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圣严法师思想行谊:当代台湾旅游文学中的僧侣记游(二)
2025-06-30 12:36

第二节《寰游自传系列》的叙事情节与旅游论述

就《寰游自传系列》的内容,约分为以下三部分来探讨其之旅游书写。

一、朝圣/寻根(法源、血源)的旅游书写

(一)叙事情节与叙事模式

自民国七十八年(1989)起,到民国八十五年(1996)七年之间圣严法师率领弟子信众共有五次朝圣及法源血源的寻根之旅。其中一次在印度、尼泊尔境内,其余四次则在中国大陆。

追踪圣严法师的脚印,可以发现他的寻根朝圣之旅,是由法源血源的返乡寻根之旅开始。民国七十六年(1987)八月政府开放两岸探亲,离乡三十多年的圣严法师,在民国七十七年(1988)的春季四月,寻即展开了他首次的归乡之旅。此时,他已五十九岁。其后在民国八十五年(1996)春夏之交他又二度返乡重访祖庭,会晤亲友。圣严法师回到江苏南通狼山的祖庭,受到热烈的欢迎,而他也曾回馈给狼山一万美元用作房宇山路工程的修建。只是昔日师友多半凋零,而自己沙弥时代住过的法聚庵已改成素菜馆,景物已非。狼山是供奉「泗州大圣僧伽大师」的民俗佛教道场,至今香火鼎盛,圣严法师夹在络绎不绝的香客间,有着些许疏离陌生的苦涩感。回到家乡和兄姊侄儿亲戚们会晤,在亲情的激动中,力持镇静,劝众念佛。并声明送给亲人最大的礼物不是红包,而是佛法(《法源血源》、《步步莲华》)。综观返乡寻根的祖庭、亲友会晤之旅,是以怀旧中的抚今追昔为书写主轴。有游子思乡、衣锦荣归、回馈桑梓的叙事语调。

在首次的返乡之旅后,圣严法师曾有一次率众前往印度、尼泊尔巡礼佛陀诞生、说法、成道、涅盘等地的遗迹。另有三次率团前往中国大陆佛教的圣迹古寺巡礼考察(其中两次弟子信众人数介乎一百至三百人之间)。

圣严法师的巡礼路线,可以说是走遍大江南北甚至塞外高原,可以说他把中国佛教史上占一席之地的名山古寺,做全方位、重点式的巡礼过。10

至于对名山古寺圣迹的朝圣考察,在情节叙述方面,约略可归纳其叙事模式着重由以下五个侧面来进行情节的建构编织:

1.明白界定朝圣寻根之旅应有的态度、方法与目的

(1)态度:圣严法师首先指示旅行团员,也就是他的弟子及信众,应先厘清朝圣并非旅游观光。应抱持着朝圣即修行的态度,用打佛七、禅七的态度来朝圣寻根,因此朝圣寻根之旅基本上是严肃的出游。例如在云南大理的洱海之游时,圣严法师叙述其告诫那些正心旷神怡于大自然山光水色的团员们,不要在旅途中忘了愿心和道心,结果大众立刻由沉醉自然美景间,收摄心神,默念观音圣号(《行云流水》)。

(2)方法:在方法上要用「观」的方法。观想在圣迹名山古剎所遇之景观环境,处处是莲台、步步有莲华,所见的人事物都要观想为成就人间净土、佛国净土的依正庄严(《步步莲华》)。

(3)目的:朝圣的目的,一在「进入历代祖师内心世界」体验历代祖师大德开创传承佛教基业,为法献身的宗教情操。例如在朝礼「律宗第一山」宝华山时,圣严法师要求全体团员,跪在宝华山隆昌律寺的大殿前广场花岗岩块石板上,体验古大德们在此受戒学戒、接受熏陶的感受。二在能够激发饮水思源、知恩报恩的宗教情怀。例如叙述虚云和尚行脚参学研修经教的道场,都是自己巡礼的路线。接着写到:

他(指虚云和尚)是我的法脉根源,究竟要以如何深切的虔诚心来进入他的内心世界、感恩他、继承他、弘扬他的心法呢?(《步步莲华》页328)

