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六讲之:八阶段之四、真如影像单空修行
2025-08-28 12:00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总第十六讲之:八阶段之四、真如影像单空修行

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大禅学社

时间:2009年5月10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

八阶段之四、真如影像单空修行

四、真如影像单空修行

第四个部分就是关于真如影像的单空修行。真如影像,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真如这个修行不是天生就来的,我们凡夫没有真如这样一个觉受和证悟,怎么办呢?先构想一个假的,这个地方的修行就是弄假成真。前面虽然从正理上我们可以分析空性是怎么一回事、无生是怎么一回事,但是分析完了以后,我们把所执著的对象都打破了,现在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我们到底怎么进步呢?现在进步就很简单,我们构想一个假的真如影像,构想完真如影像之后,就利用这个单一的真如影像的空性往下修行。

获得成果的步骤是这样的。一开始,是去观想一个假的真如影像。这时即使观想了,也没什么感觉,观不出来。但是次数多了以后,就观真如、大空性,后来慢慢就有点感觉了,就发现,在身心体会的范畴当中真的有那么一种空的知觉出来了。这种知觉带有虚伪性,但我们不能否定它,我们要否定它就没有生路了,就找不到空性之门了。

收获:数数观修,籍假遇真

进行观修,其实是籍假遇真,数数观修。我们这个时候的收获就是借着这个假的来观想,次数多了、成熟了,慢慢就成真的了。从中观的原理来说,既然是假的,我们应该放弃了才有真的出现。

为什么执著一个假的,真的也会出现呢?因为实执不合空性。 我们就在这里折腾,折腾时间久了以后,我们因为老执著一个真如的、空的影像,我们的妄念就不来了,大烦恼的妄念、小烦恼的妄念越来越少了。等到妄念不来了,真如影像就逐渐看起来是真的了,就越来越有力量、越来越舒服了,感觉真的好想是有空那么一回事了。

一开始修行的人都不知道真如影像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怎么修呢?这里提供一个方便。我们看眼前的人,有的喜欢有的烦恼,你就别对着人去修真如影像。看颜色,有的红有的白,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那么在颜色上我们也不要去修。我们看什么呢?我们看虚空、空间。等到天气很好的时候,找一个空间特别干净的日子,我们就看天空,蓝色的天空,想想那些小鸟都在里面飞,特别的自在,什么障碍都没有,那个空间当然非常干净清澈,而且特别特别宽广。看到了以后,把那个印象留在心里。在观想真如影像的时候,我们就把它设定成为真如影像的所缘。真如影像就是一个假虚空、一个假蓝天,就观想这个假蓝天。假蓝天很管用,老观想它,我们的那些烦恼和杂念都不来了。收获就是借着这个假的,能够遇到真的。老观想这个假蓝天,慢慢因为能知所知的妄念少了,真正的空性慢慢就出来了。

限制:由出入单空,如幻觉带入世俗,定力未纯

这里有一个限制:在观想假蓝天的整个修行过程当中,定力是不纯粹的。我们需要把观想当中的感知、感受带到现实生活当中来,在生活当中回顾观想真如影像时候的收获,逐渐把定中的清净带到定外来。

这里的修行诀窍是什么呢?

诀窍:(一)、空性无可缘,故需先立单一真如影像

第一,因为空性无可缘,所以需要建立一个单一的真如影像。

(二)、先是“构想”,后成“实空”,最后成为“单一的真如影像之空”

第二,先是构想,后来就成为了一个实有的空性。这个实有的空性很重要。有人说,实有的空性不符合中观。它虽然不符合,但我们这个步骤一定需要,不能否定它。最后成为单一的真如影像的这个空也不纯粹、也不是圆满的法无我空性,称为单空。但是这个过程一定要。有些大师就说:“如果有人说‘这是单一的空性,我们不能来修它’,这个等同魔说。”因为让众生不解脱就等同魔说。

(三)、为破信口开河及戏论,反复修此单空

第三,这种单一的真如影像的空性能够直接破除信口开河的戏论。我们平时所说的空与不空,这些道理真的就是信口开河,因为没有觉受,没有一个修行的验证。而这个能够解决修行验证的问题。修行验证的收获产生了,才能真正获得一些体验。所以说体验是灭除戏论之门。反复修行这样一个单一的空性。

