,必须

情绪宣泄的最好方法

情绪宣泄的最好方法◎ 林语堂很多人都认为哭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尤其是男人们,他们甚至在最最伤心的时候,也宁可磨牙齿、握拳头、呕吐、晕倒,冒着生命的危险,千方百计地想尽方法,总不肯让眼泪轻弹。其实人之所以

化解情绪的小妙招

化解情绪的小妙招让你每天都有好心情圣严法师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了

要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圣严法师在混乱、紧张匆忙的时代里,人的情绪时时刻刻都在浮动,所以懂得如何控制情绪是非常重要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不要总是将焦点放在情绪的爆发点上,可以利用散散步、喝一杯水、听一首柔

在日常生活中情绪起起伏伏,如何来对治它

净界法师问:师父您好!关于权法、实法的操作,弟子这边再具体问一些生活上面操作的细节。我们凡夫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受到业力的刺激,可能一天下来情绪起起伏伏的,有时候会烦恼。在烦恼当中当然不是那么的清醒,可能

一日禅| 你的情绪,别人无需负责

生活中,很多人总是不能将工作和生活区分开来,最明显的表现是,将工作上的坏心情带回家,发泄给家人,亦或是将生活中遇到的糟心事,带到工作中,影响工作。这两种情况,不论哪一种,都是不专业的表现。我知道人不是

净慧老和尚:克服两种情绪,防止两个偏差

打七到今天为止,已经是第九天了。如果功夫用得好的话,应该有些消息。这些天来,十方护法的护持,常住的操办,在这里,各位可以说是百事不关心,十指不沾水,菜来伸手,饭来张口,事事现成,般般如意。看得出来,大

情绪起伏不要怕,这就是修行的下手处

人往往有情绪上的高低起伏,却没有充分看清那只是自己情绪上的高低起伏。没有看清之下,就容易起执着造成伤害。有人把脾气发在无辜的人身上,有人受不了心头剧烈的郁闷而自我麻醉或甚至自杀。依四念处的修行法看,这

你真的有用心去感知过他人的情绪么?

导语:多用一份利他的心,人际关系就会变好。人们普遍忙于工作、学业,除了跟自己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之外,对身边其他人的关注度都不够,不知不觉间,彼此间的心理距离越拉越大,觉得周围的人冷漠、自私、不关心自己

稳定的情绪,是最好的教养

圣严法师说:有德即是福,无嗔即无祸,心宽寿自延,量大智自裕。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会有情绪,这很正常。但情绪就像水,宜疏不宜堵。学会控制情绪,不能把情绪看得过重,也不能一味遏制情绪的产生。1人生

王阳明:稳定的情绪,是最好的修养

我们常说一个词:出离愤怒。人在情绪上头的一刹那,是一只不受控制的野兽,做出的决定,只能伤人伤己。冲动是魔鬼,不稳定的情绪是一颗定时炸弹,让自己和他人苦不堪言。在王阳明看来,稳定的情绪不是天赋,而是一种

健脾、补肾、益肺、祛脂、保肝、利气,这就是五豆汤!

五豆汤,有健脾、和胃、补肾、益肺、祛脂、保肝、宽肠、利气、健身强体之功效。材料:红豆、黄豆、白豆、绿豆、黑豆赤豆(红小豆):味甘、酸、性平。入脾、肝、膀胱经。利水消肿,除胀消痞,健脾补血。黄豆:味甘,

庄子:真正厉害的人,早已戒掉了情绪

10.28日发生的重庆公交事件中,刘某因为错过了一站路,情绪一时失控,与司机发生争执,导致公交车坠河,让一车十几人失去了生命。这其中有老人,有孩子。冲动是魔鬼,不稳定的情绪伤人伤己,控制情绪是一个人最

念佛被人嘲笑不要怕,会有天人护佑你!

问:我吃素,天天听您讲经,念佛求往生,我成了边缘人。有份信仰真不容易,没人赞叹反被嘲笑。请开示。大安法师答:首先你念佛的目的是什么?念佛是一大事因缘,是要解决旷劫以来解决不了的大事。在我们这个地球人类

一日禅|最能干的人,不在情绪上计较

中国古人的境界要高一点,比如像孔子,直接就是恕字待之,恕己恕人。做不到这么高境界,就找一件心爱的事倾泻所有情绪。清代作家李渔的方法是写字:予无他癖,唯有著书。忧籍以消,怒籍以释。郑板桥更加直接。当他受

心理学家教你:如何使用心理学方法发泄情绪

情绪并不等同事件。是情绪动了和坏了,并不是事件的本身。我们就是搞不清楚,认同了我就是那个情绪状态的全部,自讨苦吃,讨好情绪和冲动,却失去了自己。人不可能永远处在好情绪之中,生活中既然有挫折、有烦恼,就

一日禅:好情绪就是最好的养生

养生学理论认为,愤怒伤肝,恐惧伤肾,好乐伤心,忧患伤肺。即,容易发怒、容易发脾气或脾气不好的人,便是肝气不平和的现象。容易害怕,胆小怕事,便是肾气不平和。嗜好过分,特别如饮食、男女方面过分,可使心脏有

该怎样排解自己的情绪

该怎样排解自己的情绪文/如孝法师实际上情绪是长时间养成的。每种情绪的产生基本都带着挫折感,是挫折感的一种反弹。我们每天的生活内容虽然很多,但是对于心来说,它的反应要么是对抗,要么是逃避。这种对抗或者逃

静波法师:执着贪嗔痴而不能悟“空”,必然会起情绪

佛经中说四大苦空,这就是《八大人觉经》的第一觉四大苦空。我们要出离,不要去执着它,但又不能不面对现实。而面对现实,我们又不能去执着它。如果执着它,会越来越麻烦,反而不执着它,我们会天天很快乐。不执着,

黄国达: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

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黄国达佛法是生命的觉醒之道,落实在生活层面,就是身心的安定、祥和。如果无法表现出这样的心灵品质,即使佛学知识丰富、思想玄妙,也没有实际的利益,或者只有在道场的庄严仪式、气氛中才能感受

黄国达:受蕴的净化——情绪处理

受蕴的净化—— 情绪处理黄国达在五蕴中,“受蕴”(感受)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有苦受,想要离苦灭苦才会引发修行的动机,而乐受容易引生染着,因而造业受报,如果能够善于处理“受蕴”,对于修行将有直接的帮助。

索达吉堪布:这就是三世诸佛的密意

此外,持明无畏洲尊者说:“知足即是布施度,彼之本体乃舍心。”知足就是布施度,他说的“知足”,与阿底峡尊者所谓的“不贪著”,其实本体都是舍心。“无愧三宝持戒度。”一个人在三宝面前内心无愧,表里如一,所行

郑石岩:坐禅与情绪管理─心理学对坐禅的检验

禅对现代人的情绪管理、身心健康和心灵生活,具有丰富的价值。本质上禅是一种心的效能训练。它给我们清醒、觉察、喜悦的生活和工作态度。现代人生活在忙碌、竞争和追求成长的现实环境中。由于社会变迁快速,生活与工

禅宗思想:透过禅修,学会主宰情绪

翻开字典,与情字相关之词汇多矣,情意、情志、情感、情爱、情怀。纵观世间人的一生,几乎全为情字所系:我们庆生、伤老、忧病、悼死,得意时乐不可支,失意时苦不堪言,冤家聚头多瞋恚,亲爱别离重悲戚。喜怒哀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