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仁焕法师:生命的本来面目与真实状态——不生不灭
2025-09-15 08:56

学佛也好,生活也好,信仰是关键。因为有了信仰,我们的人生才有方向。没有信仰,就没有方向。很多人都认为信仰是迷信,只有真正有学问的人才明白,什么叫做迷信。

什么是迷信?人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有方向、有目标,人生就有了良好的依靠。没有方向和目标的人,生活上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虽然非常努力,但是越努力越失败。更严重的是,有一些人连照顾自己都做不到。

所以世间上往往有两种人,一种叫做无用的人,一种叫做无能的人,这两种人就是没有一点信仰。

信仰分有出世的信仰和入世的信仰。出世的信仰依佛教叫做了脱生死的信仰,入世的信仰就是做人的信仰、生活的信仰。

也许我们平常有做人的信仰和生活的信仰,这是中等人。连做人的信仰、生活的信仰都没有,就是下等人。上等人则是为了脱生死而信仰。

下面分享了脱生死是什么概念。佛教所讲的道理,表面很简单,其实非常难理解。当我们不理解,始终有迷惑。我首先介绍我个人的经历,我早年闻法是在1982年,但是一直到2005年,还是对了脱生死这几个字不是很明白。由于不了解,往往容易说,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要怎么了(liao)呢?

表面上好像说得有道理,其实我讲的这句话是糊涂话,是不明白的表现。不明白的时候,佛教所有的道理和我们生活的道理是两码事,相差悬殊。但是真正明白了,它也是生活的道理。

下面和大家分享生死。

生,我们也许是站在生活上讲,但佛教是站在生存上讲,生存不是生活。

请问大家,是生存需要生活,还是生活需要生存?我认为,有生命在才需要生活,生命不在了,生活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所以应该是生活为生命服务。

我们生死凡夫颠倒,变成生命为生活服务,就像走路不是用两脚走路,是用两手走路,脚倒翻在上。大家一定要记住,生活是为生命服务,不要让生命为生活服务。

不但人类,所有动物都怕死,没有哪个生命不怕死。那说明一切生命始终不理解生命的根本规律。所以今天和大家着重说明死是生的开始,生是死的终结。

为什么叫了脱呢?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理念有不同的地方。比如儒家、道家都认为人死了,就没了。但是佛教不叫做死亡,叫做往生。

往生是什么意思?往生就是生命的重生!如果说是死亡,就等于永远不存在了。也正因为我们认为不存在,所以我们都对死亡有忧虑、疑惑和恐怖。希望大家一定带着正确的心态理解生命。

有三部经着重介绍净土法门,都提到西方极乐世界。当你们没有理解的时候,都认为西方真的有极乐世界。其实佛是用境界来代表生命,并以太阳的理念来说明生命循环的过程。

太阳从东方升起来的时候阳光灿烂,落山的时候一样是阳光灿烂。那说明太阳生下来也开心,死亡了也开心。请问大家,太阳落下去是真的死亡了吗?第二天太阳重新升起来是另外一个太阳,还是原来那个太阳?

所以佛门有一句话,深入研究佛教的人才能体会不生不灭。大家不要把这些道理当成口号或理论来讲,不生不灭实际就是生命的本来面目,也是生命的真实状态。

我就把这件事和大家分享,目的是让大家实在地了解生命和理解生命。了解,人才有信心;理解,人才有勇气。

信心是什么样呢?生也不怕,死也不怕,这就是了脱。正因为我们不了脱,生也怕,死也怕。生不怕、死不怕的人就会活得潇洒、走得潇洒。

潇洒就是解脱,不潇洒就不解脱。解脱、了脱,就是活没有障碍、走也没有障碍。

《心经》有一句话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我们活也有挂碍,走更有挂碍,所以就不了脱。如果不懂这些道理,我想提醒大家,也许闭关十年二十年,出来还是没过关。明白了,就是易上易;不明白,就是难上难。让自己真正活得潇洒、走得潇洒,就是了脱的人生。

有些人老是单方面地倡导做好事、做善事。当然做好事、做善事是做人的根本,但是心有挂碍,有挂碍故,就永远不解脱。有人平时不刻意做好事、善事,偏偏能够活没问题,走也没问题,反过来解脱了。

也许你们听到这句话,容易说仁焕是大魔障。不理解的人才是大魔障,理解了就是大通畅。出世法实在是以了脱生死为重。了脱生死重在了解生命和理解生命,最后完成生命的作用。

下根的人可以守好生命的本分和完善生命的本分,中根的人发挥生命,上根的人圆满生命。劣根的人不管命,也叫作不要命。

请问大家,生命有多少价?(众答:无价。)说明大家还是可以的。生命是无价之宝。黄金有价,白银有价,生命无价!保护生命,要比黄金白银重要,不要舍命去争夺黄金白银。大家一辈子或者多少辈子都没有跟黄金白银接触过,我也没有接触过,但是我并不在乎。如果我的生命即将没有了,我就在乎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生命的重要。

请问大家,生命从哪里来?(众无答)在座的既做过子女,也当过父母,难道还不知道生命来自父母?

