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 云
举世之人大概都喜欢大,大文豪经典传世;大丈夫气概冲天;大英雄武功盖世;大学者博学多才。做人想做大人物,平头大脸;做事想做大事业,鸿图大展,乃至很多人希望自己是个大智慧者、大慈悲者、大能力者、大功德者。可是,什么才算是真正的大呢?
大智若愚
拥有大智慧的人,深藏不露,表面上看起来平庸,其实他不露锋芒,故不会遭人忌妒。一旦面临判断或抉择,敏锐行事、精准无比、面面俱到。高贵者,他重视道德人格,不需等待别人加诸头衔,才算尊贵; 仁者,他不需刻意标榜自己,只要务实求全,他人自然尊重。真正大智慧者,又岂需矫情表现?
大器晚成
种一年的树木,砍下来只能当柴烧; 三年的树木,只能砍来做板凳; 十年以上的树木才能做栋梁。强摘的果实,青涩酸苦,不能入口;赶工的活儿,未经琢磨,粗糙不美;腌渍的食物,需假以时日浸泡,才有可口的风味; 丰厚的学识,也要靠时间与经历的酝酿始得养成。
所谓:大器晚成,大方无隅; 因此,在能力尚未具足之前,要懂得韬光养晦。
大富若贫
真正富有的人,虽富贵而不骄纵,虽自信而不狂妄。他们平和严谨、崇勤尚俭、朴素清贫淡泊的生活态度,让他们更坚定意志创造事业,这些善性循环,像滚雪球般,富者愈富,尊者更贵。所以,富而能俭,其富必久,富而不俭,其富难常。这是大富若贫的智慧。
大事小声
一位有才干的军师,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他宁静心志,幕后谋略,不必亲自到前线摇旗呐喊,才能赢得胜利。会做事的人,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他注重冷静分析、精确判断、勤快实践,不必大声喧嚷。过度宣传,大肆喧嚷,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落得雷声大雨点小的后果。
所以炮声隆隆的大响,吓坏了新兵,而老将无惧,声嘶怒吼,能逞威于部下,实在无恐于他人。
老子说,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佛教也说:大慈同体,大悲平等;千万不可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这就不好了。这四点大的真义,让大家参考。
 摘自《人间佛教》
 
End
◎ 星 云举世之人大概都喜欢大,大文豪经典传世;大丈夫气概冲天;大英雄武功盖世;大学者博学多才。做人想做大人物,平头大脸;做事想做大事业,鸿图大展,乃至很多人希望自己是个大智慧者、大慈悲者、大能力者、
 
◎ 虚 云古人说: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人到年老时,百般痛苦,耳不聪,眼不明,四肢无力,吃不得,睡不得,行不得,这种苦楚,年轻人是不晓得的。我们年轻时和你们一样,看见老来呆,总不愿意,说话他
 
每一个人都要步入老年生活,养五个六个七个八个孩子的时代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即便是独生子女,给自己带来的事情也不见得轻松,社会资源的不均等也形成了生活中的一些障碍。即将退休或者是已经退休的人,必须好好改
 
宽见法师答:四智是什么?怎样才算是真正都摄六根,净念相继?※※1:念头一起,转成阿弥陀佛,就是转八识成四智。这个【四智】是什么?2:怎样才算是真正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在逆境中不起烦恼,是否是:都摄六
 
这个问题症结在于所信不正确,因为他不了解《阿弥陀经》的意义。我们要信︰平生只要念佛,不必担忧临终,临终自有佛来迎接,不是我们临终念佛而佛来迎接,是平生念佛佛来迎接,因为我们平生念佛,临终的时候有可能是
 
1. “证”德,指三学修证:戒清净成就,定成就,观慧成就。2.“教”德:深入经藏,成就多闻,能开示导引学众,进修大乘正道。3.“达实性”:实性是正法的别名,这或者由现证慧通达,或是从闻思教理得通达。4
 
我们都知道佛教的经典是非常多的,可以用浩瀚无涯来形容,而且佛教的教理是非常博大精深的,我们学习的时候可能因为每个人的根基不同,所以我们对同一部经典的理解也会不同,那么我们怎样才是学懂一步经典?要想真正
 
关于禅修,有条件找个安静的地方静坐当然好,不过并不是只有两腿盘上静坐才叫禅修。禅是静虑的意思,能够正确地审查思虑生活中出现的任何善与不善等境界,不被这些生活琐事困扰而心念默照寂静,就是禅修了。为此,念
 
简单来说:佛教就是彻底觉悟的人生观,是彻底觉悟,而不是迷迷糊糊。我每次演讲时,都再三地强调,学佛第一个重点就是:正知、正见、正信。举个例子来说,有些学佛的人,来拜佛时,拿了几个苹果、香蕉来拜拜,就要求
 
广西马山灵阳寺2010年农历二月念佛七法会(初五上午) 有信心交命才算做得主人为自己做主,首先要为生命做主,也是等于先完善生命。有了生命的健康和智慧才能拥有一切。在家庭也需要人的健康和智慧。人健康没有
 
南无阿弥陀佛!顶礼法师!请问师父:如何才算具足信心?信心是否有他力信心与自力信心之分?如何理解有信必定有行,有行未必有信这句话啊?智随法师答:所谓具足信心以善导大师机法二种深信为本,简言之,即深信念佛
 
问:请问禅师,对于持守一日的八戒,怎样才算是正确的时间?有些人从晚上七点持到隔天晚上七点,在这之前与之后都吃晚餐,看起来就像是只持七戒而已。于非时,什么食物可吃及不可吃?麦片、牛奶、美禄、好力克、黄豆
 
问:如果自己感到自己的贪爱、瞋恚与痴迷都消灭了,那他是否可以宣称自己是阿罗汉?或者如何自行验证?帕奥禅师答:我们必须了解烦恼有三个层次,即:潜伏性的烦恼:潜藏在名色相续流当中,没有在心中显现出来的烦恼
 
人人动辄谈开悟,所谓的开悟,究竟如何?标准是什么?最平实的说法,是永明寿禅师在宗镜录中提到的,包括了禅宗的见地、修证、行愿。宋朝有两部大著作,一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一是永明寿禅师的宗镜录。两者差不多同
 
问:正在念佛的时候,怎样才算得上是信愿恳切?李炳南答:相信三界都是火坑,唯有念佛一条路才能走向极乐,可以脱离危险。在念佛这个时候,就是生死关头,要把七情六欲一刀斩断,才能奔向极乐,稍一迟疑,就会落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