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若非老僧定力够,几作驴儿被他骑
2024-10-27 09:36

我们学佛的人,对于因果报应的道理,一定要牢牢记着,不能够丝毫错了因果,否则将来业报现前时,就会障碍你了生死,生死未了就要随业受报,偿还宿债了。所以出家人经常说: 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首偈子是千真万确的,且听我讲一个真实的典故道来。

在清朝时,常州有一位老修行,道心很好。有两母女发心护他的法,供养他的衣食住行,让他单独住在一个地方专心修行。

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他还没有悟道,深感惭愧,心想:施主这么发心,供养我十多年了, 而我尚未悟道,很惭愧啊!实在对不起她们。于是想离开那里到外面去参学,便向两母女辞行去。

初时,她们极力挽留他,请他不要走,继续住下来安心用功,但是后来见他去意已决,便无奈地说: 师父啊!你年纪已经这么大了,还要到外面去行脚参访,忍受那风餐露宿之苦,我们心中实感不安。唉!如今师父既然一定要离开,我们也不敢违背师意,请让我们替你准备行装吧!

于是母女俩便彻夜赶工,给老修行缝制了一件棉袄以作御寒之用。当他们缝制时,每缝一针都恭恭敬敬的念一声阿弥陀佛为师父祈福,为防他途中盘川用罄,又暗中把四个元宝缝在棉袄下摆的四个衣角里面。

翌日,她们将棉袄送给老修行时,他毫不在意地便收下来,并不知道棉袄内里藏有元宝。当晚他打坐的时候,在定中忽然见到一个莲花童子,手执清风幡,后面跟有随从吹奏乐器,还有数人抬着一座青色的大莲花来。童子说:你的修行很好,我特来请你上莲花,迎接你去极乐世界啊!这一来他就觉得不妥当了,他想:我是参禅求明心见性的,从没有动念要到极乐世界去,怎么你今天抬莲花来接引我呢?恐怕这个不是好境界,可能是魔来诱惑我啊!于是他就不作理会,但是那个童子还在那里不断的催促他,要请他赶快坐上莲花台,因为时间快到了。老修行见他这样缠绕不休也不是办法,就信手把桌上的一个引磬,放在莲花之上,那些人才将莲花抬走了,引磬亦不见了。

第二天早上发生了一件怪事,那施主家中畜养的一只驴子,随大便竟然排出了一个引磬来。家里的人便将此事通知母女二人,她们也感到奇怪, 就到驴房查看,认出那个引磬是属于老修行的,她们更加大惑不解了,立刻将引磬洗涤干净,跑去送还给老修行。

老修行知道那个失去的引磬竟然从驴的肚子里排出来,在查看那件棉袄的衣角原来缝藏了四个元宝,他就明白一切了。心想:真险了,昨夜我如果坐上大莲花被那些人接去了,今天我便入了驴胎变成她们家中的小驴子来还债了。他叹了一口气,随口就说出四句偈:一件衲衣一层皮,四个元宝四只蹄,若非老僧定力够,几作驴儿被他骑。所以说修行人,若不用功了道,便要偿还檀越的信施了。这位老修行的公案就是最好的例子了。

所以我们学佛办道的人,对施主供养的东西,千万不要糟蹋。当受用施主供品时,要生惭愧心和为施主回向,这样才能减低我们的罪过。如果我们把常住的东西或钱财不如法的使用,那么果报可不得了,会招致三途恶报的,所以出家人若不了道是后果堪虑的。

那么我们现在的出家人啊!就是还未了道,都要清楚觉察自己是正在用功办道,还是正在做背道而驰的事呢,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虽然你现在还未了道,只要常怀惭愧心,生死心切的勇猛精进真参实究,终有一天你能了道的。若能如此真实的用功,施主的供养你便可以消受了。如果你一点羞耻惭愧心都没有,终日活在慌慌疑疑之中,那么就信施难消了,将来就要随业受报,偿还宿债,永嘉禅师说: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夙债。所以出家人对因果问题千万要注意,不能随便的。

End

若非老僧定力够,几作驴儿被他骑

我们学佛的人,对于因果报应的道理,一定要牢牢记着,不能够丝毫错了因果,否则将来业报现前时,就会障碍你了生死,生死未了就要随业受报,偿还宿债了。所以出家人经常说: 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人不了道,披

出去走才知道有无定力

◎ 一 诚 假设一下,当我们身处深山之中,远离世间的诱惑,这个时候是不是能够做到心如止水呢?或许可以。但是一旦踏入滚滚红尘之中,恐怕就会被花花世界迷了双眼,在名利、物质面前把握不住自己。很多时候,

禅由定力

禅 由 定 力◎ 演 本凡圣之判,如隔云霄,其间相去,不可以道里计。佛法微妙难思,片言只字中,每每暗藏着无价可评之牟尼珠。牟尼珠中,用途最广,而为博地凡夫最需要者,莫若定风珠。博地凡夫,最怕遇到四种境

卢志丹:一切皆在定力中成就

一切皆在定力中成就有一次,释迦牟尼佛为了考验弟子们,对弟子说:我现在要到天上去说法,你们有缘也跟着来吧!说完,立刻走了。佛去到天上,以他心通向三十三天忉利天的天主表示,他要考弟子,请天主配合;天主意会

定力、定相、定境的区别!

