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三讲之: 六种逻辑因果关系
2025-08-28 08:54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总第十三讲之: 六种逻辑因果关系

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大禅学社

时间:2009年5月2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

六种逻辑因果关系

下面一个关系就是逻辑因果的关系,符合逻辑就是我们通过严密的思维发现有些必然性,有必然性的因果属性在其中就是逻辑因果关系。

逻辑因果关系里面首先是主体与属性的关系。所谓属性我们也可以称为形式,或者称为相,属性是和相有关的。我们称唯识宗为相宗,称中观为性宗。性、相两宗实际上指的就是中观和唯识,用一个字来表达意思,中国的祖师是非常独到的。中观派用尽方法表达空性的本体,用性来定位中观派别真是很到位的。虽然龙树菩萨和月称论师最终也没有说明空性到底是什么样的,全都是方法论,但是别人最终还是给中观这个派别命名为性宗。

相宗(唯识宗)有很多对于新的规律和世间法规律的命名、归类、总结、分析,用相宗的名义条分缕析地让各种名义进行合法化,这个““相”相”指的就是属性。

在《中观论颂》当中,主体和属性的关系是逻辑因果关系的第一类,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类。比如说一个人有四相,生出来了(生),长大了(住),变老了(异),最后过世了(灭)。生住异灭的过程都是人身上发生的,人是主体,生住异灭属于人的四种属性:——人出生的属性,成长成功的属性,逐渐变老的属性,最后灭亡的属性。主体和属性之间,如果是人的主体的自性不能确定,即他的自体是真实有的如果不能确定,那么这个人的生住异灭、生老病死四种属相也都没有自体,也都没有真实的自性。这是主体和属性的关系。

主体和作用的关系就像柴和火焰,主体是柴,作用是火焰,我们用这个例子也可以泛指很多的事物。柴是主体,作用是火焰,如果是柴的主体的存在性、实有性无法确定,那么它这种燃烧的功能和作用也无法确定。

如果柴是缘起性的众缘来合和的,那么燃烧的性质也必须确定它是由因缘确定的。

主体和成分的关系也是如此的,像刚才所说的手和骨肉,如果主体无法确定它是真实有的,那么成分的关系也是无法确认的。

所以外道就来问佛:““佛!关于主体和成分的问题,跟你提个问,不都说你是一切智吗?你是证悟佛果的,那么已经证悟的佛果是在你的肉体之内还是在你的肉体之外呢?或者说你这个肉体是在你的证悟里面的?或者说你的证悟在你的肉体里面的?或者说你圆寂了以后是有一个证悟离开了你的肉体?或者说你圆寂了以后不需要从这个肉体当中离开?或者说你证悟的这个佛果比肉体大还是比肉体小?或者说你一留意到肉体上面你的证悟就来到你的肉体上面;你留意到其他地方的时候你的证悟就跑到其他地方去了?各种情况你选一种。””释迦牟尼佛不回答他。(众笑)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如果主体是人,那么客体就是人的眼睛、鼻子、眉毛,还有人的眼耳鼻舌身。其实如果人如果这个主体无法确定他的实有存在性,那么客体的实有存在也无法确定。但它们之间只能给予一种就像因果一样的联络,但是如果因本身不存在、,果本身也没有发生的话,那么它们之间可能会有一种逻辑关系。就像昨天和第二天的梦境一样,如果一个人是不够真实实有的,那么这个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就跟他也就是逻辑关系。

主客互待的关系,在我们遇到的一些需要分析的事件当中,常常会有主客互相观待的关系。主客互待的关系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相因待:——互相以为因,我以你为我的因,你以我为你的因;。或者称为观待,彼此互相观待,你把我当主人,我把你当主人;或者说互为主客,。互为主客的这种关系在《中论》当中有去者和去法两个方面的讨论:,去者和去的这一件事,这两件事情就是主和客互相观待的关系。因为只有这个去者被确定了,去的这件事情才能被确定;去的这件事情确定了,是谁会去的这个去者之名才能为他确定。去者和去法他们彼此之间叫做相因待,或者称为互相观待或互为主客。

逻辑的因果关系当中还有一种关系就是语言与对象的关系。在《中论》当中是用的相法和可相法来说明语言和语言的对象,如果语言本身的实际意义不能被确定,那么语言的对象也不能被确定。

End

李炳南:净宗最简单的早晚课程

一、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三、南无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行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工夫忙闲而定。越多

因明逻辑

◎ 杨维中因明二字是梵语希都费陀的意译。因指推理论证的依据,明指知识和智慧。因明是印度古典逻辑中佛家所发展起来的一个逻辑系统,除研究推理、论证等逻辑形式外,也着力于探讨如何认识对象的一些问题。从世界范

