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圣严法师:建设人间净土-理念根源 第四节(二)
2025-06-27 10:42

二、「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依据与融会路线

(一)以新融旧的「人间佛教」

法师在大陆虽受虚大师间接地影响,蕴育了「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而发心弘化:说法「给人类听」,是虚大师学理改革「人生佛学」的主轴;立志教育,培育「人才」,挽救「人心」,是虚大师的教制改革核心;法师因而用功读书,期盼深入「教义」,「指导社会、摄受信众、普化人间」。这些都是对度亡经忏作一系列深切地反省,而回归到以「人」为本的佛教,也就是虚大师「人生佛教」「人乘行」不同面向的肯定与实践。法师在不同道场、不同时期,似有不同的心愿,但都朝向一个目标,那就是「走入人群弘化」。「教义」是弘化的内容,「教育」是弘化普及、深化的方法。

然而这只是信念的启发,方向的确立,还没有经论的依凭,思想的建构。直到法师来台在军中,受印老著作的影响,因而再度出家闭关时,阅读了《阿含经》与律典,得知佛陀与弟子无不是一边体证佛法,一边积极主动地与人分享,不是等着人家上门求法而已:

成道之后便开始将他证悟的佛法分享人间。初度五比丘皆证阿罗汉果。立即付嘱他们,游化人间,分头弘法。335

因此印证了法师在大陆出家时,立志弘化的心愿,法师于是把佛陀及其弟子在人间弘化的精神,称为「人间佛教」:

当释尊于鹿野苑初度五比丘,当五人都已证得阿罗汉之后,便付嘱他们:「诸比丘,汝等游行人间,勿二人共行。」释尊自己也是如此,所以佛在世间以人间身出现,悟得缘起的佛法。告诫人间大众,依此自利,并且利益他人,便是人间佛教。336

这种主动把佛法传播在人群里的自立(利)、立(利)他,法师认为就是「佛教的根本精神」:

各位都曾阅读过《释迦牟尼佛传》,知道释尊在鹿野苑度化五比丘,度过一夏之后,便指示五人各自分头,走向人间,各化一方,这就是佛教的根本精神。337

法师取用《阿含经》佛陀时代走入人间、人群的化世精神,来诠释虚大师为顺应时代所作的一切努力,为「人间佛教」之建设:

近代太虚大师,为顺应时代潮流,奔走号召以建设「人间佛教」为职志。所谓「人间佛教」的建立,即是基于智慧和慈悲的原则,依佛的教诲,指导我们如何达到自立而立人的目的。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说,自立需靠教育,立人要靠文化和慈善。338

因此法师的「人间佛教」,涵盖了以「人本」精神取向的教育、文化、慈善等事业。

此外,也包含了以「人」为主的各种佛教思想,及相应观念:

例如太虚大师提倡「人生佛教」,印光大师主张「敦伦尽分」,都是人间化的佛教。当今的印顺法师也主张「人间佛教」,我的先师东初老人也是主张「人生佛教」,我们法鼓山正在提倡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这些都在强调佛教是跟人间结合在一起的。339

所以印光大师以儒家的「敦伦尽分」,劝化世人,也不离法师「人间化佛教」的义涵。因此前文「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沿革」,所提及的近代中国佛教兴革之事业、人物、思想,都被法师归入了以「弘化」角度切入的「人间佛教」340,而且称为「回归佛陀释迦牟尼本怀的运动」。(《圣严法师学思历程》页4)

然而「人间佛教」的名相以《阿含经》确立,以《阿含经》阐述其内容,源自于印老。印老服膺虚大师「依人乘行果,趣进修大乘行的末法时期」的见地,认同大师提出的「依着人乘正行,先修成完善的人格,乃可进趣大乘行」,是为「适应现代根机」。但现实上印老所见的一般信徒,信奉由「人」而行「菩萨」道,直达「佛乘」的「人乘行」之「人生佛教」,相较于「称名念佛,是末法时期的唯一法门」者,实在是「少数」。探讨其因,印老认为这是「人生佛教」「没有经说依据」的原故。341

