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十八界的理论
2025-02-07 07:34

在佛教看来,人的认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意识的活动,不仅能认识外界事物,同时也能对五根活动所得到的知识进行综合的认识分析。此六种对象是认识的六种外界知识,佛教称为“六境”。它们与“内六处”一一对应,互为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两者合在一起称为“十二处”,反映了人的认识活动的生长过程。

除“五蕴”、“十二处”之外,“十八界”也是佛教理论的一种重要范畴。所谓“十八界”,就是在“十二处”的“内六处”(六根)、“外六处”(六境)之外加上“六识”构成十八种法,称为“十八界”。《俱舍论》谓“种族义是界义”,也就是说,“十八界”是指一切万法可分为“六根”、“六境”、“六识”等十八种诸法种族。“六识”即是眼识、耳识、舌识、鼻识、身识、意识。

佛教认为,人的六根并不具有直接的认识能力,不过是认识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感官而已。所以,认识活动如要顺利进行,还必须有作为实体的认识能力存在,这就是“六识”。一般说来,“六识”中的前五识只能分别认识各自的对象,即色、声、香、味、触。而第六识意识则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不仅能直接认识自己的对象,又能统摄前五识,以构成一种综合认识,整体把握事物现象。佛教认为,六根、六境和六识之间存在着一种因缘和合的关系,根境和合而生起识,只有六根与六境之间和合作用,人的认识活动才能正常进行。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佛教对人生与世界的看法,被合称为“三科”,意为佛教徒必须学习的三种基本理论。一般来说,“三科”的内容基本是一致的,除“五蕴”内容略窄而外,“十二处”与“十八界”的内容可以说是完全相同,“十二处”中的“意处”,就是“十八界”中“意界”与“六识界”全部内容。

End

中国佛教的佛性理论

◎ 赖永海一如上一章所指出的,由于大乘佛教中的佛已被本体化,佛性在印度佛教中,是以一种抽象本体形式出现的,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出现才告结束。而禅宗佛性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印度佛教中那

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理论

◎ 石 纹 佛经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及不空更被誉为四大译师。他们的翻译理论及翻译作品,对中国的哲学、美学、语言,以至文化生活都产生了深邃的影响,他们严谨的翻译态度

任杰:六十正理论释

六十正理论释【龙树菩萨造颂,甲操杰大师释,任杰译汉】六十正理论释圣龙树菩萨 造颂甲操杰大师释观空法师讲授并校正修改任杰译汉科 判六十正理论释科分四:甲一、造论之前礼赞分三:乙一、礼赞的所为羲乙二、略义

明白了庄子的空船理论,你就不会乱发脾气了

《庄子山木》篇里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人在乘船渡河的时候,前面一只船正要撞过来。这个人喊了好几声没有人回应,于是破口大骂前面开船的人不长眼。结果撞上来的竟是一只空船,于是刚才怒气冲冲的人,一下子怒火就消

道医学堂丨宇宙大律诞生了传统医学、养生学理论

宇宙大律诞生了传统医学、养生学理论1阴阳在人体内的认识在《黄帝内经》看来,阴阳在人体之内各有其不同的功用。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

麻天祥:太虚与人间佛教的理论建设

任何宗教组织都有其超越凡世的一面,也有其涉世的一面。佛教也不例外。它分别彼岸和此岸、理想的极乐净土和现实的污浊尘世,诱导人们绝尘弃世,入佛超凡。至于此岸世界的芸芸众生是否真能超越现实的茫茫苦海而达庄严

麻天祥:宗教哲学方法的理论探索

哲学是爱智之学,宗教哲学是以智慧思虑、认识无限或本体之学。智慧是如何认识无限的进路,或者说怎样实现终极关怀的合理性过程。就学术研究而言,宗教哲学显然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哲学的研究方法及领域可以概

高振农:试论智者大师的“两风”建设和理论特色

试论智者大师的两风建设和理论特色高振农智者大师是中国佛教第一个成立的宗派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他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除了首创天台宗,对后来相继成立的中国佛教各宗派都有巨大影响外,其最大的贡献是一生写下了

魏德东:论佛教唯识学的对象理论

论佛教唯识学的对象理论魏德东唯识学是大乘佛教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整个佛教体系中最具哲学性的学派。唯识思想的独特之处,就是它的对象理论。唯识家从自我意识出发,含摄整个世界于意识中,认为一切对象都是识

十八界什么意思

十八界是梵文的意译。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所作的分类。或说,人的一身即具此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界、声界、香界、味

什么是十八界

"十八界", 即"六根"、"六尘"、"六识"三者。十八界是以人的认识为中心, 对世界一切现象和事物所作的分类。 一人一身即具此十八界。 其中的六根有认识功能; 六尘作为认识对象; 六识则为随生的感受与

