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任杰:中观破迷执论
2024-11-20 07:56

中观破迷执论

圣天菩萨造

任杰译

顶礼阿阇黎圣龙树

谁不观彼性,非所识非依,

非相观所了,无生灭安乐。

不观相无现,无相无能显,

非二非不二,离相寂慧转。

无文以文字,悲心作教示,

恭敬礼大师,无倒而宣说。

谁成二谛智,如梦幻世俗,

大悲无染着,顶礼圣龙树。

佛世尊在大乘经中说:若不见实有性,即见真如,为释彼义而作此论。

譬如有人由风湿、肝、胆、肺、肠等患,致使身支四大种不调,眼生深厚翳障,而见灯光则现毛轮蜂蝇等不实之相。若真遇良医依上妙除翳眼药,善于治疗,病患痊愈,远离翳障,在清净无垢眼中则不显现如前所见毛轮等相。如瑜伽智者,从无始以来由所积烦恼、所知障患而障蔽慧眼时,由自虚妄分别起虚构增益执,分别色等诸法之自性、性相、所相、因、果、一体、异体、俱体、有、无、常、断、杂染、清净、生死、涅槃等无量差别异计,由计诸法异相差别,则有种种显现境界。是故,若依见一切法自性不可得,自性本空之眼药,则能令身支调适,息灭翳障贪着等过患,以一切相智性之无分别慧,由一刹那生起一切法智时,一切皆悉不见,因为佛眼无障无碍,观一切所知法如掌中之庵摩罗果。所言观一刹那者,谓由一刹那当现证圆满菩提故,证得观现前诸法远离分别不颠倒故。

又如有人在睡梦中,本无如是事实,然由睡眠力则梦见悦意殊胜之子,美妙发髻而为顶严,童语清彻,悦意和雅。或复梦见女人,发色绀青,润泽光滑,头顶庄严。眼如优昙花瓣,美妙夺魄,齿牙明净,光彩无垢,圣妙洁白。双乳圆突,胸腹臂项庄严,身支柔和端妙,童肤洁白爱乐。无量茅屋房舍,顶尖端严;无量宫殿,梁栋交错,檐椽重叠,柱如鬘网,亭院池台,堂舍广严,连绵不绝,宫墙围绕,楼阁亭台,密布连绵。如是等奇花园林,果树布列成行。山中种种麋鹿兽类,徐徐漫步游嬉。众多鸟类,语音和悦,茂林网鬘密布,庄严高耸云天。王等军众,众多车乘,傲象骏马,精兵卫从,宝幡幢盖,弥覆云天,梦中所见如是等事起真实想。其后醒觉一切所见皆无,因为梦中显现诸事非真实故。如是当知,诸瑜伽师而由往昔无明睡眠障蔽慧心时,则异计世俗诸法:显色、形色、面目、手、足、无量行仪装饰;界、众生、生、住种种异相差别,起有情、境界、天、人等想;见色、闻声、嗅香、尝味、触爱等思维相续不绝。而应了知,何时智慧眼开,即远离无明习气睡眠,如同醒觉,现起善逝的无垢智慧,尔时一切皆悉不见,因为诸法自性皆不可得故。

又如有人,在夜暗云雾密布一分星光之黑暗中,生诸怖畏,由不实虚妄分别之心,见有不实之鬼,手执利剑,张目红黄,甲指尖长,伸展粗臂而欲击持,堪可怖畏。次由日轮升起,消除一切黑暗,显明方域时,则远离怖畏恐惧,如是则全然不见不实之鬼。于此亦如有情,由三有无明夜暗障蔽慧光,于黑暗之中,以不实虚妄分别搅乱慧心,而见内外诸法皆非胜义,定住境与有境(心)自性之中,真堪可怖畏!设若了知诸法自性本空,无相,无愿,现起真智日光后,灭除无明习气和结生相续一切烦恼时,则于心与心所一切行境诸法自性皆悉不见、不可得,因为若现起无上智慧时,即得大安稳故。