因此印老誓愿「要从佛教思想的演化中,探求人间佛教的依据」342。当时印老又面对了伴随国难、教难而来的诸多教法质疑,在困惑、苦思下,看到了《增一阿含经》:「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而「有所入」后,抉择了《阿含经》为虚大师「人乘行」的经证。343又因《阿含经》「人间」处六道中央为枢纽之说,启发印老以「人间」「不但对治了偏于死亡与鬼,同时也对治了偏于神与永生」为根据,所以高举「人间佛教」,为真正的佛法,是继承「人生佛教」的真义。344

前文「建设人间净土理念沿革」的探讨,民国四十六、四十七年(1957、1958)法师是用「人生」,而不是「人间」语词。可推知法师是在闭关中研读了《阿含》、律典后,认同了印老以「人间佛教」修正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所以法师也常以「人间佛教」提及虚大师的「人生佛教」,并将自己所推动的「建设人间净土」,定义为「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

然而法师虽与印老相同地使用「人间佛教」,也同于印老使用《阿含》、律典为经证,甚至同样地以因缘法避免神化「神造宇宙」;以「五戒十善的伦理实践」避免鬼化祭祀主义的宗教行为。345但法师的切入点不是印老「在人间成佛」的「人间佛教」,而是佛陀及其弟子积极「在人间化世」的「人间佛教」。因此法师以化世精神为主的「人间佛教」,就从近代溯源到明末:

明末以来,当西方的天主教、基督教挟着西方的科技文明传入中国之后,佛教界的有识之士,便起而振兴,尤其是民国初年,佛教界出现了数位大师,又将山林中的佛教推向人间,走进都市,重视义理的弘扬,恢复佛教的化世功能。346

也就是以五戒、十善为基础,三学兼顾的菩萨道游化人间,都在法师的「人间佛教」、「复兴中国佛教」的义涵内。这应是法师「以新融旧」的作略之一:

明末的禅者们,已不是仅以话头公案及机锋对答为满足,而在把佛法恢复到戒、定慧三学兼顾的本来面貌。若将明末视为中国佛教复兴的时代,亦不为过。347

(二)由旧创新的「人间净土」

1.大陆出家的观音信仰与人间净土

「人间净土」的名相创源,与「人生佛教」、「人间佛教」348一样,同是虚大师。349在虚大师之前的中国古德,乃至印度佛教,都不曾明确地标举、阐扬以「人」为本,而「成佛」的教义;以「人乘行」的「菩萨道」为成佛修行的方法,乃至「建设人间净土」。虚大师所谓「人间净土」之义,是「不必于人间之外另求净土,故名为人间净土」350。「期以人的菩萨心行(无我大悲六度十善),造成人间净土」351;或「依佛十善等法而行,与三乘圣贤为友,即为造成人间净土之因缘也」352。所以虚大师「人间净土」的重点,在如何「造成」,而没有提出理论说明。因而法师在《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一文,以宋初永明延寿「一念成佛论」为「人间净土」的理论根据。353

法师「人间净土」的理论架构、内容,不是这篇报告探讨的主轴,但也不全然无关。因此本文不从法师以经论建构的《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一文探讨,而从法师大陆出家,法师的个人特质部分,来看「人间净土」的义涵。

法师在狼山,虽年仅十四岁,就受到讲课的老师启发,信心无比、难以扼抑地兴起将以弘化来实现「人间净土」的愿景。法师此愿景之所以如此轻易、强而有力地被唤出,缘于在此愿景兴生之前,法师的「苦厄」,得到观音菩萨的悲愿救济。

法师以刚出家,于出家生活杂役的学习虽得心应手,却背不熟上殿课诵的《禅门日诵》。因此师父为法师讲了出家后的第一个故事,鼓励法师学习故事中人物,礼拜观音菩萨,发大愿心,忏悔业障,以乞感应。而故事中的人物,竟是这么的巧合,是法师今日引为「人间净土」基础理论「一念成佛论」的古德永明延寿。

