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圣严法师:建设人间净土-理念根源 第三节(四)
2025-06-27 08:28

(三)近代佛教兴革余痕

1.狼山的转变

前文述及法师的师父,对法师讲永明延寿禅师修法华忏,夜梦观音菩萨的感应事迹,当不是刻意翻书宣讲,而是顺手拈来的教诲;还有「师父、师公、师祖、师曾祖的督导功课」;「同时还为我请了两位老师」。这无不让人感受到寺院是有「文风」,且注重教育。此一场景,与清末民初大力建设南通的张謇(1853~1926),所描写的狼山和尚「俗不可耐的酒肉和尚,内中识字的很少,更不用说懂得经典了。」已大不相同。

又香火鼎盛的狼山,虽「用许多道人工作,出家人不必作苦力,即使小和尚,也不必扫地抹桌子」,但寺院对法师当沙弥的生活教育,却不曾疏忽「早晚课诵,撞钟击鼓,还要清洁环境、打扫庭院、整理厨厕,乃至于种菜烧饭和为老僧们洗衣服、倒夜壶。」这情形也与印老民国十八年(1929)在其家乡所见的香火道场「香客与游客来多了,经济也多了,僧众每缺少勤苦为道的精神,容易腐化。」不竟然一样。

而法师入寺一年不到的时间,因听讲课,改变了「经忏」为出家目地的观点,立志当法师,以「人间净土」为愿景,弘扬佛法。当时为法师讲解的两位老师,「一位是出家法师」,「一位是居士,曾在狼山出家,考取秀才后还俗」115。所以法师上山时,狼山的僧侣「已没有不识字的和尚了」116,且「多半是读过几年书」的。他们也是法师所谓佛经「应该是用来讲给我们人类听」的现身说法者。

2.转变的因缘

狼山能有这些改变,与清末民初提倡实业、教育救国,以建设南通,养活好几百万人,使南通看不到当时国际城市所谓「美国的妓女、欧洲的醉汉、中国的乞丐」的街影,让外国企业家惊为「中国的人间天堂」117,使「南通的教育和建设称全国模范」(《归程》页63)、「中国近代第一城」118。故为《中国百名人传》以黄帝为始,以其为末119而他却曾痛批狼山僧众为「太恶俗」、「俗不可耐的酒肉和尚」的清末最后一位状元「张謇(张季直1853~1962)」有关。120

张季直本不信佛,因清末中日海战失败,主张废科举、设学校,认为「求国之强,当先教育」,以响应「庙产兴学」,选定南通千佛寺作为校址,创办全国第一所师范学校「民立(私立)通州师范学校」121。故而虚大师这么说:

按张先生与武进蒋维乔等,在清季毁寺提产兴学校甚多。(《归程》页63)

而法师在《归程》中说张先生以狼山在南通,而有所照拂:

南通既受其惠,狼山自不例外。(《归程》页61)

以张季直先生整体、全面建设南通的大儒、实业家,当不至于把苏北最有名,又在其家乡南通的狼山弃而不顾。但后来能站在护持佛教的立场建设,是因为观音菩萨的感应:

张先生以夫人祷子观音岩,晚年得子,亦由是崇佛。(《归程》页64)

张夫人到狼山观音岩,对有求必应的观音菩萨乞子而满愿,让他这位大儒老来得子,这在「宗祠」、「传宗接代」的儒文化中,是何等的意义!张謇因此信佛:

至是渐信佛教,对南通各刹稍有修复。(《归程》页63)

南通的寺院也才有修复,当然包括与其感应有成的狼山观音岩。

3.转变的方向

这位注重教育、实业,讲效率、改革、实力,造福乡里、社会,扬名国际的张謇,虽由感应信佛,却没有走向「求神问卜」、「放光加持」的道路。反而企图以兴革教育、文化、改革寺院子孙制,来护持狼山的僧众、道场,因此在写给他弟弟的信中这么说:

狼山观音院可臻精洁胜处,而和尚太恶俗,欲求勤朴诚净之僧,或居士主之。狼山亦拟仿焦山例为改一丛林做模范,但如何措手未定,故尚不宣示意见,须计定再说,若弘一、太虚能为之,亦大好事也,试与弘一、太虚言之。122