佛教智慧:定力、定相、定境的区别!我们一般人只要听说修定,直接想到就是要把腿盘起来坐在蒲团上,就好像老僧入定一样。大家总以为说用七支坐法,有模有样的正襟危坐着,不许别人来打扰,以为这样就是在修定,其实

定力的实践

定力的实践行业应用学文习武如此,从事科研、艺术、体育等等工作者莫不如此。即使是像从事下棋、作画这样的专门技艺,也要靠过人的定力,方可出类拔萃,艺压群雄。围棋大师李昌镐,之所以被人称为“石佛”,是因为他

定力的史例

两千五百多年前,位于今尼泊尔国境的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达摩,为探索宇宙真谛,解救众生诸苦,于十九岁时毅然舍弃王位,离别妻子,出家修行。他在雪山苦修六年,后在菩提树下静思入定,打坐四十九天,夜睹明星

定力是什么?定力的意思

定力,破除妄想的禅定之力,不被物转,能转一切物,佛教五力之一。谓摄心正道及助道法,若定根增长,则能破诸乱想,发诸事理禅定,是为定力。定,梵语三摩地(samadhi)的意译,意为注心一境,不散乱。修“定

定力对修行者的重要性

定力对于修行佛法者的重要性,是修行者从实践中悟得。修行佛法,得成正果,要靠定力。世人学成一门技艺、成就一项事业,也无不要靠定力也。学文者要靠定力,有定力,方可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有定力,方可博览群

什么是定力?

“定力”是佛家语。佛学之三藏十二部经典籍的核心或曰总纲,乃“戒、定、慧”三学,戒即戒律,定即禅定,慧即智慧,修行佛法者须“依戒资定,依定发慧,依慧断惑”,方可“显发真理,成正等觉”。而三学中,“定”又

如何增强定力?

◎要增加持续专注的时间。◎要提升正念(可帮助专注在所缘上)。◎要提升精进心(心不会柔软无力)。◎要去除身、心上的痛苦(有烦恼,无法得定)。◎灵活的运用四种方法。◎禁语(心才会平静,有力量)。◎可增加打

定力释义

定力,佛学之三藏十二部经典籍的核心或曰总纲,乃“戒、定、慧”三学,戒即戒律,定即禅定,慧即智慧,修行佛法者须“依戒资定,依定发慧,依慧断惑”,方可“显发真理,成正等觉”。而三学中,“定”又为佛法之中枢

定力是什么?定力与智慧的关系呢?

一弟子学习射箭,师父告诉他,学习射箭,先要练好定力。定力怎样练呢?是站成射箭的姿势,每天站上3个时辰,等练到纹丝不动时,再来学习射箭。弟子练了3年,终于练成。可师父说,他只具备了身体上的定力,要练习射

佛教中增强记忆力和定力的方法

什么是“心”已经困扰我们几千万年。譬如我们讲八识,整个八识包括第八阿赖耶识、第七末那识、第六意识、前五识。本体心同现象的能所、这个所起的心,两样的;可是一个名词在代替。所以我们常常这一个名词搞错了的。

净土经论:念佛如何培养出真正定力

问:如何念佛才能培养出内心真正的定力?慧律法师答:念佛必须实相念佛。实相就是无相无不相,在念佛的当下,了解万法都是空无自性的。无相,就是万法唯心,无论是外相,无论是心相,都是能所相,因此,首先必须通达

惟贤法师答:怎样增加定力?

惟贤法师答:增加定力主要是保持正念。这个正念在佛法中包括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布施、念第一义天。念念之中保持这个念叫正念相续,相续不断就会有定力。你若是在意念中起了恶念或邪念,八风就要动你了

梦参法师:福德是内心的智慧与定力

有德的福才是真正的福,无德的福只是昙花一现。世间的财富不是你的,你是做不了主的。而法的福德是修行积聚而来,谁也拿不去,那才真正是你的。不要一说到福德就想到现实生活,要往菩提道上会意。例如能闻到般若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