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他生中的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
2025-08-26 07:54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总第十九讲之:他生中的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

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

主办:北大禅学社

时间:2009年5月30日晚

地点:北京大学理科1号楼1114室

他生中的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

下面分述六种因。

第一种因叫做“能作因”(Kāraa-hetu)。

《俱舍论》云:“除自余能作。”

意思是,除自己这个结果外,所有的因都算能作因,它是除开自己、包含一切。除果法自己以外的一切,是因的或非因的,[如果非因,怎么能叫能作因呢?此问题往后解决]所有的都叫做“能作因”。

“论曰。一切有为,唯除自体,以一切法为能作因。由彼生时无障住故。虽余因性,亦能作因。然能作因更无别称。”

一切法除了对自己而言,对一切法而言都是能作因。一种法不是自己的能作因。除此之外,一切法都是一切因缘和合之法(有为法)的能作因,因为没有任何一法对于可能生成之法的生成构成障碍。由此定义可知,俱有因等也是能作因:其它的因在能作因范畴中。没有特别的名称,只是单纯的“存在的理由”,没有性质上的界定,这就是能作因。

第二种因叫做“俱有因”(Sahabhū-hetu)。

《俱舍论》云:“俱有互为果,如大相所相,心于心随转。”

除前后的因果外,同时俱有、不能分开的,这种对待的、同时存在的因果法都算俱有因。虽互为因果,但彼此分不开、而且还同时存在,这种因叫“俱有因” [关键在于,俱有因是相互为果。] 。

“论曰。若法更互为士用果,彼法更互为俱有因。其相云何。如四大种,更互相望为俱有因。如是诸相与所相法,心与心随转,亦更互为因。是则俱有因,由互为果,遍摄有为法,如其所应。法与随相,非互为果。然法与随相,为俱有因。非随相于法。此中应辩。”

俱有因是指一起存在、彼此相互为因的法。如地、水、火、风之元素,彼此互为俱有因。如心和与心相伴随的法,彼此互为俱有因。如性质和被性质所刻划的法,彼此互为俱有因。因此,俱有因中包括一切有为法(因缘和合之法)。但在各情况中,应明确,这些法在相应、相互的因果关系中。[例如,一切有为法与其性质之间都是俱有因,但一种法与另一种法的性质之间不是俱有因。]

一种法是它的次级性质(随相)的俱有因,却不与次级性质互为因果:因为次级性质不是其法的俱有因。这是需要在定义中补充的。

“心所,二律仪,彼及心诸相,是心随转法。”

“论曰。一切所有心相应法。静虑无漏二种律仪。彼法及心之生等相。如是皆谓心随转法。”

什么是与心相伴随的法(心随转法)?

一切心中的现象(心所法),静虑和无漏两种律仪,心所法的、两种律仪的以及心的性质(相),这些都是与心相伴随的法(心随转法)。

End

李炳南:净宗最简单的早晚课程

一、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或只合掌)二、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前拜称)三、南无阿弥陀佛(不必礼拜,但恭敬念去。跪念、坐念、立念、行念皆可。至少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工夫忙闲而定。越多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三集)

蔡老师:大家好!刚刚我们有一个互相的承诺,每天神交古人,每天看两则德育故事、两则历史。这一段话不知道大家熟悉没有?文天祥先生说的,「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夕」。典型,他们的风范、他们的行持,都印在我们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七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一开始先来「温故而知新」。我们看《古文读本》第四十八页。熟能生巧,古文我们看多了以后,就愈来愈熟悉了。它有一个过程,但你要喜爱它,你要抱着感恩的心去看它。我们看四十八页,这个故事我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一集)

蔡老师:大家好!这一堂课想跟大家作一个交流。就是说从昨天开幕,到「师志为己志」,到今天早上,这样总共三次跟大家作交流,在这三次的交流当中,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段?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听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五集)

蔡老师:大家休息得好吗?昨天我们林学长举到的一个事例,在这里我也再补充一个角度跟大家交流一下。就是这一位主人翁他对他的父母、兄弟非常的好,可是在叙述的过程当中,好像对他太太的体恤不是很够。所以,我们这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四集)

蔡老师:大家好!这一节课我们就上一节课谈到的内容,大家再回顾一下。哪一句、哪一段您印象最深?有什么体会?或者有什么疑问?好,这一位学长,陈学长。陈学长:老师、诸位学长,大家上午好!学生听了上一堂老师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八集)

蔡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用抽签的好了,有没有签?好,你们的心动了没有?有?没有是吧?如如不动,好样!是吧,要用心像镜子,任何情况来,平等心、平常心应对。我们很多的压力、紧张都来自于没有平常心。我们讲出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集)

蔡老师:大家好。那大家先热热身,我们复习一下刚刚上一节课谈的一些内容。栾学长。栾学长:谢谢老师。上堂课对「父慈子孝」第一条信心,非常有感受,对孩子永远抱有这样一个信念,孩子会愈来愈好。尤其是学习传统文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一集)

