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圣严法师思想行谊:寻求菩萨戒的新典范(一)
2025-06-30 12:41

圣严法师思想行谊

作者:曹仕邦 林煌洲等

寻求菩萨戒的新典范

圣严法师菩萨戒思想初探

林其贤

国立屏东商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提要

戒律是持守在佛教徒的道德实践与宗教实践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凭依基础。然而千百年前的戒文所设定的情境与现代社会的落差却常造成实践上的困窘。对待这种处境,又有不立新戒不废旧戒的传统限制,因此沿用原戒律,便涉及较高难度的诠释问题。圣严法师近年来传授在家菩萨戒,其中戒法的内容如何?他如何进行诠释?成果如何?是我们关心的焦点。研究发现:所采取的诠释策略与方法为:1.以三聚净戒切入,以简单有弹性的戒条代替繁多的戒条。2.以十善戒来安立学戒的次第。3.只宣示重戒,而不宣示轻戒,俾能突出重点,有效学习。此外并藉经教「有戒可犯是菩萨,无戒可犯是外道」来鼓励学戒受戒。这些在解决当下所面监的困境时,都是十分高明的,对在家居士的菩萨戒实践应有相当助益。然同时也发现,有三项由小而大不等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一是戒仪上有关戒体感发的程序,再则是如何发挥布萨的教育功能,三则是戒律的现代化问题。

关键词:1.圣严法师2.菩萨戒3.三聚净戒4.十无尽戒5十善戒

第一节 前言

菩萨戒经在汉地的翻译,始于天竺沙门昙无谶(385~438)。昙无谶于玄始元年(西元412)到达凉州。五年后,译出《优婆塞戒经》;又一年,译出《菩萨地持经》。张掖出身的沙门道进即于此时向昙无谶求受菩萨戒,成为中国佛教史上最早受菩萨戒的出家僧侣。此后《菩萨地持经》便以凉州为中心,在汉地展开。梁武帝受持菩萨戒、撰述《出家人受菩萨戒法》,隋炀帝未即位前也经由智者大师受持菩萨戒。受持、研究、弘扬大乘戒经风行一时。1菩萨戒普及后,授受菩萨戒的仪轨也次第成立。各主要宗派大致都有独立的授受仪轨。如瑜伽系的有玄奘翻译的《菩萨戒羯摩文》;天台宗的有湛然撰的《授菩萨戒仪》;密宗的有善无畏、敬贤共编的《无畏三藏禅要》;禅宗的则四祖道信、神秀、惠能等禅门大德也都留有相关的资料。2

现代通行授受在家菩萨戒时大抵不出《梵网经》与《优婆塞戒经》两部经典的规范。3姑不论经典出处是否源自印度的疑伪问题,《梵网经》、《优婆塞戒经》等戒经虽然在授受条件以及在戒相上有多少详略的差别,4在中国的流传均已有千余年。而一般通行的菩萨戒仪规范也多是明朝流传至今,沿用亦已有三百余年。

法制史研究者指出,中外各种法制有规范得抽象的,也有规范得具体的。越是抽象概括性大,则涵盖面越广泛,越可长久适用;规范得具体则时地适应的个性越明显,时效越短。如清朝的《大清律》是真正的「法律」,顺治年间颁布后,从未修改。如有不足,则以「例」补充,而「例」时有增修。各部的「则例」有十年一修或五年一修的。以此观点来探究佛教戒律的性质,研究者指出佛教戒律的某些部分固然是类似自然法,伦理价值长久不变,但也有某些部分的性质与《大清会典》各部则例的性质十分类似。5与传统法制相同,现代法律面对因时因地而有的变动常是以立法、修法或解释的机制来适应。然而因为佛教戒律长久以来「不立新戒、不废旧戒」的传统,因此对经律中的戒法要求,哪些是属于普世原理长久不变,哪些是属于一时一地的特殊考量,均一视同仁地传留沿用。此所以百丈禅师面对新局创立清规,虽并未以清规取代戒法,6就已经招致「破戒」的严厉批评。这样的限定使得佛法的现代适应十分困难。

近年来,圣严法师举办菩萨戒传戒会,对菩萨戒特别是在家菩萨戒出现新的诠释。在家居士在现代佛教与传统佛教所扮演的角色十分不同。因此在家菩萨戒的现代诠解会是今后居士扮演角色的重要剧本纲领,关涉到居士在佛教内部以及在一般社会的地位与角色。圣严法师的在家菩萨戒思想为何,对此有何具体的指点,这是我们非常希望了解的。然此牵涉甚广,非此文所能概括。本文拟先集中论题就圣严法师所举办的菩萨戒会内容,观察其主要论点与因由。并着重探讨:

1.法鼓山菩萨戒与传统菩萨戒法的分合关连情形。

2.如何进行新典范的诠释。

3.这样的戒法有何特点?尝试解决什么问题?留下什么问题尚待处理?