(四)、乃至解悟未生前,方便观察引生之

第四,乃至于解悟的果位没有升起来之前,方便的观察引导这个解悟产生。这个解悟出生之前,这种单一的空性要不停地修。这单一空性的修行就是为了把解悟空性这个成果带出来。解悟空性的成果不是白来的,要通过这个单一的般若影像、真如影像、空性的修行,才能逐渐地把它引生出来。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有很多人在禅堂当中用功,即使是参话头,而真正在用功上有所体会的人,他们在心里反复摸索的时候,最后都还是摸索到这条路上来了,就是构想一个真如影像,依着这个真如影像就真的产生解悟了。解悟产生了以后就使劲赞叹,就说:“修行一定要有一点解悟才行啊!”赞叹别人时是这样,但是他自己也说不明白当时为什么就进入这个门了。事实上就是构想了一个真如影像。但是他构想完了以后自己就把这个过程忘了。实际上一定要有这么一个过程,要有一个构想真如影像的过程。“方便观察引生之”,用各种方便观察来逐渐引生。

End

佛弟子经历的四个阶段

每一个佛弟子,不管是出家还是在家,大概都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与佛法结缘。在这个阶段,我们对佛法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所以我们会去亲近寺院、亲近僧众,去放生、布施,做种种的善行。通过结缘,我们生命

李炳南:未证真如应慎因缘

学重行解相应。解而不行,说食数宝;行而不解,多入歧途;两俱有过。今修净者;但曰念佛,求生西方,只知向果上攀缘,至于所念,如法与否,慢不加察。是于因力缘力,反而忽之,宁非不知务本耶?经曰:因地不真,果招

真如不守自性

宗密释大方广佛华严,曰大方广是所证法,佛华严是能证人; 大者体也, 方广即体之相用,佛者果也,华严因也;法界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然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

法性的四个阶段

◎ 索 甲我参考了许多不同的来源,以便把本章说明得更清楚。我认为本章是本书最重要的一章,希望大家透过本章而认识这个殊胜的教法,可以得到启发,去进一步研究,开始亲自修习 。梵文dharmata,藏文ch

与真如相应为根本

◎ 秦 萌《续高僧传道珍传》记载了道珍、法归、慧景三位禅师的生平事迹,三位禅师并置一传,不仅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大致相当,而且因为他们修行的地点相同,都是庐山。可见,庐山自古以来就是佛教修行的圣地。三位

真如性海

◎ 大 安 真心大不可思议,我们众生就是迷失了这个真如自性。如果回归到这个自性本元,那个心性就像一面镜子,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乃至于十方恒河沙的诸佛--伸出广长舌相来赞叹净土的这些佛,都是镜子里面的

人生进善之阶段

◎ 太 虚二十四年十一月在丹阳正则女中讲今天提出一个与人生非常切近的题目,这题目就是人生进善之阶段。一 人生之解析照通常解释起来,人生就是人的一生。人生究竟是什么?我且来解析一下,可先分作两大干:一、

太极拳中“顶头悬”,是入门过渡到中级阶段的关键

师爷曾说过,头乃统领全身,但练功时总是说不到头,因为徒弟们练不到一定层次,头竖不起来,说也理解不了。这句话对我有了启发,也就是说,顶头悬是八卦掌功夫的关键,不管你练多少年,头顶不起来,就不能做到全身一

韩清净:十义量 真如义第三

真如义第三已辩佛教,今次当说真如法性,佛教究竟真如为本故。云何真如?谓空无我所显法性,有、无、俱非,心言路绝,与一切法非一、异等,理非妄倒故名真如,真以简妄如以别倒,此中如者显如实义。复次,真者真实显

《云居山真如禅寺居士手册》

寺院上香1、为什么烧香?第一、香代表戒、定真香,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烧香就是提醒我们,要修学戒、定,从而开显智慧。第二、表示虔诚恭敬供养三宝,以此示范接引众生。第三、表示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之四

自序品第一之四[经文]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五祖送至九江驿,祖令上船,惠能随即把橹。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向性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第二之四 无相颂(一)

般若品第二之四 无相颂[经文]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颂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星云大师译文]善知识!我有一首无相颂,你们每个人都必须要记诵,无论在家出家,只要依照这

真如是什么

真如,佛教术语,即非真如,假名真如,真如无我,无我一切皆真如。真如者,非实非虚,非真非妄,非有非无,非是非非,非生非灭,非增非减,非垢非净,非大非小,非子非母,非方非圆,等等不可尽说。何以故?一切实虚

