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其心
2024-10-21 09:30
◎ 弘 恩
巧愿防非,离过成德,名为清净。巧愿,是善巧的愿。这个很重要,对于十信位的菩萨来说,他们怎么去修行呢?
 就是通过善巧的愿力,来转换自己的内心。就好比吃饭,我们遇到好吃的东西,就会产生贪心,想要多吃一点;遇到不好吃的东西,就愁眉苦脸,甚至心里产生嗔恨。但是十信位的菩萨,他修行不应该这样。
大家看《净行品》 里的偈颂:若得美食,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心无羡欲。当我们吃到美食的时候,你不要贪着它的味道,那是世间法、生死法,是轮回的法,我们贪嗔痴的念一动,就种下一个轮回的因。
 那应该怎么办呢?要时时警策,当吃到美食的时候,就马上为众生发愿,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心无羡欲。希望众生一切都能满愿,心里对世俗的五欲不再贪着。
如果遇到不喜欢吃的东西时,该怎么办呢?
 得不美食,当愿众生,莫不获得,诸三昧味。吃到不好吃的食物,也不要厌恶,要思惟菩萨以禅悦法喜为食,通过这种方式回向给众生,希望众生都能得到三昧食,不要贪着世俗的粗色之食。世间的食物都是不清净的,大家想一想,它种植的过程、生长的过程,尤其是现代,使用很多化学的肥料、药剂等,都是很不清净的,看着颜色很好,其实都不清净。
 因此,遇到世俗境界的时候,菩萨通过善巧的发愿来回转,巧愿防非,防止我们的过失。离过成德,离了过失,我们心心念念之间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功德。
所以,整个《净行品》 就是告诉我们,要如何在世俗中修利益众生的菩萨行。菩萨行不单是指给众生捐了多少钱,帮了多少忙,对于十信位的菩萨来说,更重要的是心里面的发愿和回向。
大家看《净行品》里所有的偈颂,第二段都是当愿众生。我们心心念念都要想到利益众生,不要舍离众生。受过菩萨戒的居士就知道,一念舍离众生,于菩萨戒的戒体都有所违犯,所以菩萨戒有菩萨的学处、菩萨的行处、菩萨的修行。菩萨修行的根本就是心心念念不要舍离众生。《净行品》之于十信位菩萨的修行,就有这种巧愿防非,离过成德的殊胜,这就叫清净。
整天烦恼,是因为没有善法的积累。
喜觉支,指心生善法而得欢喜,我们修持善法的时候会心生欢喜。有些人为什么整天烦恼很重?是因为每天没有善法的积累,我们放逸、懈怠、散漫,一天到晚,心没有正念的摄受,所以一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就感觉我这一天又白过了,于是心中非常懊恼不安。
 如果人这一天时时都以正念摄持,不管有事还是无事、忙或不忙,总是在正念当中,就会感觉这一天过得很清明、自在、欢喜,就会有一种法喜,连睡觉也会睡得安稳。
所以我们只有行持善法才能生起欢喜心,善法生起的欢喜心就叫喜觉支。
 我们要这么向菩萨学习
 经文:诣大小师,当愿众生,巧事师长,习行善法。
 我们要善巧承事师长,承事师长的目的是从他们那里得到法要,安住于种种的修行,所以拜访师长的时候,要发愿巧事师长,习行善法。什么是巧事,就是不能用世俗的心去对待法师,现在很多居士把师父当做自己的亲人,甚至产生依赖,这都是轮回的苦因,你这样拖着师父得不到解脱,挺可怕的,所以不要这样。我们见师父就是为了学习佛法,从师父的身口意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法。
 另外,于善知识善巧方便不应见过失,即不要见师父的过患,如果感觉与这位师父不相应,就合掌退出,再去找相应的师父,不要因此诽谤、非议师父,我们内心要时刻保持对师父的恭敬。对三宝,特别是对僧宝的恭敬,福德无边。为什么呢?末法时代,佛法二宝需靠僧来弘扬,恭敬僧宝就是在恭敬三宝。如果天天见出家法师的过失,罪业很大,很容易断灭我们的善根。
所以学佛人要恭敬每一个出家人,哪怕他是一个假和尚,我们远离即可,不要去骂他,你知道人家是什么来路?过去很多圣贤也显现恶劣的形象。
《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不轻一切众生,见到任何一个众生都礼拜如等现前当来,必定成佛,我终不敢轻慢于汝等,我们要这么向菩萨学习。
摘自《弘恩法师文章》
 
End
◎ 弘 恩巧愿防非,离过成德,名为清净。巧愿,是善巧的愿。这个很重要,对于十信位的菩萨来说,他们怎么去修行呢? 就是通过善巧的愿力,来转换自己的内心。就好比吃饭,我们遇到好吃的东西,就会产生贪心,想要
 
无所住这个情爱;你去欲断爱,生死就会了。你想要成佛,先要断无明。这无明也就是生出见、思的烦恼。你想要断这个见、思的烦恼,先要断无明。无明就是事情发生,你不懂,你不明白,这叫无明。好像人的生死,就是由情
 