所以可以说朝圣是培养宗教情操的精进时刻。

2.描述名山圣迹/古寺的自然、人文景观,并赋予佛法义理的诠释、阐释

圣严法师所见的山水胜景,真是所谓「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满目山河,无非皆是佛法的呈显。例如其在云南鸡足山观赏日出,所得的体悟是:「天下景观,总在山水之间。对于佛法的修行者而言,无所谓的山光水色之美,不过是因缘聚散现象。世人只知以景观怡心,佛法示人用观照明心」。因此圣严法师更进一步的体悟到「云不留定处,水不住定相」,所以出家人亦应当来则来,当去则去,来去自如,了无牵挂。

又例如在九华山上金地藏的肉身宝殿时,圣严法师在描述所踩的每一石级,乃至平铺的石板,都雕刻着莲花的图案,且每一段石头莲花图案设计都有变化后,就是对这人文景观赋予佛法诠释,援引佛经中有关莲华的经文来阐释莲华有佛教中的象征意义。并指出用「火焰化红莲」的精神落实在生活中,使生活处处是莲台,步步有莲华(《步步莲华》)。

又例如:在西藏拉萨的哲蚌寺,当圣严法师描述哲蚌寺的风景:

从哲蚌寺步行下山时,遥见拉萨河,自东至西,像一条好长好长的丝巾,那就是护法龙天,给拉萨诸寺的诸佛菩萨献上的「哈达」。是一件无价的宝物,是一件无价的礼品,拉萨河谷平原的繁荣就是依靠这一条水源的灌溉。在拉萨河岸之南的群山峰顶,飘着游动的几簇白云,被蓝天衬托出一幅极美的油画。

以优美的譬喻、摩写叙述由哲蚌寺步行下山时,遥观拉萨河的自然美景后,圣严法师立刻接着抒发一段议论感想:

云从水出,水化为云,升降之间,谁在作主呢?山高水自流,不为什么;无心云出岫,如来如去。因缘如此,自然如此。这不正是诸佛菩萨的化世功德吗?行云流水,泽被群生,无我无人,只要众生得益,管他是水是云。这是一段颇有禅意的佛理阐释。(《步步莲华》页51)

3.大量引用丰富的佛教历史知识,来介绍与圣地古剎有关的寺史沿革、历代高僧、文物珍藏、传说灵验等

例如叙述云南鸡足山巡礼时,根据文献资料介绍鸡足山开山建寺的沿革史;描述鸡足山祝圣寺的景观及建筑形构;讲述摩诃迦叶奉世尊之命在此山中入定等待弥勒出世的传说故事,并特别叙述现代禅宗大师虚云和尚在鸡足山朝山、修行、建寺的故事(《行云流水》)。又如叙述杭州西湖的灵隐寺,考证有关济公活佛的各种传说;而叙述西湖的净慈寺,则将「雷峰夕照」有关的「白蛇传」的故事,做了一番考证(《步步莲华》)。

此外,对于不同古寺的佛教历史文物珍宝,也特加描绘。如叙述太原的崇善寺,特别详细介绍此寺所珍藏的著名绘画及雕塑,认为可把该寺的大悲殿作为「佛教艺术博物馆」来看待。此外,又详述崇善寺藏有多种珍贵的原版藏经。又如在五台山的显通寺,特别叙述有一「佛宝藏珍楼」,中有一幅珍贵的「华严经字塔」11,和一部刺血书写的《金刚经》及明版的《北藏》大藏经等。圣严法师特别提及这座楼在导游手册中没有提到,一般游客也很少知道,平常亦很少开放(《火宅清凉》)。凡此珍贵文物的叙述,又多是经圣严法师亲眼睹见,记录下来,所以特别具有实证的意义,弥足珍贵。

4.描述名山古剎圣迹在当代的人文景观、宗教氛围、僧尼群相等

如今大陆多数古寺已成了纯粹的观光景点,往往缺乏宗教气息。例如叙述在山西善化寺的见闻时写到:

现在像善化寺(位于山西大同市)这样的道场,已经沦为旅游重点的博物馆。例如像我这样的一位比丘法师,如今竟然也来夹在一般的游客群中,把寺院和圣像作为建筑艺术和雕塑艺术来观察、欣赏,内心所感受的痛苦,岂止于仅用笔墨可以形容。(《火宅清凉》页255)

