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 第十二讲之:魔产生的二十四种原因
2025-09-01 08:56

《入中论》第六次课程总第十二讲之:魔产生的二十四种原因

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大禅学社

时间:2009年4月25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

魔产生的二十四种原因

这些魔影响到人和没有影响到人,其实都会有一些现象,首先我们由现象分析它们的成因。这里要抄的一个表格,就是表现 。由表格能看出,这些魔来影响人时,它们是从哪些根源上产生。

产生的根源:

第一种,对于道不精进。其实我们的功课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做的很少,但是你没有丢掉它,你只要没有丢掉它,那魔还不敢轻易对你下手。我们于道保持了精进。

第二种,修行中无所宗。在修行过程当中没有所宗,不确定修行的思想体系的根源,冲上去拿一个兵器舞两下就算是修行了。这样还不行,这样我们的智慧就太小了。“智慧小”是魔进入来的第二个原因。为什么智慧小呢?因为是以个人的智慧来修行,而我们有了一个整体的修行体系以后,是佛的智慧来作为我的智慧,那智慧就大了。所以第一种是对于修行的道没有精进,第二种是智慧小。

第三种,烦恼盛。确实有压不住火的那种烦恼,这种烦恼产生的时候容易产生魔障。魔容易随顺着这样一种烦恼来进入我们身心。

第四种,分别心粗大。遇事不遇事就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或者就有自己的评论,这样并不是很好的。分别心在现实生活当中是有必要的时候分别,不需要分别的时候还需要收藏。(人说:女士天生就是评论家,遇事都会有说法,这虽然就是分别心,而“评论家”,唉!这个词用得也恐怕太夸张了点吧!?)

第五种,心绪多。思绪、心绪很多。本来,思绪偏多了就不利于修行。

第六种,无善知识摄持。善知识的摄持还就是修行的唯一的保障。如果拿藏传佛教来说,善知识是一个决定性的修道因素。汉传佛教对于善知识“广而化之”,把对善知识参学说成是“走江湖”,要四处参学,或者说江西、湖南这一带善知识多,应该广泛地去学习。但是善知识“一贯的摄持”还是很关键,无论是用什么方式总得有,不能是那种得不到教授的状态,凭着自己的方式去揣测下一步该怎么做,这样是有着一定的危险性的。所以,“广而化之”“走江湖”的无善知识摄持的参学,或亦是佛教对于学人劣性的一种“无奈”吧!

第七种,教授不详。

第八种,伴随恶友。伴随着恶友。自己在修行过程当中的道伴不是很好,这个道伴或者说是恶知识,他对于菩提道所理解的知见是邪恶的、错误的或者是不圆满的,这个都会让魔得逞。

第九种,贪执大。

我们挑几个重要一点的来说。心绪多这一点是我们要引起重视的,有很多事,我们如果发现它确实是杞人忧天的想法,就一定把这个杞人忧天的想法放一放,不要让心里的事太多,如果放不能放,那就要看看了,这问题严重了。虚云老和尚他讲过一个公案,湖南农村里打豆腐,晚上的时候都已经收工了,夫妻俩就商量很多,“我们明天把豆腐店扩大,明天要让更多人来买啊”,商量到三更半夜都还不知休止,但是第二天准点地到五点钟肯定要起床,因为别人订了,每天要去送货,还有一部分要卖的,每天就打一锅豆腐,“晚上思量千条路,早晨照样打豆腐”,还得把这锅豆腐做了去卖,现实的生活还是这样很平俗的。据说在汶川地震的期间,四川人民就有一些比较好的心态,不管存在多么大的痛苦,等到在重建过程当中,大家都还知道只要能做的就尽量地去做,只要有一点能够拔平的菜地,马上就拔平了种起菜来,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很快就恢复了。心绪多是一个重要障碍。第七个教授不深。现在不管是做哪一个专业的工作也都会有个要求:你的理论一定要好,你的思想储备一定要充实,否则你想都想不明白还能做得明白吗?这是不太容易的,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前提的、很好的铺垫,我们后面的修行才能够顺利,很好的铺垫就是要教授能够精详,教授、教诫能够精到、详实。这个伴恶友是很不好,身边的定时炸弹。贪执大,在生活当中我们的爱好,不适合于修行的爱好太多,那是不大好的。

