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有两个目的,第一是修福,第二是修慧,即福慧双修。
福主要指我们外在所依存的环境;慧就是我们内心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对人生宇宙的认知。
整个佛法的体系可以说成是讲修福和修慧的方法。
今天这个世界充满着竞争,人跟人的竞争在哪里?从佛法的观点来看,就是福慧的竞争。无论我们的长相、出身、学历、财富,还是我们生命喜悦幸福状态的差别都是福和慧的区别。
所以人跟人本无区别,只是福慧的区别;人跟人本无竞争,只是福慧的竞争。明白这点,我们就会把生命的重心放在正确的地方,无论是追求世间的福报还是追求生命的解脱都离不开福慧。
人的一生,福是可以修的,慧也是可以修的;福是可以糟蹋的,慧也是可以障碍的。佛法讲一切皆是无常,无常是指变化:穷可以变富,富可以变穷;愚痴可以变智慧,智慧可以变愚痴;生病可以变健康,健康可以变生病;吉祥可以变灾祸,灾祸可以变吉祥,整个世界就在变。
佛法就是讲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我们要去掌握这套变化规律,然后用它来帮助我们获得福慧。一个人没有福慧,在世间生活会不顺,求解脱也会充满障碍,所以福慧是世间、出世间一切的基础。
那我们怎样修福呢?这里我们可以从供养上修福。
佛法中特别重视供养,但供养不是供物品,而是借着物品供养我们的心。
我们深入佛法后,会从一切现象上只看见心,而看不见心之外的。外面的一切都是心的载体,都是心的表现。如果我们只见物不见心,就表示我们看到的还是现象,而没有看到本质。
从佛法的观点看,整个宇宙就只有一颗心,所有一切的变化,所有一切众生的关系,都是心跟心的关系,所有一切的变化都是心的变化引起的变化。
这样来看,世界就越来越简单,越来越清晰。所以我们今天借着供养来表达我们对佛的一份感恩,表达我们对佛的一份恭敬,通过感恩和恭敬来加强我们与佛的连接。通过连接我们获得与佛一体:我们的心与佛的心一体,我们的生命与佛的生命一体。
佛是智慧圆满、福报圆满的生命,佛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和愿力,所以当我们与佛有一体感的时候,佛无量的功德和愿力就会传递到我们的生命中来。就像电线一样,当它与电网连接,就自然会获得电流,而不用自己去发电。自己当然也可以发电,但电量太低了,所以我们通过供养也是修一份皈依。
相信供养礼敬佛的不可思议,所以每当看到佛,看到法,看到圣像,我们再忙也要鞠一躬,就这诚心的一鞠躬一顶礼,真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地藏经》经文里写的少香少花,即一点点香,一点点花供养地藏菩萨,就可以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包括我们喂蚂蚁,捡垃圾那一点点善行,都会产生不可思议的福报。
那到底我们供养什么可以获得最大的福报呢?供养我们的心,供养我们整个生命!把整个生命都供养给佛,意思就是我所做的一切,我所拥有的一切,都把它归属给佛,归属给真理,归属给整个的宇宙法界。
就比如,虽然你住的房子还是你的,但是你心中要定义这是我使用的房子,不是我的。虽然家财万贯,但是不要定义成是自己的。我们跟佛说,我把它供养给你,所有这一切我为你保管,我为佛来安排。佛不会把它没收掉的,不要惊慌,这样供养就是最大的福报。
当然我们可能一下子转不过来,因为这确实不容易。但转过来生命就充满了光明,反之生命就进入黑暗,所以人生也真的活在一念之间。
还有两个定位可以让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增长福慧。
第一,定位我来人间就是为了奉献众生的;第二,我来人间就是为了教导一切众生的。
第一个定位,会最快速地增长福报,因为我们把整个生命都供养了。第二个定位,会使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增长智慧。就这两个念头,就可以获得不可思议智慧、不可思议福报。
因为这两个念头就是种子,种子必然会结出它应有的果子。所以人生需要花一点时间来觉悟我们的生命,花一点时间来明白、学习佛法,花一点时间来转化我们的生命,然后我们的生命就会慢慢地进入到一个越来越好的状态,我们这一生的生命才会真正充满意义。
 
End
为了-个人、一块钱、一件事、一句话会改变命运,一个念头也会使我们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这一念可能是圣贤,也可能是愚夫,这一念上穷碧落下黄泉,百界千如,无所不遍,因此如何摄心正念是不容怠忽的工夫。十大杰
 
一、学会赞美,尊重他人在《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中,记载了常不轻菩萨的故事。他是一位始终不轻视他人,修尊重行的菩萨。每逢见到出家或在家修行之人,不管其行为如何,他都会恭敬礼拜,并对他们说:我非常尊敬
 