做供养的六种思维

◎ 达 真我们凡夫都会执着自己的善根和功德。其实,自己的善根算什么?都是有漏的善根。自己的功德算什么?都是世间的功德。要想让这些能起到殊胜的作用,就要供养给佛菩萨、布施给众生,成为自己圆满福慧资粮之因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三集)

蔡老师:大家好!刚刚我们有一个互相的承诺,每天神交古人,每天看两则德育故事、两则历史。这一段话不知道大家熟悉没有?文天祥先生说的,「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夕」。典型,他们的风范、他们的行持,都印在我们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七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一开始先来「温故而知新」。我们看《古文读本》第四十八页。熟能生巧,古文我们看多了以后,就愈来愈熟悉了。它有一个过程,但你要喜爱它,你要抱着感恩的心去看它。我们看四十八页,这个故事我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一集)

蔡老师:大家好!这一堂课想跟大家作一个交流。就是说从昨天开幕,到「师志为己志」,到今天早上,这样总共三次跟大家作交流,在这三次的交流当中,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段?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听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五集)

蔡老师:大家休息得好吗?昨天我们林学长举到的一个事例,在这里我也再补充一个角度跟大家交流一下。就是这一位主人翁他对他的父母、兄弟非常的好,可是在叙述的过程当中,好像对他太太的体恤不是很够。所以,我们这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四集)

蔡老师:大家好!这一节课我们就上一节课谈到的内容,大家再回顾一下。哪一句、哪一段您印象最深?有什么体会?或者有什么疑问?好,这一位学长,陈学长。陈学长:老师、诸位学长,大家上午好!学生听了上一堂老师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八集)

蔡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用抽签的好了,有没有签?好,你们的心动了没有?有?没有是吧?如如不动,好样!是吧,要用心像镜子,任何情况来,平等心、平常心应对。我们很多的压力、紧张都来自于没有平常心。我们讲出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集)

蔡老师:大家好。那大家先热热身,我们复习一下刚刚上一节课谈的一些内容。栾学长。栾学长:谢谢老师。上堂课对「父慈子孝」第一条信心,非常有感受,对孩子永远抱有这样一个信念,孩子会愈来愈好。尤其是学习传统文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一集)

蔡老师:大家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当然要移风易俗,首先这些音乐感动我们自己,每一句唱出来的歌曲、歌词,诚心去唱。我们上一节课跟大家谈到的「父子有亲」这个部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刚上课的内容。请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九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本来是礼拜一到礼拜四,都是第二节课大家复习上一节课,然后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来探讨。那现在问题比较少了,所以我们想做一个调整,跟大家讨论一下,就是礼拜一跟礼拜三我们有交流跟回答问题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三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就这几天,包含昨天听师长的教诲,大家体会比较深的哪一段话、哪一句,跟大家交流一下。你们不要看笔记,现在要讲的是印在心上那一段、那一句。杨学长。杨学长:老师好,我印象比较最深刻的一句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二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就这几天的课,大家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跟大家分享一下。陈学长。陈学长:老师,各位长辈、学长们好。今天老师讲到,我们女性同胞怀孕的时候,其实我感触很大。在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当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五集)

大家早安。我们先几个问题跟大家交流一下。问:第一个,子路让他的同学去做官,边做边学。答:这故事没讲完,对不起对不起。他让同学去当官,孔子说,「你要害死人家的孩子是吧」,子路就觉得,「边做边学就好了嘛,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七集)

我们来看几篇文章,跟我们刚刚从《论语》里面这一些很精辟的经句来再做一个呼应。八十一页,「谏太宗十思疏」。这一篇一来彰显唐太宗很能接受下属的劝谏;第二,魏征也是很有智慧的人,所以他也把整个为人君应有的德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六集)

大家好!这里有八个问题。我们昨天好像回答了四个问题。随着大家交流的问题,感觉到大家要回去了好像挺紧张的,有一些问题可能希望探讨一下,回去比较安心。好,问题我们找时间再回答,我们先来把这个跟大家交流一下

合掌的十六种含义

合掌的十六种含义合掌的礼仪,我们几乎是天天要用的,如在圣像前要合掌示敬,与人见面也合掌示礼。合掌看似简单,实表深广的佛法。正如佛经之语深,一句话乃至一个字,可能有无量的含义和境界。宇宙一大天地,人体一

佛教的逻辑

佛教的逻辑◎ 林欣浩佛教的两大基础理论里有一条万法缘起,光看这一条理论,我们就能发现佛教有极强的逻辑性。万法缘起是一个几乎每个人都会同意的简单道理,但是就这么一路推理,我们最后得出了: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道教修行的六种方法,你到底适合修哪种道?

