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胜义僧、世俗僧、哑羊僧、无惭愧僧
2025-01-26 12:34

僧又叫作出家人,现在一般人都以为,剃了头、受了戒、烫了戒疤,就叫出家人;但是佛说:那样只是凡夫僧、世俗僧,真正的出家人叫作胜义僧。我们来看一下,在《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五中说道: “善男子!有四种僧,何等为四?一者胜义僧,二者世俗僧,三者哑羊僧,四者无惭愧僧。

谓佛世尊;若诸菩萨摩诃萨众,其德尊高,于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独胜觉;若阿罗汉;若不还;若一来;若预流;如是七种补特伽罗,胜义僧摄。若诸有情带在家相,不剃须发、不服袈裟,虽不得受一切出家别解脱戒、一切羯磨布萨自恣悉皆遮遣,而有圣法得圣果故,胜义僧摄,是名胜义僧。

谓剃须发被服袈裟,成就出家别解脱戒,是名世俗僧。云何名哑羊僧?谓不了知根本等罪犯与不犯,不知轻重,毁犯种种小随小罪,不知发露忏悔所犯。憃愚鲁钝,于微小罪不见、不畏,不依聪明善士而住,不时时间往诣多闻聪明者所,亲近承事。如是一切补特伽罗哑羊僧摄,是名哑羊僧。

云何名无惭愧僧?谓若有情为活命故,归依我法而求出家。得出家已,于所受持别解脱戒,一切毁犯,无惭、无愧,不见、不畏后世苦果。内怀腐败,如秽蜗螺,贝音狗行,常好虚言曾无一实;悭贪、嫉妬、愚痴、憍慢,离三胜业,贪着利养恭敬名誉;耽湎六尘,好乐淫泆,爱欲色、声、香、味、触、境;如是一切补特伽罗无惭僧摄,毁谤正法,是名无惭愧僧。”

End

抱着惭愧二字,可作入圣阶梯

印祖有一笔名常惭,一生自称 常惭愧僧。常思己过,对不起自己叫惭,对 不起别人叫愧 。印祖说,抱着惭愧 二字,可作入圣阶梯。为什么呢? 常怀惭念能生善,常 具愧心可止恶 。故能转众生之损人利己心,行菩萨

学佛与世俗责任并不冲突

济群法师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于世俗应酬而没时间学佛,另一种干脆就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世俗责任,只管自己念佛诵经。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作为在家居士来说,不应将学佛和世

佛家慈悲与世俗善良

惟贤法师中国的儒释道传统文化讲究为人处事要有道德,家庭、社会、国家都必须要有道德。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庸之道,不偏之为中,不倚之为庸。道家讲清净无为,要少欲知足,过淡泊生活,属天人境界。诸葛

知惭愧才能更精进

惭愧是佛教的专有名词,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并没有惭、愧二字连称的词汇,而这两个字都是一种修行的方法与观念。其中惭指的是对不起自己,也就是自惭形秽;愧指的是对不起他人,所以说愧对于人。其实一个对不起他人

色字头上一把刀?佛教与世俗对“色”的不同定义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八个字出自《心经》,有点文化底蕴的人,应该都听过这句话。但是佛教所说色与空究竟是什么意思?佛经所说之色与世俗生活中所用色字有何异同?其实,佛教的色与世俗生活中的色不同:在现实生活

静波法师:世俗谛就同瞎子摸象一般

世俗谛就同瞎子摸象一般。瞎子摸象,这是《大般涅槃经》里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譬如有王告一大臣:汝牵一象以示盲者。尔时,大臣受王敕已,多集众盲,以象示之;时彼众盲各以手触,大臣即还而白王言:臣已示

李向平:佛教社会化还是世俗化 是谁捆绑了寺庙

佛教社会化还是世俗化 是谁捆绑了寺庙李向平编者按:李向平,华东师范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哲学系宗教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国佛教当代发展的研究,对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以及如何适应当下时代,从而

黄国达:胜义谛正世俗与倒世俗

胜义谛正世俗与倒世俗黄国达佛法说:这个世间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生命也同样存在着痛苦的因子,而人之所以有各种忧悲恼苦,除了外在人事物的不如意以及生理上的衰老、受伤、生病和死亡这些内外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

胜义僧的意思是什么

胜义僧,又名胜义菩萨僧,佛法专有名词,是指佛法中真修实证法界空性实相心的大乘菩萨,在菩萨五十二阶位中住于七住位以上。僧谓出家修行之人。僧有二类:声闻僧、菩萨僧。菩萨僧复有二类:在家、出家。复有二类:胜

胜义僧、世俗僧、哑羊僧、无惭愧僧

僧又叫作出家人,现在一般人都以为,剃了头、受了戒、烫了戒疤,就叫出家人;但是佛说:那样只是凡夫僧、世俗僧,真正的出家人叫作胜义僧。我们来看一下,在《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五中说道: “善男子!有四种僧,何

胜义僧与凡夫僧的区别

僧宝,不论大小乘,都是有凡夫僧和胜义僧的区别。凡夫僧就是世俗的事相僧宝,又名福田僧,又名世俗僧;胜义僧就是指四双八辈的声闻圣人,乃至是三贤十住的菩萨。不仅是僧宝,即整体的三宝,都是一样的。从事上而言,

