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四讲之:中观见在中国:僧肇《肇论》
2025-08-28 09:39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总第十四讲之:中观见在中国:僧肇《肇论》

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大禅学社

时间:2009年5月2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

中观见在中国:僧肇《肇论》

如来藏是要了解的第一个部分,第二个部分就是关于中观见进入中国内地的一个发展过程。中观见进入内地,其实也像前面所说的过程一样,一步一步地发展开来的。鸠摩罗什大师所继承的中观见来源于沙车王子,沙车王子比月称论师要早两三百年。这一个传承来到了中国以后,僧肇大师就进行广泛的应用。在僧肇大师应用之前曾经出现过一些问题。净土宗在南方的弘扬由慧远大师的影响,一批特达之士都进入这个宗派来修行。比如说有名的是刘遗民,还有跟他同期的陆桓、桓玄、道恒、竺法护、竺法蕴、支愍度这样一些人。般若最早形成的时候,其实那个时候的修行人不一定都是很纯粹的在追寻般若的发展和弘扬。这里头指出来有三家,僧肇大师后来破的六家七宗实际上所破的就是这三家:

六家七宗

第一是心无家。他们的宗旨很有些意思,与“根本说一切有部”比较相应,他们主张心无色有,他们觉得把色法像清辨论师那样从始至终的去确定,说明它的真实性,完全不改变它,不破斥它,这也太过了;灭心,把心完全地认定它是无自性,完全的无自性也都太过了。心无色有,它是采取一个比较折衷的方式,跟“根本说一切有部”的道理非常的相近。

不过这个宗派的形成有一个原因,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有这么一段记录:当时有一个叫做支愍度的一个道人,在那个时候僧人很多都被称为道人,因为道是一个很高的称谓,僧人不是一个独立的团体,在修行的群体当中,玄学跟当时的般若的学问往往混杂在一起,玄学的这些引导弘扬者常常被称为道人,用道人来称僧人是一个比较高尚的称呼。

支愍度准备要过江,跟一位叫做仓道人的一起商量:“我们也了解了一些新近传来的所谓般若、涅槃的知识,我们如果再用以前的这些知识过长江去找饮食、找庙的善缘,恐怕找不来,因为这些爱学佛的人现在都在慧远大师的门下,都已经去学习《般若经》去了,那么我们现在要采取什么方式才能获得新的支持呢?我们建立一个宗派吧,把心无来确立成为一个宗派。”所以就很快商量好了应该怎么说怎么说,建立心无宗,然后就渡过长江来。

渡过江来以后,支愍度在南方讲法,累积的法义资料在案头已经堆得很高了,等到仓道人过了好几年后再去见他的时候,支愍度自己就说:“我当时建立这个心无宗,仅仅只是为了吃饭而已。现在我已经有饭吃了,这么大的一堆资料,我始终还是觉得跟慧远大师讲的般若还不是一回事,就把它烧了吧。如果再不烧,就太有负于如来了。如来把饭已经给我吃了,我现在还在左右他的教法,这就不应该了,干脆还是把它给灭了吧。”但是实际上已经灭不掉了,他已经说出去了,很多人都已经在继承、在传播,心无家这样一个宗派也就传下去了。所以实际上是马虎造就的这样一个心无宗。

这个心无宗还传播了一段时间,还有个大人物也跟在里面,就是当时跟慧远大师来讨论《沙门不敬王者论》的当时的君王,慧远大师跟他有过一次论辩,他其实也跟在支愍度法师的后面,学这个宗派,也传扬这个宗派。刘遗民也传扬这个宗派,刘遗民不是小人物,我们所说的净土宗的《礼佛发愿文》就是他写的。在庐山当时建立净土宗的一百多个高贤当中,刘遗民是第一位。一百多位高贤作为居士在东林去结白莲社,进行念佛,他们其实都是在社会上影响一时,非常权威的人士,当时还有一些人物,白莲社要都不要。但对于心的这样一个判摄,我们现在来进行分析可以知道,那些大人物其实在历史上都有着各自的盲点,他们在对于般若和中观之道的修学方面,还是学有宗旨的,总还是觉得我对于心和外境的判断总要有一个方法,那么在这个方法论的这一部分,我们就可以进行比较,出问题的当时大有人在。

第二个派别就是即色家。即色家后来分开了,分化成了好几个宗派:即色家、识含家、幻化家、缘会家,这几家都是当时发展出来的宗派。这个即色家相当于现在的现世美,观点我们到后面再详细进行讨论对比。识含家大致上相当于现在的数论派、神我论。幻化宗大致相当于唯识、随理唯实,缘会宗大概相当于现世美当中的常见。

