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圣严法师:建设人间净土-理念根源 第四节(三)
2025-06-27 10:26

[注释]

1.以下本篇报告,太虚大师,本文亦称为虚大师或大师;印顺导师,本文常称为印老;圣严法师,凡报告中称法师者,一律都是;东初老人,文中常称为东老、东老人;智光长老,或称为智老。寄禅和尚,亦名八指头陀,或寄禅、寄老、敬安。

2.提倡建设人间净土者,还有星云法师、证严法师等。

3.《大正藏》第十四册页549。

4.虚大师十六岁自求出家,受师祖疼惜,是年受戒,即得戒和尚寄禅以法器相许,特意栽培,学经、参就(《太虚大师年谱》页24-26)。因寄禅关系,虚大师与佛教自救运动有了联系。

印老二十岁在家时,已开始自修佛法,二十四岁父母过往后,决心出家。虽不熟寺院,但已能抉择出家道场,以读书之缘,二十五岁于普陀福泉庵出家,二十六岁到厦门闽南佛学院求法,自此与虚大师有了师生因缘(《平凡的一生(增订本)》页3-11)。印老于僧团大多过着学院或自修研读的生活,而承续了虚大师的学理改革。

5.在此之前法师的弘化方面有:民国五十四年法师在闭关期间曾为佛学院的学生授课;或民国五十七年闭关出来,还没到日本求学前,也曾在善导寺担任主讲;或是留日后,民国六十五年也在美国弘化。但这些都是在法师还没有独立道场之前,以及所讲的内容尚未以「建设人间净土」呈现,所以本文不「正式」处理。参林其贤:《圣严法师七十年谱》(以下简称《七十年谱》)页106l-1062(台北:法鼓文化,2000年初版)。

6.参杨惠南:〈「人间佛教」的经典诠释)一文中指出是清朝恶意的政策、制度所致(《中华佛学学报》第13期卷上页480、489-494)。

7.其实法师关心佛教教育并非始于六十七年,早于民国四十六到五十年之间已有许多建言与建构蓝图。但以「建设人间净土」标语或理念来含摄,则于民国六十七年正式弘化后。

法师在二度出家前后,至闭关前(民国四十六至五十年间),对于佛教教育论说地相当热烈,多以建议如何运作为主,与佛教教育事业蓝图的建构,不是本文理念处理范畴。不过相关文章题目可参林其贤:《七十年谱》页100-106;以及释常慧:《圣严法师佛教教育理念与实践以中华佛研所为例》(以下简称《教育理念》)页165,附表4(台北:中华佛研所毕业论文,2002年9月)。以下笔者以《人生》杂志刊载,比对林其贤、释常慧附表4,条列于下,以便参阅:

四十六年〈从东西文化谈佛教文化〉,《菩提树》第59期。(常慧编号:1)

四十六年〈站起来吧!中国佛教〉,《菩提树》第60期:呼吁长者爱护青年、教育青年,呼吁青年自立自强。《七十年谱》页100。(常慧编号:2)

四十六年十二月〈论青年佛教的重建〉刊于《青年佛教》。《七十年谱》页10l。

四十七年三月〈敬为中国佛教的现状请命〉,《菩提树》第64期:探讨中国佛教当前问题,呼吁团结统一,健全佛教教育:建议召开会议、健全教会组织;结合心力,办一两座学校,从事出家人全程教育,以及在家众之基础教育。并应将佛教教育与社会结合,才能「广化无边众生」。《七十年谱》页103-104 。(常慧编号:3)

四十七年十一月〈一个问题两点意见〉,《今日佛教》2:7(第2卷第7期):蔡念生居士提出「欲使一般人接受佛教教育,必先由出家人接受一般教育」。师父主张:办佛教大学,将佛教思想引入知识界。而此两项皆先需解决财源问题。于是提出:由教育而劝募,由劝募而再发展教育:两者应互相增上、循环发展。《七十年谱》页106。(常慧编号:9)

四十九年九月〈留学译经与中国的佛教教育〉刊于《人生》12:9(台北:中华佛教文化馆,1960年7月10曰)。(常慧编号:4)