第二节 法鼓山菩萨戒的内容与特点

圣严法师寻求菩萨戒新典范的起意甚早,约在民国五十年(1961)撰写《戒律学纲要》时,就有「改良菩萨戒授受的心愿」7。而后于民国五十九年(1970)前后,留学日本期间,因研究藕益大师的机缘,接触到明清阶段的戒律思想。民国七十九年(1990)中华佛学研究所召开第一届国际佛学会议,提交大会发表的论文,为〈明末的菩萨戒〉。更深切地感慨:中国佛教的菩萨戒思想,至今尚未脱离明末时代的模式和形态,有些部分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8

民国八十年(1991)十二月,法师于美国纽约初次传授菩萨戒。民国八十二年(1993)二月,于农禅寺举行的菩萨戒法会,为法师在国内初次举办。9尔后每隔二至三年举行传戒会一次不等。

探讨法师的菩萨戒理念,法师有关菩萨戒的著述以及制度的设计与落实应并同研究。以下先以同是法师主持的纽约及台北的菩萨戒传戒仪程来对照观察(见表一)。

从两次的仪程比较得知,在重要的仪程部分,台北的多了几项程序:

1.问遮难。

2.将三皈依改为受四不坏信,等于是多了「皈依戒」。

3.受五戒改为十善戒。

4.不搭缦衣,改为菩萨披带。

由于在纽约的菩萨戒传戒会后,法师发表了〈从「三聚净戒」论菩萨戒的时空适应〉(1992.07),〈传统戒律与现代世界〉(1992.07.18)。台北的传戒会后,又撰有〈十善业道是菩萨戒的共轨〉(1994.12.25),因此应当以后者为定本。

表一:法鼓山纽约及台北菩萨戒仪程对照表

法鼓山(纽约)10 法鼓山(台北)11

一、迎请 一、请师入坛

二、礼佛 二、顶礼十方三世三宝

三、问菩萨戒遮难

三、忏悔 四、忏悔往昔罪业

五、请圣降坛,证明授戒

四、三皈依 六、受四不坏信法

七、受菩萨三聚净戒 七、受三聚净戒

五、受五戒 八、受十善戒

六、诵四弘誓愿 九、受十无尽戒(四弘誓愿)