法师的师父提及「向观世音菩萨求智慧得智慧的事例:宋朝的永明延寿禅师,因修法华忏法二十一天,梦见观世音菩萨以甘露灌其口,便得无碍辩才。」法师因此早晚忏悔观想礼拜。三个月后,「感觉到通体清凉舒适,似乎整个世界都不同了。头脑变得明澈清楚,记忆力增强,学习能力增进,背诵再不是难题了。」伴随菩萨感应而来的是,「承担佛法的责任感」。就是这分责任感,让法师听课时受到启发,而以弘化为志,人间净土为愿景。

菩萨的感应,是来自善男、信女虔诚的信心。法师来到狼山之前,对狼山的圣迹传说,已烙印在心;又法师的母亲深信观音菩萨,加入乡间的观音会,对法师不无影响。上山后,壮丽的殿宇,如仙境般的环境,充满着菩萨灵显的事迹,虔敬香客、幽远的梵呗,内外交融成片的虔诚气氛。这样的情境,童稚的法师面对刚出家的当前困境,听到师父说永明延寿向观音菩萨求智慧满愿之事,当是生出无限的希望,深信不疑、诚敬礼拜,终致感应道交。

这位古老、遥远辩才无碍的大德,就随着法师对观音菩萨的信心,与佛教责任感的生起,354在法师的心中有了「潜意识」的联系。毕竟刚出家头一次遇到困难,听到的第一个故事,知道的第一位高僧,第一次的菩萨感应,这些对充满宗教情愫、梦想的少年沙弥,自有难以探知的影响。

而在狼山的现实故事,是虚大师受张季直敬邀,在狼山流为美传的讲经盛况。张季直崇佛,是缘于张夫人「祷子观音岩,晚年得子」。所以其把南通建设为国际性「中国近代第一城」之经验,以佛教立场,在狼山推动,虽未成效,但也引入了新气象,而留下痕迹。张季直带给狼山一种十分鲜明而特殊图像,就是在古老的道场中,传统虔诚的信仰里,引入了最先进的理念而建设。这些场景,似乎是在引导十五岁不到的法师,以信心直入虚大师所谓「《法华》、《华严》,少数大心凡夫若善财童子等,及积行大士若文殊、普贤等,能领受其意」的「人乘行」之「人间净土」建设。

从上述这些因缘来看,可以了解法师的学佛基础,是来自广大乡间农民,清朝「家家观世音,处处弥陀佛」的信仰;355传统寺院礼拜、忏悔的宗教修持与感应;由出家生活实务、杂役的训练,建立了佛教的信心与菩萨的悲愿;以及可能受张季直狼山建设意象之暗示,促使法师不废传统佛教,能于年少,即以信心直受虚大师的「人生佛教」与「僧教育」之近代佛教学理、教制改革,而蕴育了法师「建设人间净土」的思想。

2.来台后的禅法悟入与人间净土

法师来台,民国四十七年(1958)在尚未依止东老二度出家前,无期而遇到灵源老和尚,以同榻而卧因缘,法师就把在静安学院禅修时已酝酿成团,到当兵时随时呈现的疑情请教,老和尚不断地问「还有吗?」法师便问个不停,持续了两三个小时,老和尚不作答,竟出其不意的拍床「棒喝」:「放下!放下来!学密、学禅、学净土、学什么?想成佛,又想上西方、又想开悟,这些东西都要放下!」356这一师子吼,逼使法师身心脱落,在禅法上有了个入处。357此一心得,法师应用于化解社会对「佛教是消极、出世」的认识,在东老《人生》杂志发表〈人心的安顿和自性解脱〉,为本文前面以「『自私』的终点慈悲的圆满表现」引证为法师早期「提升人的品质」的另一说法。358这也是民国六十七年(1978)于东老往生后,法师之所以接了灵源长老得自虚云老和尚传下的临济宗法脉缘起。