五十年六月〈中国当代佛教的苦闷〉刊于《人生》13:6(台北:中华佛教文化馆,1961年6月10日)。(常慧编号:5)

五十年六月〈佛教的教育与文化〉:因此,我以为,目下佛教教育的最大课题(也是最先决的课题),不是别的,而是如何教育佛教徒乐意为佛教的教育事业而拿出钱来?刊于《人生》13:7(台北:中华佛教文化馆,1961年7月10日)。《法鼓全集》第三辑第三册《教育文化文学》页37。(常慧编号:6)

五十年〈引论今后中国佛教的教育与文化有感于詹励吾居士的发心捐产〉刊于《觉世》148期。(常慧编号:7)

五十年〈再论今后中国佛教的教育与文化〉刊于《觉世》150期。(常慧编号:8)

五十年〈佛教教育与文化〉(〈一个问题两点意见〉〔47.11〕及〈佛教文化的自处与处世之道〉〔48.2〕合成一篇)。(常慧编号:9)

法师闭关出来后,亲身投入佛教现代、国际化的教育洪炉,并兼顾禅修。民国六十七年开始在台湾开始推动佛学高等研究教育。到了民国七十八年购得法鼓山以后,即展开佛教教育的全面化、大众化、社会化。这些多以实践、推展为主,也就是说法师自身去实践,进而由上而下,由内而外推展整体佛教教育。由于不是以理念提出诉求,所以不在本文处理范围。

8.释圣严:《禅与科学》页55(台北:东初出版社,1991年五版)。释圣严:《圣严法师学思历程》(以下简称《学思历程》)页13-14,指出三个原因。参杨惠南在〈「人间佛教」的经典诠释〉一文中指出是清朝恶意的政策、制度所致(《中华佛学学报》第13期卷上页502)。

9.释圣严:《禅与科学》页55。

10.同上。

11.林其贤:《七十年谱》页548。

12.同上。

13.释圣严:《禅与科学》页50。

14.这一说法的改变有它的时空背景。可参考丁仁杰:《社会脉络中的助人行为》台湾佛教慈济功德会个案研究,页82-86、104(台北:联经出版社,1999年初版)。虽然作者专是对慈济分析,但因共处在台湾,所以政治、经济、宗教等对佛教的影响,是有其共通性。丁仁杰认为当时台湾经济快速成长,政治开放,由戒严到解严,促使佛教「人口」大量增多,佛教整体蓬勃发展,积极地回应社会,所以有必要引用印老「人间佛教」的理论,作为佛教推动社会化活动的理据。

15.圣严法师民国六十七年「复兴中国佛教」举欧阳渐无为例,可说是站在没有来台以前的中国佛教立场来讲。「欧阳渐无」当时象征复兴中国佛教中以居士为主的一系,后来其弟子吕澄、汤用彤等人的「佛学」研究,在中国近代佛教学术成就占有相当的重要地位,而不是在宗教面。自法师在台湾有了「法鼓山」后,则举从大陆来台的印顺导师与东老人。尤其印老在台湾的时间长,又是「人间佛教」理念最主要的提倡者。法师在民国七十八年虽引用印老的理念,但却没有正名,到了民国八十二年时,就直接举印老之名了。

16.释圣严:《学思历程》页72-73。

17.释圣严:《学思程历》页200、204、72-73。

《法鼓山的使命》页60:「我虽仍在军中,却开始对佛学下工夫。我的书架、床铺边上一大堆全是佛书,其中最多的是印顺长老和演培长老的书,因为全都是演培长老送给我的。由于这个机会,我吸收了许多印顺长老的东西,一直到现在我仍觉得受到印顺长老很多影响。」(《法鼓全集光碟版》第八辑第六册《法鼓山的方向》)。

《法鼓山的使命》页62:「我在山中闭关时,努力深究经藏,并且一直觉得佛教应该回到释迦牟尼佛时代的原始面貌,回到佛所说的非常基础、非常实用的佛法。这是我的发现,也是印顺长老特别重视的一个部分。印顺法师曾写了一本《佛法概论》,我则是参考《阿含经》写了《正信的佛教》。」