第三个本无宗。在当时也有几位举足轻重的法师。首先一位是道安大师,道安大师是慧远大师的师父辈的,他的观点跟现在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很多观点是一致的,一切色法本来空。本无的这个空,这个灭法,在一定程度上是认可的。竺法琛大师就认为色法是从无而有的,接近于数论派。

这几个部分僧肇大师对他们的破斥方法其实都很简单,僧肇大师的《肇论》当中一共写了四篇,心无家的这样一个立宗是用《不真空论》来进行辩破;即色家也是用《不真空论》来进行辩破。僧肇大师在当时对于六家七宗的整理提出了一个正见,就是关于破四生的基础的奠定,他用二谛来进行说明,而在僧肇大师的《肇论》当中没有用建立新的宗派的方式来把二谛进行推演开来说。

在他之后,吉藏大师继承这一系的思想,开始建立三论宗。三论宗的建立是汉传佛教的中观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三论宗也以鸠摩罗什大师和僧肇大师作为这一宗的祖师,三论宗对于二谛的说明具体而微,但是也有所变化,不是很遵循僧肇大师的原意。这个我们到后面引用原文再来进行讨论,这里也就不说那么多了。

End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对治中国人通病的佛法

◎ 太 虚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配成一切的药品。佛法如一部大医书,种种的病理医方,无不载明。又如一爿大药铺,种种的药材药品无不备蓄。但医药

李炳南:孝是中国人的根性

中国的古训夫孝德之本也百行孝为先这一类的话很多,不能枚举,只就这两句上看,便知做人的根本是个孝字。父母活著的奉养,死了的丧葬,都要尽上十二分力量去办,这也不算完事,还得永远的祭祀,才觉孝道无亏。佛教讲

李炳南:释迦佛有没有在中国现身教化?

问:释迦佛有没有在中国现身教化呢?(林秀艳)答:释尊法身,遍满虚空,娑婆世界,处处应现,不过我辈凡夫,睹面不识。隋朝智者大师,人以释迦呼之,此其显者,暗示者则不知凡几矣。再者,释尊之舍利,与众圣典记律

李炳南:净宗最简单的早晚课程

一、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三、南无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行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工夫忙闲而定。越多

汉明帝夜梦金人,佛法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缘起

汉明帝夜梦金人,是佛法正式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的缘起。这在《后汉书》里都有记载。汉明帝刘庄,在永平十年,就是公元64年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黄色的高大的人,项背后面有日月之光,来到他的庭院当中。这个梦很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振兴中国精神」。昨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了中国精神十条纲领头三条,所谓是「一体、二相、三宝」,这三条是讲我们本性,或者是自性体相用,我们用性德来代表,这是我们本来的样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一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中国精神。在最近我们看到,我们国家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复兴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到底是什么,如何来复兴?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中国精神。】可以说是做为一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振兴中国精神」。前两集我们学习了中国精神十大纲领里面从一到六。一到三讲明德,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四到十是修德,明明德,这是我们修学的纲领,我们讲了四勿、五常和六和

中国佛教义学概说

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教理研究是佛教信仰的理论基础,是学佛修行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佛陀把学习佛法归纳为闻思修三个步骤,学佛以闻思为开端,通过对佛教教义的深

佛教传入中国

◎ 任继愈王莽时期,西域各国因王莽的倒行逆施和欺诈政策而先后叛离朝廷。始建国五年(公元13年),焉耆诸国杀都护但钦。天凤三年(公元16年),王莽派大使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率领戊己校尉出西域,当时各

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

◎ 太 虚中国佛学,并非与发源之印度及弘扬于世界各国的截然孤立,不过从中国佛教历史研究,就有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把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讲出来,故成为中国佛学。今先讲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什么叫

世界眼光 中国话语

◎ 洪修平由魏道儒研究员主编,国内二十余位学者参与撰写的《世界佛教通史》(14卷)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隆重推出。这部耗时8年共800多万字的皇皇巨著,以世界的眼

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

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 程恭让为什么要提佛教的转型发展呢?我知道有些人看到这个题目,见到转型发展的字眼,就要摇头,乃至反对,这种情结说到底就是我提过的当代中国佛教或当代中国佛教文化的第四大危机原教旨

中国佛寺志丛刊

◎ 一 音在印度,早期佛教并无寺院。佛教徒按照佛陀制定的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养慧命的制度,白天到村镇说法,晚上回到山林,坐在树下,专修禅定。后来摩揭陀国的频毗沙罗王,布施迦蓝陀竹园,印度佛僧才有了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中国观音文化史》前言