佛法有两个目的,第一是修福,第二是修慧,即福慧双修。福主要指我们外在所依存的环境;慧就是我们内心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对人生宇宙的认知。整个佛法的体系可以说成是讲修福和修慧的方法。今天这个世界充满着竞争,
 
◎ 佚 名如果你去仔细观察,很会嫌弃和抱怨的,都没有多少福报。嫌弃,是损福报最快的方式。夫妻之间、家人之间互相嫌弃,家庭就很难兴旺,公司企业也是如此。?每个东西的存在都有价值,人类也不会创造一个用来丢
 
◎ 一 诚很多时候,我们都没办法把起心动念控制得那么好,谁有可能一丝念头不起呢?念头起来了,你去压制它,反而适得其反。所以,重要的是不去追逐念头。一个念头起来了,就让它起来,当它消失时,也不要去挽留,
 
一诚法师有一回在广济寺,很多人围绕在身边,我提及照顾心念的话题,说了一句:多心好。身旁一人问:和尚以前不是说多心不好吗?我点头,道:心多不乱就好。很多时候,我们都没办法把起心动念控制得那么好,谁有可能
 
圣严法师感同身受的慈悲,可以帮助我们破除执着、抗拒诱惑。但是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上,虽然自己对别人处处慈悲,别人未必会以慈悲回馈自己。因此,面对名利、财色的争夺时,难免担心自己会吃亏。对别人慈悲,从眼
 
◎陈亦新:平时修行时,用什么样的心态才能对上师真正生起信心?●雪漠:放下一切,无计无力,净信上师。放下对红尘的牵挂,不要去算计一些东西,放下对今生的所有执著,甚至放下成佛的欲望和念想。早年,我甚至不去
 
 感恩父母,需要对父母孝为先,这样修福报会最快。在传统教育中,百善孝为先,现在年轻人都只知道要父母的帮助,却不知道父母年龄大了,也需要帮助,过年过节需要常回家看看,一般有三种帮助,在经济上帮助,在生活
 
人生历练丰富的人多半能感受到人生如苦海的意思,所谓的怏乐只不过是苦的暂时解除而已。那么,苦是如何生起又如何去息灭呢?人生有什么样的苦?成佛之道偈颂: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国家
 
放下一切,无计无力,净信上师。放下对红尘的牵挂,不要去算计一些东西,放下对今生的所有执著,甚至放下成佛的欲望和念想。早年,我甚至不去发愿往生哪个佛国。如果有来生的话,我也愿意帮上师来弘扬佛法。因为许多
 
每一个法门的修行都是以信心为根本,站在净土法门的角度你要生起三种信心:一、弥陀大愿力:佛力不可思义,你要对弥陀本愿的摄受完全要有信心,你要相信他有足够的力量来救拔我们;二、自性功德力:你在念佛时候,能
 
生起烦恼的原点张慈田:苦、集、灭、道,在教理上我们可以分项了解,然而如何在日常生活上连结起来使用,有时候还需要费时地思考。最近我用一个事情来比喻:一个人原本好好走路,一不小心跌倒了,跌倒了就要爬起来,
 
换个想法更好郑石岩第一篇当心第一个念头[篇头语]人必须把握第一个念头,它影响我伴随对人、事、物的观感,决定自己眼光投注的重点,当然也左右思考和行动的方向。我把这个接触人与事物的瞬间直觉,取个名字叫第一
 
文:夏坝仁波切念诵《三十五佛忏悔文》磕头消业障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消业障的快慢与否关键不在于磕头,而是在于修忏悔的同时要做到四点:第一、在佛像面前跪下,一定要把眼前的这个佛像视为真正的佛!也把他视为真正
 
心转消业障最快,你心能转,转心念,你这个消业障最快。所有忏法里面,当然佛有分别校量他的功德,但是最归根结底,转心最快。如果你不转心,你不忏悔业障,你什么忏对你来说都是一个「只是忏悔少分的业」。所以你看
 
老实念佛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有人问我:法师,我今年七十几岁了,随时可能会死,已经来不及参禅悟道,也没有太多时间去参访善知识,你可否告诉我有那一种最快、最直接的修行方法?我会告诉他:其实,不只是濒临死亡的
 
喜欢的叫贪的烦恼,不喜欢的叫嗔的烦恼。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些烦恼,所以才会造业。你有贪嗔痴,你的身体就会去杀生、吃肉,骂人、骗人。这个就是因为有烦恼,所以你身、口、意会造业。造业了,你就要受苦了---
 
以后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都要能够善于运用,我们怎样调整心进入状态,这个很重要的。比如说我们一进来要脱鞋了,因为鞋不干净嘛,鞋要干净肯定穿进来,因为鞋不干净,不干净的鞋不能穿进来。那还有呢,不干净的心态
 