第十种,多分滞贪。对于贪执的顺境还很沉滞、迷滞在其中。

第十一种,多爱酒肉。关于酒肉的问题,我们这里也要有所了解,酒肉对于我们的修行是一个很直接的障碍,如果说在工作当中是真的很需要,那也一定要考虑有所调节。有所调节是一定会有利于我们修行用功的,因为肉类都跟生命有关,而酒类跟我们的心性有关,肉类是杀生来的,这个酒是迷乱心性来的。

第十二种,心智广而志向卑。智慧大、智慧广,而心志卑,这个是要提示一下大家要注意的。在修行当中不要得少为足,我们在奠定修行体系的时候,千万不要想到我是一个小人物,我就修一点点行,我不需要学那么多掌握那么庞大的修行体系,所谓成佛的道次第我不需要那么多,我只要把自己眼下我需要做的这点学到就够了,还不能这样子。如果是智慧广而志向卑,对修行本来就是一个障碍,咱们皈依三宝是为什么呢,咱们皈依三宝,第一皈依佛,不光是要依止于佛,不光是把自己交给他,交给他自己永远当人家的包袱吗?这对佛不敬嘛。自己皈依佛是为了要成佛的,你皈依佛学什么呢,你要学他的成佛之道,你自己要变成佛,这个才是公平的,否则我们皈依佛始终都是对佛不公平的。志向还是要宏的,我们可以择高处看择低处行,确实可以做一些起码的基本的修行,但实际上心志一定要广大,因为我们每天念的皈依佛就是自己要成佛才能够摆脱人我和法我的执着和烦恼。皈依法,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嘛,你不学,违背皈依还说什么皈依嘛!皈依僧,要烦恼无尽誓愿断地去求教诫嘛!不求就必定向歪处求!

第十三种,小想无希望于大。这也是一个问题,跟前面的有一点类似。小想,我就想得到一点小小的,但是我们现在的修行,实在讲,任何一个表格所表达的意义都是直接趋向佛果的,直接针对佛果我们来进行的讨论。如果你不取乎其上,必定得乎其中,如果只是小想,取乎其中了只能得乎其下。或者,什么也得不到!

第十四种,骄傲、我慢。这个障碍很麻烦,特别是已经学得比较好了,修行得比较成功了,这个骄傲和我慢是容易侵袭的魔入之因。

第十五种,初业喜独处练若。练若有不同的翻译,或者翻译成为蓝若、阿兰若。刚刚开始修行他就要闭关,才皈依他就要进山,还没开始就没有开始,这都是问题。初业的人就适合跟在师父后面,还不适合自己给自己那么多安排,因为自己没有智慧去安排。初业喜欢独处练若,或者是闭关修行,潜在的危机是很大的。就我目前来看到的,初学者就喜欢苦行、喜欢闭关、住山,这里出的问题最多,尤其是很苦心地想得一个大成就,然后被某些善知识来封信给点化一下“你可以闭关了,三个月成功”,第一个月、第二个月大家都觉得他不正常了,第三个月(开始)他不睡觉了,然后到了两个半月的时候就能够听到声音了,到(两个月零)二十九天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佛在面前晃来晃去了,等到一出关就直接又进关了——送进精神病医院。我就亲手处理过好几桩这样的事情。他还心里就想着“我已经成了,佛都跟我打电话了,佛就天天跟我来说话,你们的修行太差了,问你啊你见不到佛,问你啊你见不到佛,我天天都是佛,我一睁开眼睛就是佛,不是东边往西边飞,就是西边往东边飞,我看得不想看了他还是出现”,都是些麻烦,都是魔入之因啊!

第十六种,近住于商场大市。这个是让我们心总得不到清净,这也是一个麻烦,总是被动地被干扰。

第十七种,处于官宦以及国士宴中不合之地。像弘一法师有一回就拒绝了朱子桥将军的宴请,他就说“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宴中甚不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作为一个要有一点修行的人,我们对于应酬之类的事情要略微考虑,因为它太容易散乱心智了,太容易让我们赔掉宝贵的修行时间,赔掉了我们对自我的信赖感。

第十八种,受持无宗愿。这可是个大麻烦。这个无宗愿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老是说,“要去发愿啊”,你在佛前跪着发愿,“这个经念三十天”,又一跪着发愿,“这个经要念半年,不管将来是什么刮风下雨我保证一定要念完半年”。甚至有那么一种人,自己在别人面前达不成心里优势,便把别人往佛前一按,干嘛?发愿。逼着发完愿了,佛替我控制你,马上获得心理优势,这回你跑不掉了吧!我让你干什么你就会老老实实干了!

