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八讲之:止正行中“五种过患、八种对治”
2025-08-29 08:34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总第十八讲之:止正行中“五种过患、八种对治”

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大禅学社

时间:2009年5月24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

由以上这些在止观方面的助缘,我们就可以进入正行。

在正行,我们首先要关注五种过患,即让我们得不到灭定的五种过患:

第一,懈怠;

第二,忘失师教。

我们忘记了关于修行正定的言教。

第三,沉掉。

昏沉,或过分散乱、掉举了;

第四,不行对治。

当我们的问题出现,需要如前面对治,该对治的地方我们不修对治。比如,嗔心起时我们还嗔恨,没修慈心观,不修对治;

第五,过后对治。

比如,嗔心生完了还在修慈悲观;贪心过后了还在修不净观。过后对治是一个非常大的麻烦,会让自己始终都与定境隔着一段距离。

这些情况也是各有各的因缘。

懈怠和忘失教授,障碍等持的加行。什么叫做“等持”呢?比如,刚才所说的修行有止、有观,止、观的两种修行缺一不可,若缺了一部分就不叫“等持”;若二者真的都没缺,这种修行就叫做“等持”的修行。“等持”是不是就是圆满的成果呢?不是,“等至”才是圆满的成果。“等持”和“等至”是止、观进行兼顾修行的两个专门词汇。等持是因,属加行中的因;等至是果,是不需要加行的结果。这两个名词不是特定指果位的,它是指事件的,专门对过程进行判断:凡属修行过程中的,止、观都兼顾修行的,就都称为“等持”;凡已达到结果的,都称为“等至”。所以等持为因,等至为果,这样一来,对等持、等至,我们就好理解了。

等持,奢摩他(samadha),正定,三昧(samadhi)等等,都是同一个词的不同翻译。《一切经音义》中解释:

三昧(莫盖反。或此言三摩提。或云三摩帝。皆讹也。正云三摩地。此译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谓持诸功德也。或云正定。谓任缘一境。离诸邪乱也)。

《大宝积经》卷一百一十五说,修禅波罗蜜,经过十个阶段:

“善男子。菩萨行禅波罗蜜。以十法为首。一者安住善法。二者心缘一境。三者缘境等至。四者正定。五者禅解脱。六者定根。七者定力。八者坏烦恼怨。九者定聚圆满。十者护法三昧。是为十。”

进入正定之前的那个阶段叫“等至”。“等至”是三摩钵底(samapatti)的义译。达到(apatti)止息寂静(sams)的过程就叫“等至”,这是进入正定的准备阶段,又译作“欲入定”。

《一切经音义》中解释:

三摩钵底(梵语也。唐云定。或云等至。初入定)。

三摩钵底(此云等至。谓由加行。伏沈掉力。至其定位。身心安和也)。

昏沉、掉举,障碍等持的正行。

不行对治和过后对治,障碍等持的增上,障碍增上生。

这五种过患需要用八个方法对治。

第一,信。就是信心,对正理的信心,对正法和自己修行的信心。

第二,欲。这个“欲”可不是简单的欲,属于正法欲,对正法的一种希求之心。

第三,勤(精进)。

第四,轻安。当我们产生轻安时,身心在愉悦状态中,懈怠和忘记修行诀窍这两种情况就不会再发生了。

第五、第六,正念和正知。正念和正知也可以对治昏沉掉举和忘失言教。

第七、第八,思和舍心。不行对治和过后对治,这里的对治方法是思,寻思的意思,思考;还有舍心。这两部分就能对不行对治和过后对治进行调整。过后对治就要用舍心,不行对治就要用思。

以上是八种对治。

我们现在的修行模式,虽然不一定每部分都用得上,但等修入正行时,只有这些方法,除此之外就没有更多可谈的了,所以它是一个全面概述。我们现在可能某部分用不上,但并不等于以后也用不上。

End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李炳南:净宗最简单的早晚课程

一、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三、南无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行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工夫忙闲而定。越多

佛法可以对治人的八种通病

太虚大师编者按:我们对照前贤文章所得结论,不妨反躬自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必然会有受益。佛法可以对治中国人的八种通病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

要有八种因缘,才能得到莲花化身

宣化上人谈到莲花化身,不是那么容易的,要修很多人所不能修的苦行,要有八种的因缘,才能得到莲花化身。第一种,至失命不说他过:不要说是小事情,甚至于把生命丢了,你也不讲他人的过错。即使只要辩说: 啊!那事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三集)