又如叙述龙门石窟时,法师评论到「如今的龙门,仅供旅游者观赏,已无丝毫宗教活动的气息」(《法源血源》)。又如巡礼云南鸡足山,圣严法师叙述在由金顶寺下山时,发现金顶寺周围有许多民宿,不但男女不必分房分床,且饮食提供荤酒。圣严法师认为这对佛教圣地而言,无异在头上长了一片毒瘤,破坏名山的形象和佛教的神圣(《行云流水》)。

又如在南京参观近代律宗第一道场宝华山隆昌律寺的戒台,圣严法师指出这个戒台自明末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大约三百五十年之间,每年都有春、秋两期传授三坛大戒的盛会,但自从民国三十八年(1949)之后只传过一次戒,传戒的盛况已消失了(《步步莲华》)。

对于大陆僧侣的描绘,在旅游书中并不多见,出场的人物多是代表该寺欢迎圣严法师的来访。这些方丈、住持、监院,当家、长老等重要人物,不是和圣严法师同辈就是比他辈份还高的耄年耆老。例如记叙普陀山普济寺的妙善长老年已八十八岁,仍抱病接见圣严法师一行人;而带领圣严法师等礼拜印光大师关房的光智法师,年龄也已七十岁。此外,还有苏州灵岩山寺的方丈明学长老,年已七十四岁;西园戒幢律寺的方丈安上和尚也已七十多岁,并特别叙述安上法师即使在文革期间,宁可做寺中的苦力劳动,也不愿离开西园寺,守护了西园寺的五百罗汉像都能完整无缺。又如天台国清寺的监院圣法法师年已六十九;而山西大同上华严寺的三义长老也已八十五岁(《火宅清凉》)。峨嵋伏虎寺住持是八十一岁的常清比丘尼(《行云流水》)。而焦山定慧寺的方丈茗山长老是圣严法师的师兄,年已八十四岁,是大陆佛教界数一数二的高层领导(《步步莲华》)。这些僧侣可说多在民国三十八年(1949)前就已出家,历经政局动荡变革,如今仍能维持或恢复僧侣形象,为大陆佛教撑住门面,惨淡经营以传薪火,实属不易。

至于青年学僧、及壮年持事僧,圣严法师也略有提及。青年学僧,多是在道场附设的佛学院看见的,如峨嵋山伏虎寺中设有「峨嵋山佛学院尼众班」;普陀山有普陀山佛学院;九华山有九华山佛学院、灵岩山寺有灵岩山寺佛学院等。每所佛学院平均人数约在二十至五十人左右。又如记述在西藏拉萨色拉寺附设的喇嘛学院,有许多青年学僧在露天的辩经苑,大声辩经场面热烈(《行云流水》)。由圣严法师笔下记录各道场开设佛学院的情况,倒很似民国三十八年(1949)国民政府来台后,早期台湾各道场纷纷附设佛学院的情况;它意味着衰微的佛教,开始露出曙光,走向复兴之路。

5.描述朝圣团在不断移动行旅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生动插曲

这个部分描述的比例不多,但也有些生动鲜活有趣的事件。例如叙述在西藏拉萨时,有位团员泻腹至全身脱水的危急状况,信众束手无策禀告圣严法师,圣严法师当场教导一个小偏方,就对症下药的治好了团员。

又如记叙行经甘肃秦安市区时,发现路边有个卖西北特有的、大如锅盖的大饼摊子,团员伍宗文博士就下车去买了半个锅盖饼给大家分享(因为一个实在太大了)(《火宅清凉》)。在记叙普陀山朝圣行中,圣严法师率众凭吊礼拜已成废墟的佛顶山阅藏楼之际,原本阴霾的天空,突然乍现阳光,那儿的当家师马上把这告诉圣严法师,其云:「法师礼拜有感应,突然天空出现了阳光。」另外记叙在佛顶山礼拜之际,有一车的团员们,同时见到天空出现瑞相,有的见到法轮,有的见到飞天,有的见到莲花;使得那些团员当场感动的涕泣不已,到了晚餐会上,也派出代表提出此感应报告(《步步莲华》)。