发的这个愿分为有宗和无宗,宗指“思想依靠”,思想指的是“修行体系”。这个愿是来源于我们的修行体系,我们是一个理性的安排和选择的,这是有“宗”的愿,如果不来源于这种修行体系结论所需而发的愿,就是无宗的愿,这无宗的愿初学的人是很容易受持的。大家都觉得《楞严经》好,就拿着《楞严经》念,有人就开始发愿了。

我了解到有这么几个情况,有一回我听有个居士说磕大头很好,跟着一位有经验的老居士去学习,为什么跟他学呢?因为他每天可以磕三千,“三千大头在两小时之内拿下”。我听到这个话实在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我们现在的身体没有那么灵活,“两个小时之内拿下的大头”,像弹簧一样这一上一下、一上一下,两个小时磕完了。这个是忏悔业障皈依佛法还是.......? 这个当时是怎么用的心,很难去调查,只是觉得这种修行它来得太猛。有一次听一位居士讲,自己是持楞严咒的,用持楞严咒做功课。我说:“持楞严咒不容易呀,我们出家人早课只念一遍。”那居士说:“我每天念108遍。”我问:“多长时间?”他回答:“三个小时之内。”我当时就很犹豫,我们早上虽然只念一遍,但是要提神,否则很容易就胡过几句,因为它太长,而且梵音在口里绕来绕去,特别容易混淆,因此三个小时念108遍真是个奇迹,但是看那位居士的状态烦恼还是很大。不太敢承认这种修行,包括我们修行也不做推荐,尤其是这样长大的经咒,我们在使用和做功课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不要把它变成无宗愿,否则就会有点麻烦,因为实际上应付不了。一口想吃个大胖子,但任何大胖子都不是一口能吃得了的。

第十九种,无教授仅少譬喻而执能修行成办菩提。没有教授,仅仅只是很少的譬喻,就执着能够修行成办菩提,就觉得可以了。以很少的譬喻作为修行的航向,这个情况太容易出现了,尤其是初学没有经验的人,一看到佛经里的几个譬喻或者几个好故事,听了感动了膨胀大了,就开始发心一定要半年或者一年去怎么修,这样一来没有真实的用功教授。用功的教授是经验,有一些经验方面的提醒在前面,还伴随着修行的一些诀窍性的方式告诉你如何修行才可以。没有任何教授,只有很少量的譬喻,拿着譬喻的说法就开始修行,这可是拿“黄叶止小儿啼”,拿黄叶当了真了,非常危险。

第二十种,慧不坚而于尊长不得加持(从不信故)。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麻烦,会成为魔入心的一个步骤。

第二十一种,执着梦境真实。把梦境当成是真实的。有时候我们的梦境会跟现实生活产生一些呼应的地方,第一天会梦到第二天发生的事情。但是梦境毕竟不是事实,和现实的生活不一样,是换了一个境界的提前预知。换境界的提前预知有好几种情况,第一种是因为第二天将要出现的现境跟自己的心是密不可分的,实际心所现的提前有一个投影,来让自己预知。第二种,有可能是善神的提醒。第三种,就是在错乱的梦境思维当中,突然闪现了一下,就觉得它是真实的。但这些都不能当成真实,因为现在真实的生活,我们都要说它如梦,如果执梦为实,那就反过来了。佛说人生如梦,我们却说梦是人生,这样和佛法唱反调。即使梦偶尔有一次对应上了,我们也不能执著它是真实,否则我们就没有“主义”了,就把真正的“主义”放弃了,这是不利于我们修行的。

第二十二种,喜兆相。喜欢征兆,喜欢兆相,做什么事都求签算卦,问吉凶。这对于修行是很不利的事件。佛说的旃陀罗经云:“信瑞相而不信业者,是污垢优婆塞”,信瑞相而不信业,是肮脏的居士。