八、宣誓持菩萨十重戒

九、授缦衣 十、搭缦衣

十、受菩萨衣

十一、赞叹受戒功德

十一、回向 十二、功德回向

十二、礼谢 十三、恭请菩萨法师开示

十三、供养 十四、供养菩萨法师

十四、礼成 十五、恭送诸圣及菩萨法师

表二:法鼓山与通行菩萨戒仪对照表

┏━━━━━━━┳━━━━━━━┳━━━━━━┳━━━━━━━┳━━━━━━┳━━━━━━━┓

┃ 法鼓山 ┃续明12┃传戒正范13┃遵式14┃元照15┃湛然16┃

┣━━━━━━━╋━━━━━━━╋━━━━━━╋━━━━━━━╋━━━━━━╋━━━━━━━┫

┃┃┃┃一、开导信心┃四、策导劝信┃一、开导┃

┃┃┃┃┃┃┃

┣━━━━━━━╋━━━━━━━╋━━━━━━╋━━━━━━━╋━━━━━━╋━━━━━━━┫

┃二、请师入┃一、请师┃一、敷座结┃┃一、求师授┃┃

┃坛┃┃坛┃┃法┃┃

┃┃┃┃┃┃┃

┣━━━━━━━╋━━━━━━━╋━━━━━━╋━━━━━━━╋━━━━━━╋━━━━━━━┫

┃二、顶礼十┃二、进坛礼┃二、请师入┃二、请三宝┃三、皈佛求┃二、三皈┃

┃方三世┃三宝┃坛┃诸天加┃加┃┃

┃三宝┃┃┃护┃┃┃

┃┃┃三、礼敬三┃┃┃┃

┃┃┃宝┃三、依三宝┃┃┃

┣━━━━━━━╋━━━━━━━╋━━━━━━╋━━━━━━━╋━━━━━━╋━━━━━━━┫

┃ 三、问菩萨 ┃七、问遮┃┃七、开遮问┃七、立誓问┃六、问遮┃

┃ 戒遮难 ┃┃┃难┃庶┃┃

┣━━━━━━━╋━━━━━━━╋━━━━━━╋━━━━━━━╋━━━━━━╋━━━━━━━┫

┃┃三、(向师)┃四、正请师┃┃┃┃

┃┃乞戒┃┃┃┃┃

┣━━━━━━━╋━━━━━━━╋━━━━━━╋━━━━━━━╋━━━━━━╋━━━━━━━┫

┃ 四、忏悔往 ┃五、忏侮三┃八、忏悔过┃┃五、露过求┃四、忏悔┃

┃ 昔罪业 ┃世罪┃┃┃悔┃┃

┣━━━━━━━╋━━━━━━━╋━━━━━━╋━━━━━━━╋━━━━━━╋━━━━━━━┫

┃五、请圣降┃八、请圣┃六、请圣┃四、请五圣┃二、请圣证┃三、请师┃

┃坛,证┃┃┃师┃明┃┃

┃明授戒┃┃┃五、下座佛┃六、请师乞┃┃

┃┃┃┃前乞戒┃戒┃┃

┣━━━━━━━╋━━━━━━━╋━━━━━━╋━━━━━━━╋━━━━━━╋━━━━━━━┫

┃六、受四不┃四、受持不┃七、受四不┃┃┃┃

┃坏信法┃坏戒┃坏信┃┃┃┃

┣━━━━━━━╋━━━━━━━╋━━━━━━╋━━━━━━━╋━━━━━━╋━━━━━━━┫

┃七、受三聚┃(九)17┃五、开导戒┃(八)┃(八)┃(七)┃

┃净戒┃┃法┃┃┃┃

┣━━━━━━━╋━━━━━━━╋━━━━━━╋━━━━━━━╋━━━━━━╋━━━━━━━┫

┃八、受十善┃┃┃┃┃┃

┃耽┃┃┃┃┃┃

┣━━━━━━━╋━━━━━━━╋━━━━━━╋━━━━━━━╋━━━━━━╋━━━━━━━┫

┃九、(发四 ┃六、发四弘┃九、发愿┃六、发四弘┃八、秉法授┃五、发心┃

┃弘誓愿) ┃誓愿┃十、发戒体┃誓愿┃戒┃七、授戒┃

┃受十无┃九、正授戒┃十一、宣戒┃八、三番羯┃九、说相示┃八、证明┃

┃尽戒┃体┃相┃磨┃耽 ┃九、现相┃

┃┃十、宣说戒┃┃九、请佛证┃┃十、说相┃

┃┃相┃┃明┃┃┃

┃┃┃┃十、示持犯┃┃┃

┃┃┃┃戒相┃┃┃

┣━━━━━━━╋━━━━━━━╋━━━━━━╋━━━━━━━╋━━━━━━╋━━━━━━━┫

┃十、受菩萨┃十一、赞戒┃┃┃十、叹德┃十一、广愿┃

┃衣┃┃┃┃发愿┃┃

┗━━━━━━━┻━━━━━━━┻━━━━━━┻━━━━━━━┻━━━━━━┻━━━━━━━┛

表二:法鼓山与通行菩萨戒仪对照表(续)