第二篇 不被自己框住 - 好念头、坏念头好念头、坏念头一般人多半认为心中的想法并不等于行为,要确实做出不当的行为才会造成坏的结果,因此会有人说:「我不做什么,想一想总没有关系吧?」这样的想法,对吗?当
 
问:怎样才算真信切愿?是不是不必身劳形苦的念佛,也可以往生?看到法师念佛时很享受,可是弟子怎么觉得安住在佛号上很难受呀?总是控制不住念头,怎么办呢?大安法师答:怎么叫真信切愿,一定是从自己的真诚心里面
 
现在我们念头很多,为什么呢?信不诚,愿不切,还没有真正信。有人会说:这个老和尚胡说八道,我学佛好多年了,怎么能不信佛呢?我说你信的是现相,不是你的心。要真信,信你自己的本性,信你念佛一定能成佛。
 
问:我的朋友已经皈依了三宝,但是从皈依了三宝之后,常常有自杀的念头,一念经就会发狂,请问长老我应该怎么样处理?答:皈依三宝之后,常常有自杀的念头,一念经就会发狂,业障!他一定有冤亲债主,你从旁边可以帮
 
捕捉那生起的地方,不要去找知识、找答案!声音来了──是谁在听?这不过是个声尘。 声尘透过耳根,那是谁在起作用?你把那个「能」先找出来。假如你一直设定在捕捉这些资讯,来累积你的经验与知识的话,那就没有意
 
看念头华严禅的殊胜重点在看念头,念头在那里?念头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那个「根尘相接」时的剎那境中! 对于「根尘相接」剎那中的用心状态,就叫作「看心」或「看念头」!这个根尘相接的剎那,即是念头产生的时
 
问题:南无阿弥陀佛。净土法门说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净宗法师:这句话是佛门里的一个通则,不管净土法门还是其他各宗各派,基本上都这么说。不过,不同的宗派有不同的解释。像禅宗,圣道
 
禅修应如何下手?内心会有时恐惧的念头,该如何应对?答:你要从人格性的健全开始下手,因为会恐惧表示你在人生的成长历程有受过伤害,你会有这个问题,表示你的触功德已经产生了,你不必害怕。会有恐惧感,就是你埋
 
师父,我想问在这个时候,你起心动念,意思是不是说在那个时候,假如说我想到我要去偷东西,那还不是心猿意马吗,我不明白,起心动念其实是在想什么东西。(2010.3马来西亚12)答:是这样,当你在这种状况下
 
我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有时会出现对他人很不恭敬的念头,甚至很卑劣的念头、想法,压也压不住,有时候对佛菩萨都会这样起那些不恭敬的念头,最后不得不逃离现场。我现在都不敢去寺庙,怕会折损自己的福报,造下恶业,
 
如何让惭愧心常生起?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让身心更柔软?(2010.09.20章华寺)答:惭愧心要生起,我们要深观缘起,惭愧心还有柔软心这个都有关系的。比如说,我们以前不知道的时候,常常活在我慢、自以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总第十三讲之:十二缘起之三:生起的过程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5月2日晚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十二缘起之三:生起的过程刚才已经讨论过,日本学者沿袭
 
我们念头一动就会有相状!净界法师我们看智者大师他的十如是。在《法华经》当中,观察内心第一个先观察如是相。我们念头一动就会有相状。这个相状在智者大师的判定,他把它分成四种相状。第一个是一种增上的恶念,这
 
问:禅修中的五种念头明一法师答:《禅宗永嘉集》奢摩他颂第四中记载:复次初修心人。入门之后。须识五念。一故起。二串习。三接续。四别生。五即静。故起念者。谓起心思惟世间五欲。及杂善等事。串习念者。谓无心故
 
问:结生心一生起时就有了生命,那时的名色是什麼情况?是否也有性根十法聚、身十法聚等色聚?答:你想知道吗?如果想知道,请实际地修行体验。当你修行到缘起法时,就能照见那时有多少色法,多少名法。帕奥禅师答:
 
问:念佛的时候,常常生起悲哀的感觉,这是什么境界?答:这是心诚所感,慈悲的流露。虽然是好现象,但是也应该用定力控制,使心情轻松安详。
 
我们为人父母,是不是去求孩子信任我们?我们为人校长、领导,是不是求老师来信任我们?求员工来信任我们?这个信任不是求来的,这个信任是透过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自己的德行,让人自然生起对我们的信任、对我们的
 
照顾念头世间上,做人实在很不容易!除了要照顾自己以外,还需要照顾家庭、朋友、国家、社会等各种因缘。所以,在茫茫的人海里,以个人的一己之力,要照顾世间上那么多的人和事,基本上,每个人实在都是很伟大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