综上所述可知以上五个侧面的掌握,应是构成其旅游朝圣寻根情节内容的主要脉络。虽说旅游朝圣寻根的书写形式,基本上是以日记体大事记的形式出现。但每一则日记或书写其中一个或五个侧面,全部的旅游朝圣的情节内容重点,亦不离此五个主要脉络的书写方针。而五者之中的比例,又以3项为重,2项次之,1、4、5三项比例较少。

(二)朝圣/寻根中「自我主体」与「他者」之间的关系论述

在讨论了旅行中朝圣寻根的叙事情节及其叙事模式后,我们要进一步探讨的是在情节叙事背后,作者所要论述的是什么?他在文本中的「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对话交锋为何?在此关系中作者又如何建构出文本中的「自我主体」形象?

在朝圣寻根之旅中,文本中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可分二层次来分析:对圣严法师而言,其自我主体在行旅中有二层与「他者」的关系,一是与信众弟子的关系,二是与朝圣寻根之地的关系。1.圣严法师认V.S.弟子信众的关系:建构法鼓山集体记忆的文本

一个宗教群体如果能够建构属于他们自身独特且具体的共同记忆个案,那么此群体中的个人,就容易在这个定位的记忆大框架中,找到他们宗教身分的归属与认同感,这将有助于凝聚此宗教群体的向心力与稳定性。此外,宗教群体中的个别成员,其宗教情感的培养深化,和宗教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通过和那些习惯于宗教行为、情感的人在一起而学会的,并不是靠规矩来制约的。12从此角度观察圣严法师率领弟子信众,进行的朝圣寻根之旅,就特别具有上述的功效。

首先,朝圣之旅中的佛教圣迹古寺,有历代佛教徒集体营造出来的宗教情境氛围,有特定的建筑艺术、独特的历史文化、古物珍藏,还有许多灵验异象的传说,具有多重宗教符码,是最能召唤激发教徒宗教情感的境域。13因此,特别能够建构属于圣严法师和弟子信众、团员们充满宗教情感的集体共同记忆的具体个案。再加上由圣严法师这样具有强烈宗教情感和深刻宗教行为的师父带领,信众在朝圣之旅中和师父的朝夕相处,近距离的频繁接触中,很容易受到其潜移默化,而加强奠立了对法鼓山道场的认同感与向心力,法鼓山创办于民国七十八年(1989),多次的朝圣之旅都是在草创之后的数年间展开的。因此解读圣严法师旅行书中朝圣寻根之旅的宗教社会意涵的面向之一可以视之为:建构法鼓山信众集体共同记忆的具体文本,具有凝聚道场力量,宣扬道场名声的作用信。14

2.圣严法师认V.S.圣地古寺的关系:建构「异化」了的圣地,由俗返圣的「圣化」地位

圣严法师朝圣之旅的书写中,对于每个圣地古寺的历史介绍,是他游记书写的重点。大量的挖掘丰富的历史典故,并融合导览介绍,让文字穿梭出没在圣地古寺的历史与现代场景间,构成一趟趟佛教圣地历史文物的深度之旅。这样大量的积累历史传说,繁文褥节的旅行书写,是否反而淹没了旅行者与当下空间的当下对话?也使读者有屡被打断,被迫常常重回历史文献的追溯中的困扰?

作者为何采用此种叙事模式呢?是否有吊书袋,填充资料之嫌?细读圣严法师全部的朝圣之旅的书写,挖掘碰触到在这些历史文字的叙事底层,实是暗藏着文本中的朝圣主体:圣严法师个人深挚的宗教抒情。

其实不论是到印度、尼泊尔或中国大陆的朝圣之旅,圣严法师当足履圣地,面对断壁残垣的荒凉,或已乏宗教气息成为观光景点的商业俗化,他有感叹;但反思观照自陈心境,言及每到一座古道场,虽已物换星移,但不论那些古道场目前的实景实物是如何。他总是用心揣摩,与那儿古代的高僧大德做生命的结合。他一方面要将现实做记录,留给历史文化,一方面却要将眼前的现实景物与历史的过程结合成活的生命(《步步莲华自序》)。

