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 第十七讲之:从不显现到显现的自生过程
2025-08-28 12:34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总第十七讲之:从不显现到显现的自生过程

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大禅学社

时间:2009年5月24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

从不显现到显现的自生过程

关于数论派,我们要了解这么几个特点。

数论派的思想也并不是很简单的。

比如,我们平常认为的“无中生有”,是从断然没有的空间,突然产生了某一个事物;而数论派的“从无到有”是有根据的。这里写得很清楚:“并非断无而有,而是果法在因位中本具。”意思是,凡是后来在果位要产生出来的一切,都在因位中先有了。既然有了,为什么那时看不见呢?因为当时没出现,只是在暂时的时候没有出现。从没有出现到显现出来,这就是自生的过程,与前面没有生和后面有生有相似之处。所以数论派的这一观点,就被确定为自生的思想来源。暂时没有出现,而现在出现了,“从没有出现到出现”,这就是自生的来源过程,这个过程能容下很多变数。

从没有出现到出现,数论派的譬喻是什么呢?

第一个譬喻,就像芝麻中的油。沙子榨不出芝麻油,是因为沙子里没有芝麻油;而芝麻能榨出芝麻油,是因为芝麻里本身有芝麻油。同一事物自己产生自己,从没有出现到出现,就好像油从芝麻中榨出来。

第二个譬喻,就像在黑暗房子里的宝瓶。不管灯开还是关,宝瓶总还是有,对不对?现在忽然开灯,灯一亮,所有人都能看见瓶子的存在。瓶子事前就已存在了,现在就是一个开灯被人发现的过程。事实上,发现了它也有,发现之前它也有。

我们看这两个譬喻,拿到现在,讨论数论派这种自生的概念,好像挑不出什么毛病来,对不对?很多高僧大德讲佛经时,还真就拿这两个譬喻来比喻佛性,这就是典型数论派的外道概念。它的问题在哪?我们还得请月称论师到这里来谈一谈,看它的问题到底在哪。

End

过程

◎ 林 白一月你还没有出现,二月你睡在隔壁,三月下起了大雨,四月里遍地蔷薇,五月我们对面坐着,犹如梦中。就这样六月到了。六月里青草盛开,处处芬芳。七月,悲喜交加,麦浪翻滚连同草地,直到天涯。八月就是八

李炳南:净宗最简单的早晚课程

一、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三、南无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行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工夫忙闲而定。越多

抄经是一种修心的过程

《少林寺志》记载:在六祖殿南东向,旧为转龙藏,雍正十三年改称鼓楼高与钟楼齐。然而少林寺转龙藏何时所建何时所毁,已无从考据。在文化大融合的当下,本着恢复鼓楼之中少林转轮大藏经。三年筹备几经周折,于201

开悟就是在生命拼搏过程中的一次大碰撞

净慧长老开悟实际上就是在生命拼搏过程中的一次大碰撞。经过一次大碰撞后,我们内心深处就受到一次彻底地净化。烦恼解决不了问题,欢喜也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实实在在地去面对、去处理。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生活幸福呢

坐禅就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

明海法师坐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放下的过程。不断地放下,而不是不断地提起。当然彻底地放下,也是彻底地提起。通常我们讲提起,就是心容易住著在一些现象上。《六祖坛经》里六祖大师说:心不住法,道即通流。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三集)

蔡老师:大家好!刚刚我们有一个互相的承诺,每天神交古人,每天看两则德育故事、两则历史。这一段话不知道大家熟悉没有?文天祥先生说的,「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夕」。典型,他们的风范、他们的行持,都印在我们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七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一开始先来「温故而知新」。我们看《古文读本》第四十八页。熟能生巧,古文我们看多了以后,就愈来愈熟悉了。它有一个过程,但你要喜爱它,你要抱着感恩的心去看它。我们看四十八页,这个故事我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一集)

蔡老师:大家好!这一堂课想跟大家作一个交流。就是说从昨天开幕,到「师志为己志」,到今天早上,这样总共三次跟大家作交流,在这三次的交流当中,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段?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听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五集)

蔡老师:大家休息得好吗?昨天我们林学长举到的一个事例,在这里我也再补充一个角度跟大家交流一下。就是这一位主人翁他对他的父母、兄弟非常的好,可是在叙述的过程当中,好像对他太太的体恤不是很够。所以,我们这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四集)

蔡老师:大家好!这一节课我们就上一节课谈到的内容,大家再回顾一下。哪一句、哪一段您印象最深?有什么体会?或者有什么疑问?好,这一位学长,陈学长。陈学长:老师、诸位学长,大家上午好!学生听了上一堂老师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八集)

蔡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用抽签的好了,有没有签?好,你们的心动了没有?有?没有是吧?如如不动,好样!是吧,要用心像镜子,任何情况来,平等心、平常心应对。我们很多的压力、紧张都来自于没有平常心。我们讲出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集)

蔡老师:大家好。那大家先热热身,我们复习一下刚刚上一节课谈的一些内容。栾学长。栾学长:谢谢老师。上堂课对「父慈子孝」第一条信心,非常有感受,对孩子永远抱有这样一个信念,孩子会愈来愈好。尤其是学习传统文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一集)