蔡老师:大家好!刚刚我们有一个互相的承诺,每天神交古人,每天看两则德育故事、两则历史。这一段话不知道大家熟悉没有?文天祥先生说的,「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夕」。典型,他们的风范、他们的行持,都印在我们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七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一开始先来「温故而知新」。我们看《古文读本》第四十八页。熟能生巧,古文我们看多了以后,就愈来愈熟悉了。它有一个过程,但你要喜爱它,你要抱着感恩的心去看它。我们看四十八页,这个故事我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一集)

蔡老师:大家好!这一堂课想跟大家作一个交流。就是说从昨天开幕,到「师志为己志」,到今天早上,这样总共三次跟大家作交流,在这三次的交流当中,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段?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听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五集)

蔡老师:大家休息得好吗?昨天我们林学长举到的一个事例,在这里我也再补充一个角度跟大家交流一下。就是这一位主人翁他对他的父母、兄弟非常的好,可是在叙述的过程当中,好像对他太太的体恤不是很够。所以,我们这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四集)

蔡老师:大家好!这一节课我们就上一节课谈到的内容,大家再回顾一下。哪一句、哪一段您印象最深?有什么体会?或者有什么疑问?好,这一位学长,陈学长。陈学长:老师、诸位学长,大家上午好!学生听了上一堂老师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八集)

蔡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用抽签的好了,有没有签?好,你们的心动了没有?有?没有是吧?如如不动,好样!是吧,要用心像镜子,任何情况来,平等心、平常心应对。我们很多的压力、紧张都来自于没有平常心。我们讲出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集)

蔡老师:大家好。那大家先热热身,我们复习一下刚刚上一节课谈的一些内容。栾学长。栾学长:谢谢老师。上堂课对「父慈子孝」第一条信心,非常有感受,对孩子永远抱有这样一个信念,孩子会愈来愈好。尤其是学习传统文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一集)

蔡老师:大家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当然要移风易俗,首先这些音乐感动我们自己,每一句唱出来的歌曲、歌词,诚心去唱。我们上一节课跟大家谈到的「父子有亲」这个部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刚上课的内容。请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九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本来是礼拜一到礼拜四,都是第二节课大家复习上一节课,然后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来探讨。那现在问题比较少了,所以我们想做一个调整,跟大家讨论一下,就是礼拜一跟礼拜三我们有交流跟回答问题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三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就这几天,包含昨天听师长的教诲,大家体会比较深的哪一段话、哪一句,跟大家交流一下。你们不要看笔记,现在要讲的是印在心上那一段、那一句。杨学长。杨学长:老师好,我印象比较最深刻的一句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二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就这几天的课,大家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跟大家分享一下。陈学长。陈学长:老师,各位长辈、学长们好。今天老师讲到,我们女性同胞怀孕的时候,其实我感触很大。在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当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五集)

大家早安。我们先几个问题跟大家交流一下。问:第一个,子路让他的同学去做官,边做边学。答:这故事没讲完,对不起对不起。他让同学去当官,孔子说,「你要害死人家的孩子是吧」,子路就觉得,「边做边学就好了嘛,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七集)

我们来看几篇文章,跟我们刚刚从《论语》里面这一些很精辟的经句来再做一个呼应。八十一页,「谏太宗十思疏」。这一篇一来彰显唐太宗很能接受下属的劝谏;第二,魏征也是很有智慧的人,所以他也把整个为人君应有的德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六集)

大家好!这里有八个问题。我们昨天好像回答了四个问题。随着大家交流的问题,感觉到大家要回去了好像挺紧张的,有一些问题可能希望探讨一下,回去比较安心。好,问题我们找时间再回答,我们先来把这个跟大家交流一下

拥有这三种能力助你正念正行

◎ 贤 宗1.专注当下的能力每个人多多少少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和不足。缺陷不足并不可怕,懂得对自己时时进行反思、修正与升华才更为重要。我们打坐时,可以静下心来,对自己性格上的短长进行反思:我是常常

修地藏法门的二十八种功德利益

大安法师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地藏菩萨的形像,及闻信这部经典,乃至读诵《地藏经》,以及进一步地用香华、饮食、衣服、珍宝来布施供养,赞叹地藏菩萨的功德,瞻礼地藏菩萨。这就是在修地藏法门法了,这样就能