真如的含义

大乘起信论之主张,真如为众生心之本体,其为杜绝言诠、思惟者,称作离言真如;然若勉强以言语表现之,则称作依言真如,以上二者合称为二真如。就依言真如而言,其体远离迷心而空,故为如实空(空真如);且其自体具

真如什么意思

真如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又作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早期汉译佛典中译作本无。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如,不变其性之意。

佛性真如

佛性真如摘自《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佛家术语)意指佛性与真如也,为觉悟之性,故云佛性;为不生不灭之实体,故云真如;异名同法也。《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佛性与真如。能觉悟成佛之性,叫做佛性;不生不灭

何为真如

真如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又作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早期汉译佛典中译作本无。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如,不变其性之意。

真如和实相的意思是什么

实相,顾名思义就是一切事物万事万物的真实相态, 是世间一切事物的真实状态,缘起性空的法义,相互为之的效果。我们理解实相的时候,是由于我们的长期认知的结果,从不我们修学佛法从虚相到实相的一个漫长的过程,

佛经中真如是什么意思

真如,佛教术语,即非真如,假名真如,真如无我,无我一切皆真如。真如者,非实非虚,非真非妄,非有非无,非是非非,非生非灭,非增非减,非垢非净,非大非小,非子非母,非方非圆,等等不可尽说。何以故?一切实虚

真如:通过一切魔性的彰显

佛性之真如,必须是通过一切魔性的彰显,方是对自己的成长中,能向上去造就,反而对自己的真如实性,去作下化的根本性。因此对自己的佛性,如何由德性中去累积,至最后才可能实现于佛性的显现,即是彰显真如,则须要

魔性中的自真如

魔性中的自真如性,亦是同佛性的真如一样。亦仅是对自己的成长,给予是佛魔两相歧障的有情世界,请问诸贤生在「佛与魔」中皆是众生所显现,必然如实的展现于「喜、怒、哀、乐、爱、恶,欲」。一切的过程,亦展现于「

对真如的几种理解

一,唯物论真如观。特点是世界观上和通常的唯物论者没有矛盾,而把一切法无主宰、不常住、无自性之理当作空。典型代表如佛使比丘、松本史朗等。二,有外境的本体论真如观。特点是认为事物背后有一个不变的本体,一切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依止上师有哪几个阶段

依止上师有三个阶段:观察、依止、修习上师的意行。首先要用智慧来仔细地观察、分辨,当自己能确认他是个具德的上师善知识,再去依止。具德的上师肯定会有无伪的慈悲心、广大的智慧、清净的传承,也一定有圆满的灌顶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四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四《华严经》卷第三十七【题解】此卷包含第六「现前地」及第七「远行地」的全部内容。十二、第六地:「现前地」关于第六「现前地」部分的结构。据澄观的判释:文有三分:初,赞请分。第二,正说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四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四划之四比丘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佛国品第一第一章楞伽经卷第一第一章出家修行的男子。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四第三十八章之一弃,指犯了根本罪,为佛所弃,被

“真如、实相”是什么意思?

实相,顾名思义就是一切事物万事万物的真实相态, 是世间一切事物的真实状态,缘起性空的法义,相互为之的效果。我们理解实相的时候,是由于我们的长期认知的结果,从不我们修学佛法从虚相到实相的一个漫长的过程,

善根成熟的三个阶段

文:生西法师佛菩萨调化众生的时候,没有善根的众生让他种下善根,有善根的众生让他善根成熟,善根成熟的众生让他解脱,就是这样的过程。有一部分人以前没有善根,现在通过上师的加持开始种善根;还有一部分人以前有

释德禅详解学佛的四个阶段

学习佛法,获得人生快乐,一般都经历过这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佛法知识的阶段。一个人,当他经历人生的烦恼与痛苦时,会备受心灵煎熬,某一时刻,感应到了佛陀,于是开始从佛法里寻找解决烦恼的方法。学习佛法,

吴言生:经典禅诗 第八章 一、见山三阶段

黄龙宗禅诗一、见山三阶段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175180页黄龙派是临济宗的一个支派,以黄龙慧南(1002~1069)为宗祖。石霜接化手段凌厉辛辣,慧南得其神