第二十三种,以违缘智弱羞怯而心不乐。违缘多了以后让心智减弱,心里常常出现一种不快乐的状态,心里总没有快乐感,这是魔入的一个前兆,也要小心谨慎。

第二十四种,以自他缘故心苦或愁忧受困。因为自或他的原因,心里总觉得愁忧受困。愁忧受困的状况和瞋相应,不管是有理由还是没有理由的困境,都是瞋,对于逆境的执着就属于瞋心。这种瞋对我们的心态是极其有害的。

这二十四种魔进入的原因,我们看其中比较重要的几条。首先第五种心绪多,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经常地想事,不让自己心里闲一下,有闲的时候不得闲,无闲的时候也不得闲,心就过分的劳累,过分的处于困境了。第六种没有善知识摄持,这也是一个。第七种教授不详这也是一个重要的。“伴随恶友”,“贪执大”,“多分滞贪”,“多爱酒肉”这些我们都应该比较理性,知道自己来调节。第十五种初业喜独处练若这是一个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第十八种受持无宗愿这条需要重视。没有思想根源,没有理论修行体系的愿随便发,随便受持,很容易让四种魔众来入心。第十九种没有教授,少譬喻就开始来修行。第二十二种喜欢兆相,喜欢征兆。喜欢征兆能给我们后来修行带来很大的麻烦,因为喜欢征兆逐渐的就会产生一个习气,比如在用功的过程当中确实产生轻安了,就有一些光明的现象出现,或者有一些幻想、佛像、净土的形象出现。这个一旦出来,如果是喜欢征兆,那么往下面去就有一个大麻烦等着自己,每天修行就想着“光怎么还没出来”?刚刚一坐下想“佛怎么还没出来”?轻者是这样的一个妄求,重则到了三更半夜还想“怎么佛还没跟我说话”?这样就离神经分裂不远了。这几种是一定要注意的。

End

世人对佛教常见的四种误解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四种马

◎ 杨 梅释迦牟尼坐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里,弟子们静静地等待着佛陀的开示。佛陀慈祥地说:世界上有四种马:第一种是良马。主人为它配上马鞍,套上辔头,它能日行千里,快如流星。尤其可贵的是,当主人一扬起鞭子,

四种自性

◎ 编 者自性有四种,谓实自性、假自性、世俗自性、胜义自性。因有四种,谓生因、成因、转因、还因。境界有七种,谓有相境、有分别境、对治境、安住境、增益境、损减境、自在境。行相有五种,谓分析行相、差别行相

李炳南:佛教有何原因要分宗派?自古以来有分几宗派?

问:佛教有何原因要分宗派?自古以来有分几宗派?(庄庆贤)答:佛法无量,门类繁多,如天有日月风云,似地有山海草木。人无绝世之资,何能遍学遍通,必不得已,故有择类专一之举,如世学之设专科然,于是而宗派出焉

李炳南答:广大之宇宙是何原因造成的?(妙元)

问:广大之宇宙是何原因造成的?(妙元)李炳南答:来函中言,常与朋友谈佛,每遭不易解李炳南答,故来质问。居士学佛未久,何能先谈此等问题,莫若埋头读书,到时自能明了。就以此问而言,详细则连篇累牍,简要恐不

李炳南:净宗最简单的早晚课程

一、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三、南无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行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工夫忙闲而定。越多

刘素云:亲人间不欠的四种债

每一个人都不是孤零零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家庭,都有自己的亲人。有的亲人之间的关系是牢不可破的,因为有血缘、亲情做纽带,因此大难袭来的时刻,他们会挽起手臂,共同抵御突如其来的灾难。但有的亲人之间

刘素云:为什么念佛功夫不得力?有四个原因

不管修学哪一个宗派,修学哪一个法门,都要有一个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大家所知道的净业三福。从我们净宗来说,老法师为我们提出了五个修学科目,那就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是老法师给

四种方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觉醒法师为了凝聚人心、摄受众生、开发智慧,佛陀提出了四种方法,指导人们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这四种方法被称为四摄法。1.布施摄,指以不怀任何回报的心向众生传授真理与施舍财物。布施,不光是指钱财、物质、

