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八讲之:止加行中的“治贪三要门”
2025-08-29 08:01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总第十八讲之:止加行中的“治贪三要门”

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大禅学社

时间:2009年5月24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

止加行中的“治贪三要门”

这就是粗茶淡饭,首先是治贪。

治贪第一,不净观。观所缘为三十六不净合成。齿、发、甲、肉、骨、脓血、肝胆、肺肠不净;眼屎、口?、鼻涕、屎尿不净;色、形不净,观察则无明执散心退。

治贪心的第一观是不净观。修不净观一定要有一个诀窍:要从脚底修起,然后由脚底向上延伸,最后是头部。不净观怎么观呢?牙齿、头发、指甲、肉、骨,包括脓血、肝胆、肺肠这些,观它们为不净,还包括眼屎、唾液、鼻涕、屎尿等等不净,颜色和形态都不净。

观察这些时,则无明的这种执散心(因为执着而产生的散乱心),自然就会退下去。比如,散乱心看起来很不好办,但只要用起来这些不净观的方法,很好办。因为心各有各的归属,各有各的来源。我们找到这个心的来源,就像停电一样,把执散心的电停掉了,心马上就沉静下来了,效果非常明显。

治贪第二,丑陋观。浮肿、虫噉,除触受执散心;紫、青淤、紫黑、脓血流,除肤色执;腐烂、肉离骨,治形体执散心。

治贪心的第二观是丑陋观。大家看过的电影可能不少,西方电影中,如果有个魔兽,它的脸上肯定有一些很让人害怕的小虫爬来爬去,或者脸上忽然变成墨汁、脓血之类的东西。西方人为什么就动这种心思,拍出这种镜头?这种镜头出来了,确实能让人产生内心执着的对治作用,这个对治作用真能产生。不是要打动人吗?打动人很好办,拿恶心的来,这就打动人了。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原理,西方人对心的判断和研究也由来已久。尤其伊文思·温兹把佛教中阴救度的法本传译到西方后,他们心理学的结构产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懂得,一种心产生,另外一种心能产生对治作用。佛教的很多用心方法,他们在逐渐掌握。

若观到我们皮肤的青淤、紫黑、脓血等等,进行这样的观,那么对皮肉触受的执着就会很快消散。若对肉和骨进行观察,那么就能让人远离对形体的执着,这种执著心也就可以退失了。

治贪第三,白骨观。四生中胎生本性为骨体,故治贪以白骨观最力;由足至头,皮肉烂脱,露出白骨;白骨全观,则观广至一国,又渐复己身;趾骨有皮肉,余皆白骨,渐至眉间。

治贪心的第三观是白骨观。对治贪心,白骨观比丑陋观、不净观都厉害,效果更好。《红楼梦》中,一拿着镜子,看正面是王熙凤,看反面,白骨在镜子里出现了。白骨的出现,会使他放下对世间的贪执。

在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生命中,凡胎生的(人属胎生)有一基本的本性:以“地大”为主的骨体。为什么从胎出生呢?胎里出生的这种物质的本性,是由骨骼的本体中的一部分流散出来的。人之所以“证性命”(《楞严经》云:娑婆众生以淫欲而证性命),之所以有肉体产生,就是因为有“地大”产生。这是人来到这个世界执着的最根本缘起,它是物质部分的来源。

物质这部分来源的贪心就是要由骨骼这个部分的问题开始去解决,才最有效。所以在四生中,“胎生的本性是骨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原理:我们进行白骨观除贪心,最行之有效。

历史上,佛法对白骨观的推介,或者佛让弟子来修,从弟子修的效果来说,它的效果也最直接。

首先,是从脚到头进行白骨观。白骨观一般的起点是左脚大拇趾的最前端。这个观不只是想着这个地方,也不只是看着这个地方找点感觉,观这个地方时,我们的意识也都下去了,是对这个地方的感受作引导。作什么引导呢?让大拇趾的皮肉逐渐开始产生膨胀。我们观它膨胀时,就感觉脚趾真在膨胀,我们膨胀的这种触觉同时也产生了。这就是实际观的开始。