18.《法鼓山的辅导师》页153(《法鼓全集光碟版》第八辑第六册《法鼓山的方向》)。

19.同上,页154

20.同上。

21.同上。

22.参释印顺:《太虚大师年谱》页58:佛教宜革命有三:一组织革命,二财产革命,三学理革命(台北:正闻出版社,2000年10月新版一刷)。

23.参释印顺:《游心法海六十年》页7:虚大师所提倡的佛教改革运动,我原则上是赞成的,但觉得不容易成功。出家以来,多少感觉到,现实佛教界的问题,根本是思想问题。我不像虚大师那样,提出「教理革命」;却愿意多多理解教理,对佛教思想起一点澄清作用(《华雨集五》,台北:正闻出版社,1993年4月初版)。

24.办僧学院、重印藏经、编《人生》杂志,与倡办佛教大学等。释果彻:《东初老人简谱》页1(《中华佛学研究》第2期,台北:中华佛学研究所,1998年);释印顺:《华雨集五》页179。

25.至于民国八十七年法师为「建设人间净土」的理论,撰写《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一文,为「人间」佛教的「净土」理论方面提出了经证、教证的基础。由于牵涉整个净土思想史观,超乎本文以近代佛教复兴史的沿革溯源,所以这部分在此暂略。

26.《净土在人间》页500(《法鼓全集光碟版》第八辑第六册《法鼓山的方向》)。

27.《人间佛教的人间净土》页463(《法鼓全集光碟版》第三辑第一册《学术论考》)

28.同上,页471。

29.有关回归佛陀的本怀,是由虚大师开始先使用,接而印老。「回归佛陀的本怀」最先提出的是虚大师,尔后印老。参释印顺:〈太虚大师菩萨的心行认识〉,《华雨香云》页324:「(民国十三年虚大师)〈人生观的科学〉也说:『释迦出世的本怀,见于华严、法华。』」(台北:正闻出版社,2000年10月新版一刷)。参释印顺:《印度之佛教》页1:「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传中期佛教之行解(梵化之机应慎),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庶足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也欤。」(台北:正闻出版社,1985年。

30.参杨惠南在〈「人间佛教」的经典诠释〉一文中指出是清朝恶意的政策、制度所致(《中华佛学学报》第13期卷上页480、489-494)。

31.同上,页491。

32.同上,页494。

33.同上。

34.同上,页494。

35.同上,页484-485。

36.笔者的质疑:其实不管是虚大师或印老,二位大德都是沉潜在经藏大海后,以深入的认识与身心的体验,重新阐释、厘清、发扬经论中久已被人遗忘、忽略,甚至曾被误解,但却能够适合当前时代的教义,并企图将扭曲甚久,积非成是的教法革正。这样的「回应」是否就是「援入」?根据杨氏的观点,就好像是说佛教原本没有积极化世的教法?也就是说纵使佛陀在世的时候,敢于打破社会「种姓」制度,而成立僧团,且一生弘化到快入灭前,还在说法度众,都不足以说明佛教的精神原本是「积极」入世而化世的?

而且就外在的影响,就虚大师而论,受孙中山的整体革命思想或较梁氏来的多些。而印老则受虚大师不断地修正其学理之启发者,实多于梁氏之改佛归儒。

再以某种逻辑来看这二位大师的学佛精神,似乎不必非得待到「梁氏」激化才能「圆成」这划时代的立论。例如太虚大师尚未与梁氏互动之前,已「即真即俗」地参与民国革命、民初为教育改革「大闹金山」事件、八指头陀示寂时,悲愤地宣称佛教三大改革,这等侠情喷涌的人格特质、思考、行动、企图,是否一定要「援儒入佛」才能圆成「人生(间)佛教」?而印老为了有益于全人类身心的教法,忘病地研读,又深受虚大师菩萨道精神的感发,欲图为人乘行的菩萨道教法,寻出个经证来,这般的毅力与坚持,也都有待「援儒入佛」才得成就「人间佛教」?

