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 第十五讲之:心无宗
2025-08-28 11:18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总第十五讲之:心无宗

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大禅学社

时间:2009年5月10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

心无宗 支愍度把心无宗先确定下来。

支愍度道人当时跟一位仓道人会面时,两人互相商议:“现在佛教发展了,社会发展了,我们过江东要是没一点新思想,恐怕不办得食(恐怕办不到斋食),我们就还是创造一些新思想吧。”后来等到创造完了,发展开了,他们自己就考虑着:“哎呀,不能这么发展,我们对不起佛了,佛教思想不是这样的。”但是他的“心无宗”俨然已经成立了。这个心无宗在大江南北,在湖北、江西这一带长江的两岸互相传播很兴盛。

心无宗说的是些什么事呢?

“不滞于外”。

不执于外,就是求心静,乃主要目的。他们表面上说:

“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

心不要去执着外境,外境的万法有就随它有,无就随它无,就是不管它。

“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这其实留下了一个麻烦,万物“有”和“无”是可以靠你不管它就能解决的问题吗?这其实是不行的,到后面必然出问题。

到最后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虽然心不停滞在外境的色上面,不为色所扰,能够求得一个心静,但是万物终极的微尘是不空的。微尘不空,就是所谓的四大不空。万物就是再怎么分,分成最小的微尘,它还是有存在,所以万物的存在最终都还是保留了。剖析到了四大的程度,但保留了万物的存在,何以存在,也弄不明白。当时的大江南北没有一个人能够把微尘破掉。就是说,哪怕事物细到了最细的微尘,它总有一个实有破不开的,成为它最小的实有单位,让它永恒存在下去。物质之间可以由这些微尘互相组合,这就是现在很多唯物理学理当中所谓的物质互相转换的道理。

因为空不掉,所以避开环境。避开外境,所达到的作用是什么呢?作用是认境实有,回心避境。把心拉回来,回避这个环境。心静境实,心虽然是静了一点,但外境是实的,对外境的执着并没有动摇。心虽然静,但外境是实的,所以安置了色法实有。表面上没有管色,但实际上从内心里,确认了色是实有的。你不管它、并没有解决它,所以它还在,它成为了烦恼之因,你反倒不许管他,所以这派没有什么大的受用。

这一个见地,慧远大师早年还没有跟桓玄进行讨论。

后来,桓玄已经推行了慧远大师的主张,有时执弟子礼,到庙里来给慧远大师行礼,也参加慧远大师经论的辩论。桓玄也修行,他是跟着支愍度道人学的心无宗,就在九江边上学的,学好了以后他就要用。受他影响的还有刘遗民。刘遗民是庐山东林白莲社里一百多位高贤中的第一人,这一百多位高贤都是非凡人物。

当时,谢灵运要求参加白莲社,被慧远大师和刘遗民坚定地拒绝了:“不能参加,你这个人太放旷了,不谨慎,修学不够谨慎,不能参加白莲社。跟陶渊明和陆修静(陆修静是道家的,陶渊明是儒家的)以朋友相称是可以的,(谢灵运)你也可以跟着他们学。但你进入白莲社来参加净土宗的修行,这个不行,我们的修行,那是绝对要谨慎而且是绝对投入的,够这个条件的人才能够进。”

一天,慧远大师在一个公共的场合与桓玄进行辩论。桓玄把他心无宗的主张说出来以后,慧远大师就直接用鸠摩罗什大师刚刚翻译出来的《摩诃般若经》的大意,直接把桓玄给破倒了。因为慧远大师说话的风格是十分幽默风趣的,当时的大众满堂哄笑,桓玄就再也不好意思坚持他的“心无宗”了,以后他放弃了。桓玄虽然遭到慧远大师当面的辩破而放弃,但他这个宗派的影响力并不知道火车头已转了方向,仍旧在喜欢此派的人群中大为传扬。

最终来清理掉这种影响的是谁呢?是僧肇大师的一本书。僧肇大师的《肇论》里,辩破心无宗用了十个字。十个字就把这个宗派给辩破了:

“得在于神静,失在于物虚”。

收获就是神、心灵、神识能够有所安静。失误在哪里呢?对于一切的外物,都没有真实的了解,永远是模糊的、不彻底的。

End

圣心无知 无所不知

◎ 永明延寿问:以心为宗,禅门正脉;且心是名,以何为体?答:近代已来,今时学者,多执文背旨,昧体认名。认名忘体之人,岂穷实地!徇文迷旨之者,何契道原?则心是名,以知为体。此是灵知,性自神解。不同妄识,

