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老和尚
《金刚经》上须菩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所谓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
所说发菩提心,这个心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一大藏教只说此心。世尊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觉时,叹曰: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可见人人本来是佛,都有德相。而我们现在还是众生者,只是有妄想执著罢了!所以《金刚经》叫我们要如是降伏其心。佛所说法,只要人识得此心。
《楞严经》说: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达摩西来,只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当下了然无事。法海禅师参六祖,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智通禅师看《楞伽经》约千余遍,不会三身四智,礼六祖求解其义。祖曰:
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马祖说:即心即佛。三世诸佛,历代祖师,都说此心,我们修行,也修此心,众生造业,也由此心;此心不明,所以要修要造,造佛造众生,一切唯心造。
四圣六凡十法界,不出一心。四圣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十法界中,佛以下九界都叫众生。四圣不受轮回,六凡流转生死,无论是佛是众生,皆心所造。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那里来个十法界呢?
十法界皆从一念生,一乘任运,万德庄严,是诸佛法界;圆修六度,总摄万行,是菩萨法界;见局因缘,证偏空理,是缘觉法界;功成四谛,归于涅,是声闻法界;广修戒善,作有漏因,是天人法界;爱染不息,维诸善缘,是人道法界;纯执胜心,常怀嗔斗,是修罗法界;爱见为根,悭贪为业,是畜生法界:欲贪不息,痴想横生,是饿鬼法界;五逆十恶,谤法破戒,是地狱法界。
既然十法界不离一心,则一切修法,都是修心。参禅、念佛、诵经、礼拜、早晚殿堂,一切细行,都是修心。此心放不下,打无明,好吃懒做等等,就向下堕。除习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向上升。
自性本来是佛,不要妄求,只把贪嗔痴习气除掉,自见本性清净,随缘自在。犹如麦子一样,把它磨成粉之后,就千变万化,可以做酱、做面、做包子、做饺子、做麻花、做油条,种种式式,由你造作。
若知是麦,就不被包、饺、油条等现象所转。饽饽、馒头,二名一实,不要到北方认不得馒头,到南方认不得饽饽。说来说去,还是把习气扫清,就能降伏其心。行住坐卧,动静闲忙,不生心动念,就是降伏其心。认得心是麦面,一切处无非面麦,就离道不远了。
End
◎ 弘 恩巧愿防非,离过成德,名为清净。巧愿,是善巧的愿。这个很重要,对于十信位的菩萨来说,他们怎么去修行呢? 就是通过善巧的愿力,来转换自己的内心。就好比吃饭,我们遇到好吃的东西,就会产生贪心,想要
◎ 达 照 在参的时候,过去的种种习气烦恼,就会在身心中翻出来。翻习气分三个部分。 一、心念上的强软魔头 第一个部分是念头上的习气,最早翻出来,最后才彻底了断。心念上,比如说突然发起贪欲的心,突然发起
无所住这个情爱;你去欲断爱,生死就会了。你想要成佛,先要断无明。这无明也就是生出见、思的烦恼。你想要断这个见、思的烦恼,先要断无明。无明就是事情发生,你不懂,你不明白,这叫无明。好像人的生死,就是由情
大安法师我们只要能够善用其心,都是我们修福德的机会。第一个是遇到顺境的时候,正好修福报。每个人一生,都有顺境,有逆境。顺境就是你这段时间,干什么事情都很顺利,人际关系很和睦,好像好运来了,门板都挡不住
信众问:胡老师您好,听了您的感恩改过的报告很受感动,您确实是我学习的好榜样。我所存在的问题是学佛近十年,佛学常识稍知一些,由于未能将老法师的教诲落实在生活中不得受用,贪瞋痴慢一点有没有放下。听了您的报
虚云老和尚《金刚经》上须菩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谓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说发菩提心,这个
善用其心,念念原谅一切众生,不挑众生的短处梦参老和尚我们要转变我们这个心,善用其心,念念的总是原谅一切众生,总是要一个慈悲心,不要挑众生的短处。众生业障很多,要让我们来挑众生的短处,拿佛经来对照众生看
◎ 憨 山蕲阳慧玉慧觉二禅人,参老人于黄梅紫云山,自云:心中生灭,念念不停,犹如野马,特求开示,云何降伏其心?老人示之曰:学人修行,为生死大事也。以心中念念不停,故生死不断。欲实为了生死,必要把一切万
佛教向以擅长治心著称,佛称大医王,专以治疗众生心病为己任。宋孝宗“以佛治心”之言,表达了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中国人对佛教功能的界定。人类文化中,若论对心理卫生、精神健康的重视,当数佛教为第一。佛教以心为
止观双运,才能对治习气实际上,身体就是“我”,执着于满足身体的欲望,就是放不下对“我”的执著。在你心底,这个身体、这个“我”还是存在的,你觉得要吃好、穿好、住好,才“对得起自己”,就会生起无穷无尽的欲
问:第八识之种子业习气,经谓因有善恶,果则无记。是否以法性宗约相因凡夫位而言,即无明薰染真如,亦即非无,故曰因有善恶,约体果圣地而言,熏习无自性,亦即非有。然非待成圣方称无记,即在凡夫位已是无记,惟不
意生身与习气身——说“受生中有”之一“六中有”最后一个中有,名为“受生中有”。比喻为将一未通的水道,跟另一水道接通,是故说为“受生自解脱”。“受生”的通俗说法,也许可以说为“投胎”,然而并非所有的生命
从黑暗到光明智者自净其心6~12放弃腐败的观念智者培养纯正性离在家舒适生活出家趋向解脱道6~13喜悦解脱 舍弃欲念智者清净 自心垢秽6~14智者正心修习觉悟七菩提分远离固执心念乐舍执著系缚漏尽而显光耀
北齐天平二年,有一居士,年逾四十,不言名氏,聿来设礼,而问祖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祖曰:将罪来,与汝忏。士良久曰:觅罪了不可得。祖曰: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士曰: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
世上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都各各不同,其所以不同的缘故,就是受了业力的支配。身口意三业的造作,薰入第八识中,所留滞下来的,就算是习气了。过去生中,异熟和等流的习气,支配著人生的思想和行动,自一生乃至多
修行人要善用其心药师山紫虚居士前言在《华严经》卷十四净行品第十一中,南无智首菩萨问南无文殊师利菩萨:「修行人要如何才能圆满其身、口、意业?要如何才能有慧、有力、得各种智力与波罗蜜?如何才能得他人尊敬?