就制度改革方面,张季直想把造成狼山僧人成为「恶俗」之因的「子孙制」,改为「丛林」,并以江苏焦山定慧寺为榜样。故而考虑邀请太虚、弘一大师来主其事。123

因此张謇在重修对其有感应的狼山观音院落成时(民国八年十一月十日),请到其弟心仪的虚大师到观音院讲《普门品》三天。这位南通百姓尊为「四大人」,外国人以「君临天下」,来形容百姓对他及他家人的爱戴的张季直,当时六十七岁,「一连三日,亲自率领当地的僧俗数百人来听〔三十一岁的〕大师讲《普门品》」124。可见张氏护持之愿诚,125虚大师才学德望更是感人。这对以香火维生的狼山僧众而言,何尝不是创举、再教育!

但在张季直七十四岁往生时,狼山依旧是子孙庙。文化方面,他修复的观音院,收藏了观音菩萨的古文物,「每年逢到观音生日,总开放让人去参观瞻拜」:

院内造了一座三层楼,内中陈列了许多观音像。在画的、绣的当中,有古人的、近代的;在雕刻的当中,有石的、玉的、木的,及其他种种的;各式各样,没有一幅同的、一尊同的。其中包括有唐代吴道子的、宋代赵孟俯的、「北齐龙门美石之所镌,唐世贞观丹阳善铜之所范」等等的作品。(《归程》页64)

不把寺院当观光事业经营,让寺院生活一切如常,但也不全然封闭,一年开放一次,且选在观音菩萨的生日,以表「敬佛」,「二来是保存胜迹,三来是提倡美术」126。此一做法,就当时而言,可说已具有今日现代以宗教、文化,推动社会教育的远见。

教育建设方面,成立的僧立小学堂,教导山上未来的小和尚,并选了两个可造就的年轻和尚,送去他办的师范学校读书,毕业后返山办学。可见他以南通兴教育的成功经验,信佛后,也在狼山推动。就办学而言,一面培植师资,一面成立学堂,是很务实、可行的。然而他是把僧众送去一般的「师范学校」,而不是佛教的师范,致使两位僧青年,回来办学,遭受排挤而还俗;而僧立小学堂,恐怕也是多以世学为主,因而法师上山时,已是山下村童就读的学校,狼山寺院没有将僧童送到那里求学。127

所以张季直亲自为狼山规划、推动的教产改革、文化推动、教育事业,并没有成功。不过其欲导引佛教入世,不与社会脱节的企图心,昭朗可见,可谓开狼山风气之先,为狼山纯粹信仰的香火经营,注入了「人为」的努力。狼山僧众虽排挤以世俗方式办学,但因张氏邀请佛教改革的虚大师,山上讲经说法,竖立典范,促使狼山僧众也注重僧教育。

狼山僧众注重僧教育方面,以法师经验为例,寺院虽没有送小沙弥到学堂,却以私垫方式,请老师到寺院授课,授课内容也与出家生活有关。至于青年僧众,在抗日战争前,则到佛学院求学,或到其他寺院参学。

例如法师的师祖在江南佛学院求过学,此一学院乃民国十八年(1929)太虚大师门下的寄尘法师主办,历时三年;128法师的曾师祖先当海会寺住持,又到上海玉佛寺受记过。狼山的育枚法师是虚大师的学生,是助法师去佛学院读书的贵人,民国十七年(1928)曾到虚大师「闽南佛学院」就读,民国二十一年(1932)毕业,回到狼山。129又曼陀住过金山寺;印老闽南佛学院(民国二十至二十一年)的同学,也有来自狼山。130这些就读的学院多与虚大师有直接、间接关系。

抗日末期出家的圣严法师,观察这些外出参学者回到狼山的情况:有「担任小学老师的,可是还没有一位能够讲经法,并且受到远近欢迎和尊敬的大德法师」131。这也许是佛学院教学问题,或者是抗日战争期间,狼山、上海成了沦陷区,虚大师撤退后方,致使狼山僧人出外参学受阻,132产生学习断层所致。抗日时,虚大师领导僧众(包括印老),随国民政府退到四川,成立「救护队」,推动僧侣受军训,开办「僧伽救护训练班」等。133于沦陷区有办学者,据东老人的记载,只有两个道场,一是上海静安寺,另一是焦山定慧寺。134

而法师出家,正值抗日战争后期,沦陷区的狼山,且正急速地没落,难怪法师有「末代子孙」之叹:

老一代的已经凋零,年轻的一辈也渐入晚景,狼山和尚的水平虽已逐代提高,狼山的盛况却在急速地褪色之中。我,正好赶上,做了狼山的末代子孙!