蔡老师:大家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当然要移风易俗,首先这些音乐感动我们自己,每一句唱出来的歌曲、歌词,诚心去唱。我们上一节课跟大家谈到的「父子有亲」这个部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刚上课的内容。请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九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本来是礼拜一到礼拜四,都是第二节课大家复习上一节课,然后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来探讨。那现在问题比较少了,所以我们想做一个调整,跟大家讨论一下,就是礼拜一跟礼拜三我们有交流跟回答问题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三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就这几天,包含昨天听师长的教诲,大家体会比较深的哪一段话、哪一句,跟大家交流一下。你们不要看笔记,现在要讲的是印在心上那一段、那一句。杨学长。杨学长:老师好,我印象比较最深刻的一句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二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就这几天的课,大家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跟大家分享一下。陈学长。陈学长:老师,各位长辈、学长们好。今天老师讲到,我们女性同胞怀孕的时候,其实我感触很大。在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当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五集)

大家早安。我们先几个问题跟大家交流一下。问:第一个,子路让他的同学去做官,边做边学。答:这故事没讲完,对不起对不起。他让同学去当官,孔子说,「你要害死人家的孩子是吧」,子路就觉得,「边做边学就好了嘛,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七集)

我们来看几篇文章,跟我们刚刚从《论语》里面这一些很精辟的经句来再做一个呼应。八十一页,「谏太宗十思疏」。这一篇一来彰显唐太宗很能接受下属的劝谏;第二,魏征也是很有智慧的人,所以他也把整个为人君应有的德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六集)

大家好!这里有八个问题。我们昨天好像回答了四个问题。随着大家交流的问题,感觉到大家要回去了好像挺紧张的,有一些问题可能希望探讨一下,回去比较安心。好,问题我们找时间再回答,我们先来把这个跟大家交流一下

王骧陆:证体起用之过程

实相妙体本有无住妙用,学人须将所证得之清净自在光景,移用于人事颠倒之时,而化有归空,化颠倒为清净,化烦恼为自在,非但灭却自己之苦,且可以灭他人之苦,此即名度生。功夫越深,习气发动亦越多越快,学人不必害

因果的形成过程

悬赏救人的故事故事不知是发生在湘江,还是浏阳河。总之,那天江河上突然风涛大作,巨浪滔天。大风大浪中,两只渡船在颠簸。两船载客共百人,眼看性命不保。一位老者急呼救人。老者是位行商,长期在江湖行走。他是乘

晚课诵经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1.经上有灰尘当以净布拭之,不可用口吹尘。经典上不可放置世俗典籍及杂物,当敬法如敬佛。2.摆放经书时,不可一半在桌内,一半在桌外,当端正之。对经书、架裟、衣钵、锡杖、念珠、佛尘及一切法器,皆当恭敬处置

黄国达: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

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黄国达四圣谛中的涅槃寂静,说的是贪嗔痴的止息、苦的息灭。但是到底贪嗔痴如何止息、苦的息灭过程如何?若不拘泥于阿含经的文字相,改以般若经的角度来探讨,会是如何?修学般若者,经由文字般若

关于山西小院打七的过程,令人震撼!

今年暑假,我在广州光孝寺请经书的时候,发现一张山西小院光盘的纸皮封面,光盘已经被人请走了,我看看上面写的内容,感觉很新鲜。几天之后,我按照他们的联系方式,请到了一整套《山西小院》的VCD,看完了,感触

林崇安:《入中论》破「实质有的我」的探究

《入中论》破「实质有的我」的探究林崇安一、前言人们从小到大隐隐约约觉得有一个自立自足的「我」,尽管身体变了、观念变了,总觉得这个「我」是不变的,一方面觉得这个我不是身和心本身,一方面觉得这个我也不是离

林崇安:《入中论》破「即蕴我」的探究

《入中论》破「即蕴我」的探究林崇安一、前言佛教内的圣犊子部有五部:犊子部、法上部、贤冑部、六城部、正量部。圣犊子部的一个重要主张是「即蕴我」。此处依据月称菩萨的《入中论》配合宗喀巴大师的《入中论善显密

林崇安:释尊的禅修过程

释尊的禅修过程林崇安(2001)一、前言在今日繁忙的时代,为了安详地面对起伏的人生,就要使生活与禅修结合在一起。佛法中的禅修方法,是释尊亲身体验后所传出,今日的学佛者想正确地禅修,就要先清楚地知道当年

祇园精舍的建造过程

在舍卫城南郊二公里处,有一园林,景色宜人,清雅幽静,正是设立精舍的理想地点。然而这处园林属祇陀太子所有,须达长者即与太子商议,请他让渡。太子心中不愿,于是为难他说:“只要你用黄金铺满园子,园子就属于你

唐思鹏:从《中论》谈中道

《中观论》简称《中论》,它与《十二门论》、《百论》合称三论。依此三论立宗,故称三论宗。《中论》是龙树菩萨的代表作之一,他是根据佛陀的大乘经典,特别又是根据《般若》诸经的根本理论缘起性空来阐明诸法的实相