性情疏懒的原因

◎ 生 西纵然是胸怀宽广之人,如果性情疏懒,那么很多事情也不可能圆满成办,就像海底之石一样无利无害,此也是放逸所生之过失。有些人胸怀宽广、心胸大度,对事情的得失并不斤斤计较。他人骂他几句,或当面指摘其

能打开任何人心结的二十句话

1.过错是暂时的遗憾,而错过则是永远的遗憾!不要害怕过错而错过2.宁可自己去原谅别人,莫让别人来原谅你。3.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4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上一回我们讲到「广行三教」这一句,意思还没有讲完全。安士先生在《广义节录》的批注里面解释这句解释得非常详细,他在发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九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还在继续讲「广行三教」这一句。安士先生在批注里面谈到广行儒释道三教之益,举出了三条利益,第一个是助扬王化,辅助国家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七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昨天讲到「报答四恩」这一句,还有一个公案还没有讲,今天我们继续来看。安士先生举出「酬恩护法」这一个故事,这是出自于《金汤编》。讲的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今天,我们来看《弟子规.亲仁》这一章。「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我们在修学的道路上离不开良师益友,能够亲近仁德之人,对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四集)

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弟子规》的「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这是我们要对待下属、对待幼辈要掌握的原则。「身贵端」就是先要端正自己,不仅是行为、言语,连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九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昨天我们讲到「余力学文」,这是《弟子规》最后一部分。这里面不仅教诲我们要力行与学文并重,而且还开示我们许多学习的方法,对我们求学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在《弟子规.亲仁》这一章里面,我们看到有下面这句经文说「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一个仁者,反而一般的人都很敬畏他,好像他不是那么容易接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七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今天我们讲到《弟子规》最后一部分「余力学文」。这是《论语》里面所讲到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就是说能够将孝、悌、谨、信、泛爱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我们刚才就讲到「余力学文」。要力行跟学文并重,光力行而不学文,就「任己见,昧理真」。人能成就圣贤,唯有靠好学。在《论语.阳货第十七篇》有这么一章

百丈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老

学佛之人的四种感应

◎ 妙 莲佛法是妙法,绝定兑现,兑现是兑现但要符合因果,你不要在因果之外求。不合乎因果、不合乎条件,那什么都得不到;只要条件具足了,哪有不得的?一切都能得!像大火所烧,不但普通火,就是整山之大火,念观

获得富贵果报的四种修法

天机法师可以让我们获得富贵的四种修法:一、应时行施是指应该在一定的时间内为布施的行为。譬如冷时,我们为无衣者布施衣服;在饥荒时,为饥者布施食物。如此,对需要者而言才有用处。否则锦上添花,对有者而言,实

钟茂森:净宗根本戒(第二十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净宗根本戒」,请看《大乘无量寿经.浊世恶苦第三十五品》,我们继续来讲第四条戒,妄语戒。我们一起将经文读一下:【其四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两舌。恶口。妄言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来看第十九句:【正直代天行化。】这一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正直』这两个字,这讲的是心地,『代天行化』这一部分是讲到行动,心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四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讲第二十三句,二十三句是接着前面「忠主,孝亲」下来的。【敬兄。】『敬兄』这一句,「敬兄」就是尊敬兄长,这是一种悌道。《弟子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五句和二十六句。【或奉真朝斗。】这句话是文昌帝君劝导我们敬奉神明,学习道家的这些教诲。『真』和『斗』都是道家里仙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昨天我们讲到第二十六句「或拜佛念经」,昨天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了什么是佛教,以及佛经它是如何结集的,如何传到中国来的。佛不

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四种因果

印光大师原文:子有四因者:一者报恩者,谓父母于子,宿世有恩,为报恩故,来为其子,则服劳奉养,生事死葬,必使生则亲欢,祭则鬼享,乃至致君泽民,名垂青史,令天下后世敬其人而并敬其亲。报怨者,谓父母宿世于子

四种无相境

◎ 慧 照僧问:如何是四种无相境?慧照禅师云:尔一念心疑,被地来碍;尔一念心爱,被水来溺;尔一念心嗔,被火来烧;尔一念心喜,被风来飘。若能如是辨得,不被境转,处处用境,东涌西没、南涌北没、中涌边没、边