◎ 吴 燕白马驮经入华以来,苍狗白云,时移世易,佛教在漫长的岁月中已在中国深深扎根,尤其是观音文化, 仅仅是佛教文献典籍中的经典、法门、仪轨、经咒、图谱等,便已品种繁多,汗牛充栋;至于不同身相和材质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三集)

蔡老师:大家好!刚刚我们有一个互相的承诺,每天神交古人,每天看两则德育故事、两则历史。这一段话不知道大家熟悉没有?文天祥先生说的,「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夕」。典型,他们的风范、他们的行持,都印在我们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七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一开始先来「温故而知新」。我们看《古文读本》第四十八页。熟能生巧,古文我们看多了以后,就愈来愈熟悉了。它有一个过程,但你要喜爱它,你要抱着感恩的心去看它。我们看四十八页,这个故事我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一集)

蔡老师:大家好!这一堂课想跟大家作一个交流。就是说从昨天开幕,到「师志为己志」,到今天早上,这样总共三次跟大家作交流,在这三次的交流当中,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段?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听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五集)

蔡老师:大家休息得好吗?昨天我们林学长举到的一个事例,在这里我也再补充一个角度跟大家交流一下。就是这一位主人翁他对他的父母、兄弟非常的好,可是在叙述的过程当中,好像对他太太的体恤不是很够。所以,我们这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四集)

蔡老师:大家好!这一节课我们就上一节课谈到的内容,大家再回顾一下。哪一句、哪一段您印象最深?有什么体会?或者有什么疑问?好,这一位学长,陈学长。陈学长:老师、诸位学长,大家上午好!学生听了上一堂老师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八集)

蔡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用抽签的好了,有没有签?好,你们的心动了没有?有?没有是吧?如如不动,好样!是吧,要用心像镜子,任何情况来,平等心、平常心应对。我们很多的压力、紧张都来自于没有平常心。我们讲出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集)

蔡老师:大家好。那大家先热热身,我们复习一下刚刚上一节课谈的一些内容。栾学长。栾学长:谢谢老师。上堂课对「父慈子孝」第一条信心,非常有感受,对孩子永远抱有这样一个信念,孩子会愈来愈好。尤其是学习传统文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一集)

蔡老师:大家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当然要移风易俗,首先这些音乐感动我们自己,每一句唱出来的歌曲、歌词,诚心去唱。我们上一节课跟大家谈到的「父子有亲」这个部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刚上课的内容。请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九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本来是礼拜一到礼拜四,都是第二节课大家复习上一节课,然后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来探讨。那现在问题比较少了,所以我们想做一个调整,跟大家讨论一下,就是礼拜一跟礼拜三我们有交流跟回答问题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三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就这几天,包含昨天听师长的教诲,大家体会比较深的哪一段话、哪一句,跟大家交流一下。你们不要看笔记,现在要讲的是印在心上那一段、那一句。杨学长。杨学长:老师好,我印象比较最深刻的一句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二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就这几天的课,大家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跟大家分享一下。陈学长。陈学长:老师,各位长辈、学长们好。今天老师讲到,我们女性同胞怀孕的时候,其实我感触很大。在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当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五集)

大家早安。我们先几个问题跟大家交流一下。问:第一个,子路让他的同学去做官,边做边学。答:这故事没讲完,对不起对不起。他让同学去当官,孔子说,「你要害死人家的孩子是吧」,子路就觉得,「边做边学就好了嘛,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七集)

我们来看几篇文章,跟我们刚刚从《论语》里面这一些很精辟的经句来再做一个呼应。八十一页,「谏太宗十思疏」。这一篇一来彰显唐太宗很能接受下属的劝谏;第二,魏征也是很有智慧的人,所以他也把整个为人君应有的德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六集)

大家好!这里有八个问题。我们昨天好像回答了四个问题。随着大家交流的问题,感觉到大家要回去了好像挺紧张的,有一些问题可能希望探讨一下,回去比较安心。好,问题我们找时间再回答,我们先来把这个跟大家交流一下

中国佛教思想选编本说明

楼宇烈无论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现状的需要来说,还是从世界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需要来说,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编选一部实用的又能系统地反映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反映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主要理论,

中国佛教的佛性理论

◎ 赖永海一如上一章所指出的,由于大乘佛教中的佛已被本体化,佛性在印度佛教中,是以一种抽象本体形式出现的,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出现才告结束。而禅宗佛性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印度佛教中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