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无明
2025-01-15 11:47
无明者,暗也,迷也,觉则明矣。无明指暗钝之心,梵文名阿尾拉,即贪嗔痴疑慢邪见六大根本烦恼所合成,薰习缠缚,如烟之迷目失明。考名相,无明有四种五种乃至十五种之多,分之过细,反使行者疑为实有一无明,思有以破之。不知无明即是幻心妄执,非有实体,非同物之可破。

若可破者,则破后尚有相在,如碗破,则有破碗碎片在。 此则不然,以明与暗对,不能并立,明则不暗,暗则不明。又如暗室,见光则明,光去则暗,是以无明非可言破,当云灭。
迷人转觉,迷灭觉现,即非迷人。如人入梦,不可谓醒,及至已醒,不可谓梦,以醒则梦灭也。
梦又岂可一分一分破耶,是故开觉则无明灭,未觉前仍是无明,仍是生死,惟圣凡同一有念,幻心亦同起。
所异者,凡夫不知幻心,不知觉照,缘境自缚,遂成为惑,造业受苦,落生死海。
圣人知是幻心妙用,随起随空,渺无痕迹,幻境幻心,两不可得,故超登彼岸。

吾人对境能无心,过而不留,于藏识中,种子空净,即不能成果,所谓生死种子断也。是以杀盗淫等身口七恶业肇始于贪嗔痴三意业,名曰三毒,此三毒,又始于藏识种子,此种子即系幻心执着,妄将外境攀缘入藏,积久养成。
虽种子无量,不外立我、对人、相对三种。 于是善恶顺逆,是非彼此,种种比量纷起以为因,贪嗔痴乃一切种子汇集所成以为缘,层层推进,至于杀盗淫,为集恶之大成,生死缠缚如轮以为果矣。
若知一切是幻,于因地心境双空,即不攀缘入藏,内无种子,外无诸缘,安能起发。如造爆竹,中无火药,纵有引线,亦难炸发。
至幻心之所以缘境引入者,实由迷惑不觉,认妄为真,冤枉上当,故曰无明。

《楞伽经》云,无明为父爱为母,此言生死之根,一切种子所自发,故不可以不除灭之。
 
End
◎ 拾 得君不见三界之中纷扰扰,只为无明不了绝。一念不生心澄然,无去无来不生灭。摘自《经典偈语》
 
◎ 静 波总而言之,做人做事不要有情绪,情绪就是无明的业力。所谓无明的业力,就是业障深重,就是我们所说的业障现前。如果业力障碍我们,我们就看不透、参不明白,就是执迷不悟、一根筋,就是钻牛角尖具体就是:
 
心田不长无明草,性地常开智慧花◎ 虚  云云居山方便开示 五月二十六日(1955年7月15日)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
 
编者按:我们的自性是本来就清净的,当我们证知到自性时,便恍然大悟:原来一切众生原来都是与我同一体,而且都是一样本来清净。此心本来清净,但以贪嗔痴慢,五欲烦恼,种种业幻,垢浊障蔽,故名众生;此垢若净,即
 
四 众生本来成佛 何以复有无明于是金刚藏菩萨⒈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
 
无明是佛学的名词。在南传佛法里,无明是十二因缘的起首,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无明是指不知意识心之虚幻,执为实不坏我,故令阿
 
世尊说:“其四住地前更无法起故,故名无始无明住地。”也就是说,在凡夫众生还没有明心见性之前,生起一切烦恼都属于起烦恼。这四种住地的烦恼之前没有任何一法能够生起,因此叫做无始无明住地。无始无明住地所能生
 
无明是佛学的名词。在南传佛法里,无明是十二因缘的起首,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我们的思想情绪都是无明,生从哪里来?死向何处去
 
无明在佛教上一般指不明事物真相的表现。“贪嗔痴”在佛教中被称做“三毒”,而其中“痴”又被称为“无明”,它是所有烦恼的根源,因为无明,所以不明白事物背后的真相,不明白十恶业的因果,不了解轮回,不明白万物
 
由虚妄分别,则有无明生起,这个说的不错!所以断虚妄分别,无明则破。实际并没有一个什么东西叫无明的,因觉而说明,因不觉而说无明,所以无明即是不觉的意思,那么为什么会不觉呢?因妄想分别,所以不觉,因不觉,
 
无明者,暗也,迷也,觉则明矣。无明指暗钝之心,梵文名阿尾拉,即贪嗔痴疑慢邪见六大根本烦恼所合成,薰习缠缚,如烟之迷目失明。考名相,无明有四种五种乃至十五种之多,分之过细,反使行者疑为实有一无明,思有以
 