佛教中的五蕴和十八界分别是什么

五蕴的“蕴”是“坎蕴”(巴利语:khandha)的简称,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五蕴

十八界法

十八界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本,是一切苦厄烦恼的原因。世间一切事物无不因为这根境识三种作用变化,而互成因果,展转无穷。只有修得甚深般若妙法,慧眼时刻观照,才能证到真空妙境,由是摆脱一切根尘识界,了然本来是空

十八界皆虚妄

十八界皆虚妄,非因非缘非自然相,它不是真实的!我们的真实面目是无相的。佛在《楞严经》里为我们做了一个虚空花的譬喻。我们的自性就好比虚空,眼睛在清明的虚空中瞪视久了之后,出现了疲劳相,眼前出现了虚空花!

五蕴与十八界的关系

十八界十二处,于心境开合,各有不同。若详言心而略言境者,五蕴是也。观于凡夫一切心行,不出五蕴。蕴者旧译作阴,又作众。阴者积集之义,众者众多和聚之义,皆云数多积集,显有为法之自性也。有为法之作用,无纯一

十八界的意义

十八界中的六根、六尘,看起来都有处所,而生出的六识是妄心。十八界则是把心与色混合在一起说,叫心色互开。我们要见性首先就要除这个十八界,十八界里最要紧的是六识,按照普通人的说法是真的有根、有尘、有识,因

十八界的界分别观

诸处讲悉空寂,诸蕴是讲性永离,都是无性。你不要以为说它有什么,有个别的自性没有错,但那些自性都是短暂又虚幻的——木头有木性没有错,金属有金属性也没错,但那都是短暂的,所以都叫悉空寂,都叫如聚沫、犹如幻

佛教十八界是指什么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所作的分类。或说,人的一身即具此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和由

十八界的理论

在佛教看来,人的认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意识的活动,不仅能认识外界事物,同时也能对五根活动所得到的知识进行综合的认识分析。此六种对象是认识的六种外界知识,佛教称为“六境”。它们与“内六处”一一对应

唐思鹏:佛学理论生活化

有一部分初修行的人认为,习禅一定是在深山古洞中,两腿一盘,双目紧闭,不吃人间烟火,不问世间世事,与生活分离,与大众隔绝,是为修禅。殊不知真正的禅修是不离见闻觉知的一切日常生活的。若离日常生活,则无禅修

李利安:观音与文殊:悲智双运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观音与文殊:悲智双运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 李利安菩萨信仰是中国大乘佛教最基本的外在表现形态。在中国佛教的菩萨信仰当中,四大菩萨出类拔萃,无与伦比。这四大菩萨尽管在学理上是平等无别的,

李利安:构建和谐社会:佛教的理论资源与实践借鉴

一、佛教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的一次伟大理论创举,也是对人类历史上各种和谐思想的一次全新发展和最彻底的实践。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许多有

法相宗的理论

三性说三性说。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无著世亲等瑜伽行派认为,诸法实相应有两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诠表所说,也不是一切都无所有,而是远离有无二执以为中道。这样即有虚妄分别与空性两面:

法相宗的主要理论是什么?

法相宗宗的主要理论为三性百说和惟识说。三性是惟识宗对世界本质的分析,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是普遍地观察思量,执着度万法为有,生出种种分别,而不知万法的虚妄性。依他起性指万法依各种

蔡惠明:律宗的基本经典与理论

律宗以《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祗律》、《五分律》和《毗尼母论》、《摩得勒伽论》,《善见律毗婆沙》、《萨婆多论》、《明了论》等为基奉经典,通称四律五论。它把如来一代教法判为三教三宗。三教是性空教

胡晓光:从“二分”说看唯识学的主客相关理论

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是一切认识理论的基础,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乃至印度哲学无不如此。在佛教中,唯识学是最具系统性的反思认识理论,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也自然成为唯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在西方哲学中,主体与客体一

杨曾文:关于加强人间佛教理论研究的建议

当代中国佛教在建立和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适应的体制的过程中有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其中宏观的人间佛教问题是带有指导意义的理论问题,是有必要组织力量进一步加以研究和阐明的。中国曾是历史上北传佛教的中心

张秉全:念念即佛的理论根椐

念念即佛的理论根椐一切众生,皆具本觉理性。此之本觉理性,原是常寂常照,寂照圆融。聚穷横遍,不变不迁的。约寂而常照义,即无量光。约照而常寂义,即无量寿。蕅益大师说,当知这句光寿无量的阿弥陀佛名号,皆本众

方伦居士:中级佛学教本 第六课 十八界

第六课 十八界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法 (1) 之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名为十八界。六根又名内六处,处是出生之义,谓出生六识之处,指六根缘六尘,