虚大师对狼山的影响,从法师的资料,外在呈现的是「学院就读、出外参学」,但行动就是一种力量、一种认同。法师出家时,虚大师在后方,而虚大师在狼山讲经说法时,法师尚未出生。但当时盛况,必成佳话,口耳相传。又外出就学回来者,对虚大师主张「不重死而重生,不重鬼而重人」的「人生佛教」当有理解、讲说。135因而为法师授课的老师,有以「人生佛教」的精神阐释经文,136故启发了年幼的法师,建立「佛经不仅仅是拿来诵给亡灵听做为超度之用,其实应该是用来讲给我们人类大众听」的信念,因而立志当讲经弘化的僧人。甚至影响法师以虚大师讲经说法「受到远近欢迎和尊敬的大德法师」的角度,观察狼山外出参学回来的学习成果。

因此从虚大师影响狼山的关系看,法师在狼山孕育的「建设人间净土」信念,志于弘化的愿力,当是受虚大师,及其「人生佛教」间接地启发。虚大师以「人」为主的「人生佛教」理念早于民国五年(1916)开始讲说,尔后相关主题不曾间断,而「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之终极理念是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提出,期间经过复辟、北伐到抗日,一次大战到二次大战。与虚大师同在后方的印老,则继「人生佛教」的「人乘行」,于民国三十年(1941)提出「人间佛教」修正虚大师的「人生佛教」。不过以战争时势、地缘,及印老当时的辈分、名望,纵使抗战胜利后,也未能影响到上海乃至狼山。

(四)以「人」为本的佛教入世理论

1.「人成即佛成」人乘行

虚大师为革正中国佛教「这一类『鬼本』的谬见,要提出『人本』、『人乘』、『人成即佛成』之即『人生』而『成佛』的『人生佛教』来纠正、显正」137:

此人乘法本源自如来乘,故曰佛教人乘正法。乃以现今人伦之习惯风俗性情为质地,以佛教人乘正法为准绳,使咸纳乎人道之正轨尔。138

依虚大师的说明,佛教分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如来乘。139至于「人乘」如何紧接「如来乘」,这可从虚大师诠释佛陀修道发心动机来看:

释迦修道之二种动机,乃纯为解决生生相残以生的生活,如何转为不相残以生的生活之大乘大悲心所激发,而求无上遍正觉以为之解决也。生活问题解决,则死等问题自然解决。140

佛陀因大悲心之激发,而求得、证得的「无上遍正觉」,虚大师认为是「如来藏」。此一「如来藏」虚大师说是人心清净的根源,依此而行的「菩萨乘」,是人道的根本:

持世者修罗,生存者地狱、饿鬼、畜生,其高者则厌人弃世而独进乎天。嗟嗟!人道几希乎息矣!吾侪何心,乃独皈三宝尊,发四誓愿,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道倡乎!盖将以示如来藏,清人心之源;弘菩萨乘,正人道之本也!141

「人道」(意同「人间」)的「菩萨乘」即是「人乘法」,可救治好斗的政权所有者(持世者),以及生活在其下如地狱、饿鬼、畜生般的人,和不愿共业、同流而独善其身者(如独觉、小乘等)。

此「人道」为主的菩萨乘法,虚大师认为不是如梁漱溟所说的改造,142反而是把佛教的真面目,释迦出世的本怀给发挥了出来:143

人乘法,原是佛教直接佛乘的主要基础,即是佛乘习所成种的修行信心位。此因释迦出世的本怀俾由修行信心进趣人生究竟之佛乘。144

此一释迦出世的本怀,大师举《华严》、《法华》为经证:

见于《华严》、《法华》,其始原欲为世人显示一一人生等事实三真相(遍觉的、律法的、调和的),俾由修行信心进趣人生究竟之佛乘。145

但这由人生「修行信心」直趋佛乘的「人乘法」,却蔽于印度、时代等因素,所以佛才说示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解脱之道。146