随着这种膨胀感越来越强,下一步就观察它不仅膨胀、青、瘀、肿大,最后腐烂了。当腐烂了它开始破皮时,我们甚至从触觉上会感觉脚趾这个地方忽然一凉,那就是我们观它破皮的时候,这个相应的触觉就产生了。

当它腐烂的肉开始脱开骨节,白色的骨节露出来了,等它露出来时,我们会感觉,在整个脚的那节脚趾头上,我们的感受消失了。那个地方就是一个白骨的景象,什么脚的触觉都没有了。由第一节逐步逐步的向上推进,脚趾的第一节、脚的第一节,包括下肢的第一节,逐渐逐渐的向上观。

在观的过程当中,当观成了全身骨节都变成白色,然后就开始扩展,扩展到身边的人也变成白骨,更多的人都变成白骨,乃至平时接触的所有人都变成白骨。乃至自己知道全世界到处的人都是白骨时,就把这些白骨想成脚趾的第一节白骨,全世界所有人的白骨都等同于自己脚趾的第一节白骨。

这种等同的观照成功了以后,就接着把这种白骨观向上推进。但有一点要注意:当你的观察一直从脚底下的白骨推进上来,全世界的人都变成你脚底下的白骨时,这时我们要留一点,要留一点左脚的第一节趾关节的表面部分,它上面还有一些皮肤,就跟现在健康的脚的皮肤一样。要留这么样的一个余地,不能让所有的地方都变成白骨了。然后再继续向上观,一直观到额头的部分,观到额头时也要观想额头的眉心部分,还有一部分上面是有皮肤的,跟健康的人一样。

若缺乏了这个环节,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人就会过分地出离、过分地厌世,乃至产生自杀的倾向。

所以若真要修观,还真需要一位指导老师不停地观照。自己的观照在进展过程中,若没有一个比较理性、有经验的人在旁边指导的话,就容易出问题。

在佛当时的经典记录中,白骨观是使阿罗汉最为迅速得到果证的一个观照法门。

End

有福之人的三要素

◎ 大 愿有福之人的三要素,也就是仁、智、勇。第一个要素就是仁。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这一句是讲心量大的人是有福之人,仁者爱人兼济天下。所以你看知周乎万物,你的智慧能够懂得天地之道,能够周遍

李炳南:净宗最简单的早晚课程

一、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三、南无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行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工夫忙闲而定。越多

亲近道场三要点

◎ 理 海经常有人问:入寺应注意哪些细节,才能合乎仪则?诚然,佛门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来规范大众的言行,但入寺若能牢记静、敬、净三个字,自可合乎规矩、不失礼仪。一、静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可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三集)

蔡老师:大家好!刚刚我们有一个互相的承诺,每天神交古人,每天看两则德育故事、两则历史。这一段话不知道大家熟悉没有?文天祥先生说的,「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夕」。典型,他们的风范、他们的行持,都印在我们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七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一开始先来「温故而知新」。我们看《古文读本》第四十八页。熟能生巧,古文我们看多了以后,就愈来愈熟悉了。它有一个过程,但你要喜爱它,你要抱着感恩的心去看它。我们看四十八页,这个故事我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一集)

蔡老师:大家好!这一堂课想跟大家作一个交流。就是说从昨天开幕,到「师志为己志」,到今天早上,这样总共三次跟大家作交流,在这三次的交流当中,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段?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听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五集)

蔡老师:大家休息得好吗?昨天我们林学长举到的一个事例,在这里我也再补充一个角度跟大家交流一下。就是这一位主人翁他对他的父母、兄弟非常的好,可是在叙述的过程当中,好像对他太太的体恤不是很够。所以,我们这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四集)

蔡老师:大家好!这一节课我们就上一节课谈到的内容,大家再回顾一下。哪一句、哪一段您印象最深?有什么体会?或者有什么疑问?好,这一位学长,陈学长。陈学长:老师、诸位学长,大家上午好!学生听了上一堂老师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八集)

蔡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用抽签的好了,有没有签?好,你们的心动了没有?有?没有是吧?如如不动,好样!是吧,要用心像镜子,任何情况来,平等心、平常心应对。我们很多的压力、紧张都来自于没有平常心。我们讲出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集)