愿性之13:「无所住而生其心」可超越假设梁乃崇教授人人都要理性。什么是理性呢?理性有高低不同的层次。你常会想东想西是吧?那「想东想西」的心就是比较低层次的理性;如果你的思维是「有系统」的,这是比较高层
《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和科学中的「公设与假设」主持人:梁乃崇教授科学所运用的这种思维,如果套《金刚经》的话,应该叫做「有所住而生之心」;而佛学里面所讲的「心」则是「无所住」的各位先生,各位女
欲绝此祸,莫如见一切女人,皆作亲想、怨想、不净想。亲想者,见老者作母想,长者作姊想,少者作妹想,幼者作女想。欲心纵盛,断不敢于母姊妹女边起不正念。视一切女人,总是吾之母姊妹女。则理制于欲,欲无由发矣。
梦参老和尚我们再说色。好多人在情上自杀的,大家想想划得来吗?那时候,我住在厦门大学附近,这期间厦门大学发生几件事情,有一位男生跳海,一位女生跳楼。他们爱情怎么样,当然不管了,反正是为了情。两个人,一个
慧律法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诸同学!“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经,是金刚经中最紧要的关节,今略说之。金刚经是实相般若,佛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可以开学人的大智慧。然全部金刚经,都是破相显体。
《金刚经》上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是什么意思呢?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慧律法师答:《金刚经》所谓:云何应住就是说,我们要怎样安住我们的心,云何降伏其心要怎样降伏我们的心,要怎样安住我们的心呢?就
我们学佛必须用平常心来学,不可贡高傲慢,嗔怒的习气也不要那么重;若有这种毛病,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因为,我们会让自己孤立起来,这是多么不愉快的事。修学佛法若想立群处众,必须让人人欢喜,被人人所接受,如
善用其心,就是用大智慧觉悟人生;善待一切,就是用大慈悲奉献人生。通过时时刻刻地善用其心,就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通过事事处处地善待一切,就能不断和谐自他关系。
如何理解《金刚经》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维摩经》讲,诸法以无住为本。这是对万事万物的一种根本认识。无住就是一切万法都在迁流变化之中,我们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固定的位置。就像中国古时刻舟求剑的寓言一样,一
惟贤法师答:这个习气是多生累积来的,不是一朝一夕。习气是什么呢?就是烦恼习气,贪、嗔、痴、慢、疑、恶见,这个深藏在阿赖耶识中,遇到现行,遇到因缘力就要发现。如何改?那就要多闻熏习,多听正法,把旧有的习
惟贤法师答:《金刚经》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它有两种功夫,一是无所住,二是要生其心。什么是无所住?不住相,内不住我,外不住六尘。不要住相,住了相它就贪染,就有我执,就有法执。而生其心,生什么心呢?内心
善士问:如何在日常修行的过程中磨掉自己的习气?惟贤法师答:习气是多生累积来的,不是一朝一夕。习气是什么呢?就是烦恼习气,贪、嗔、痴、慢、疑、恶见,这个深藏在阿赖耶识中,遇到现行,遇到因缘力就要发现。如
当今学佛者应如何善用其心?有些人看来不贪,其实是他贪不到,所以就表现不贪。有台湾道友说念了十五年的《金刚经》了,好像一点儿都没有得到利益,不想念了,我就跟他说不想念就不念了。怎样能把心降伏住?云何应住
问:老和尚在讲《华严经.净行品》时说到善用其心,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怎样善用其心呢?梦参法师答:善用其心,就是知道什么事情不能做,就不会去做;知道什么路不该走,就不会去走。一举一动都在发愿,一个发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