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宝贵的东西是自觉◎ 梁漱溟一个人缺乏了自觉的时候,便只像一件东西而不像人,或说只像一个动物而不像人。自觉真真是人类最可宝贵的东西!只有在我的心里清楚明白的时候,才是我超越对象、涵盖对象的时候;只有
 
世间没有不好的东西◎ 夏丏尊新近因了某种因缘,和方外友弘一和尚(在家时姓李,字叔同)聚居了好几日。和尚未出家时,曾是国内艺术界的先辈,披剃以后,专心念佛,见人但劝念佛,不消说,艺术上的话是不谈起了的。
 
食饮有节,吃东西要顺应天时,吃应季的食物。甚至,随着24节气的变化吃东西。《黄帝内经》中的《四气调神大论》,说的就是我们如何随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去调整举止、思路、行为。1、吃东西不光吃的是
 
我们经常讲: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如果孩子咳嗽有痰,我们特别要注意保护脾和肺,在日常饮食中避免不适合的食物,减轻脾胃负担,因为脾胃一旦无法消化食物,食物就会变成垃圾,在体内生痰、生湿、生热。一、
 
人这一生,永远不要弄破两样东西,第一是信任,第二是真情!信任如水,一旦浑浊,很难再清澈 ;真情如镜,一旦破碎,很难再拼凑。信任,能拉近人的距离,真情,能融化心的冷冰。被别人信任,是一种幸运,被别人深爱
 
一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译文:思惟身体不求没有疾病。身体没有疾病,贪欲就会生起。贪欲生起,必定会破毁戒律,退失道心。了知疾病本性空幻,
 
生活中存在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食材,经常被当作垃圾扔掉。而我们只要花点小心思,巧妙地利用它,养生保健功效不输于任何药物。一、食材边角料1玉米须很多人在煮玉米吃时都会把玉米须扔掉,其实这种做法是很浪费的
 
大凡修道学佛者,均具善根,且与佛道有较大缘分。故而,学佛也好,修道也罢,须摆脱俗念,潜心虔诚修行,度己度人,方可修成正果。其实,正果是否可得,不应成为我等修行之人所虑之事。我等专心修行即可,功到自然成
 
世上没有一样东西能够永恒美丽也罢,丑陋也罢,拥有也罢,失去也罢,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能够永恒存在,更没有一种状态能够永恒存在。世界就是这样。世上一切都是巨大的假象。为啥说它们是假象?因为它们不会永恒,却
 
有没有一种不变的东西?本然无来去,无始亦无终。众生无量劫,须臾未曾离。不变亦不坏,湛然常寂空。不从缘而灭,不从因而生。我们知道,无常是世界的真相,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不断变化的,包括看起来永恒的日月星
 
  你还很年轻,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另一个叫理想。
 
标准是不行的,因为它里面的这些阳气,这些叫天地合成的这些精气都被吸掉了,那你一吃下去,你的身体是比较敏感的或是比较虚的对你就不好了,甚至有个讲法是什么?那个你施食的东西那上来都是鬼的口水,因为它们来抢
 
十八物指古代大乘比丘常随身携带的十八种物。盖此十八物为大乘比丘所应护持,亏其一则犯轻垢罪。其中又有重中轻三品,即离三衣为舍堕,是重垢;离钵为突吉罗,是中垢;其余为轻垢。此中,小乘比丘仅用六种,即三衣、
 
上述的个案,只是信手拈来的例证。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免有其它的罣碍、恐惧:怕失业、怕没饭吃、怕失去生命等。说穿了,这都是源自于强烈的我执(自性见)在作祟。「我执」—自我中心主义,会让我们立下一个标准。一
 
哲学家说:得不到的东西,我们总是认为它是美好的,以为它是快乐的,以为它是尊贵的,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深入去了解事物的真相。如果我们有一天长时间接触它,你会发现里面也有缺点,绝不是你想像的那么好。所以,我们
 
要打坐了觉得有点累,吃一点提神的东西可以吗?(咖啡?茶?维他命?)答:这个同学很用功。可以吃一点维他命,那是指在吃饭的时候吃的,平常要补的不是在打坐才吃维他命,不要那么现实嘛,保养你的身体不是为打坐来
 
善士问:如果很害怕一样东西,比如蛇,虽然知道是缘起假相,但是遇见还是恐惧,应该怎么训练自己,让自己遇到不再害怕,面对它们的时候,能掌控自己的心?感恩师父慈悲开示。达照法师答:首先对蛇的害怕呢,是源于蛇
 
世间的所有东西,你只要依赖着它,它就会扯你后腿。不管你对生活的讲究也好、对房子的住宿也好、对什么高档的汽车也好、或者人情、美好的情感也好,你对他产生了依赖了,在临终的时候确实对你来说是一场考验。这个考
 
起心动念其实是在想什么东西?(2010.3马来西亚12)答:是这样,当你在这种状况下,有时候我们一样会浮起一些“念头”,那浮起念头的时候,你一样可以看到念头的起、灭。那有时候它没有浮起什么念头,但是当
 
我们可以用慢,慢动作,分解动作来处理习惯,这个慢和分解特别有意义。Slowing down is a good method to deal with habits, and it has a spe
 
所有的修行一定是向内安住的;你安住了,你不求功德,它也自然会出现。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佛教的功德——没有一个是求来的,都是修来的!修来的意思是说:你去修,你不要,它也会给你;你去求,你什么都没有。
 
善士问:有人在发心印经书时,常常加上自己的东西?仁清法师答:很多人愿意发心印经,但是在印经的过程当中,会加上自己的东西,其他人得到这种书以后,把他加上的内容,也当成了佛经。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以前我在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