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我们手去摩头的时候,产生那个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呢?看佛陀回答: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所以我们知道,当我们的手去摩触头的时候,它其实就是一个因缘所生法
白云禅师傲慢则无礼 。偏见则自私 。 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 自我意识的人 。说才智,很可能 是绣花枕头 。说修养,势利有余 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 、嗔 、痴最强烈 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
我想说说植众德本,不是亲近诸佛,植众德本吗?这个德本怎么种?这个植就是种植的意思,培养、种植。那个植还是种植,那就是说这个德本你得去种,你得去培养,日积月累。是不是这个意思?也就是说,培福德,积福报。
◎ 广 钦★有什么不知道的,应该问师父或师兄,不要怕丢面子而自己擅做主张。★只知道吃而不知道修行,吃多了就难消化。★今天我们出家是要修行,了脱生死,不是来享受。修苦行就是磨练我们的身心,能够使我们没有
有播种,才会有收成星云大师记得一九五一年,我在新竹台湾佛教讲习会教书时,有一次在路上,一位正在扫地的沙弥来问我:我常看到有人送面给您吃,为什么别人都喜欢煮给你吃,却不煮给我吃呢?他问得天真,但我一时却
唐朝时,五台山有个僧,法号必救,德行好。阎罗王都很恭敬他。山下有个人,叫做王有相,有一天他梦见黑白无常跟他说他寿命不远。他说:我死了无所谓,但我父母没有奉养,所以希望能等我父母百年后,我就死而无憾,希
你什么时候随缘,什么时候就顺利。当你无所求时,才会无所不有。真正随缘了才能顺利,真的放下了才能得到。心放平了,一切都会风平浪静;心放正了,一切都会一帆风顺;心放下了,永恒的安乐与幸福也就随之而来了。人
说法利人要以身作则◎虚 云佛法教典所说,凡讲行持,离不了信、解、行、证四字。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信者,信心也。《华严经》上菩萨位次,由初信到十信,信个什么呢?信如来妙法,一言半句,都是直指人心、见性
晋美林巴尊者皈依佛门,想清净涅槃的人,要把积累的一切福泽,去为众生做完全的回向,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涅槃的果位。回向在梵语里叫做巴热那达,意思是完全变成或发展。由智者把一切善根都变成大菩提道,不至于半途
◎ 净 界我们一般人很难被劝谏,活在自己的妄想很麻烦,你对一个人讲话他听不进去的,因为他根本不管你要讲什么,他只相信心中的妄想。人要改变只有自己觉悟,只有你自己想改变,你要不走出妄想,谁拿你一点办法都
初学佛的人要了解的三件事◎ 弘 一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来研
做人须简单,不沉迷幻想,不茫然未来,走今天的路,过当下的生活;不慕繁华,不必雕琢,对人朴实,做事踏实;不要太吝啬,不要太固守,要懂得取舍,要学会付出;不负重心灵,不伪装精神,让脚步轻盈,让快乐常在;不
人活一世,短短几十载,活一世就要有一世的修行,做人,要懂得感恩,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也没有什么人就是理应为我们付出的,即便是我们的父母。学会感恩,用感恩的心去感动那些真正为我们付出的人,用真挚的感情
文:净界法师一个净土宗的念佛人,最可怕就是说:当你念佛的时候,你对这个佛号一点感觉都没有,那你就很难把佛号念好了,它就是一个音声,你怎么念得好呢?你说不能念要它念,你凭什么不能念要它念,你凭什么?你没
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相理衡真》:行则属阳,坐则属阴,阳主动而阴主静,理之常也。动为阳,静为阴,动静有常,《易经》里说,艮其止,止其所也,人在安静的时候,也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1.夫贵人之相,立如马,
先见之明是智慧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论做人还是做事,眼光要长远,要有预见性。聪明人看得懂,精明人看得准,高明人看得远。没有远见的人只能看到眼前,而有远见的人会看到将来可能存在的机会并积极做好准备
年龄对一个人来说,可以是一种负担,也可以是一种财富。心态平和了,工作的热情又重新回来了。我的人生,应该说没有被命运和机遇特别垂青过,每一步,都是自己踏踏实实走下来的。我特别感谢母亲,是她在那些关键的时
蔬菜汁营养好,但不能夸大,更不能代替吃蔬菜。蔬菜打成汁,维生素C和抗氧化成分都有损失,而且跟烹炒的蔬菜相比,胡萝卜素、叶黄素、番茄红素等脂溶性营养成分不能很好地吸收和利用。喝蔬菜汁要适量,因为其在胃内
夏日泡脚养生4大注意时间:避开太饱太饿时、饭后半小时内夏天要避免在过饱过饥或进食状态下泡脚,因为泡脚会加快全身血液循环,容易出现头晕不适的情况。饭后半小时内不宜泡脚,会影响胃部血液的供给。时长:泡脚不
古人说:“厚德载物”,我们越是长大,越是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我们只有知道感恩,懂得奉献,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要多多积德行善,这样我们才能有厚报。从前有一个小孩从小就特别善良,每次吃饭都会多拿一些饭菜,来供奉
发愿对学佛者相当重要,发愿时,只要不发有损与他人利益,而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愿,此必与正法相应。严格说来,发愿并无忌讳,在入佛门受三归依之际,就发过清净庄严之愿,所谓归依三宝者,依三宝为依为师,不依天
修行人要善用其心药师山紫虚居士前言在《华严经》卷十四净行品第十一中,南无智首菩萨问南无文殊师利菩萨:「修行人要如何才能圆满其身、口、意业?要如何才能有慧、有力、得各种智力与波罗蜜?如何才能得他人尊敬?
透过交流才会进步讲者:梁乃崇教授时间:民国92年12月22日地点:崇友人文讲堂记录:吴金英整理:羊忆玫、汪满妹※无意识的修行效果最好我们修法本要修成习惯,当它变成了我们的习惯时,就可以进入「无意识」的
为什么有人佛来接一次就走,有人要佛来接二、三次才走?作者:净宗法师问:为什么有人佛来接一次就走,有人要佛来接二、三次才走?答:愿生心切的人,一见佛来,满心欢喜,立即随佛往生。愿生心不切,挂念尘世的人,
安祥,是真正的生命。心里面没有祥和之气的人,永远得不到幸福。想得到幸福,从内心里头要有安祥两个字。要能够放得下,才能保持一颗祥和之心。有一位女信徒,他的独生子才十一岁就生病逝世了,她来到我的面前一直哭
我们学佛一定要深信因果,所有的痛苦,不是别人给你的,你不能说我老公对我不好,我儿女对我不孝顺,一切都是自作自受。你碰到了痛苦懂得忏悔,不要怪别人,痛苦才可以消除。我们往往把痛苦都「是你造成我的」,这个
修行人要转染成净念念极乐法堂开示2014.03.27遍览天下,跟着一起,佛法让众生欢喜,我们也在这里随喜这样一种善心,这就是慧日寺不共的一种功德。白天我看大家每人都很忙,过会儿要去钟鼓,敲钟、打鼓。我
学佛开拓心灵宝库——客堂开示08.22出家人要承担重任所以好在我们这个道场,让很多的人能够自我反省,这样子大家就进步了。包括比如说像我们作为一个出家人,我们这边比如说有寺院,有房子,有接纳大家来承担它
问题:现代人强调人要自信,请问是信什么?另外以佛法来看,这种说法有道理吗?净宗法师:自信,一般是讲信自己的能力,从而达到某种目标。以佛法来看,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万法唯心。如果办一件事,你都缺乏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