以如是正理,显示在世俗中诸法如梦、如毛轮、如化人;在胜义中无法、光明、无现、离戏论。诸经亦是如是教示。

阿阇黎(圣龙树)云:

如远离翳障,眼无垢清净,

不现毛轮蜂,二月孔雀羽。

智者除二障,远离暗翳障,

真智无垢眼,如是皆不现。

如由睡眠力,见童子女人,

无量宫殿处,醒后皆不见。

如是知世俗,智慧眼开敷,

远离无明眠,觉时皆不见。

如在夜暗中,见有非实鬼,

日出眼开时,所现非如是。

如是诸智者,真实智慧日,

灭诸无明习,不见心心境。

此论是随顺诸经中授记的圣龙树密意而造。

实执魔障摄,无明睡眠迷,

圣天为诸有,说明二种谛。

一九七七年七月译于北京

[西藏]圣天菩萨造 任杰译

End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关于龙树菩萨的生平,历史记载不多,主要来自藏经中《龙树菩萨传》、玄奘《大唐西域记》与藏传《布顿佛教史》。其中,《大藏经》第五十卷《龙树菩萨传》,这部传记是由出生在龙树菩萨后一百多

任杰:六十正理论释

六十正理论释【龙树菩萨造颂,甲操杰大师释,任杰译汉】六十正理论释圣龙树菩萨 造颂甲操杰大师释观空法师讲授并校正修改任杰译汉科 判六十正理论释科分四:甲一、造论之前礼赞分三:乙一、礼赞的所为羲乙二、略义

任杰:中观根本慧论文句释宝鬘论

中观根本慧论文句释宝鬘论【龙树菩萨造颂,僧成大师释,任杰译汉】中观根本慧论文句释宝鬘论①圣龙树菩萨 造颂僧成大师释观空法师讲授并校正修改任杰译汉科 判① 宗喀巴大师对龙树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造《正理

任杰: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释-任杰

心经 广释〔古印度〕扎夏萨生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妙吉祥童子及圣观自在菩萨此经当以十义显明释:(一)般若之名(二)因缘(三)入定(四)论议(五)趣入般若(六)般若之相(七)般若之所行境(八)般若之功德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四)

已二、释为成办彼誓愿显示方便之教授分二:庚一、正释教授;庚二、修教授义。庚一、正释教授分二:辛一、结合;辛二、释义。辛一、结合论身建立:发心与教授。问:发心之后说教授是何因由?答:其因由者,谓已生起大

任杰:回忆我的亲教师观空法师

回忆我的亲教师观空法师任 杰 口授栗拙山 整理今年正值当代高僧、一代佛经翻译家观空法师圆寂十周年。法师是于我有恩的大善知识,我想通过缅怀法师的功德来纪念这位大德,并作为将来继续值遇、亲近善知识的资粮。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一)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现观庄严论》圣慈氏菩萨造颂法尊法师由藏译汉《现观庄严论疏总义游戏海》极尊却吉坚赞大师著任杰由藏节要译释《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序言一、此论之名义二、学习《现观庄严论》者,首先

任杰:在日用逆顺境界中用功夫

修道人刚入门的时候,因为信心不坚固,道力未充,念头上很容易走失,这时找一个相对清净的地方用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必要的,这只是暂时的方便。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境地,它一刻都没有离

任杰:中观破迷执论

中观破迷执论圣天菩萨造任杰译顶礼阿阇黎圣龙树谁不观彼性,非所识非依,非相观所了,无生灭安乐。不观相无现,无相无能显,非二非不二,离相寂慧转。无文以文字,悲心作教示,恭敬礼大师,无倒而宣说。谁成二谛智,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六)

顶加行八法之六修道顶加行第六、释修道顶加行庚三、修道顶加行分三:辛一、修道顶加行;辛二、所断分别;辛三、断除所断之胜利。辛一、修道顶加行三、释修道顶加行分三:一、所依修道;二、所断分别;三、能依功德。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八)

果法身品第八丁三、广释法身分二:戊一、身建立;戊二、事业。戊一、身建立分四:已一、自性身;已二、智法身;已三、受用身;已四、胜应身。已一、自性身释果法身四法第三、广释果法身支分二:一安立系属结合;二广

