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和尚开示:第一,人的欲望如果没有止尽,就会迷失了自己的本心。第二、要知足,能够知足,能够敬业乐群,心就会安,就会定。以前有一位刘居士,他告诉师父,他已经失眠两个礼拜都没有睡觉,心很不安定,如果再这样
◎ 宏 法人生八苦是众生轮回六道所受的八种苦果,也是四谛中苦谛的主要内容。生苦:人初出母胎,冷风割体,出生之后,老、病、死等众苦交集,身心倍受逼迫。老苦:人至老年,颜衰色变,体力减退,肌肉松弛,发白
第九讲 证得涅槃的大道八正道一、 佛陀的中道思想印度的传统宗教婆罗门教,向来有以修行而达到身心苦恼之解脱的思想。奥义书哲学的最终目的,即在于以修行而求得解脱。该书中尝曰:脱离住于彼胸一切之爱欲时,是时
佛教教义。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即戒、定、慧。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例如
三学在佛教中百指的是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即戒、定、慧。戒:又称称增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定:又称增上心学,指禅定。即摈除杂念
佛教虽然有众多宗派,但对苦的认知和产生苦的原因,观点基本一致。而在不同的解决途径中,核心都是围绕八正道展开,分别为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其中,又包含戒定慧三部分。总之,三
三学是指戒、定、慧,是佛教的实践纲领,是学佛者所必修的课目。《翻译名义集》说:“防非止恶为戒,息虑静缘为定,破恶证真为慧。”此三学又称“三无漏学”,“漏”就是烦恼和非究竟的意思。因为戒定慧三学可以断除
戒定慧三学,也称三无漏学,是佛教最重要的修行原则。戒定慧三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关系,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其中戒是入门,定是枢纽,慧是成就。学佛者必须修持这三种基本原则,即戒、定、慧。亦称增上(卓越)戒学
对于信仰佛教的修行之人来说,一些基本概念,是必须要了解的。比如“般若”,比如“菩萨”,等等。而其中,“三学”、“六度”这两个概念,是最基本的佛学概念之一。三学,指的是学佛之人需要修持的戒、定、慧三样。
佛教虽然有众多宗派,但对苦的认知和产生苦的原因,观点基本一致。对于信仰佛教的修行之人来说,一些基本概念,是必须要了解的。比如“般若”,比如“菩萨”,等等。而其中,“三学”、“六度”、“八正道”,是最基
从佛法修行解脱的角度,只有一乘道,各个法门其实都是方便说。佛告诉我们出离生死的一乘法,从真正体悟真理来说,是无二无别的,叫做同入一法性。从修行的方法来说是同样的,适应众生不同的根性。佛是说有种种的方法
戒定慧三学,又称三无漏学,通常被认为是学佛者修行的全部内容。一、戒学,戒者禁戒也,能防禁身口意所作之恶业者。二、定学,定者禅定也,能使静虑澄心者。三、慧学,慧者智慧也,观达真理而断妄惑者。戒定慧三学的
佛家“三学”即三无漏学,是超脱三界得到漏尽通的修行之道。“无漏”的意思指没有三界生死束缚的缺憾,现世就可以为人们带来益处、止息烦恼。三无漏学包括了“持戒、禅定、智慧”三项,简单的说法就是戒、定、慧,也
一,戒。就是戒律,是起心动念和言行的标准。从小乘说,戒就是诸恶莫作,停止一切恶的言语行为,不再制造恶业恶因。从大乘来说,那就是摄心为戒,不但恶的言行不能有,恶的念头都不能有,并且还要发菩提心,修一切善
八正道,梵文为Aryastangikamarga,亦称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等,指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等八种合乎正理的正确的解脱道路。据《中阿含经》、《俱舍论》和《大乘
三学通常被认为是对早期佛教修持的全部内容的概括。三学,梵文Trisiksa的意译,即戒学、定学和慧学。前面提到的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等八正道,可以归纳为三学的内容。正语、正
什么是八正道?八正道,梵文为aryastangikamarga,亦称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等,指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等八种合乎正理的正确的解脱道路。据《中阿含经》、《俱
什么是三学?三学通常被认为是对早期佛教修持的全部内容的概括。三学,梵文trisiksa的意译,即戒学、定学和慧学。前面提到的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等八正道,可以归纳为三学的内
苦 生就是苦的业因,生命就是受苦,从生到死要经历一个个痛苦的阶段,这是苦谛。集 促成生的原因是对生命的渴求,生后的肉欲、视欲和对生命的骄傲促使人们从一生转向另一生,这就是集谛。灭 根治这种生就得消除对
修行方法必须防止的两个极端:1 沉迷于贪欲、寻欢作乐的生活。这种生活是通向毁灭的道路。2 自我施加的苦行、折磨。这种生活是不会带来什么收效的。八正道:此八正道是道谛中最重要的修行方法。1、正见:对事的
八正道是指获得最终解脱的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八正道是四圣谛中道谛的具体内容。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通过八正道的修行就能通往成佛之路。八正道最初是释迦牟尼佛针对
八正道中最根本的一道是正见,即坚定不移地信奉佛教的教义。佛教并不反对其他的宗教,凡是能有助于个人修行的都可以融汇于佛教中。因而把正见当作最重要的一道,而其余七道则都是在正见的基础上进行精进不懈的修行。
佛教中戒、定、慧三学包括了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之、八正道等修行的法门,共称为三十七道品。今天主要简单介绍一下八正道。八正道分为: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八正道是:“正见解、正思想、正语言、正行为、正职业、正精进、正意念、正禅定。”1、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坚持佛教四谛的真理;通过三法印(无常、苦、无我)来鉴定见解的正确性;2、正思维。又称正志、正思、
净空法师---八圣道分,八圣道也叫做‘八正道’。下面一段,讲八圣道分,八圣道也叫做‘八正道’。诸位将来在经论上看到八圣道跟八正道是一个意思。第一个是‘正见’。第二个是‘正思惟’。第三是‘正语’。第四是
八正道 Ba zhengdao(梵文 ārya-aāgika-mārga),佛教名词,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意谓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盘)的八种方法和途径:1、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坚持佛
正确方法八正道第一:正见 谓人修无漏道,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名正见。第二:正思维 谓人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第三:正语 谓人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
向来说:大乘重于般若,小乘重于正见,因为大乘能随于般若而行,可得到解脱,小乘能依正见而行,也可得到解脱。由此小乘人要修三十七道品的最后道品--八正道。八正道首为正见,正见即是行正道的眼目,有了正见,就
八圣道分(Ariyo aṭṭhaṅgiko maggo),「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道(Path),意味著能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目的地。就如旅途的道路,譬如从这里到科伦坡
一、正见,即正确的知见。究竟的正见是指如实知见苦、集、灭、道四圣谛,十二因缘,这是「於法选择,分别、推求、觉知、黠慧、开觉、观察」(杂阿含经 卷二八·七八五经)的抉择正见,是向解脱的出世正见。世间的正
1 佛说《阿弥陀经》,无量法门里面,佛只给我们说出一个纲领,这纲领就是三十七道品后面四科——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三十七道品,末后一个是八圣道分。八圣道分,又名八正道,它包括正见、正思维、正
西天诸祖,戒定慧三学精通。我们这里远离佛法之发源地,离佛祖涅槃也非常久了,戒定慧三学精通之祖,并不常常能够闻见。唐宋以来的数辈可宗仰之巨匠,事迹流传广远。但是却随意所止,如果在水边林下,则以篾锄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