因此他用对圣地真实与虚拟,来往穿梭切镜的叙述模式,串起圣地古与今的时间接续,使得佛教圣地古与今的宗教场景、活动、氛围等可以会面互渗,成为活的生命。如此不但不会使真实的朝圣者,或卧游的阅读者,在随其文字所到之处,成了「去圣之旅」,使圣地沦为「负数」的命运,15抹煞过去存在的神圣性。更进一步的赋予异化了的圣地,由俗返圣,重新「圣化」的地位。

End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律航法师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若衲法师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心经》的般若思想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弘一法师往生的最后时光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玄奘法师到凉州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玄奘法师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善 缘 1937年梦参法师奉倓虚法师之命,到厦门万石岩万石禅寺邀请弘一法师赴青结夏安居,讲律弘法。弘一法师应允,并与梦参法师立下三个约定。本文记述的是1937年弘一法师在青岛湛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太 虚常惺法师名寂祥,族如皋朱氏。母贤且慈,五岁亲为授学;以其颖慧而端静,才九龄送福成寺依自诚长老落发为弟子。长者独具只眼,当清末佛门多难,识其为僧中弘护才,乃使入学校读;旋升学如皋省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 一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

饰演弘一法师影响我一生

◎ 濮存昕问:演了很多好戏、好角色,让你印象最深刻、或者说对你影响最大的是哪几个?濮存昕:很有幸,我演了影响我人生的两个角色--电影《一轮明月》中的弘一法师和电影《鲁迅》中的鲁迅。但是,在商业放映渠道

注意你的思想

注意你的思想◎ 侯 松(编译) 注意你的思想,它们将变成你的言语; 注意你的言语,它们会变成你的行动; 注意你的行动,它们会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它们会变成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决定你的

十玄无碍思想

◎ 大 德十玄无碍是华严宗非常重要的思想,是智俨承杜顺而说。在《华严一乘十玄门》中,智俨对十玄思想做了非常详尽的论述,但对十玄的次第并没有多加注重,其注重的乃是通过十玄,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法界无碍之境。

学诚法师的楞严感悟

【楞严经和大乘经典的当机众】常讲的几部大乘经典,古人读起来都不费什么劲,现代人读着就吃亏了,因为都是文言文,我们读的时候,除了一些有古文功底的人,大多数都要先熟读古代行文,然后在心里转化成方便理解的白

慧律法师清心语录

◎慧 律充满热诚的人,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四周的人。知足的乞丐,强过贪求财物的富翁。快乐就像一副眼镜,可以校正你心灵的近视。快乐有如香水,向人们洒得多了,自己也必沾上几滴。土木工程的技师,懂得如何疏

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

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 程恭让为什么要提佛教的转型发展呢?我知道有些人看到这个题目,见到转型发展的字眼,就要摇头,乃至反对,这种情结说到底就是我提过的当代中国佛教或当代中国佛教文化的第四大危机原教旨

观音思想特点

观 音 思 想 特 点◎ 李利安 关于观音思想的主要特点,可以从三个大的系统来看。 一是来自因地观音信仰,即佛教在解释、论证观音于因地的修行历程时所呈现出来的思想,主要有:愿行并举、福慧双修、戒定兼

太虚大师的“新”思想

太虚大师的新思想◎ 太 虚 新的意义平常说新乃对旧的反面而言,而佛法真胜义中无新无旧,缘生义中则没有一定的分划,小至一事一物,大至一世界乃至无量世界,都刹那刹那生灭相续的迁流着而新陈代谢。然依佛法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无 性 自十八世纪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19世纪7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克尔提出了生态学这一名词,促使人们思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问题。人

佛教思想史的思想性

◎ 天 河 古人云,欲为良史,须具才、学、识,号为三长,是史家运用文字对史料进行组织和叙述的能力,学为所习得的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非才无以成学,非学无以骋才。而识在三者之中最为重要,可以说是统帅才学二

证严法师的大智慧

袁瑶瑶  1.两个小故事在接触慈济前,我对证严法师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陪阮义忠至台中分享拍摄希望工程的心路历程。演讲结束已是傍晚,两位慈济师兄、姊开车送我们去火车站,谈到法师,其中两个小故事让我印象深

度化思想与心理调适

◎ 清 木禅宗不仅追求个人的自在解脱,而且强调广结善缘、帮助他人达到开悟的境界,在烦恼中得到解脱。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矛盾,一直激发着人们内心的不安与痛苦。了脱生死大事是佛教也是禅宗的最基本目的之一。