净土经论:南怀谨:念佛的理论与方法

现在,贡献大家念佛的法门,也就是习惯所称的净土法门。我们一千多年来,所流传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到了近代几百年来,大多都是采用持名念佛的途径,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持名念佛。阿弥陀佛是佛的名号。南无是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传喜法师:虫洞理论看佛教时空观

虫洞理论看佛教时空观传喜法师观《时间旅行》开示 ( 11.02.06)时空是可以改变的时间是不是固定的?(众答:不是)。当速度改变的时候,时间有没有改变?(众答:改变)。当你周围环境不同的时候,时间有

第七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本事品第一之七眼若是见。何故世尊。说以为门。不言能见。如契经说。梵志当知。以眼为门。唯为见色。理不应说见即是门。但可说言。依门得见。非此契经定能证彼眼识是见。不说眼识以眼为门

第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差别品第二之十一辩因缘已。等无间缘。何法为性。非后已生心心所法。谓除阿罗汉最后心心所。诸余已生心心所法。一切皆是等无间缘。为简未来无为法故。说已生言。为简诸色不相应故。说心

第四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四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本事品第一之四如是已说余蕴处界皆在此中。蕴处界摄今当显示。蕴处界三。有见等门义类差别。界中具显根境识故。诸门义类易可了知。故今且约十八界辩。由斯蕴处义类已成。于前所说十八界中

第五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本事品第一之五又上座言。火界或少。或不增强。即名为冷。所以者何。于彼无日。或去日远。便有冷故。又如极大炎热起时。无别少分所造触起。同许唯有火大增多。热减少时亦应如是。无别少分

第三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本事品第一之三已说四蕴自性处界。第五识蕴自性处界。今当显示。颂曰。识谓各了别此即名意处及七界应知六识转为意论曰。识谓了别者。是唯总取境界相义。各各总取彼彼境相。名各了别。谓彼

第六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本事品第一之六如是已说得成就等。十八界中。几内几外。颂曰。内十二眼等色等六为外论曰。六根六识十二名内。外谓所余色等六境。我依名内。外谓此余。我体既无。内外何有。非无净戒有净戒

第十四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四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差别品第二之六又彼经主。于此生疑。尔时此法。为名安住。为名衰异。为名坏灭。今当为决。已生位中。住异灭三。起用各别。令所相法。于一时中。所望不同。具有三义。如斯通释。何理相违

第二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本事品第一之二于色蕴中已说根境唯余无表此今当说。颂曰。乱心无心等随流净不净大种所造性由此说无表论曰。乱心无心等者。等言谓通两处。即不乱心及有心位。不善无记名乱心。余心名不乱。

第八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八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本事品第一之八已说三根取非至境。余三鼻等。与上相违。谓鼻舌身。唯取至境。如何知鼻唯取至香。有说。断息时则不嗅香故。此因于义未足证成。设有息时能嗅香气。何能证鼻唯取至香。以诸极

第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差别品第二之一如是因界已列诸根今于此中应更思择。世尊何故别说根名。在内界全及法一分。依增上义。别说为根。彼彼事中得增上故。此增上义。界义显成。界谓伊地。或谓忍地。最胜自在。是

第十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差别品第二之二因分别界。已广辩根诸行俱生。今应思择。何缘思择诸行俱生。为遣邪宗显正理故。谓或有执。诸行无因自然而起。或复有执。由一因故诸行得生。或复有执。由自性等。不平等因。

第十一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一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差别品第二之三作意别有。亦如经说。心由作意引发故生。故此定应是大地法。然上座言。无别一法名为作意。由此别相理不成故。谓于所缘。能作动意。名作意相。若于所缘。唯作动意。诸余心

第一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本事品第一之一诸一切种诸冥灭拔众生出生死埿敬礼如是如理师对法藏论我当说论曰。诸欲造论。必有宗承。于所奉尊。理先归敬。所以经主观诸世间。皆为邪师异论所惑。自师永离一切诸冥。立教

第十三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差别品第二之五今应思择。灭尽定中。总灭一切心心所法。何缘唯说灭受想定。厌逆彼二生此定故。谓想与受。能为见爱杂染所依。故偏厌逆如是二法。多诸过患。如五蕴中已广分别。故偏厌逆入

第三十一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十一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缘起品第三之十一如是已辩有情世间。器世间今当辩。颂曰。安立器世间风轮最居下其量广无数厚十六洛叉次上水轮深十一亿二万下八洛叉水余凝结成金此水金轮广径十二洛叉三千四百半周围此

第十二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二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差别品第二之四无色法中。已辩心心所。今次当辩心不相应行。颂曰。心不相应行得非得同分无想二定命相名身等类论曰。等者等取句身文身及和合性。类者显余所计度法。即前种类。谓有计度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