任杰: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 任杰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三)

丁二、随标广释分三:戊一、广释三智体;戊二、广释四加行体;戊三、广释法身体。戊一、广释三智体分三:已一、明一切相智十法;已二、明道相智十一法;已三、明一切智九法。已一、明一切相智十法颂曰:发心与教授,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九)

庚二、差别颂曰:声闻无诤定,离见者烦恼,佛无诤永断,聚落等烦恼。佛所有愿智,任运无碍着,无障碍常住,普答一切问。如来无诤三摩地,胜出声闻等之无诤三摩地。以声闻之无诤三摩地,唯断自身为众生作生烦恼之所缘

黄国达:中观般若的特色

中观般若的特色黄国达龙树菩萨的中观学,在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一般人谈到修行,却不知中观如何修,以为中观只是高明的理论而已。其实中观的真义是中道的正观,是佛法的精髓。至于中观成为一个宗派思想,这

林崇安:《阿含经》的中观见

一、苦乐与中道要了解佛法的「中观见」,最直接的方法是由释迦牟尼佛所讲的《阿含经》下手。释迦牟尼佛成佛后,首次的开示,便是对五比丘讲解中道,他们奉行中道后,都得到了开悟。对中道的正确见解,称作「中观见」

多罗那他对中观他空思想要论的解释

在这里要了解大乘了义中观自性,总示教派差别,认识中观的建立,清除他分别边,首先要了解他部外道的观点是离解脱道,本派佛教主张与解脱道相关联。外道教派虽然不承认有解脱道,但是在有关善趣增上生法方面,顺世派

胡晓光:略论中观思想本性

用现代哲学维度看龙树中观佛学,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观佛学思想是关于辩证逻辑思维的学理。从佛学自身的维度看龙树中观佛学,中观佛学是关于中道实相的教理。我们知道佛学本身不是哲学,但佛学中包含哲学思想,

紫虚居士:空观、假观与中观在修行上的依据

空观、假观与中观在修行上的依据药师山紫虚居士一、前言空观、假观与中观是佛教对宇宙森罗万象的三种观点。「观」在名词上的意义是指观点、看法或认知等。若以动词来说,则「观」可以被解释为由内心起念进行观察或观

净土旨归:赵朴初:龙树菩萨“中观”简介

菩萨中观简介赵朴初摘自《河北佛教》2006年第1期龙树主张的是诸法实相论。在对于事物的认识问题上,有部认为,一切法的自体是永恒存在的,只是它的作用的生起,要依借于因缘。龙树则与此相反,认为一切有为法只

惟贤法师答:中观与唯识的主要区别联系是什么?

惟贤法师答:中观讲真空,唯识讲妙有,就像一辆车的两个车轮,两个车轮要配合,宗喀巴大师讲,等于一辆车的两个轮子,两个轮子不配合,车子就开不动。中观的中心讲真空,唯识的中心讲妙有。空的重点是破执,破除一切

惟贤法师答:中观、唯识的主要经论各有哪些?

惟贤法师答:中观在经方面有《心经》、《金刚经》、《大般若经》。在论方面有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学中观最简单的论就是《三论玄义》。唯识的经论为六经十一论。六经:《解深密经》、《华严经》

第二卷 大乘中观释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大乘中观释论观缘品第一之余复次此中或有异意。谓以刹那如是缘性可成于果。虽非相续此无过失。是故颂言。非有亦非无缘义和合尔释曰。所言无者。如兔角等。缘亦何无。此中意者。如前说性。此不可说不可伺察。

第四卷 大乘中观释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四卷 大乘中观释论观五蕴品第四次第此品今当止遣。彼十二处诸有所作。或有异宗现所安立。谓于胜义谛中实有内外十二处法。以蕴摄故。论者言然此非无所摄道理。但以世俗谛中有其所摄。非胜义谛。以彼诸蕴无实性故。