修行这两个字听起来有些玄乎。要说修行,其实行住坐卧皆修行。现今大多之人不明白何为修行?只是盲目的跟随。不知信仰与修行为何物,只知空念几句经文,行几件善事,便以为能得福报,更有那等痴迷之人,终日静坐家中

观辉居士:第十六卷 第四十六章 六种恶报 从六根出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六卷 第四十六章 六种恶报 从六根出内容提要:任一根所造业报而招的恶果,都能与六根交感,下堕地狱。依众生造业多寡轻重,分别堕入阿鼻地狱、八无间狱、十八地狱、三十六地狱、一百零八地狱。

六种行善方法

其实行善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一定需要花钱,主要是为了培养我们的慈悲心,增强我们的善心、善念,因为善最接近于本性,最接近于道,道理很深。今天末学就分享六种不用花一分钱的行善方法,以供大家参考。第一,

六种无为法是哪六种

(一)“虚空无为”。是用虚空来比喻我们的一真法界的空性。真如佛性量同虚空,没有妄想、没有杂染,尽管现一切相,起诸般妙用,而无丝毫住着,宛如虚空一样无所作为,故名虚空无为。这种无为,实际上是指我们用功修

修忍辱波罗蜜的六种境界是什么

想要很好的修行忍辱波罗蜜,不是光说说而已的,而是需要付出行动的,也就是说,需要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更好的去修行忍辱波罗蜜,那么具体要达到什么境界呢?第一种叫“力忍”,要用力量才能忍。也就是说,别人无缘

六般若波罗蜜是哪六种

六般若波罗蜜是菩萨欲成佛道应当修行的六种行持,分别是檀那波罗蜜(布施)、尸罗波罗蜜(持戒)、羼提波罗蜜(忍辱)、毗离耶波罗蜜(精进)、禅那波罗蜜(禅定)、般若波罗蜜(智慧),波罗蜜为梵音音译,意思是渡

赵朴初答:异时的互存关系是否就是因果关系?

赵朴初答:照佛教的说法,所谓互存关系,都是因果关系。从异时的互存关系来说,种子是因,芽是果,这是异时因果。从同时的互存关系来说,如以老师为主,则老师是因,学生是果;如以学生为主,则学生是因,老师是果,

净土旨归:改人面相的三十六种方法(图文)

古时候有一句谚语说:「有心无相,相逐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这句话说明:一个人的相貌是会随著他的心念善恶而改变的。纵使他现在已经有了凶恶的面相,可是他却经常起慈悲心,那凶相不久便会转化为吉相。反过

净土旨归:星云法师谈六种信佛的层次

星云法师谈六种信佛的层次随着「人间佛教」的风起云涌,现在举世的佛教徒增加了。平时经常听到有人统计说中国台湾省的佛教徒有多少,世界的佛教徒有多少,但是总说虽然都是佛教徒,其中却有「信佛」、「求佛」、「拜

太虚大师:读不同的逻辑与文化并论中国理学

读不同的逻辑与文化并论中国理学张东荪先生不同的逻辑与文化并论中国理学,是近来思想界的杰作。但于四种逻辑归之某一方面、某一阶段的四种文化产物,有相当说明,而未到于恰好。再为显了以言之,则逻辑甲、乙是发表

净土经论:六种往生净土发愿文

历代祖师大德依据净宗精要,针对行人根机,曾撰述诸多求生净土的愿文。兹选录六种广为流行且理事精当详略的愿文,俾供净业行人修持使用。一、莲池大师发愿文稽首西方安乐国 接引众生大导师我今发愿愿往生 惟愿慈悲

济群法师:济群法师:轮回的六种苦

《亲友书》中,将轮回苦总结为六点。其一,为无有决定。在轮回中,我们时而生天享乐,时而堕落地狱,什么业力成熟了,就随什么业力投生,无法选择,而又无可奈何。其二,为不知满足。众生在无明怂恿下,不断制造需求

净慧法师:世间一切,皆存因果关系

问:学佛人为什么不可以因为果呢?什么是以因为果呢?请法师解吾疑。净慧法师答:在佛法中,念起造作为因,成已报应为果。世间一切事物运动规律,皆存在因果关系,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由于从因至果之间,存在发

海云继梦:妄想与鼻息的因果关系,不知谁因谁果?

发现打妄想常在鼻息跑掉的那个时机,也就是快要看不住了,妄想就跑出来了,然而妄想与鼻息的因果关系,不知谁因谁果就是了?答:鼻息不会跑掉啦,鼻息数不起来的时候是你妄想跑出来的时候,所以,你的重点就是,当你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同类因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总第十九讲之:同类因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5月30日晚地点:北京大学理科1号楼1114室同类因第三种因叫做“同类因”(sabhāgahetu)。(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