大安法师我们只要能够善用其心,都是我们修福德的机会。第一个是遇到顺境的时候,正好修福报。每个人一生,都有顺境,有逆境。顺境就是你这段时间,干什么事情都很顺利,人际关系很和睦,好像好运来了,门板都挡不住
 
虚云老和尚《金刚经》上须菩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谓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说发菩提心,这个
 
善用其心,念念原谅一切众生,不挑众生的短处梦参老和尚我们要转变我们这个心,善用其心,念念的总是原谅一切众生,总是要一个慈悲心,不要挑众生的短处。众生业障很多,要让我们来挑众生的短处,拿佛经来对照众生看
 
佛教向以擅长治心著称,佛称大医王,专以治疗众生心病为己任。宋孝宗“以佛治心”之言,表达了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中国人对佛教功能的界定。人类文化中,若论对心理卫生、精神健康的重视,当数佛教为第一。佛教以心为
 
从黑暗到光明智者自净其心6~12放弃腐败的观念智者培养纯正性离在家舒适生活出家趋向解脱道6~13喜悦解脱 舍弃欲念智者清净 自心垢秽6~14智者正心修习觉悟七菩提分远离固执心念乐舍执著系缚漏尽而显光耀
 
北齐天平二年,有一居士,年逾四十,不言名氏,聿来设礼,而问祖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祖曰:将罪来,与汝忏。士良久曰:觅罪了不可得。祖曰: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士曰:今见和尚,已知是僧,未审何
 
修行人要善用其心药师山紫虚居士前言在《华严经》卷十四净行品第十一中,南无智首菩萨问南无文殊师利菩萨:「修行人要如何才能圆满其身、口、意业?要如何才能有慧、有力、得各种智力与波罗蜜?如何才能得他人尊敬?
 
愿性之13:「无所住而生其心」可超越假设梁乃崇教授人人都要理性。什么是理性呢?理性有高低不同的层次。你常会想东想西是吧?那「想东想西」的心就是比较低层次的理性;如果你的思维是「有系统」的,这是比较高层
 
《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和科学中的「公设与假设」主持人:梁乃崇教授科学所运用的这种思维,如果套《金刚经》的话,应该叫做「有所住而生之心」;而佛学里面所讲的「心」则是「无所住」的各位先生,各位女
 
梦参老和尚我们再说色。好多人在情上自杀的,大家想想划得来吗?那时候,我住在厦门大学附近,这期间厦门大学发生几件事情,有一位男生跳海,一位女生跳楼。他们爱情怎么样,当然不管了,反正是为了情。两个人,一个
 
慧律法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诸同学!“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经,是金刚经中最紧要的关节,今略说之。金刚经是实相般若,佛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可以开学人的大智慧。然全部金刚经,都是破相显体。
 
《金刚经》上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是什么意思呢?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慧律法师答:《金刚经》所谓:云何应住就是说,我们要怎样安住我们的心,云何降伏其心要怎样降伏我们的心,要怎样安住我们的心呢?就
 
善用其心,就是用大智慧觉悟人生;善待一切,就是用大慈悲奉献人生。通过时时刻刻地善用其心,就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通过事事处处地善待一切,就能不断和谐自他关系。
 
如何理解《金刚经》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维摩经》讲,诸法以无住为本。这是对万事万物的一种根本认识。无住就是一切万法都在迁流变化之中,我们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固定的位置。就像中国古时刻舟求剑的寓言一样,一
 
惟贤法师答:《金刚经》上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它有两种功夫,一是无所住,二是要生其心。什么是无所住?不住相,内不住我,外不住六尘。不要住相,住了相它就贪染,就有我执,就有法执。而生其心,生什么心呢?内心
 
当今学佛者应如何善用其心?有些人看来不贪,其实是他贪不到,所以就表现不贪。有台湾道友说念了十五年的《金刚经》了,好像一点儿都没有得到利益,不想念了,我就跟他说不想念就不念了。怎样能把心降伏住?云何应住
 
问:老和尚在讲《华严经.净行品》时说到善用其心,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怎样善用其心呢?梦参法师答:善用其心,就是知道什么事情不能做,就不会去做;知道什么路不该走,就不会去走。一举一动都在发愿,一个发愿度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生的是什么心?能用四念处来解释吗?(2010.07.13(05)台湾)答:这一位学员问的问题,我想我是可以回答,但是你也只是观念、知见而已。你要能够来到《金刚经》所讲的“无所住而
 
得失大其心修行各种禅法的时候往往会有很多的障碍,这是我们多生累劫种下的根,也就是说我们的福报不够。所以我们要福慧双修。上净下慧老和尚提出的生活禅更是教导我们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这样能最快地修到
 
问:法师好!知道您很忙所以只问您一个问题。应怎样看待念佛法门、一切唯心造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释宽见:呵呵,您的问题似乎太大,您可不可以问得具体点?首先,三者之间没有矛盾啊,也许您是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