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身心和谐当戒嗔
2024-10-09 09:01

理 海

《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可见嗔心危害之大,对自己和他人都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有些人为人和善,修行也不错,但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听到不顺耳的话,或者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时,会忽然之间大发脾气。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不成熟

成熟的一条标准就是心理承受能力好,有定力,懂得情绪管理。犹如收获季节的稻穗总是低着头,真正成熟的人待人谦和、遇事淡定,能用感恩、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

二、不自信

自信的人 八风吹不动,稳坐紫金台,即使听到讥讽、嘲笑,遭遇压力、挫折,都会理性地分析自身的长处和不足,扬长避短,向着认准的人生目标稳步前行。

三、不健康

身体状态与情绪息息相关。医学研究也发现,身体极度疲惫、重病在身,或者肝火旺盛等,都容易造成情绪失控,易怒易暴。因此要保持心态平和,也需要注意休息,保养好身体。

衷心希望大家力行戒嗔,使自己更加健康、自信、成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安乐。

摘自《清凉禅》

End

身心和谐当戒嗔

◎ 理 海《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可见嗔心危害之大,对自己和他人都会造成极大的伤害。有些人为人和善,修行也不错,但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听到不顺耳的话,或者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时,会忽然之

以无我的智慧观察正报身心

净界法师就着我们正报的身心来观察,在正报的身心当中,先观察我们的色身,我们的色身是地水火风这四大所构成的。地水火风的体性,地大是坚性的,水大是湿性的,火大是热性的,风大是动性的。那么坚、湿、热、动这四

佛法智慧与身心健康

宽运法师据统计显示,近年随着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及各种压力的增大,中国精神类疾病患病率有大幅上升的趋势,特别在城市中,每6个市民中就有一个患有精神疾病,其中最常见的3种疾病为心境障碍(抑郁症类)、物质使

和谐与平静才是生活之路

和谐与平静才是生活之路◎ 宋天天从前,有一位很爱思考问题的王子。有一天,他问他的老师:我的生活之路将是什么样的呢?老师回答说:在你的生活之路上,你将遇到三道门,每一道门上都写有一句话,到时候你看了就明

人的内心要和谐

人的内心要和谐◎ 净 慧从佛教的立场来看,人的内心要和谐,必须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做起;家庭要和谐,必须从慈悲孝敬、友爱尊重做起;社会要和谐,必须从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做起。处理烦恼的方法:第一,要

五分钟静坐法:放松身心的妙方

一些人以唱卡拉OK、跳舞、喝酒、飙车、开车兜风、钓鱼、登山、划船、打球等,作为放松自己的消遣娱乐。这些活动的确可以调整生活的节奏、转换生活的环境,能使身心得到缓冲的机会,也可以达到在短时间内放松一下自

修行:就是建构和谐的生命能量场

整个生命的过程是能量的获取与释放的过程。除了从饮食中获取能量外,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我们还需要从虚空中获取能量,这个能量的获取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虚、静二字而已。生命中能量的得与失告诉你一个天大的秘密

明佛道先要放下身心

◎慈 舟佛法本无定相,深者见深,浅者见浅。以我们这浅浅的根器,学佛法中浅浅的小乘都觉得很难。何以故?因小乘尚须看得破身心世界无我。一切众生不能转凡成圣,不离六道生死,皆为我所系故。我见不破,连小乘尚构

佛 法——构建和谐世界的生命向导

佛 法--构建和谐世界的生命向导释国亮众缘聚合,人类面临巨大的变革与挑战。心灵缺乏佛法引导,人们认知混乱,焦虑、迷失、妄执、内而自心,外而世界,失去和谐。家和血缘的执著,积淀了汉文化,面对变革,撼动根

内心创造和谐才是真正的解脱

内心创造和谐才是真正的解脱觉真法师在中国文化中,古人强调修身齐家。首先是修身齐家,而后才是治国平天下。那时,讲五伦,守五常,重孝道。富贵人家,克绳祖武,桂兰齐芳;贫寒之家,菽水承欢,不弃糟糠。嫁过去,