第六卷 大乘中观释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卷 大乘中观释论观有为品第七之二又复有言。我宗有别道理。令彼生法离无穷过。故彼宗颂言。如灯能自照亦能照于他彼生法亦然自生复生他论者言。作如此说。亦非道理。以无照故。若有暗冥即有所照。故颂破言。灯中

第九卷 大乘中观释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九卷 大乘中观释论观薪火品第十之余复次颂言。即薪而无火释曰。遣一性故。异薪亦无火释曰。薪火二法遣异性故。火中亦无薪薪中亦无火释曰。总遣异性故。此中薪火二法。一性异性俱不可见。如瓶非木。又如水中莲花。

第一卷 大乘中观释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大乘中观释论观缘品第一归命一切智。所有世俗胜义二谛。本无所行。若无所行。摄化有情事。即当舍离。菩萨为开示故。造此中论。然此不同一切外道所说缘生。佛说缘生法。为令觉悟多慢心者。生极净信。于诸论中

第三卷 大乘中观释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卷 大乘中观释论观去来品第二之余复次颂言。去者即不住释曰。于一同生法中。相违所作丛杂无性。不去者不住释曰。去法止息名之为住。今不去者。去法无性不应止息。若或本有住法可得者。然亦住法无二和合。若有二

第七卷 大乘中观释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大乘中观释论观有为品第七之三复次自部答异宗言。此分位定住先分位显明释曰。如乳位中。乳亦不即。于此位灭。如前所说。有无二法。互相违故。复次颂言。异分位定住先分位已灭释曰。如是决定住异位中若有所转

第五卷 大乘中观释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大乘中观释论观染法染者品第六复次有异宗言。于胜义谛中诸界处等性与无性有所知解。由彼杂染成其有性。如佛所言。染者着染法故。行自损害行他损害行俱损害。如是乃至痴者着于痴法。其义亦然。论者言。此中非

第八卷 大乘中观释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八卷 大乘中观释论观先分位品第九前品中说。如作者作业。彼能取所取二法。亦互不相离施设有性。非胜义谛故。有异宗说此颂言。眼耳等诸根受等心所法彼所取若成有取者先住释曰有一宗人作如是说。彼说有因。故下颂言

中观论疏 第一卷 - 大藏经

中观论疏 第一卷中论序疏吉藏制僧睿是魏群长乐人也。少出家。依僧贤法师为弟子。尝听中山康僧朗讲每兴讥难。师深相秤述。年二十四历游名邦。常弘讲说。方简高洁。一方云。芳简高结冰霜掺操。什至长安因从请业。门徒

中观论疏 第三卷 - 大藏经

中观论疏 第三卷释吉藏撰因缘品第一不生亦不灭下第二重牒八不解释。前已略出三种方言。但八不既是众经大意此论宗旨。略释难明。广敷乃现。以去仁寿三年三月二日。江南学士智泰来至皇朝请述所闻。遂为其委释开为十门

中观论疏 第五卷 - 大藏经

中观论疏 第五卷释吉藏撰因缘品第一以此二偈叹佛下第二次明释八不。开为二。第一青目释八不。第二龙树自释八不。就初为二。第一总释两偈意。第二别释二偈。初问答释第二偈。从不生者以下释初偈。以此二偈者标二偈也

中观论疏 第二卷 - 大藏经

中观论疏 第二卷释吉藏撰问曰何故造斯论下第二明造论意。龙树造论唯有偈本。自下长行皆是青目所释。就文为二。一问二答。问有二种。一因上生。二者孤起。因上生者上云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既叹佛能开中道善灭诸戏

中观论疏 第十五卷 - 大藏经

中观论疏 第十五卷释吉藏撰业品第十七此品为五人故来。一有我部。谓有人能造业。业得果。有人作有人受。破此见故有此品。二者无我部。但谓有业体能感果。三小乘无人无法部亦知业空。但是拆法明空耳。四方广邪见谓无

中观论疏 第七卷 - 大藏经

中观论疏 第七卷释吉藏撰去来品第二问二十七品为有次第为无次第。若无次第则颠倒说法。若有次第何故次有去来品。答一切经论必有次第。但次第有二。一随义次。二随根次。随根次者凡有三义。随义次第则有七门。合十意