父母是生命的依靠,父母的感情诞生我们的生命,所以佛教有一句话,无情不生娑婆。生命是依父母的爱而生下来,生命的基因就是爱。

佛家说爱心是先天的,如果讲孝顺,不讲爱心,就是讲本不讲根。请问大家,一棵树没有根能行吗?一棵树要有根也要有本。从根上讲,人类的发展如同参天的大树,老祖宗是树根,父母是树干,兄弟姐妹是树枝、树叶,后代是树果。

这么理解生命,孝顺重要不重要?孝就是信受爱的作用,也是承载爱的功德。没有爱的存在,孝也不存在,所以爱是孝的靠山,孝是爱的江山。我们的生命离不开靠山,更离不开江山。假如没有江山,也不需要靠山了。假如没有江山,谁叫我们做靠山?

佛教有合掌的礼仪。合掌代表生命的依靠。也可以说,生命来自互相依靠。两手代表依靠,一手表达孤掌难鸣。生命来自依靠,我们忘记依靠,就变成孤掌难鸣了。

汉地的佛教又叫做大乘佛教,出家人都叫和尚。什么人才叫和尚呢?和尚的意思是天上天下以和为贵,和合为高尚。汉地有一尊佛,是谁呀?六祖恵能。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是有相的。恵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是无相的。

南传佛教没有阿弥陀佛,他们仅仅知道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能闻到佛名号,应该懂得人身难得、中国难生啊!阿弥陀佛是中国的,所以中国汉地佛法的状况是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

下面讲一句佛号的功德。一句佛号,首先是佛的名号,也是佛的本身。念一句佛号就是念佛的本身。

佛愿我们所有众生都有缘分成佛,更希望中根、下根都有缘分成佛。

我们汉地倡导净土法门念阿弥陀佛的第一位祖师是慧远大师,第二位祖师是善导大师。

在中国弘扬净土的首先是慧远大师,他被人称作大势至菩萨。他老人家专门讲《观无量寿经》。到了善导大师,人们把他看作是阿弥陀佛再来,他讲的是《无量寿经》。

我们今天有缘闻到弥陀名号,所谓中国难生,证明我们跟阿弥陀佛的缘分非常深。阿弥陀佛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愿我们每个生命都了脱生死,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闻佛名号、念佛名号,是我们了脱的缘分。

我们虽然闻佛名号、念佛名号,如果没有信受佛名号,就仅仅是结缘,还不能了脱,信受佛名号才是当下解脱。

所以祖师大德在弘扬净土时讲到,信愿必定得往生,行得多少品位的高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又有这样一句经文: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我们念佛人必定要正确地理解,念佛不是为死亡,是为了生命活得平安、走得平安。今天直截了当地告诉大家,了脱就是平安地活、平安地走。帮助我们生命得平安的就是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今天我们送圣,送圣最殊胜的不是牌位的功德,但是过去我们都执着于写牌位让冥阳两界离苦得乐。我们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懂得哪一方面最殊胜呢?

过去我不敢讲我们活人统领,其实我懂得,我们念佛人用一句佛号统领合家冥阳两界。

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态要做到不漏一位六亲眷属,请他们互相统领、不准遗漏,必定共同离苦得乐。

愿大家在稍后的回向时,一定做到:用一句佛号统领合家冥阳两界,请求老祖宗互相统领不准遗漏,共同来接受一句佛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原标题:仁焕法师开示丨生命的本来面目

转自微信公众号:崇福寺

End

依止真实信心念佛,才会把光明显现出来

净界法师我们手去摩头的时候,产生那个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呢?看佛陀回答: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所以我们知道,当我们的手去摩触头的时候,它其实就是一个因缘所生法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因果报应 真实不虚

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因果报应思想主张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因果报应通于三世,即前世、今生和来世。一个人造业,有现世受报,有来世受报,也有多生多劫之后的后世受报。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指出,

生命的品格

一个人能否远离损友、交到益友,关键在于自己。倘若别人指出你的过失,你非但不生气,还愿意认真改正,就能交到益友。反之,假如你冥顽不灵、顽固不化,不肯虚心接受,甚至还暴跳如雷,益友就会慢慢疏远你,终有一天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生命的缘起