楼宇烈:佛教里的和谐

佛教里的和谐楼宇烈佛教里面和的思想,可以说是佛教跟儒道两家,乃至与诸子百家思想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共性之一。所以,也可以说在整个的中国文化里面,关于和的思想理论是一个共性的东西。当然,它的表达方式不一样,

如何安顿身心

善音法师以慈悲,圆融,宏博为主题的2019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在雪窦山浙江佛学院圆满闭幕。佛门才俊集聚一堂,呈辩才无碍,宣莲花妙法,可谓盛世法筵、僧才璀璨。28位讲经法师登台说法,其中15位法师获得金莲

陈兵:禅定的身心效应

禅定的身心效应作为一种主动调摄自心而达到特殊心理状态之禅定,具有优化身心的诸多效应,这些效应是许多禅定修习者的经验所证实,具有普遍性、可重复性,可用心理学、超心理学和人体科学等方法予以观察研究,解释其

徒步旅行:身心修行

在路上,你不再蜷缩在你的工作和西装里面,这条路完全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壁垒,人与人之间反倒可以毫无界限地交流了。法国作家让-克里斯托夫吕芬在《不朽的远行》这本书中发出如此感慨。徒步旅行带来的独特感受,对

刘先和:佛学和谐观的根由

人们都知道佛学是倡导和谐的,佛学和谐的观念与思想可以说在整个佛学的理义中随处可见,比如佛学中的六和敬(身和敬,口和敬,意和敬,戒和敬,见和敬,利和敬),十善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侄,不妄语,不两舌,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天台忏法与社会和谐发展

生活中的佛教天台忏法与社会和谐发展天台止观向有四种三昧、二十五方便、十乘观法、十境、百法成乘等,智者大师将其概括成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和圆顿止观三种。圆顿止观不历次第,初后不二,一尘一香,法法互具,当处

李向平:用“佛教社会”来建设“和谐社会”

用“佛教社会”来建设“和谐社会”李向平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已进入一个新阶段,既有的结构、制度、组织先后呈现了分化状态,社会成员之间、各类社会组织之间、各种利益群体之间关系的新格局已经逐渐凸显,从而要求各

杨维中:佛教教义与生态和谐简论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充斥着现代化这个字眼的时代。现代化(Modernization)观念开始于西方,一般皆指从十八世纪后半期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所发生在科学、技术、社会、政治、经

黄国达: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

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黄国达佛法是生命的觉醒之道,落实在生活层面,就是身心的安定、祥和。如果无法表现出这样的心灵品质,即使佛学知识丰富、思想玄妙,也没有实际的利益,或者只有在道场的庄严仪式、气氛中才能感受

黄国达:放松身心

放松身心黄国达放松身心,是中观修持的前方便,如果我们的身心没进入放松的状态,就很难体验到中观,这样,我们将会一直停留在思想、观念的层次里。我在这个层次上,也停留了很多年,般若的直观,没办法很快地切入,

魏德东:从“心”开始,和谐生态

从“心”开始,和谐生态魏德东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可以说是最重视心性理论的宗教。通过对心的本质、作用以及觉悟方式的阐发,佛教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弘扬了人的理性。强调心的作用及其觉悟,堪称佛教思想的特质。

韩廷杰:佛教与和谐

佛教与和谐韩廷杰胡锦涛总书记号召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他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具体说明如下:“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卢志丹:助人为乐是身心良药

卫仁由于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心理出了点儿问题。为此,他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吃过药,看过心理医生,亲戚朋友也曾开导过他,但都无济于事。他后来都有些自闭了,默默地待在一个角落里,脸上总是难以消解的倦容。看着

吴言生:佛教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构造内心世界的宁静和谐社会,从心开始。佛教有一句名言说,只有打坐才能改变世界。在佛教看来,幸福的生活首先来自于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内心的失衡就是迷失。佛教超凡入圣、去染成净的修行过