中观论疏 第十卷 - 大藏经

中观论疏 第十卷释吉藏撰三相品之余问今聚散门求三相不得。佛大小乘经为说聚为说散。答昔罗什未度。未有正人之与正法。罗什至关人法既来。诸方胜人一时云聚。匡山远法师不来。遣使问罗什三相聚散等义。罗什答云。佛

中观论疏 第四卷 - 大藏经

中观论疏 第四卷释吉藏撰因缘品第一浅深门第五。问他亦云。有为世谛。空为真谛。与今何异。答须初章语简之。他云。有有可有则有无可无。故有不由无即无不由有。有是自有。无是自无。今无有可有即无无可无。无有可有

中观论疏 第八卷 - 大藏经

中观论疏 第八卷释吉藏撰六情品第三问何因缘故有此品耶。答二十七品犹是二十七门。所入更无异。为通入诸法实相之理。唯此一理名之为实。自斯以外并皆虚妄。故智度论云。唯除实相余一切法并名为魔。所以然者。一切诸

中观论疏 第六卷 - 大藏经

中观论疏 第六卷释吉藏撰因缘品第一问曰阿毗昙人云诸法从四缘生下。第二外人举四缘救义。此救从三处生。一者从八不生。论主引经明八不无生。外人亦引经明法从四缘生。生与无生俱是佛说。破则俱破。申则俱申。若偏破

中观论疏 第九卷 - 大藏经

中观论疏 第九卷释吉藏撰六种品第五所以有此品来者。佛随虚妄众生种种异说。或作五阴之名。或标六种之称。而意在破我。令我见息法亦不留。滞教之人不领无我但取着于法。上已破其迷五。今复除其惑六故说此品。二者诸

中观论疏 第十九卷 - 大藏经

中观论疏 第十九卷释吉藏撰四谛品第二十四所以有此品来者有所得心必有依着。前二十一品立世间人法。论主求之无从。仍举出世如来证有世间。次求出世如来不得。便举世间颠倒证有出世。上品求世间颠倒不得。外云。若尔

中观论疏 第十七卷 - 大藏经

中观论疏 第十七卷释吉藏撰因果品第二十问自上已来品品破因果竟。今何故重说。答因果是众义之大宗立信之根本。惑者多谬。上虽略破宜须重论在次下也。如外道计邪因邪果四宗不同大小乘人十家所说。故知。因果难明须重

中观论疏 第十四卷 - 大藏经

中观论疏 第十四卷释吉藏撰合品第十四所以有此品来者具于六义。一者论主上明诸法无待无绝。外人信之云。若言有待有绝。不得应于波若心会实相。今若能无待无绝。空有俱净始得与实相合。故今更破之明既无待绝岂有合散

中观论疏 第十八卷 - 大藏经

中观论疏 第十八卷释吉藏撰如来品第二十二大乘观行凡有二门。二十一品求世间人法不可得明大乘观行。此下四品求出世人法不可得辨大乘观行。世间人法粗易观。故先明之。出世人法妙难破。是以后说。又自上已来外人举世

中观论疏 第十六卷 - 大藏经

中观论疏 第十六卷释吉藏撰法品第十八此品所以来者凡有三义。一明通方观行。前观业空今观法空。二者破病故来。从初品至于观业谓破法中之别。则是别观。今总若人若法皆称为法。名为总观。故论有总别破于四缘。经明广

中观论疏 第十二卷 - 大藏经

中观论疏 第十二卷释吉藏撰燃可燃品之余答曰下第四论主答。外人前问所破次问能破。问所破中先问有次问无。今但总答也。就答中为四。一随俗答。二引例通。三反掷詶。四伏宗难。然此答之大意者唯有二门。一者虽破而无

中观论疏 第十三卷 - 大藏经

中观论疏 第十三卷释吉藏撰苦品第十二上云无生死及无本际。外云。经言生死是苦涅槃为乐。今既有苦即有生死。若有生死必有始终中间也。二者明如来初生即唱三界皆苦。故知此说是佛教之原。今既有斯教。即知有苦。有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