顺此法缘,法师再度出家闭关时,揣摩出适合自己身心特质的禅修方法,及试炼佛家各种禅法,而决定作为宗教家、老比丘,也选择了日后教禅的路。359由此可以推知,法师当时未成形的「人间净土」思想,已包含禅法。

综合法师在大陆与台湾二度出家前后的修行经验,可以了解要构成法师「人间净土」思想,至少要包含庶民佛教、传统净土,以及人间净土与禅法等。因此法师在民国八十七年(1998)《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一文,考量「人间净土」理论须具备的条件如下:

以广大庶民「一般凡夫的妄心乃至散心」为主,从「凡夫学佛成佛」的立场,「令之生起,能够自利,亦能利人的信心」,且就在「此娑婆世间」,即能「付之日常行动」,由一切净土正因「十善菩萨学起」,而组织为凡夫菩萨群,共同以教育来「推动及推广」、「实践人间净土」360。

法师从这些需求,切入古今净土的经论,与大德论述,辨析之间差异,论证出宋初永明延寿禅净合一的「一念成佛」论,符合「人间净土」思想所需的各种条件。这个理论如何取用《华严》当经证,析构出凡夫也可得入净土,不在本文探讨的范围。法师是以其修行经验,法海探骊,为具足烦恼凡夫所在的「人间」娑婆世界,可得见净土,而抉择出永明延寿的「一念成佛」论:

一念与佛的慈悲和智慧相应,此一念即已成佛;一念与佛相应,一念住于净土,多念与佛相应多念住于净土,一人与佛相应一人住于净土,多人与佛相应多人住于净土,人人与佛相应,人人住于净土。36l

依此论而行,法师说就可由凡夫的一念妄心,不管什么修行方法,若参禅、念佛行善、或尽分等,都可「净土」:

凡夫可以见到净土,如果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也可见净土,参禅参到明心见性也可见到净土;如果既不念佛,也不参禅,而修行五戒十善,或尽责任、奉献社会,能与慈悲心与智慧心相应,也能见到人间净土。362

这个净土不是梦想,不限时空,不待往生,随时、随处、随地,可在一念间见到:

我们的「人间净土」,绝对不是空想和梦想,只要体验佛法的慈悲,运用佛法的智慧,乃至短到仅仅于一念之间,你这一念就能见到当前的环境,即是净土。363

虚大师创此「人间净土」新名相,法师补入宋初「一念成佛」为思想根据,似乎是「以新融旧」。但从法师在《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以历史思想探源、论证的角度来看,「人间净土」则是「由旧创新」,是出自传统活泼修行的力量,以现代的方式开展。

(三)「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时代意义

法师在台,民国四十六、四十七年(1957、1958)有「美化人生以达理想社会」、「创造理想的社会」、「建设以离开世界」等之理念,刊载于东老的《人生》杂志;民国六十七年(1978)继承东老道场,开始推动东老生前致力的「教育、文化、慈善」三项佛教事业,是年开始举办最具个人特质的禅七修行,以及弘法建僧等,今日已具体成为「一大使命,三大教育」的法鼓山佛教事业。过程中法师曾以「复兴中国佛教」、「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人间化佛教」、「回归佛陀的本怀」、「人间佛教的全面推动与普遍落实」等标语,说明这一系列的「建设人间净土」的推动。法师目前最近的一篇相关学术报告,则以「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为题,标举出这一系列弘化事业的三藏依据与思想理论。

「人间佛教」、「人间净土」是二十世纪才有的名相,前者是印老提出,后者是虚大师。一个为精神原则,一个是建设蓝图。东老的三项事业发展而成的「三大教育」,则是建设方法。这是法师推动佛教现代化的三足鼎立。从「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之题,可以看出法师于佛教适应时代的大方向,是受虚大师、印老的影响。而佛教事业的推动方式,则与东老的「以新融旧」、「由旧创新」相应。