中国佛教思想选编本说明

楼宇烈无论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现状的需要来说,还是从世界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需要来说,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编选一部实用的又能系统地反映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反映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主要理论,

当代的正念

当代的正念◎ 徐 钧 1980年前后,生物学家和禅修者卡巴金等人,在美国通过对韩国禅宗和南传佛教内观禅修的学习,根据西方文化进行整合,并广泛传播,发展出著名的正念减压课程(MBSR)。之后,一些心理学

法师答疑

问:我原先诵经,后来就把一切经都放下了,就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吗?师父:如果你能念得相应的话,一心念阿弥陀佛,真的能够降伏其心,心里越念越清净,越念越安稳,身心愉悦,善根增长,精神提高,法喜充满,

印光法师弁言

印光法师弁言一切佛经及阐扬佛法诸书,无不令人趋吉避凶,改过迁善。明三世之因果,识本具之佛性。出生死之苦海,生极乐之莲邦。读者必须生感恩心,作难遭想。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

诽谤法师的惨烈现世报

诽谤法师的惨烈现世报◎ 倓虚法师世间上的事,没有一件是容易的。想成功一件事,不知经过多少波折困难,才能慢慢成功。尤其当一个办事人,必须虚心下士,任劳任怨,各方面去凑和,末了还不知事情成功不成功。无论其

惟贤法师论人生

人生问题是很重要的。人为万物之灵,既然具有灵性,就有异于一般生物。一般生物只是吃喝睡眠,而人类,就要发挥心灵,要善用其心。恩格斯讲过: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忽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假若忽略的话,那么洪荒时代

佛教精神对当代人的滋养

◎ 王雷泉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物质层面或许到了赵本山小品中所说的不差钱,但在精神领域却出现严重的价值失范现象。在中国走向强盛的现代化道路中,佛教的作用日益凸现,已经成为朝野有识之士的共识。佛法不是坐而

学诚法师:但行善业,福报不求自来

网友:弟子是生意人,看着各商家的竞争,自己又能力有限。是不是可以理解各人各有福报,还得不断进取,但争来争去又感觉好累啊。学诚法师:福报的多寡,以宿业为主因,今生的努力奋斗为辅助条件。所谓的竞争,其实也

圆瑛法师开示四念处观

圆瑛法师开示四念处观主席!各位来宾!各位道友:圆瑛今日叨承开会欢迎,实不敢当。回忆十年前,曾来此地为筹集经费,救济祖国伤难同胞,以尽国民天职。返国后,日人指为抗日分子,遂被逮捕,饱尝铁窗风味,二十八天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

济群法师:为何总是感觉孤独生命本身是圆满的,是自立并具足一切的,不需要任何外在的依赖。但无明带来的贪心,却不断怂恿我们寻找外在的依赖。不幸的是,任何外在事物都是不可靠的,是无法永久依赖的。所以,我们在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关于龙树菩萨的生平,历史记载不多,主要来自藏经中《龙树菩萨传》、玄奘《大唐西域记》与藏传《布顿佛教史》。其中,《大藏经》第五十卷《龙树菩萨传》,这部传记是由出生在龙树菩萨后一百多

五分钟静坐法:圣严法师传授人人可用的放松妙方

五分钟静坐法:圣严法师传授人人可用的放松妙方一些人以唱卡拉OK、跳舞、喝酒、飙车、开车兜风、钓鱼、登山、划船、打球等,作为放松自己的消遣娱乐。这些活动的确可以调整生活的节奏、转换生活的环境,能使身心得

当法师的必备条件

当法师的必备条件◎ 倓 虚倓虚大师(1875-1963)是中国近现代佛教高僧之一,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法卷传人,是近代将佛陀的精神和思想发扬广大的践行者、革新家、教育家。他戒德庄严,学识渊博,辩才无碍,深

弥勒的佛教思想

弥勒的佛教思想◎ 胡春业(1) 实践人间佛教的典范从佛陀本人的亲身师范看,大乘菩萨道无疑是究竟道,引导众生由此大道悟入佛的知见,乃佛陀出生说法的一大事因缘。菩萨道的修持离不开世间,离不开众生。弥勒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