┏━━━━━━━┳━━━━━━━┳━━━━━━┳━━━━━━━┳━━━━━━┳━━━━━━━┓

┃ 法鼓山 ┃续明12┃传戒正范13┃遵式14┃元照15┃湛然16┃

┣━━━━━━━╋━━━━━━━╋━━━━━━╋━━━━━━━╋━━━━━━╋━━━━━━━┫

┃十一、赞叹受戒┃ 十一、赞叹劝 ┃┃┃十、叹德发愿┃十一、广愿┃

┃功德┃持┃┃┃┃十二、劝持┃

┣━━━━━━━╋━━━━━━━╋━━━━━━╋━━━━━━━╋━━━━━━╋━━━━━━━┫

┃十二、功德┃十二、回向┃十二、结赞┃┃┃┃

┃回向┃┃回向┃┃┃┃

┣━━━━━━━╋━━━━━━━╋━━━━━━╋━━━━━━━╋━━━━━━╋━━━━━━━┫

┃十三、恭请┃┃┃┃┃┃

┃菩萨┃┃┃┃┃┃

┃法师┃┃┃┃┃┃

┃开示┃┃┃┃┃┃

┣━━━━━━━╋━━━━━━━╋━━━━━━╋━━━━━━━╋━━━━━━╋━━━━━━━┫

┃十四、供养┃┃┃┃┃┃

┃菩萨┃┃┃┃┃┃

┃法师┃┃┃┃┃┃

┣━━━━━━━╋━━━━━━━╋━━━━━━╋━━━━━━━╋━━━━━━╋━━━━━━━┫

┃十五、恭送┃┃┃┃┃┃

┃ 诸圣┃┃┃┃┃┃

┃及菩┃┃┃┃┃┃

┃ 萨法┃┃┃┃┃┃

┃师┃┃┃┃┃┃

┗━━━━━━━┻━━━━━━━┻━━━━━━┻━━━━━━━┻━━━━━━┻━━━━━━━┛

我们即以法鼓山(台北)的仪轨为准来和历来通行的戒仪对照,以见其异同。

从上表(表二)对照可知,圣严法师编定的菩萨戒受戒仪和各家戒仪的几项差别:

1.受十善戒:各家几无授受十善戒的,圣严法师则不但提出,且列为重要条目。

2.受三聚净戒:三聚净戒为菩萨戒总纲,各家戒仪必然包含。惟各家多是于秉受戒体的正授羯磨时提出,或是如《传戒正范》于开导戒法时提出。圣严法师则特别提出列为一个重要条目。

3.正受戒体与四弘誓愿没有在条目上列出,并见于「受十无尽戒」项下。

4.戒相:宣戒相时,只强调十重戒,而不宣示轻戒。

5.菩萨衣:不搭缦衣,另制披带作为标志。

End

梁武帝所礼敬的肉身菩萨

◎ 大 安而其大有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在这率从里面,其中大有功德,而且取得显著成就的在北魏年间就有昙鸾。北魏政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观自在菩萨的“自在”

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来观察这世间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们说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但这并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真正的佛菩萨

他是无限的安静。这种安静不是无声的安静,而是内在的安静。仿佛静静的大山,静到极致,却像通天彻地的声音,有着某种难以表述的震慑力。这就是三法印所说的涅槃寂静,它来自所有躁动平息后的内心,来自宇宙人生的最

律航法师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若衲法师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龙树菩萨的传奇人生

龙树菩萨是南天竺国的婆罗门族,天生聪明颖悟。事情只要对他说一遍,便永远不会忘记。有一次在乳哺中,听到婆罗门行者诵四部韦陀典,每一部各四万偈,每偈四十二个字,听完就能背诵,而且了解其中的含义。二十岁时

文殊菩萨度化众生的善巧

一日,阿难尊者向舍利弗提及,自己曾亲见文殊师利所成就的不可思议神通力,及所说妙法。此时,大迦叶尊者也跟舍利弗说,自己亦曾见过文殊师利的希有神通,接着详说整个过程。昔时,世尊成佛未久,文殊师利童子从宝王

《心经》的般若思想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弘一法师往生的最后时光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玄奘法师到凉州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浅谈佛教中的菩萨

菩萨这个称呼在民间扎根很深,他们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非常伟大,尤其观世音菩萨更是家喻户晓,普闻十方。可遗憾的是,由于人们不懂佛法,对菩萨并未真正了解。首先,菩萨到底在哪里?一般人都

李炳南:做菩萨要接受众生的考验

文:苏爱雪公在台中慈光图书馆,讲了将近二十年的华严经,华严经上讲到菩萨的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十二阶位,当时便去问 雪公老师:‘老师啊!为什么做菩萨,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和阶位,才

刘素云:冥冥中必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老和尚加持

二0一四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之所以说不寻常,是因为有几件大事同时出现,其意义的深远,远不是用我们的思惟所能想出来的,这叫做不可思,也远不是我们用语言所能表达出来的,这叫做不可议,不可思、不可议就是不可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玄奘法师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善 缘 1937年梦参法师奉倓虚法师之命,到厦门万石岩万石禅寺邀请弘一法师赴青结夏安居,讲律弘法。弘一法师应允,并与梦参法师立下三个约定。本文记述的是1937年弘一法师在青岛湛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月光菩萨的传说

月光菩萨的传说◎ 张 明在当阳玉泉寺天上天,有一石殿叫月光菩萨,殿内主尊是面如满月的月光菩萨摩。月光菩萨在佛教中是无上尊佛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右胁侍,有关月光菩萨的出处众说不一,普遍有三种释义:传说一:

哪头牛不是菩萨?