佛教徒不仅把生死轮回看成是一种理论,而且视其为可以被证明的真实。虽然无上佛果可以在今生即可获证,轮回仍是构成佛教的中心主题。在此轮回学说的基础之上,建立了菩萨思想,以及有关自由获证无上圆满佛果的理论。

生命操之在我,心境决定处境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当我们今天去着这个水大性相,向外攀缘,缺乏回光返照的圆顿止观的时候,那我们就会认为说是因缘而生,是自然而有。其实这都是一种向外攀缘的分

生命的重建

◎ 路易斯海人们常常讲以下的两句话,你不妨想想,哪一句话是你自己也常说的?这两句话是:所有人都对我别有用心,不怀好意。所有人对我都有很大的帮助。别轻视这两个不同句子的力量,它们往往会创造出截然不同的经

律航法师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若衲法师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生命的奥妙

◎ 耀 泽 佛经曾记载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旅行的人,出外旅行,途中错过了旅店,忽见一土地庙,就想在此暂住一宿。此旅行人住在土地庙里,睡的很不安稳,因为半夜来了一个小鬼,扛了一具尸体进来,这个人心想:糟

生命里总会有一朵祥云为你缭绕

一个人风尘仆仆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活着,这才是最好的态度。不要在不喜欢你的人那里丢掉了快乐。在辽阔的生命里,总会有一朵或几朵祥云为你缭绕。与其在你不喜欢或不喜欢你的人那里苦苦挣扎,不如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弘一法师往生的最后时光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玄奘法师到凉州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黄念祖:往生不是死亡的时候,而是生命的开始

往生不是死亡的时候,而是生命的开始;不是生离死别,而是大团圆的开始;是把一个最悲的悲剧变为一个最殊胜的喜剧。无量色树愿,欲见诸佛净国庄严都在宝树中看见,犹如明镜睹其面相。在极乐世界想看释迦摩尼佛的世界

刘素云:什么善最大最真实?敬佛

世间的善、出世间的善,什么善最大、最真实? 佛告诉我们两个字敬佛。敬佛是最大的善,是最真实的善。我们敬不敬佛? 从表面上看,我们敬佛,那是形式上的敬佛。实际上,我们真的没有把佛真正地放在心上。假如我们

生命是一件艺术品

◎ 一 行在南加州一次静修结束后,一位艺术家这样问我:为了在我的艺术作品中更好地表现一朵花,我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去欣赏它?我告诉他:如果你用那种方式观察一朵花,你将无法与之同在,无法真正感受它。放下你所

生命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脆弱

死亡随时都会出现,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相信死亡不会马上降临到我们头上,因为人的生命实在是太脆弱了。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描述死亡无常时说:呼出一口气,能有机会再吸气是很难得的事;吸入一口气,能有机会呼出去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玄奘法师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

“最初的目标”,生命存在的意义和根据

明伟法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个公案:讲某日寺庙要扩建殿堂,有一棵珍贵的银杏树需要移栽到别的地方。方丈命他的两个弟子去做这件事,办好后回来复命。两人来到树前开始挖土移树,但刚挖了几下,一位小和尚就对另一位说

顺境、逆境,都是生命中的礼物

明海法师生命中总有顺境和逆境,顺境是福报,那逆境是什么?逆境就是创造新的福报之前,你必须面对的功课,完成功课,顺境会跟着来。所以我们要看到功课,当功课出现的时候,有的人会害怕,但此时,也正是你在开创新

生命的意义

◎ 林清玄坐计程车,司机正好是我的读者。在疾驶的车上,他问我:林先生,请问你,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是第一位问我关于生命意义的计程车司机,一时之间使我怔住了。我的脑海浮现出我读中学时,学校大礼堂门口的对

撕碎虚荣,面对真实的自己!