黄蘖禅师的悟道过程

黄檗在洪州高安县鸶峰山建寺弘法,并改其名为黄檗山,往来学众云集。会昌二年(842年),裴休在钟陵(今江西南昌、新建、进贤等地)迎请黄檗禅师上山,安置在龙兴寺,旦夕问道,并随录日常对话成集,为《钟陵绿》

洪启嵩:回到龙树本怀—从修证立扬来谈《中论》

回到龙树本怀—从修证立扬来谈《中论》洪启嵩《中论》修证讲授(一)龙树菩萨造洪启嵩老师讲授2008年3月《中论》在佛教发展史上面,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部论着。尤其是在大乘佛教里面,他的重要性更是不可言喻。

洪启嵩:《中论》修证讲授

龙树菩萨造 洪启嵩老师讲授2008年3月《中论》在佛教发展史上面,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部论着。尤其是在大乘佛教里面,他的重要性更是不可言喻。而造论的龙树菩萨,被尊为八宗共祖。不管是大乘小乘或八宗共祖,都

宋智明:禅修的开发过程

禅修的开发过程-------与无锡居士对话(妙戒圆净记)一、 问:如何在作用处回照和开发本性?是不是行住坐卧先观空?山人答:观空容易死,悟到空是可以的,悟了以后,这个空它本来没有东西,但是一切的境界都

大颠宝通禅师对心经的证悟过程

一、缘起《心经》五十四句,二百六十七字,其文最简,其意最难晓,宝通和尚在修行中,次第入顿,证悟了心经,故而写文:《大颠和尚注心经》。海底金乌天上日,眼中童子面前人。宝通和尚的这句话,表示他已修成功了摩

王雷泉:天台宗止观学说发展的历史过程

天台宗是中国佛学史上第一个独立的佛教宗派,它是在中国历史行将结束南北分裂,走向全国统一的隋唐之际,顺应南北佛学统一的潮流,北方禅学与南方般若义学结合的产物。这种统一,在天台宗教学上的表现,就是倡导止观

法藏菩萨修行的过程

包括两大方面:修净土行、修法身行。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尊者,法藏菩萨在世自在王佛面前,在诸天、魔、梵天、天龙八部等大众当中,发了前面那样弘深的誓愿,然后就专心致志,庄严极乐世界的殊胜妙土。下面是修净土行

在供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一、在供灯的过程中,发心非常重要,一定要想遣除一切众生的无明黑暗。如《贤愚经·贫女难陀品》的公案。二、观想也很重要,观想灯器遍于三千大千世界,灯芯犹如须弥山王那么大,油汁如同须弥山周围的四大海或地球上

闭关的过程中想要注意什么

关修行要注意什么,一是修行人应当远离一切 贪心与嗔心之境,安住静处,这就称为外闭关。闭关修行要注意什么,二应了知外无积蓄财富之行,内无欲望执求之心,乃为内闭关。无论对自己的亲眷好友,还是虔诚信徒,我们

阿格旺波尊者的证悟过程

堪布阿琼(阿格旺波尊者)二十一岁时,诺西隆多每天给他传几条宁提法门的极密教言;每次得到教言,堪布都会在数日内禅修窍诀之义;之后再向上师请教探讨并断除增益。隆多解释说他的宁提法门有来自晋美林巴传多智钦再

方伦居士:中级佛学教本 第十三课 小乘修道的过程

第十三课 小乘修道的过程修道之有过程,亦犹旅行之有旅程。自凡夫修成圣果,非一蹴可几,这中间,由始点以达于终点,必须经过种种阶段。这些阶段的划分,大小乘各有不同,盖小乘路短时暂,大乘路长时遥,所以其阶位

方伦居士:中级佛学教本 第十四课 大乘修道的过程

第十四课 大乘修道的过程小乘修道的阶位,仅以阿罗汉或辟支佛为终点,阿罗汉已称无学 (1)。但是,大乘所标的阶位,则以佛为终点,等觉以次,皆是有学,佛才是无学。论时间,声闻果最长不过六十劫,缘觉果最长不

太虚大师:阅入中论记

阅入中论记──三十二年十月在汉藏教理院作──※月称论师入中论,于译稿曾随阅隋删润。顷刊印初出,复览一遍,综前寻伺之所及,久恐遗忘,乃援笔记之。三十二年十月四日,汉藏教理院编译处监译太虚记。※一全论节成

济群法师:法师在弘法过程中有遇到“低谷期”吗?

问:三十余年的弘法过程中,尤其是创办菩提书院,是否有遇到困难,感觉做不下去的低谷期?济群法师答:可能是因为我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我对结果没有太执着,所以我一直没有觉得有特别大的因缘,让我觉得非常的困难。

净慧法师:禅修用功过程中遇到的五大关

禅修开始用功过程中会有诸多的问题,归纳起来就这五个方面:腿子疼,昏沉重,掉举多,方法用不上,信心生不起来。腿子是第一关今天到了第五天,多少有些坐不住了,腿子疼是事实,因为平常没有练习过打坐的姿势,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