印老「人间佛教」的经证是《阿含经》与律典,法师则以「弘化」角度,将佛陀时代,佛陀与弟子积极、主动地走入人间、人群的化世精神,为「人间佛教」。这一善巧的切入,让现代「人间佛教」的新名相有了融旧空间,贯通了虚大师的「人生佛教」,连串了明末佛教的复兴,在「人间佛教」义涵。

虚大师「人间净土」的提出,重点在「造成」,于「凡夫」烦恼、「人间」娑婆与「净土」之间的关系,没有经证论述,也没有理论铺陈。法师于是从净土思想沿革,依经论、古德著作,一一辨析,探证宋初永明延寿「性相会合」、「禅净合流」的「一念成佛」论,364为「人间净土」思想。因此「人间净土」涵盖了明末以来的传统佛教,参禅求悟、念佛求生,或遵行「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五戒、十善者,乃至一般尽责任、奉献社会的庶民,都是「人间净土」的行者。所以法师的「人间净土」理念,不只是传统佛教的发扬,更是近代革新佛教的壮大。

从这个角度看,就可以理解法师在指导禅修结束时,必礼拜、感恩印光大师、弘一大师、虚云老和尚等。因为这些传统佛教参禅、念佛、持戒的大德,也是「人间净土」的实践者与弘扬者。

所以法师「人间佛教与人间净土」善巧地融合了虚大师中国佛学与印老印度佛法的分立,会通了近代兴革佛教与传统佛教的断层。让趋向消极、避世、质变的中国传统佛教,365走向佛陀时代积极化世的精神。让批判传统,视如蔽屣的革新者,以旧活新,产生包容的力量,转化对立,共创佛教兴荣。

这「人间佛教与人间净土」不是法师今之刻意造作的善巧立说,而是法师个人的生命写照。是源自法师大陆出家,遇持诵困境,受永明延寿得观音灵应事迹鼓励,而礼拜观音有应,内心产生了信心与责任感,外缘相应虚大师「人生佛教」精神之听法,激发为「发愿弘化以建设人间净土」所致。昔「弘化」之愿,今「人间佛教」为名;「建设人间净土」今以永明延寿「一念成佛」为「人间净土」之理。在时空推移下,这般对应巧合,前后人物同一之巧合,或许可用《华严经》「初发心时,便成正觉」366之开始即圆满的意象来形容。

再从虚大师兴起的近代佛教三项改革来看「建设人间净土」的意义。虚大师在台湾第二代的绍承者,学理方面有印老「人间佛教」。教制改革则以东老最为积极,文化事业方面有影印大藏经、办《人生》杂志、撰写佛教史书等;教育方面,东老对于兴办佛教大学最为有心,虽在台湾的有生之年,没有具体的成绩,但其努力从未间断。就近代佛教教育的改革路线,东老人先毕业于虚大师创办新式学堂式的闽南佛学院,协助智光长老以传统丛林创办佛学院,可说传承了近代两种佛教教育改革路线。然而虚大师的寺产改革,以台湾整体佛教的情势使然,367无人继承,更没影响。所以虚大师第二代的佛教改革运动,在台湾是学理与教制个别发展。

因而第三代的圣严法师于教制改革,续东老文化、教育事业;教理改革则继印老的「人间佛教」,进一步推动革新、转化,综合为「建设人间净土」、「人间佛教的全面推动与普遍落实」。法师此一全面而深化的融旧创新之精神力量根源,可说来自大陆香火、经忏、学僧的生活经验,与时代的苦难,和绍继虚大师之中国佛教兴亡的忧患意识。可说相印了《维摩经》的一段经文:

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又如殖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368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律航法师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若衲法师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弘一法师往生的最后时光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玄奘法师到凉州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比较是烦恼的根源

◎ 杜大宁不可否认,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喜欢比较的高级动物。人们总是感觉生活在一个无法让人满意的世界,而这种不满意恰恰来自无休止的比较。人们聪明地认为有比较才会有发现,却不知道一直赢的人,因为怕输而承受很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玄奘法师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