有一天,师徒一起去放牛。师父指一指牛群,问:这里面有菩萨吗?徒弟说:有。我们常说,因为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所以徒弟的回答有。有,就是肯定。我们经常会自问:生命有意义吗?生活里有快乐吗?我能够有幸福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太 虚常惺法师名寂祥,族如皋朱氏。母贤且慈,五岁亲为授学;以其颖慧而端静,才九龄送福成寺依自诚长老落发为弟子。长者独具只眼,当清末佛门多难,识其为僧中弘护才,乃使入学校读;旋升学如皋省

文殊菩萨劝化男子

摩竭国有个观园,那里面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这一天,有一男一女正在园内一块空旷的地方撒花烧香拜佛。那个男子是城中一个长者的儿子,名叫畏间,那女子是个漂亮的闲游之人,名叫上金光首。两个人虽说在拜佛,可却有

文殊菩萨龙宫借石,五台山上一界清凉

北岳山脉向东南逶迤而下,在山西东北部形成了五座山峰,五峰拱卫连绵,形成一块方圆五百余里的地方,这便是国内外闻名的五台山,山区以台怀镇为中心,分成台怀、台内、台外三个层次,像三个逐渐扩大的同心圆。在这个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 一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

寺院五观堂供奉弥勒菩萨的故事

寺院五观堂供奉弥勒菩萨的故事妙江法师弥勒菩萨也叫慈氏菩萨,当时在那个地方叫布袋和尚,就是走到哪儿都笑嘻嘻的,他的慈悲、他的胸怀、心量是无限的。哪儿打板就去哪,哪里有饭就去哪吃饭,所以别人就讨厌他,有些

饰演弘一法师影响我一生

◎ 濮存昕问:演了很多好戏、好角色,让你印象最深刻、或者说对你影响最大的是哪几个?濮存昕:很有幸,我演了影响我人生的两个角色--电影《一轮明月》中的弘一法师和电影《鲁迅》中的鲁迅。但是,在商业放映渠道

注意你的思想

注意你的思想◎ 侯 松(编译) 注意你的思想,它们将变成你的言语; 注意你的言语,它们会变成你的行动; 注意你的行动,它们会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它们会变成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决定你的

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后序

◎ 智 旭大法久湮,人多谬解。执大谤小,举世皆然。然地狱众苦已随其后,喑哑余报复更难穷。故地藏慈尊,大集会中,现声闻相。世尊广叹胜德。且较云:假于弥勒、妙吉祥、观自在、普贤、殑伽沙等大菩萨所,百劫至心

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别人的人

怨--它是恨的累积,它跟嗔不同。你看有些人:你一刺激他,他马上发脾气;有些人,他把心中的恨累积在心中。不过现在的医学已经证实,从一个身心灵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经常累积负面的能量,对你身体是很不好的。你不

古人德行的典范

《缁门崇行录》这一部书专门记载古时候修行人品德的风范。他们那种修持和涵养工夫,读后真令人感动,而有高山仰止的感叹。例如:(一)朴实方面1、永嘉禅师不吃锄头种的菜。2、慧林禅师一双鞋子穿了二十年,遇到平

行菩萨道的方法

佛教的菩萨,也是一种圣人。并且菩萨有它超过圣人的一面,所以做菩萨是很难的。然而,为了成佛,非得做菩萨、行菩萨道不可。菩萨道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然后再加上四摄--布施、爱语、

洗心得慧——文殊菩萨的故事

洗心得慧--文殊菩萨的故事海涛法师唐朝法云法师,是雁门赵氏之子,他天性淳朴、老实善良,对于他人加给他的讥毁或者赞誉都看得很淡。可是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却呆头呆脑的,好像很迟钝的样子,记性也不太好,在他十

四大菩萨的精神

中国佛教徒以四大菩萨的精神作为修行的理念,作为修行所要达到的目标,作为修行所要完成的最理想的人格。四大菩萨是整个大乘佛法理论的化身,代表了十方一切菩萨。--净慧长老禅修的实修活动有许多具体的操作方法、

菩萨不现今时

窃怪今时造业者多,信道者寡。菩萨既度生无已,何不分身示现,化诱群迷。且昔佛法东流,自汉魏以迄宋元,善知识出世,若鳞次然。元季国初,犹见一二,近胡寥寥无闻。如地藏愿度尽众生,观音称无刹不现,岂其忍遗未度

观自在菩萨的十种“自在”

◎ 明 华 《心经》开篇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自在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民间俗称观音菩萨顾名思义,无论观世音菩萨还是观自在菩萨,都有其特殊之蕴意。那么,观自在菩萨究竟有哪些自在?观自在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