蔡老师:大家好。那大家先热热身,我们复习一下刚刚上一节课谈的一些内容。栾学长。栾学长:谢谢老师。上堂课对「父慈子孝」第一条信心,非常有感受,对孩子永远抱有这样一个信念,孩子会愈来愈好。尤其是学习传统文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一集)

蔡老师:大家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当然要移风易俗,首先这些音乐感动我们自己,每一句唱出来的歌曲、歌词,诚心去唱。我们上一节课跟大家谈到的「父子有亲」这个部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刚上课的内容。请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九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本来是礼拜一到礼拜四,都是第二节课大家复习上一节课,然后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来探讨。那现在问题比较少了,所以我们想做一个调整,跟大家讨论一下,就是礼拜一跟礼拜三我们有交流跟回答问题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三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就这几天,包含昨天听师长的教诲,大家体会比较深的哪一段话、哪一句,跟大家交流一下。你们不要看笔记,现在要讲的是印在心上那一段、那一句。杨学长。杨学长:老师好,我印象比较最深刻的一句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二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就这几天的课,大家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跟大家分享一下。陈学长。陈学长:老师,各位长辈、学长们好。今天老师讲到,我们女性同胞怀孕的时候,其实我感触很大。在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当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五集)

大家早安。我们先几个问题跟大家交流一下。问:第一个,子路让他的同学去做官,边做边学。答:这故事没讲完,对不起对不起。他让同学去当官,孔子说,「你要害死人家的孩子是吧」,子路就觉得,「边做边学就好了嘛,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七集)

我们来看几篇文章,跟我们刚刚从《论语》里面这一些很精辟的经句来再做一个呼应。八十一页,「谏太宗十思疏」。这一篇一来彰显唐太宗很能接受下属的劝谏;第二,魏征也是很有智慧的人,所以他也把整个为人君应有的德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六集)

大家好!这里有八个问题。我们昨天好像回答了四个问题。随着大家交流的问题,感觉到大家要回去了好像挺紧张的,有一些问题可能希望探讨一下,回去比较安心。好,问题我们找时间再回答,我们先来把这个跟大家交流一下

陈兵:学佛三要

学佛与研究佛学不一样,我的职业是研究佛学。虽然学佛有三十多年了,但是没有学好,所以不能指导别人。我只能提供学习的一些心得,供大家参考。我所讲的学佛三要,是根据宗喀巴大师的观点。宗喀巴大师把佛法最重要的

《养生三要》:简洁明了的养生重点

说到养生,当代人往往都能随口说出几个保健的小技巧,譬如用艾叶泡脚、按摩涌泉穴、敲胆经等等。但是问他们这些操作方法,具体保养的是什么内容,往往许多人答不上来。这实际上也是当代养生的一个误区:我们太过沉迷

往生的三要素是什么

“ 一者至诚心。” 在净土法门上你有至诚心就表现在三个地方。第一个, “ 身业礼拜彼佛。 ” 你的身体是非常得恭敬地去礼拜阿弥陀佛。第二个, “ 口业赞叹称扬彼佛。 ” 发自于口,从你的语言上你会赞叹

刘元春:“三本三要”是都市佛教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城市化发展,都市佛教的意义将越来越重要,其作用和影响也将越来越大。都市佛教能否健康地发展,关系着佛教的整体发展。那么,都市佛教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呢?或者说,目前佛教界应该关注什么样的现实问题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五节 三玄三要

第七十五节 三玄三要临济曰: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汝等诸人作麽生会?有问汾阳:如何是第一玄?曰:亲瞩饮光前。如何是第二玄?曰:离相绝言诠。如何是第三玄?曰

林崇安:《入中论》破「实质有的我」的探究

《入中论》破「实质有的我」的探究林崇安一、前言人们从小到大隐隐约约觉得有一个自立自足的「我」,尽管身体变了、观念变了,总觉得这个「我」是不变的,一方面觉得这个我不是身和心本身,一方面觉得这个我也不是离

林崇安:《入中论》破「即蕴我」的探究

《入中论》破「即蕴我」的探究林崇安一、前言佛教内的圣犊子部有五部:犊子部、法上部、贤冑部、六城部、正量部。圣犊子部的一个重要主张是「即蕴我」。此处依据月称菩萨的《入中论》配合宗喀巴大师的《入中论善显密