37.杨惠南:〈「人间佛教」的经典诠释),页492。

38.释圣严:《学思历程》页46。

39.释圣严:《法鼓全集》第三辑第二册《神通与人通》页66(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

40.这一年法师在高雄佛教堂拜访月基法师,刚好回到来自基隆的灵源老和尚,以同榻而卧的因缘,就修持的种种问题请教老和尚,老和尚不断地以「还有吗?」让法师问个不停,却不予作答,最后出其不意的拍床「棒暍」:「放下来!放下来!学密、学禅、学净土、学什么?想成佛,又想上西方、又想开悟,这些东西都要放下!」而让法师漫长的修行摸索,有了很大的心理转变。接着就写了这一篇辨正一般人对佛法「自私、遁世」的误会(林其贤:《七十年谱》页107-108)。

41.《人生》杂志第9卷第7期页15(台北:中华佛教文化馆,1957年7月10日)。

42.「禅宗的自私,遗弃人事」(释印顺:《我之宗教观》页41),「一般的学佛修行,动机每每如此,即为了将来死得好。禅宗的『腊月三十日到来作得主』,也只是死得好的证明」(释印顺:《佛在人间》页19);「禅者是唯心论,而且是真常唯心论」(释印顺:《无诤之辩》页174),「真常唯心系。这是依如来藏如来界,众生界,自性清净心等为本依的」(释印顺:《成佛之道》页373),「如来藏说,可说是中国佛学的主流!」(释印顺:《如来藏之研究》页3),「佛法内,佛法外,都『或』有这一类众生(附佛法外道,及神教徒)」(《成佛之道》页373),「听了无我,而怕系缚解脱不能成立,死后断灭而畏怯的根性。对于这,『佛又』不能不适应他们,以善巧『方便』来『摄』化了,这就是如来藏法门」(《成佛之道》页374)。至于「内学院否定真常唯心为佛法正统,我却肯认为是的。」(释印顺:《华雨集五》页274)因为「佛知道众生愚痴,预先在《楞伽经》里,抉择了如来藏说的真意义。这是摄化计我外道,而实际与大乘法空性,是一脉相通的」(《成佛之道》页374)。以上引用印老诸书,都是台北正闻出版社,2000年10月新版一刷,除《如来藏之研究》一书乃1992年5月修一版。

43.这些话是民国三十二年虚大师在〈佛教之中国民族英雄史〉自己讲述其民国十年前之心行。参释印顺:《太虚大师年谱》页102、501。

44.同年隔月大师为汉藏教理院同学讲〈各人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大师谓:「求学时,『要警策自己,适应环境,利用环境去充实自己』。作事时,『要透视现实,确定理想,根据理想去改造现实』。」同上,页503。

45.释圣严:《学思历程》页46;《人生》杂志第9卷第8期页10下(台北:中华佛教文化馆,1957年8月10日)。

46.同上,《人生》杂志第9卷第8期页10下。

47.《人生》杂志第9卷第10期页11中(台北:中华佛教文化馆,1957年10月10日)。

48.林其贤:《七十年谱》页575。

49.《人生》杂志第9卷第10期页11中、下。

50.这也包括弥勒菩萨的兜率内院(净土),因为在法师此文的上篇所介绍的「佛教理想社会」佛国或者是净土:「诸佛国土数量很多,但最为我人所向往的只有两个,一是西方的弥陀净土,一是兜率天的弥勒净土。根据理想两者本质没有差别,依照现实则出世、入世,两者稍有差别。所以近代高僧,如太虚大师等,都愿往生兜率内院,而表明佛教救世精神之伟大。」(《人生》杂志第9卷第8期页10,1957年8月10日)。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律航法师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若衲法师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弘一法师往生的最后时光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玄奘法师到凉州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比较是烦恼的根源

◎ 杜大宁不可否认,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喜欢比较的高级动物。人们总是感觉生活在一个无法让人满意的世界,而这种不满意恰恰来自无休止的比较。人们聪明地认为有比较才会有发现,却不知道一直赢的人,因为怕输而承受很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玄奘法师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