唐仲容:一切都是心现的影像——相有体无

一切都是心现的影像——相有体无唐仲容居士从有为法的缘起本质而言,万法不离识而有,皆由识变现。识谓了别,觉了分别之义,即是一种功能——认识功能,即认识一切法(也即一切识)的功能。识的相(认识作用)即是识

五百罗汉之四十九--富那夜舍尊者

富那夜舍尊者,古印度华氏国人,姓瞿昙。胁尊者之弟子,马鸣之师。为西天二十八祖之第十一祖。富那夜舍出生在一个笃信佛教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个虔诚的信徒,家里设有神龛,香烛日夜燃烧供奉佛祖。富那夜舍受父亲的影

佛果之四果

梵文称为阿罗汉果。阿罗汉译义有三:一者、杀贼;二者、应供;三者、无生。意思是阿罗汉杀尽了一切烦恼贼,不再有生死业之生起,是应当受人天供养的圣者。由于已断烦恼和证得涅盘果,在修道上已无可修学,故阿罗汉

吕澄:谈真如

谈真如今日所谈,为真如名义。先说真如名,是从印土译来,现已习用,但在翻译上,前后颇有变化。原文‘(多 页)他多’,解析之︰‘(多 页)他’为真实;‘多\’,为性。与‘舜若多\’之为空性,是一样结构,故

洪修平:什么是三句阶段_佛教名词“三句阶段”的解说

三句阶段,即因、根、究竟,或作因、行、果,是密宗实践从修因至佛果的三个阶段,也是对密宗思想的一个根本性的概括。三句本来出自《大日经住心品》,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意思是欲修密乘者,需发起

洪修平:什么是三句阶段?

什么是三句阶段?三句阶段,即因、根、究竟,或作因、行、果,是密宗实践从修因至佛果的三个阶段,也是对密宗思想的一个根本性的概括。三句本来出自《大日经住心品》,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意思是欲

修白骨观的三个阶段

白骨观即观想人的身体成为白骨的修法。贪欲炽盛的众生为制伏贪毒,可修此观。又作骨想观。依《俱舍论》卷二十二,此观法可分成初习业位、已熟修位、超作意位三个阶段。(1)初习业位∶行者先将心念安住于自身的足

贾题韬:我就是真如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

梁乃崇:《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之四

圆觉讲座《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四)时间:2011年07月09日地点:台北科技大学主讲:智崇上师纪录:张春美整理:周雅容、梁玉明我们继续讲《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大家请看到106页。下面大部分是波斯匿王在

净土旨归:灵峰澫益大师宗论卷第一之四

卷第一之四灵峰澫益大师宗论卷第一之四愿文四铁佛寺礼忏文(壬午)菩萨戒沙弥智旭,自惟障重不逢盛时。目击时艰,倍增愀怆。斗米几及千钱,已叹民生之苦。病死日以千计,尤惊业报之深。良由同分恶缘,感此非常幻相,

净土因果启示:谈四阶段的人生教育

【前言】我们关心教育的现况及未来的发展,故参酌古今教育方式提出「四阶段的教育理念」供各界人士参考,本文仅就其重点略述之,期能抛砖引玉加以引伸阐发,并愿与关心教育的家长及教师们共勉付之实践。今本文专以品

净土圣贤录易解:往生比丘第三之四(一)

净土圣贤录易解往生比丘第三之四明 梵琦梵琦。字楚石,俗姓朱,浙江宁波象山人。母亲梦见太阳堕入怀中而生下梵琦。九岁时,出家于永祚寺。十六岁获准剃度,依止晋翁询法师,阅读《首楞严经》而有所省悟。后来前往径

净土圣贤录易解:往生比丘第三之四(五)

明 传灯传灯。俗姓叶,浙江衢州人(即今衢县)。年少时跟随著进贤映庵禅师剃发出家。随即参谒百松法师,听闻《法华经》时心中恍然有所领会。接著又问百松法师何谓楞严大定,百松法师瞪大眼睛四顾而视,传灯随即契入

净土圣贤录易解:往生比丘第三之四(四)

明 如荣如荣。字大贤,杭州(浙江)海宁县人。壮年时从事屠宰业。有一天,为猪所咬伤,心中突然有所感触体悟,于是到县城之北的寺院,剃发染衣为僧。后来归投云栖莲池大师,当时已经六十岁了!白天随著大众操持作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