唐思鹏:从《中论》谈中道

《中观论》简称《中论》,它与《十二门论》、《百论》合称三论。依此三论立宗,故称三论宗。《中论》是龙树菩萨的代表作之一,他是根据佛陀的大乘经典,特别又是根据《般若》诸经的根本理论缘起性空来阐明诸法的实相

洪启嵩:回到龙树本怀—从修证立扬来谈《中论》

回到龙树本怀—从修证立扬来谈《中论》洪启嵩《中论》修证讲授(一)龙树菩萨造洪启嵩老师讲授2008年3月《中论》在佛教发展史上面,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部论着。尤其是在大乘佛教里面,他的重要性更是不可言喻。

洪启嵩:《中论》修证讲授

龙树菩萨造 洪启嵩老师讲授2008年3月《中论》在佛教发展史上面,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部论着。尤其是在大乘佛教里面,他的重要性更是不可言喻。而造论的龙树菩萨,被尊为八宗共祖。不管是大乘小乘或八宗共祖,都

陈燕珠:佛法要义 学佛三要门

佛法要义学佛三要门一、菩提愿、大悲心、性空慧诸佛出世,无非为了引导众生回邪向正、回小向大、回缚向脱的大事因缘,引导众生趣入佛乘。诸佛所说的法门都是适应众生不同时代、不同根性、不同习尚、不同因缘而有千差

禅宗思想:戒毓法师:入禅之门三要领

入禅之门三要领:第一要发心,发心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一个有道德的君子、一个世间的圣人、一个自在解脱的人、一个觉行圆满的佛。入门,贵有发心;第二要笃行,找到自己的心,让心安住在每个当下,时时管住自己的心

净土旨归:往生极乐的“三要三不”

由于悚于生死之剧苦、轮回之路险、三界之无安,所以,我们无论如何,于此生中,一定要了却生死、脱离轮回、跳出三界、往生极乐,决不能再俟来生。然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虽说易往易生,却也不是完全没有条件的,

净土经论:念佛三要-毛凌云

菩萨戒优婆塞湖北通成惕园毛凌云纂述佛法难闻,生死难了,余虽不敏,幸闻佛法中即生了脱之持名念佛法门,愿与众共修,同生极乐。前辑念佛法要四卷,普劝修持,恐末法人情,喜简厌繁,难期普及。谨再节取佛经祖语及净

太虚大师:阅入中论记

阅入中论记──三十二年十月在汉藏教理院作──※月称论师入中论,于译稿曾随阅隋删润。顷刊印初出,复览一遍,综前寻伺之所及,久恐遗忘,乃援笔记之。三十二年十月四日,汉藏教理院编译处监译太虚记。※一全论节成

第三卷 中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卷 中论破合品第十四说曰,上破根品中,说见、所见、见者皆不成。此三事无异法故则无合,无合义今当说。问曰:何故眼等三事无合?答曰:见、可见、见者, 是三各异方,如是三法异, 终无有合时。见是眼根,可

第四卷 中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四卷 中论观如来品第二十二(十六偈)问曰:一切世中尊,唯有如来正遍知,号为法王,一切智人是则应有。答曰:今谛思惟,若有应取,若无何所取?何以故?如来,非阴不离阴, 此彼不相在;如来不有阴, 何处有如

第二卷 中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中论破三相品第七问曰:经说有为法,有三相生、住、灭。万物以生法生,以住法住,以灭法灭,是故有诸法。答曰:不尔。何以故?三相无决定故。是三相,为是有为能作有为相?为是无为能作有为相?二俱不然。何

第一卷 中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中论中论序姚秦沙门释僧叡撰《中论》有五百偈,龙树菩萨之所造也。以中为名者,照其实也;以论为称者,尽其言也。实非名不悟,故寄中以宣之;言非释不尽,故假论以明之。其实既宣,其言既明,于菩萨之行、道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同类因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总第十九讲之:同类因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5月30日晚地点:北京大学理科1号楼1114室同类因第三种因叫做“同类因”(sabhāgahetu)。(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