梦的五种来源

梦的五种来源◎ 太虚睡眠不定就成为梦。佛典《善见律》说梦的来源有四种,《大智度论》、《毗婆娑论》说有五种,内容所讲大同小异。今用《毗婆娑论》的五种:1、是由诸病:即身体上四大不调发生出来的病态,如身体

元音老人:现代人学佛不得力的十五种原因

现在的人学佛不得力,有多种原因,大概分起来,不外下面几种: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学、自修、自证。第二、误以为求佛可以消罪灭障得福报,而自己依然迷

老人当以念佛为正行

老人当以念佛为正行◎ 印 光老人当以念佛为正行。写经要志诚恭敬,一笔不苟。又须过细校对,不令有错。若或有错,当另写。不可剜补,以免久则糨性退而落脱也。写一句,校一句。写一行,校一行。一页写完,通页再详

八种恩情,至死不能忘

1、父母养育之恩父母是世界上最无私的人,他们抚养我们长大,教育我们做人。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他们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我们。出门在外,衣食冷暖,都在他们的惦记之中。父母恩情大于一切,我

吃素并非不吃肉那么简单!这五种食物也不能吃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吃素就是不吃肉吗?从佛教的角度来说,答案是否定的,吃素并不仅仅是不吃肉。除了不吃鸡鸭鱼肉等荤腥类的食物,佛教戒律还规定葱、韭、薤、蒜和兴渠,也就是常说的五辛和五荤,佛弟子是不能食

五种“脸色”多有问题,食疗方法调出好气色!

一、脸色发黄:肝胆功能不佳脸色发黄是脾虚的表现,如果突然出现脸色变黄,则很可能是肝胆功能不佳的迹象,急性黄疸型肝炎、胆结石、急性胆囊炎、肝硬化、肝癌等患者常会发出上述黄色警报。推荐养肝食疗方:薏仁枸杞

人为什么会做梦?原因不外乎这五种

佛法论梦之起缘,约分为五:一想,二忆,三病,四曾更(经验影像),五行引起(未来事实)。梦之起作用者,乃独头意识,亦称独影意识。相当于心理学上之潜意识。意识具分别明了功能,独头意识乃意识之影子。独于睡眠

不可不知!这五种素食的营养价值相当于吃肉

一提起素食,很多人很容易就会想到寺庙里的僧人生活状态。但是,现在提倡素食的人越来越多了。有人素食,是为了宗教的理由,有人则是为了健康,更有人二者兼顾,一举两得。其实,素食的好处极多。那么到底素食的好处

方广锠:玄奘“五种不翻”三题

玄奘“五种不翻”三题方广锠玄奘法师是我国唐代着名的佛教理论家、翻译家。他对中国佛教、中国文化乃至亚洲文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鲁迅曾称玄奘这样的优秀人物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本文拟仅就玄奘提出的“五种不翻”略

正见、正行是什么意思

一、“是要通过对经纶的学习坚定我们的正信。要使正信不断加强和坚定,那就要通过对经教的学习,通过对佛法深入的理解,才能够使我们正信得到巩固。”禅者虽然讲述是以出家人为学习经教,但在我们平常工作生活中又何

观辉居士:第二十卷 第五十七章 五阴根源 五种妄想

楞严经白话解 第二十卷 第五十七章 五阴根源 五种妄想内容提要:坚固妄想是色阴的根源,虚明妄想是受阴的根源,融通妄想是想阴的根源,幽隐妄想是行阴的根源,颠倒细微精想就是识阴的根源。色与空是色阴的边际,

不妄语的八种好处是什么

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佛教经典也是浩瀚如海,对于学佛的人恐怕这一生是无法将所有的佛教经典看完。当然大多数人学佛也是为了追求现世的福报,能家庭幸福,通过对佛法的学习能够趋吉避凶。在佛教的《十善业道经》中就讲

授记的八种授记

授记者,佛对发心之众生百,授与将来必当作佛之记别。依觉知与否,分为八种,即:(一)己知他不知,发心而自发誓愿,未广及于人,未得四无所畏,未得善度权故。(二)众人尽知己不知,发心广大,得无所畏,得善知