吴言生:《坛经》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坛经》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吴言生(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自从党和国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以来,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佛教界对它的最富有影响力的回应是2006年4月在中国杭州舟山召开的首届世界

洪启嵩:放松禅法与妙定功在身心上的实效

放松禅法与妙定功在身心上的实效本段记要,是二○○四年洪启嵩老师应邀至纽约佛青会,教授放松禅法及妙定功的内容摘要,可以提供有心学习者在身心上的实效验证。各位大德,今天在这里,要和大家研讨的是我们身心改变

地藏七,洗礼身心的捷径

禅坐初期,静静的坐在禅堂中,想用空观来对治的腿疼,但是疼痛就是疼痛,无法避免也无法调和,在疼痛中我完全忘了呼吸要领,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意识,就是痛的像腿要断掉一样。每一次打坐或者持续练习时,我都想过放弃

黄夏年:抓住历史机遇 构建和谐世界 促进世界和平

结集本是佛教界举行的会诵经典和堪验佛理,并且带有一定的学术性质的活动,其最重要形式,是大家聚集在一起,对一些涉及到佛教的戒律与理论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或取得共识,或提出见解。结集的目的很明确,就是

黄夏年:宗教和谐与城市文明是发展的必然之路

宗教和谐与城市文明是发展的必然之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杂志社副编审黄夏年在第八届觉群文化周上发表了《宗教和谐与城市文明是发展的必然之路》的主题演讲,演讲摘要如下:近年来,党中央和政府提出了构建

李利安:构建和谐社会:佛教的理论资源与实践借鉴

一、佛教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的一次伟大理论创举,也是对人类历史上各种和谐思想的一次全新发展和最彻底的实践。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许多有

温金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制度支撑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制度支撑温金玉提要:真正和谐的社会是一个国家权利与公共权利互动的社会,是实现国家行政管理与公民自我管理的完美统一。所以我们在探讨佛教与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时,不仅要从佛教教义本身来挖掘其

温金玉:戒律与社会的和谐互动是正法久住

戒律与社会的和谐互动是正法久住温金玉佛陀创教,构筑了一种与世俗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出世舍家,游方乞食,苦行制欲,以求解脱。这一信仰形态迅速传播开来,与印度传统主流思潮相抗衡,成为印度人另一种精神生活选

杨曾文:佛教义理如何诠释和谐思想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在向国内外的传播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在教义上同属一个体系,被后来兴起的大乘佛教统称为小乘。大乘意为大的运载物,谓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的此岸到

方立天:心从“正见”始——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

世界佛教论坛论文:心从正见始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立天一、问题的提出中国佛教界首次倡议举办的世界佛教论坛是中国佛教史和世界佛教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也是中国佛教为社会成员提供生活价值取向

方立天: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

佛教正见与世界和谐方立天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佛教界首次倡议举办的世界佛教论坛是中国佛教史和世界佛教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也是中国佛教为社会成员提供生活价值取向和规范社会行为的文化崛起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方立天:“正见”乃和谐之源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心是什么?心是个体主观的心理现象、精神现象,心的活动与内涵是复杂多样的。从结构来说,心有自体与作用两个方面。从性质来说,心有染污与清净之别。从功能来说,心又有心、意、识三面,大乘唯识

方立天:宗教和谐与大众传媒

当代宗教的发展趋势宗教是当前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当今占世界总人口4/5左右的宗教信徒,是社会的一支巨大力量。宗教和谐不同宗教之间的和谐,同一宗教内部不同派别的和谐,是

方立天:佛教伦理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三个向度

探讨佛教伦理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运用佛教伦理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挖掘佛教伦理的积极内涵,并运用佛教伦理的积极因素配合社会、缓解矛盾,减少不和谐因素,推动和谐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一、和谐社会与佛教伦理的内

杨曾文:佛教和谐思想诠释及其当代意义

佛教和谐思想诠释及其当代意义杨曾文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从成立至今已经过2500多年的历史。在佛教的庞大的教义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是今天我们用来建立和谐文化和促进亚洲、世界和谐的宝贵的思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