凡夫僧与胜义僧

自古禅门的宗风是:“入门须辨主,当面分缁素。”证悟了才是黑衣,还没有开悟或悟错了,就是白衣。所以在大乘法中,不论出家身或在家身,只要已经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断了,并且证悟明心,就有资

什么是胜义僧

谓佛世尊、若诸菩萨摩诃萨众,其德尊高,于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独胜觉、若阿罗汉、若不还、若一来、若预流,如是七种补特伽罗,胜义僧摄。若诸有情带在家相,不剃须发、不服袈裟,虽不得受一切出家别解脱戒、一切羯磨

胜义僧:佛法僧三宝中的僧

佛法僧,即佛教三宝。三宝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简单地说,三宝指佛宝、法宝、僧宝。佛宝,指圆证佛道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泛指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宝,指佛的一切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经及八

凡夫僧和胜义僧的的含义

修学佛法的目的是什么呢?也许有人说:修学佛法就是要修证解脱,解脱道的法就是成佛之法。其实不然,解脱道只是佛法中的副产品,真正的佛法是法界实相的法,这才是真佛法、真解脱。二乘解脱道的法只是法界实相法里面

胜义僧:宗说俱通之胜义僧

中国地区佛法弘传,以大乘佛教为主;大乘佛教乃是人菩萨行为主,天菩萨行为辅之佛教,是故大乘佛教中,将僧宝分为凡夫僧与胜义僧。大乘在家佛子若未出家者,受菩萨戒已,得名菩萨,不名菩萨僧,未于大乘法中见道故。

胜义僧和世俗僧

谓佛世尊。若诸菩萨摩诃萨众、其德尊高于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独胜觉、若阿罗汉、若不还、若一来、若预流,如是七种补特伽罗,胜义僧摄。若诸有情带在家相,不剃须发不服袈裟,虽不得受一切出家别解脱戒一切羯磨布萨,

胜义僧:大乘法中的僧

《大智度论》中龙树菩萨解释说:“僧伽就是汉文的众的意思;众多比丘和合共聚一处,就称为僧伽。”龙树菩萨解释说:“譬如大树丛聚在一起,就称为林;只有单一的一棵树,不能称为林;而除去一棵一棵树之后,当然树林

世俗谛是世间游戏规则

它是世间的法则、世间的真理,而这个真理是相对的!一尺对一丈而言是短,对一寸而言又是长!能说它是绝对的吗?没有绝对的!你看你三十岁,你说自己老了,对二十岁的人而言,你确实老了;对四十岁的人而言,你还比较

佛理禅机:华平法师:多念佛消业,多忏悔惭愧

多念佛消业,多忏悔惭愧。莫以世俗的眼光看待修行,看透了、了解了这些想法和知见可能会让你的信仰回到现实主义。用自己的不舍、我执再加上利益索取的经验而去看待修行的因缘,可能这就是你退失信心的原因。本来是断

印光大师:五逆十恶者临终惭愧念佛也能往生

又《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下生章》云: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称佛名。满十声已,灭罪往生。《龙舒净土文》中张善和、张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对六个最世俗问题的回答

星云大师,是现代一位很有智慧的高僧,为弘扬佛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下面收集了星云大师的六个精彩问答,希望对读者的人生有益。1、和尚一个人在房间会不会吃肉?一个来访者问:法师,我想问一个不太恭敬的问题?法

传喜法师:心​存惭愧知忏悔 静心虔诚在修行

一个人福慧圆满就是什么?就是佛,佛就是福慧圆满的人。作为未觉悟的凡夫来说,我们做错了很多事,我们在这里代表中国人,代表世界全人类,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众生,我们也发露忏悔,也是让我们今天参加法会的人与

净土旨归:在家修行之念佛往生不碍世俗家务

问:做为一位居士,业障深重,一心想往生,又要照管家务,又要念佛,能做好往生的保证,怎样才能达到一心?答:我过去讲经的时候,好像讲了一个故事。在美国旧金山有一位老太太,也是管理家务、照顾孙子。因为在美国

济群法师:被肤浅化和世俗化的人生佛教

被肤浅化和世俗化的人生佛教究竟怎样来定义人生佛教?这个问题似乎人人皆知。事实上,很少有人可以完整表达它的内涵。我觉得,现在的人生佛教就像一个箩筐,很多东西都可以往里装,都可以与之拉上关系。随便说几句生

惟贤法师答:人间佛教与佛教世俗化有什么区别?

惟贤法师答:当然有区别。世俗化就是指仍然离不开贪瞋痴、功名利禄的生活,互相争名夺利,尔虞我诈。人间佛教就是要把这种生活改过来,求人生改善,能够正确地在世间过五伦八德的生活、有道德的生活,二者是有迥然不

惟贤法师答:如何去除世俗心理?

惟贤法师答:那就要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念头不死,法身不活。什么念头?为满足自己贪嗔痴所造作的一切。因此就要把万事看空,一切如幻如化,不贪名,不贪利,不为世俗情感所困,不要被

净宗法师:世俗是否影响修行?如何远离俗友?

问题:世俗是否影响修行?世间的俗套,乃至祝福都是一种信仰。比如祝福人们发财,祝福阖家幸福,这种信仰背后的力量也有摄持性。在如此状态下,如何远离凡夫业,坚固道心,亲近弥陀的救度?净宗法师:我想你的意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