菩萨戒五种利益

据梵网经卷下所载,受持菩萨戒有五种利益:(一)十方诸佛愍念守护。(二)临命终时,正见心欢喜。(三)所生之处与诸菩萨为友。(四)功德多聚,戒度成就。(五)今世后世性戒福慧圆满。菩萨戒乃优婆塞、优婆夷、沙

受菩萨戒者有八种殊胜功德

一者道场殊胜,菩萨发心,受此大戒,越六趣三乘,直至菩提。二者发心殊胜,若人一念,发起大悲大智,受菩萨戒,即超二乘。三者福田殊胜,假使有人供养满世界大阿罗汉,不如供一受菩萨戒者。四者功力殊胜,受小乘戒,

什么是真正行菩萨道的人

金刚经能净业障分之发什么愿(1)【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你看,又回头了!又是老问题,这个须菩提也同我们一样,够罗嗦的了!金刚经一开始

坚勇菩萨--佛教的五种精进

相信很多学习佛法的人都特别希望自己的佛法能够精进,并且希望自己的修行是可以帮助更多的人的。我们修行佛法的时候一般来说都是非常认真的,但是可能修行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但是我们也不要气馁,要做到精进,必须

眷属般若中的五种眷属

五种眷属者,谓如来说法,必假彼缘,缘即受道之人也。人受道已,因法为亲,即成眷属。譬如父母遗体,揽以成身,得为天性,天性亲爱,更相敬顺,故名眷属也。[一、理性眷属],谓诸佛众生,理性平等,自然相关。法华

见惑有五种: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

一、身见:梵语“萨伽耶见”的汉译 执著身体为实有的邪见,为五见之一。萨伽耶见,译曰身见,这是一种外道的见解,认为五蕴实有,执此为我,而生出种种谬误的见解。《成唯识论》曰:“萨伽耶见,谓于五取蕴执我、我

供养的八种规则有哪些

第一,修行供养,就是用自己的言行来供养佛菩萨,你修得好,像菩萨,你就是在供养菩萨,人家一看这个人这么好,像菩萨一样,就是用行动在供养菩萨。第二,利益众生供养,就是帮助人家,人人皆具佛性,你对人人好,你

修行人的五种根器是什么

「佛涅槃后,或有能以自力少见于经而解多义,復有能以自力广见诸经乃生正解,或有自无智力因他广论而得解义,亦有自无智力怖于广说乐闻略论摄广大义而正修行。我今为彼最后人故,略摄如来最胜甚深无边之义,而造此论

佛教教旗五种颜色代表什么

佛教教旗是奥尔科特上校在1885年设计的。他受佛陀成道时所放射的光明启发,选用了几种颜色来代表不同的含义:蓝色:代表慈悲,和平。黄色:中道了义,离於空有,究竟彻底。红色:成就福慧,庄严吉祥。白色:清净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正行第十三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正行第十三如上所述依正二境乃至精进,虽皆圆妙,悉是求生之方便。未为正行,此下所陈乃是正行之旨。晨语:以前所述皆是求生的方便,以下进入宝王三昧的正行。何谓正行?行者既发此志,必使

八种入静的方便法门

1、随息法:意念呼吸自然出入,心息相依,意气相随,不加干涉,叫随息。2、数息法:默念呼吸次数,从一到十到百,实者数“呼”,虚者数“吸”。3、听息法:两耳静听自己的呼吸声,排除杂念。4、观息法:如观者

修止观的五种方便法门

夫修止观•须具方便法门。有其五法。一者欲.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切诸禅智慧法门故。亦名为志。亦名为愿。亦名为好。亦名为乐。是人志愿好乐一切诸深法门故。故名为欲。如佛言日。一切善法欲为其本。欲就

宋智明:第五章 密乘六妙门 第二节 正行修法

第二节 正行修法正行中的随门有修身法一项,年龄较大或不乐有相之观修者,可以跳过不修,同样能获得解脱圣智。㈠、数门修法身心保持清净之时,应排除其他一切想念,惟心观每一息出入,自初次默数至二万一千六百次。

五种持名念佛的方法

持名念佛最为稳妥,适合绝大多数各种根基的人修,不容易出偏差。前面的这些观想乃至观像,就像善导大师讲“境细心粗”,所观境非常微细,而我们众生心很粗,神识非常粗乱,很难相应。当然,这是指把观想念佛和观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