蔡老师:大家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当然要移风易俗,首先这些音乐感动我们自己,每一句唱出来的歌曲、歌词,诚心去唱。我们上一节课跟大家谈到的「父子有亲」这个部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刚上课的内容。请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九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本来是礼拜一到礼拜四,都是第二节课大家复习上一节课,然后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来探讨。那现在问题比较少了,所以我们想做一个调整,跟大家讨论一下,就是礼拜一跟礼拜三我们有交流跟回答问题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三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就这几天,包含昨天听师长的教诲,大家体会比较深的哪一段话、哪一句,跟大家交流一下。你们不要看笔记,现在要讲的是印在心上那一段、那一句。杨学长。杨学长:老师好,我印象比较最深刻的一句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二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就这几天的课,大家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跟大家分享一下。陈学长。陈学长:老师,各位长辈、学长们好。今天老师讲到,我们女性同胞怀孕的时候,其实我感触很大。在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当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五集)

大家早安。我们先几个问题跟大家交流一下。问:第一个,子路让他的同学去做官,边做边学。答:这故事没讲完,对不起对不起。他让同学去当官,孔子说,「你要害死人家的孩子是吧」,子路就觉得,「边做边学就好了嘛,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七集)

我们来看几篇文章,跟我们刚刚从《论语》里面这一些很精辟的经句来再做一个呼应。八十一页,「谏太宗十思疏」。这一篇一来彰显唐太宗很能接受下属的劝谏;第二,魏征也是很有智慧的人,所以他也把整个为人君应有的德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六集)

大家好!这里有八个问题。我们昨天好像回答了四个问题。随着大家交流的问题,感觉到大家要回去了好像挺紧张的,有一些问题可能希望探讨一下,回去比较安心。好,问题我们找时间再回答,我们先来把这个跟大家交流一下

林崇安:《入中论》破「实质有的我」的探究

《入中论》破「实质有的我」的探究林崇安一、前言人们从小到大隐隐约约觉得有一个自立自足的「我」,尽管身体变了、观念变了,总觉得这个「我」是不变的,一方面觉得这个我不是身和心本身,一方面觉得这个我也不是离

林崇安:《入中论》破「即蕴我」的探究

《入中论》破「即蕴我」的探究林崇安一、前言佛教内的圣犊子部有五部:犊子部、法上部、贤冑部、六城部、正量部。圣犊子部的一个重要主张是「即蕴我」。此处依据月称菩萨的《入中论》配合宗喀巴大师的《入中论善显密

唐思鹏:从《中论》谈中道

《中观论》简称《中论》,它与《十二门论》、《百论》合称三论。依此三论立宗,故称三论宗。《中论》是龙树菩萨的代表作之一,他是根据佛陀的大乘经典,特别又是根据《般若》诸经的根本理论缘起性空来阐明诸法的实相

洪启嵩:回到龙树本怀—从修证立扬来谈《中论》

回到龙树本怀—从修证立扬来谈《中论》洪启嵩《中论》修证讲授(一)龙树菩萨造洪启嵩老师讲授2008年3月《中论》在佛教发展史上面,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部论着。尤其是在大乘佛教里面,他的重要性更是不可言喻。

洪启嵩:《中论》修证讲授

龙树菩萨造 洪启嵩老师讲授2008年3月《中论》在佛教发展史上面,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部论着。尤其是在大乘佛教里面,他的重要性更是不可言喻。而造论的龙树菩萨,被尊为八宗共祖。不管是大乘小乘或八宗共祖,都

太虚大师:阅入中论记

阅入中论记──三十二年十月在汉藏教理院作──※月称论师入中论,于译稿曾随阅隋删润。顷刊印初出,复览一遍,综前寻伺之所及,久恐遗忘,乃援笔记之。三十二年十月四日,汉藏教理院编译处监译太虚记。※一全论节成

第三卷 中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卷 中论破合品第十四说曰,上破根品中,说见、所见、见者皆不成。此三事无异法故则无合,无合义今当说。问曰:何故眼等三事无合?答曰:见、可见、见者, 是三各异方,如是三法异, 终无有合时。见是眼根,可

第四卷 中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四卷 中论观如来品第二十二(十六偈)问曰:一切世中尊,唯有如来正遍知,号为法王,一切智人是则应有。答曰:今谛思惟,若有应取,若无何所取?何以故?如来,非阴不离阴, 此彼不相在;如来不有阴, 何处有如

第二卷 中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中论破三相品第七问曰:经说有为法,有三相生、住、灭。万物以生法生,以住法住,以灭法灭,是故有诸法。答曰:不尔。何以故?三相无决定故。是三相,为是有为能作有为相?为是无为能作有为相?二俱不然。何

第一卷 中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中论中论序姚秦沙门释僧叡撰《中论》有五百偈,龙树菩萨之所造也。以中为名者,照其实也;以论为称者,尽其言也。实非名不悟,故寄中以宣之;言非释不尽,故假论以明之。其实既宣,其言既明,于菩萨之行、道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 第十九讲之:同类因

《入中论》第十次课程总第十九讲之:同类因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5月30日晚地点:北京大学理科1号楼1114室同类因第三种因叫做“同类因”(sabhāgahetu)。(一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四讲之:论“无生”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总第十四讲之:论“无生”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5月2日晚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论“无生”回到我们上一次课的关于无生。关于无生的部分《入中论》上面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四讲之:破四生得无生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总第十四讲之:破四生得无生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5月2日晚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破四生得无生破四生得什么果呢?得到无生的结果。但是只是把四生破完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 第十四讲之:断见就是常见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总第十四讲之:断见就是常见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5月2日晚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断见就是常见断见就是常见,大家知道吗?断见本身就是常见。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