一心无障碍

◎ 费 勇用无碍的念头 去化解一堵又一堵的围墙 用无碍的念头 去照亮一个又一个的暗昧 如果你的念头里全是无碍 那么,这个世界就没有什么障碍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什么障碍 那么,你的存在就是自在摘自《转念

心无挂碍 得大自在

有一个人搭船去英国,途中忽遇风暴,全船的人都惊惶失措,他看到一位老太太非常平静地在祈祷,神情安详而又幸福。等风浪过去,全船脱离险境,这人好奇地跑过去问老太太:你怎么一点都不怕呢?老太太说:我有两个女儿

李炳南:净宗最简单的早晚课程

一、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三、南无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行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工夫忙闲而定。越多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三集)

蔡老师:大家好!刚刚我们有一个互相的承诺,每天神交古人,每天看两则德育故事、两则历史。这一段话不知道大家熟悉没有?文天祥先生说的,「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夕」。典型,他们的风范、他们的行持,都印在我们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七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一开始先来「温故而知新」。我们看《古文读本》第四十八页。熟能生巧,古文我们看多了以后,就愈来愈熟悉了。它有一个过程,但你要喜爱它,你要抱着感恩的心去看它。我们看四十八页,这个故事我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一集)

蔡老师:大家好!这一堂课想跟大家作一个交流。就是说从昨天开幕,到「师志为己志」,到今天早上,这样总共三次跟大家作交流,在这三次的交流当中,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段?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听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五集)

蔡老师:大家休息得好吗?昨天我们林学长举到的一个事例,在这里我也再补充一个角度跟大家交流一下。就是这一位主人翁他对他的父母、兄弟非常的好,可是在叙述的过程当中,好像对他太太的体恤不是很够。所以,我们这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四集)

蔡老师:大家好!这一节课我们就上一节课谈到的内容,大家再回顾一下。哪一句、哪一段您印象最深?有什么体会?或者有什么疑问?好,这一位学长,陈学长。陈学长:老师、诸位学长,大家上午好!学生听了上一堂老师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八集)

蔡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用抽签的好了,有没有签?好,你们的心动了没有?有?没有是吧?如如不动,好样!是吧,要用心像镜子,任何情况来,平等心、平常心应对。我们很多的压力、紧张都来自于没有平常心。我们讲出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集)

蔡老师:大家好。那大家先热热身,我们复习一下刚刚上一节课谈的一些内容。栾学长。栾学长:谢谢老师。上堂课对「父慈子孝」第一条信心,非常有感受,对孩子永远抱有这样一个信念,孩子会愈来愈好。尤其是学习传统文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一集)

蔡老师:大家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当然要移风易俗,首先这些音乐感动我们自己,每一句唱出来的歌曲、歌词,诚心去唱。我们上一节课跟大家谈到的「父子有亲」这个部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刚上课的内容。请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九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本来是礼拜一到礼拜四,都是第二节课大家复习上一节课,然后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来探讨。那现在问题比较少了,所以我们想做一个调整,跟大家讨论一下,就是礼拜一跟礼拜三我们有交流跟回答问题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三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就这几天,包含昨天听师长的教诲,大家体会比较深的哪一段话、哪一句,跟大家交流一下。你们不要看笔记,现在要讲的是印在心上那一段、那一句。杨学长。杨学长:老师好,我印象比较最深刻的一句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二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就这几天的课,大家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跟大家分享一下。陈学长。陈学长:老师,各位长辈、学长们好。今天老师讲到,我们女性同胞怀孕的时候,其实我感触很大。在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当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五集)

大家早安。我们先几个问题跟大家交流一下。问:第一个,子路让他的同学去做官,边做边学。答:这故事没讲完,对不起对不起。他让同学去当官,孔子说,「你要害死人家的孩子是吧」,子路就觉得,「边做边学就好了嘛,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七集)

我们来看几篇文章,跟我们刚刚从《论语》里面这一些很精辟的经句来再做一个呼应。八十一页,「谏太宗十思疏」。这一篇一来彰显唐太宗很能接受下属的劝谏;第二,魏征也是很有智慧的人,所以他也把整个为人君应有的德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六集)

大家好!这里有八个问题。我们昨天好像回答了四个问题。随着大家交流的问题,感觉到大家要回去了好像挺紧张的,有一些问题可能希望探讨一下,回去比较安心。好,问题我们找时间再回答,我们先来把这个跟大家交流一下

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卢志丹菩提达摩《二入四行论》里有一句话: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大意是,不要过多在乎得与失,一切随缘心情自然就不会有大起大落。遇到欢喜、美好的事情心不动摇,自可暗合于道。从人的正常心理

卢志丹: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菩提达摩《二入四行论》里有一句话: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大意是,不要过多在乎得与失,一切随缘心情自然就不会有大起大落。遇到欢喜、美好的事情心不动摇,自可暗合于道。从人的正常心理来说,