此一「人乘法」为「人乘」直达「佛乘」:

由「人的菩萨位」入「超人的菩萨位」,及进至「佛的菩萨位」,所谓经历的皆菩萨位,故不需经历天与声闻、独觉之三阶段。147

意思就是由「人」而「菩萨行」到「成佛」,不必经过天、声闻、独觉乘三个阶段。

2.「人成即佛成」三阶段「人生佛学」三义

但在当今时代如何由「人」而「菩萨行」到「成佛」?虚大师提出了「人生佛学」的三种含义说明。大师首先举出现代人是以当前的人生为主「现实的人生化」,为了适应这一趋势,佛法应该先帮助人类的生存能够发展「人类生存发达」:

(1)佛法虽无间生死存亡,而以适应现代人之现实的人生化故,当以求人类生存发达为中心。148

第二项是现代人的生活、活动方式是以团体组织为主「组织的群众化」,所以当今的佛法应该阐扬广度众生的菩萨道「大悲大智普为群众的大乘法」:

(2)佛法虽亦容无我的个人解脱之小乘佛学,今以适应现代人生之组织的群众化故,当以大悲大智普为群众之大乘法为中心。149

第三项是现代人凡事讲究科学证据、逻辑次第、可观察实验「重征验、重秩序、重证据」,所以应该弘扬教义、修行有次第可循的成佛法门「圆渐大乘」:

(3)大乘佛法,虽为令一切有情皆成佛之究竟圆满法,然大乘有圆渐、圆顿之别,今以重征验、重秩序、重证据之现代科学化故,当以圆渐的大乘法为中心。150

把这「人生佛学」三义比照前述「人」、「菩萨」、「佛」三阶段,就可以了解「人生佛学」三义就是这三阶段的修学方向与重点说明。

换句话说就是「人」的阶段应该修持「五戒、十善」以发达人类的生存;「菩萨」的阶段,则是在现代的团体组织中,以大悲、大智的心,修行「六度、四摄」来广度众生,「历十信而登初住,由此经十住、十行、十回向修菩萨行,则为集福智资粮之菩萨」151;再依总摄整体佛法的「四现实观」次第修观,通达个人「成佛」的阶段。152此外并透过具体的「世界教育」、「社会经济」、「国际政治」的方式,来实践全人类的真自由。此一从个人到全体人类,从平凡的人到成佛的开展,就是虚大师所谓「发达人生即证佛身」、「淑善人间即严佛土」之「人成即佛成」的「真现实」153。也是所谓末法时期,依人身修行菩萨道的「人乘行」154。

太虚大师依据释迦佛出世的本怀与所悟,以开放的心胸、眼光,欲谋全体人类具体的幸福,为建设世界性的佛教,振兴中国佛教之衰,顺应、导引时代思潮,归结佛道有五乘,而立足于「人乘」,撷取中国佛学之精华如来藏、圆觉,对治中国以鬼为重的经忏佛教,反省佛教适应印度独善声闻、天乘的不合时宜,故开演「人乘行」的「人生佛教」,以完善人格,圆满人间。

除了「圆渐」「历十信而十行、十回向」、「四现实观」等菩萨、成佛的理论部分,未被法师所接受外,这从「个人」到「群体」的「人乘行」,是圣严法师推动「建设人间净土」的最主要方向,其精神可见于法师各种推广「建设人间净土」的讲说与各种环保运动。又虚大师以「世界教育」、「社会经济」、「国际政治」欲图实践全人类的真自由,虽然不是法师「建设人间净土」的方法,但以佛化教育,推动于「社会」、「国际」、「世界」之格局,却是法师努力的目标。难怪法师在八十二年(1993)的《学思历程》一书,说是「认同」虚大师「人成即佛成」的主张。155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律航法师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若衲法师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弘一法师往生的最后时光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玄奘法师到凉州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比较是烦恼的根源

◎ 杜大宁不可否认,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喜欢比较的高级动物。人们总是感觉生活在一个无法让人满意的世界,而这种不满意恰恰来自无休止的比较。人们聪明地认为有比较才会有发现,却不知道一直赢的人,因为怕输而承受很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玄奘法师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