我从不反对弟子们拥有世间的物质享受,当你们想拥有的时候,可以拥有并从中获得快乐,而不是烦恼和痛苦,拥有后你能真真切切用到,这就是享受福报。如果只是为了享受而享受,为了消费而消费,那就是浪费。有的人目前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善 缘 1937年梦参法师奉倓虚法师之命,到厦门万石岩万石禅寺邀请弘一法师赴青结夏安居,讲律弘法。弘一法师应允,并与梦参法师立下三个约定。本文记述的是1937年弘一法师在青岛湛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关于生命的实质

要突破生命的轮回圈,我们先要了解生命的实质,掌握了生命的实质,我们才能把握好这一期的生命。在这一期的生命里勤修苦行,断掉促成轮回的生命圈,才能真正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命体。那么生命的实质是什么呢?生命

教育孩子是父母最好、最真实的修行法门

父母不是缺少爱心而是缺少觉醒,亲子冲突,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我们自己不觉醒。所以你要知道,用禅的智慧来看亲子教育,它不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学的方法,而是什么?而是提高到你修行的高度,提高到让父母首先要生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太 虚常惺法师名寂祥,族如皋朱氏。母贤且慈,五岁亲为授学;以其颖慧而端静,才九龄送福成寺依自诚长老落发为弟子。长者独具只眼,当清末佛门多难,识其为僧中弘护才,乃使入学校读;旋升学如皋省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 一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

饰演弘一法师影响我一生

◎ 濮存昕问:演了很多好戏、好角色,让你印象最深刻、或者说对你影响最大的是哪几个?濮存昕:很有幸,我演了影响我人生的两个角色--电影《一轮明月》中的弘一法师和电影《鲁迅》中的鲁迅。但是,在商业放映渠道

生命因厚重而美丽

人的生命是短暂易逝的,又是极其短促的。无论你是家财万贯,还是权势显赫,都无法改变生命的旅程。可能有人会想着把生命的长度拉长,但任谁也是无能为力的,因为任何人也不能推迟死亡的时刻。所以,人们不能拉长生命

珍惜生命中每一场约会

星云大师现代生活忙碌紧凑,和朋友约会、和事业相关的人商谈,约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见面,都会发生不守时的情况。有时一等再等,对方仍然没来;有时相约同乘一班车,同搭一班飞机,对方也没有赶到。奇怪的是,迟到

一个人最好的生活状态

◎ 李思圆 一是清醒时做事。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得了一把不错的紫砂壶,每夜都放在床头。一次失手将壶盖打翻在地,惊醒后,甚恼,壶盖没了,留壶身何用?于是抓起壶身扔到窗外。天明,发现壶盖掉在棉鞋上,

生命的成长靠逆境磨炼

生命的成长靠逆境磨炼◎ 佛 光 吾人生命的成长,要靠许多的逆境来磨炼;当逆境来的时候,正是我们愈挫愈勇的时刻。植物的生机,是靠着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搏斗,透过超越风霜雨雪的侵袭,植物才能成长。虫鱼鸟雀,

花的生命

花 的 生 命◎ 林清玄在一次演讲之后,一个听众问我:林先生在演讲里一直叫我们爱护生命,可是演讲台上摆满了鲜花,难道花不是生命吗?为什么我们爱护动物的生命,不能爱一朵花的生命呢?确实,花也是一种生命,

开悟就是在生命拼搏过程中的一次大碰撞

净慧长老开悟实际上就是在生命拼搏过程中的一次大碰撞。经过一次大碰撞后,我们内心深处就受到一次彻底地净化。烦恼解决不了问题,欢喜也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实实在在地去面对、去处理。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生活幸福呢

舍利不可思议,却又真实存在

明海法师今天的开窑活动是我们老和尚示寂荼毗仪式的最后一个法会,这么多天有很多信众都期盼着开窑这一天,对老和尚荼毗以后的舍利都非常关注。我简单和大家介绍一下,舍利这个词是印度梵文的音译,在有的地方翻译成

生命中的三尊化佛六尊菩萨

生命中的三尊化佛六尊菩萨常福法师阿弥陀佛今现在就在我的生命中安排了三尊化佛,六尊菩萨,率领无量清净大海众菩萨一路时刻无微不至的善护念我,帮助我,加持我,指导我,一直到我究竟圆满成佛。第一尊就是父母佛,

工穷力极本来面目现

玉琳国师看那无思无为前,如何是本来面目?四威仪皆可参,要以坐为正;动静闲忙皆可参,要以闲静为正。于忙时不可厌忙,于有事时不可怕事,事忙须耐烦恼理事,理事至周至到,极有精彩。或正理事中,或理事后,猛提云

学诚法师的楞严感悟

【楞严经和大乘经典的当机众】常讲的几部大乘经典,古人读起来都不费什么劲,现代人读着就吃亏了,因为都是文言文,我们读的时候,除了一些有古文功底的人,大多数都要先熟读古代行文,然后在心里转化成方便理解的白

慧律法师清心语录

◎慧 律充满热诚的人,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四周的人。知足的乞丐,强过贪求财物的富翁。快乐就像一副眼镜,可以校正你心灵的近视。快乐有如香水,向人们洒得多了,自己也必沾上几滴。土木工程的技师,懂得如何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