现代人学佛不得力的原因

◎ 元 音 现在的人学佛不得力,有多种原因,大概分起来,不外下面几种: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学、自修、自证。第二、误以为求佛可以消罪灭障得福报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三集)

蔡老师:大家好!刚刚我们有一个互相的承诺,每天神交古人,每天看两则德育故事、两则历史。这一段话不知道大家熟悉没有?文天祥先生说的,「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夕」。典型,他们的风范、他们的行持,都印在我们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七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一开始先来「温故而知新」。我们看《古文读本》第四十八页。熟能生巧,古文我们看多了以后,就愈来愈熟悉了。它有一个过程,但你要喜爱它,你要抱着感恩的心去看它。我们看四十八页,这个故事我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一集)

蔡老师:大家好!这一堂课想跟大家作一个交流。就是说从昨天开幕,到「师志为己志」,到今天早上,这样总共三次跟大家作交流,在这三次的交流当中,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段?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听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五集)

蔡老师:大家休息得好吗?昨天我们林学长举到的一个事例,在这里我也再补充一个角度跟大家交流一下。就是这一位主人翁他对他的父母、兄弟非常的好,可是在叙述的过程当中,好像对他太太的体恤不是很够。所以,我们这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四集)

蔡老师:大家好!这一节课我们就上一节课谈到的内容,大家再回顾一下。哪一句、哪一段您印象最深?有什么体会?或者有什么疑问?好,这一位学长,陈学长。陈学长:老师、诸位学长,大家上午好!学生听了上一堂老师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八集)

蔡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用抽签的好了,有没有签?好,你们的心动了没有?有?没有是吧?如如不动,好样!是吧,要用心像镜子,任何情况来,平等心、平常心应对。我们很多的压力、紧张都来自于没有平常心。我们讲出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集)

蔡老师:大家好。那大家先热热身,我们复习一下刚刚上一节课谈的一些内容。栾学长。栾学长:谢谢老师。上堂课对「父慈子孝」第一条信心,非常有感受,对孩子永远抱有这样一个信念,孩子会愈来愈好。尤其是学习传统文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一集)

蔡老师:大家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当然要移风易俗,首先这些音乐感动我们自己,每一句唱出来的歌曲、歌词,诚心去唱。我们上一节课跟大家谈到的「父子有亲」这个部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刚上课的内容。请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九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本来是礼拜一到礼拜四,都是第二节课大家复习上一节课,然后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来探讨。那现在问题比较少了,所以我们想做一个调整,跟大家讨论一下,就是礼拜一跟礼拜三我们有交流跟回答问题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三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就这几天,包含昨天听师长的教诲,大家体会比较深的哪一段话、哪一句,跟大家交流一下。你们不要看笔记,现在要讲的是印在心上那一段、那一句。杨学长。杨学长:老师好,我印象比较最深刻的一句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二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就这几天的课,大家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跟大家分享一下。陈学长。陈学长:老师,各位长辈、学长们好。今天老师讲到,我们女性同胞怀孕的时候,其实我感触很大。在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当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五集)

大家早安。我们先几个问题跟大家交流一下。问:第一个,子路让他的同学去做官,边做边学。答:这故事没讲完,对不起对不起。他让同学去当官,孔子说,「你要害死人家的孩子是吧」,子路就觉得,「边做边学就好了嘛,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七集)

我们来看几篇文章,跟我们刚刚从《论语》里面这一些很精辟的经句来再做一个呼应。八十一页,「谏太宗十思疏」。这一篇一来彰显唐太宗很能接受下属的劝谏;第二,魏征也是很有智慧的人,所以他也把整个为人君应有的德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六集)

大家好!这里有八个问题。我们昨天好像回答了四个问题。随着大家交流的问题,感觉到大家要回去了好像挺紧张的,有一些问题可能希望探讨一下,回去比较安心。好,问题我们找时间再回答,我们先来把这个跟大家交流一下

二十五法开发禅定和智慧

了 法禅堂的居士身上穿的禅褂上都有止观两个字,在我们修行方面,止观很重要,念佛也好,参禅也好,打坐用功都离不开止观。止就是定,观就是慧,所以止观又称为定慧,同时,止观也叫明净或寂照。天台宗智者大师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