无明只有两个: 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而一念无明,事实上也是因为无始无明才有的,但是无始无明我们先不去说它,那是成佛才能究竟断除,凡夫乃至二乘阿罗汉也不会跟无始无明相应到,毕竟在修行路上,只要能把一念无
 
无明之人指的是看不清事物本质,不知道万物空无自性,而执着于本质为空的事物上的人。无明是指不知意识心之虚幻,执为实不坏我,故令阿赖耶识起行支,依于末那之执我而执名色,遂至轮转生死。大乘佛法把无明分成两个
 
关于破无明,并不是难于登天。我们苟能猛然省悟,一切境相皆如空花水月,不可求、不可得,一放一切放,只一觉即可破除!晦堂借木樨花香当机点示一句:“吾无隐乎尔!”山谷便豁破无明,言下大悟!这则公案就说明了,
 
修道人个个讨厌妄心,要消灭它,打倒它。殊不知妄本不有,只是思想作祟,一切外境宛如水月,皆非实有,众生无知,误认为有,执而不舍,乃成为妄。倘能当下一觉,照破幻境,妄即化为乌有。如人做梦,正在做梦时,也认
 
 见思惑是凡夫的迷惑,见思惑中的见惑是知见的迷惑,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声闻缘觉行人若断了此二惑,即能证得阿罗汉果(梵语arahat),出离三界。尘沙惑是菩萨
 
问:谛师谓意识若与发业无明相应,能造善恶引业,若与润生无明相应,能造善恶满业。请言发业与润生之差别,及其能造引业满业之理由。范古农答:发业无明,即痴烦恼。由痴而妄造,故曰发业。润生无明,即贪嗔等烦恼。
 
一、前言佛书中说:众生迷而不觉以致轮回生死,到底众生迷什么?不觉什么?本文就来谈谈这些问题。在谈本文之前,先要说明几个相关名词,一个是所谓相的问题,佛教把一切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说明的任何有形、无形的
 
问题:《楞严经》上讲修行必断淫欲,否则如蒸沙成饭,永无成就。弟子看很多书中介绍断淫最好修白骨观和不净观,但白骨观和不净观如无明师指点,又很容易走火入魔,请问师父能否自己在无明师指点下修白骨观和不净观?
 
第一个无名,就是说没有名字。事实上我们出生的时候,任何一个人都是没有名字的,在出生以后,我们每一个都有名字了,但这个名字是假名,只是一个符号,并不一定真的能代表我们每一个人,因此追求虚名实在是很愚痴的
 
什么是实相?什么是无明?什么叫直心是道场?这里提了三个问题。什么是实相?什么是无明?这个只要查佛学辞典,或者上百度搜索,都可以有所了解,这是佛教的通途名相。文字上虽然很容易查到答案,但要究竟理解的话,
 
问:打成一片,尽除四十二品无明, 是否和初地到十地的含义是一样的呢?答:不一样。打成一片是指未破本参之前的参究功夫做得绵密没有间断,所以说功夫成片。尽除四十二品无明,就是经历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本次法语学修重点△我们内心的智慧是佛法的核心,佛教的生命、佛法的生命核心就是智慧。如果佛教失去了智慧的这部分,佛教流传在世间就是个空壳,没什么意义了。△因为佛教有个理论叫做无我,有我就是主观,我就是主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总第十三讲之:十二缘起之二:无明为因、生死为果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5月2日晚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十二缘起之二:无明为因、生死为果缘起有着大的
 
人有灾难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不懂得理顺灾难。灾难没有无缘无故发生的,佛教讲的解脱与障碍是对立的,没有障碍就是解脱,有了障碍就是灾难。灾难的大小有不同,那障碍来自什么呢?是我等一切众生无知无明,无知在不知
 
问 :菩萨得到授记时所具备的条件之一是:有能力在听完佛陀开示一首短偈之前或之后就证得阿罗汉果。然后在四阿僧祇劫和十万大劫的漫长时间里,总是维持如理作意及大悲心。如此,很难令人相信,在最后一世成佛之前,
 
问:所谓‘观想\’与‘回向\’,是否即无明妄念?(赵永超)李炳南答:观想是修持之一种方法,观是观照,想是设想。在事方面,为净宗之十六观,密宗之本尊观等;在理方面,为观身不净等四念住,及三谛三观等。回向
 
问:等觉菩萨尚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我等凡夫怎么能在二、三年中修了心中心法而破无明,并能住六道里而度生呢?元音老人答:不是修心中心法的人都能破尽无明住六道里度生,而是看各人所证深浅,随自己愿望往生净土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