林崇安:《入中论》破「实质有的我」的探究

《入中论》破「实质有的我」的探究林崇安一、前言人们从小到大隐隐约约觉得有一个自立自足的「我」,尽管身体变了、观念变了,总觉得这个「我」是不变的,一方面觉得这个我不是身和心本身,一方面觉得这个我也不是离

林崇安:《入中论》破「即蕴我」的探究

《入中论》破「即蕴我」的探究林崇安一、前言佛教内的圣犊子部有五部:犊子部、法上部、贤冑部、六城部、正量部。圣犊子部的一个重要主张是「即蕴我」。此处依据月称菩萨的《入中论》配合宗喀巴大师的《入中论善显密

唐思鹏:从《中论》谈中道

《中观论》简称《中论》,它与《十二门论》、《百论》合称三论。依此三论立宗,故称三论宗。《中论》是龙树菩萨的代表作之一,他是根据佛陀的大乘经典,特别又是根据《般若》诸经的根本理论缘起性空来阐明诸法的实相

洪启嵩:回到龙树本怀—从修证立扬来谈《中论》

回到龙树本怀—从修证立扬来谈《中论》洪启嵩《中论》修证讲授(一)龙树菩萨造洪启嵩老师讲授2008年3月《中论》在佛教发展史上面,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部论着。尤其是在大乘佛教里面,他的重要性更是不可言喻。

洪启嵩:《中论》修证讲授

龙树菩萨造 洪启嵩老师讲授2008年3月《中论》在佛教发展史上面,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部论着。尤其是在大乘佛教里面,他的重要性更是不可言喻。而造论的龙树菩萨,被尊为八宗共祖。不管是大乘小乘或八宗共祖,都

禅宗文化:心无放逸

在《中阿含经郁伽支罗经》中,佛陀应一比丘的请求,为他讲说如何做到远离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进的问题。佛陀告诉该比丘,如果想要修行心无放逸的境界,应当修行观照自心,积极精进,心中立下正念、正智,善于自己

禅宗思想:明憨大和尚:清净的心无边无际

我们打坐用功,无论是数呼吸,无论是观呼吸,无论是参一个什么话头,都可以。要有信心,错了还来,忘了还提起来。累生业习,心猿意马我们心像心猿意马,我们的心像小动物一样,它不停地动,你想把它稳定住,它稳定不

林清玄:心无片瓦

我很喜欢《楞严经》里的一个故事。是说有一位月光童子,他在久远劫前曾经跟随水天佛修习水观,以进入正定三昧。月光童子先观照自己身中的水性,从涕泪唾液,一直到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这些在身内循环往复的水,性质

太虚大师:阅入中论记

阅入中论记──三十二年十月在汉藏教理院作──※月称论师入中论,于译稿曾随阅隋删润。顷刊印初出,复览一遍,综前寻伺之所及,久恐遗忘,乃援笔记之。三十二年十月四日,汉藏教理院编译处监译太虚记。※一全论节成

梦参法师:了生死了的是心 心无挂碍便是解脱

我们佛弟子所达到的目的,大家的目的都是想了生死。生死怎么了?因为佛跟我们说,无量劫来,我们在这个六道轮转,经过无量的苦难,我们现在这一生得到人身了,这是极难极难的。就是说人身难得,你得到人身了,你要轻

第三卷 中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卷 中论破合品第十四说曰,上破根品中,说见、所见、见者皆不成。此三事无异法故则无合,无合义今当说。问曰:何故眼等三事无合?答曰:见、可见、见者, 是三各异方,如是三法异, 终无有合时。见是眼根,可

第四卷 中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四卷 中论观如来品第二十二(十六偈)问曰:一切世中尊,唯有如来正遍知,号为法王,一切智人是则应有。答曰:今谛思惟,若有应取,若无何所取?何以故?如来,非阴不离阴, 此彼不相在;如来不有阴, 何处有如

第二卷 中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中论破三相品第七问曰:经说有为法,有三相生、住、灭。万物以生法生,以住法住,以灭法灭,是故有诸法。答曰:不尔。何以故?三相无决定故。是三相,为是有为能作有为相?为是无为能作有为相?二俱不然。何

第一卷 中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中论中论序姚秦沙门释僧叡撰《中论》有五百偈,龙树菩萨之所造也。以中为名者,照其实也;以论为称者,尽其言也。实非名不悟,故寄中以宣之;言非释不尽,故假论以明之。其实既宣,其言既明,于菩萨之行、道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同类因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总第十九讲之:同类因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5月30日晚地点:北京大学理科1号楼1114室同类因第三种因叫做“同类因”(sabhāgahetu)。(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