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什么是戒律?什么是五戒?
2025-02-28 06:44

戒、定、慧三学是佛门修学的基础,戒律是修定修慧的基础,五戒则是佛门所有一切戒律的基础。在说五戒之前,我们先说说什么戒律。

古语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凡是一个有组织有理想的团体,都必然会有自己的一套规章制度,这个组织是否健全,就要看看它的规章制度是不是完善。家有家规,校有校规,国有国法,政党有党章,军队有军纪,国际组织则有国际公约。定这些规矩都是为组织内成员的权利义务和完成共同的理想而服务的。佛教也不例外,为了自度度他,也有它自己相应的戒律。

但是世界上任何规章制度,都不是长久不变的,也都不是永远存在的,只有宗教徒的戒律是不变的。一个宗教是否能长盛不衰,越传越广,也要看它的戒律内容。人类世界在有史以来,产生过无数的宗教,但到目前为止,能被全世界所公认的宗教,却屈指可数。因为戒律不但是为防止信徒的腐化,还要能够带给人类乃至一切众生幸福的生活,否则的话,就会逐渐被淘汰。

虽然各个宗教都有自己的戒律,可还没有哪一个其他宗教,能有佛教如此完善的戒律,但也不能否定他们戒律的作用。

戒律是梵文意译,戒在梵文里叫尸罗;律叫毗奈耶。戒是警觉的意思,是一种道德标准的限制;律是规范、模式、榜样、标准的意思。戒是指有所不为,律是指有所当为;戒是说这样的事不能做,律是说应该按照这样去做;戒是个人的持守,律则是团体的规章制度。

凡是任何有益于人类的高级宗教,它的戒律都不会违背人类的道德标准。虽然佛教的戒律,层层发挥,超出一切宗教之外,但和其他几大宗教的戒律,也相差不远。

佛教的五戒,是一切佛教戒律的基础,五戒也没有什么特别稀奇之处。在古代的印度,各个宗教都有五戒,并且内容大体相同,即便是基督教十戒,它的后五戒也是如此。

佛教五戒分别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基督教的后五戒:勿杀、勿盗、勿淫、勿妄证、勿贪他人之所有。

佛教五戒和其他宗教戒律不同一点就是不饮酒,因为佛教着重开发智慧,饮酒就会让人昏迷,头脑不清醒,甚至因此而犯了前四戒,所以不许饮酒,属于遮戒。

佛戒和其他宗教戒律不同,佛陀从来不勉强任何人,佛陀制定的戒律也是根据众生的意志而来,受戒也不是为佛陀而守,而是为了个人的意志而守。佛陀就像老师一样,告诉我们这些事不该去做,做了就会有什么不良后果,至于做不做,那就是个人自己的事了。就好像交通法规一样,从小老师就告诉我们不要闯红灯,闯红灯危险,还会罚款,但至于你生活上到底闯不闯红灯,这就是你自己的事了,跟别人没有关系。

End

遵守戒律即是修行

遵守戒律即是修行◎ 吕观真我们作为现代人,应该坚持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即使是在宗教领域,追求心灵的解脱也不应例外。因此,在具体的事件上决定应作与不应作,文明理陛的修行人应该自己抉择。具体范围包括交

在家居士应知的50条戒律,真诚恭敬心持戒是关键

无戒不能修佛,修佛不能不持戒。世俗万事皆然,无戒无律,则无纪无纲,万事不偿,故凡佛子千万不可废戒不学,或认为束缚执着之事,则定堕三恶道而不得度,慎哉!第一条:寺庙内的一针一线,不得取用若受师父馈赠物品

一定要知道!在家学佛我们应受持哪些戒律

作为居士来说,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还有八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戒律。关于五戒、八戒的内容,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的五戒十善和八关斋戒这两部分讲得比较清楚,可以作为参考。如果我们在受持五戒、

智敏上师:说戒律过时是没有见道的表现

道生律仪即无漏戒,是无漏法得到之后,同时生起的道共戒。见了道得了无漏法之后,他对三宝的信心不会被破坏了,对戒的信心也不会被破坏了,法尔,能够有些坏事不做。凡夫在没有见道之前,总是感到戒麻烦,束缚人的,

你一定要知道,绝对不可犯的20条戒律!

戒律一: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将困于人生最大的陷阱人人都有一个自我--我的身体,我的思想感情,我的财产、名誉、地位等等。但是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就应该多替他人着想,因为没有他人,也就没有自己。后其身而身先

为什么说正法时期戒律成就

正法时期,利根者众。持戒即是修福,福似舟,到彼岸后方弃舟而行。持戒即修福。彼时人的杂念少,无明遮蔽亦少,只要守戒修福就可得成就。像法时期,因业力的纠葛,无明深重,而真正之法仪不行。“不可说,一说便是错

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出自哪本经书

比较公认的出处是:【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这是藕益智旭所作的《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再向上追溯,大概能追溯到隋唐时期道绰禅师的《安乐集》。《安乐集》中提到:【是故《大集月藏經》

黄国达:戒律——平凡中的不平凡

许多人学佛修行很容易惑于玄奇、追求感应; 然而,真实的法常常是在平实中显现其珍贵,浅显的法其实有时很实用,艰深玄妙的法反而容易走冤枉路!佛陀时代原始佛教注重实践,没有哲学化的倾向,修行证果者很多;而后

果证法师:戒律和四依法

在这个世界修行的路上,我们共同唯一的老师,是释迦牟尼佛,他才是我们的根本老师,也是圆满究竟的老师。佛在涅槃前,交代我们要以戒为师,因为戒律唯有佛陀才可以制定,以戒为师就是以佛为师。所以在没有佛住世时,

佛教十大戒律

佛教的十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不歌舞及旁听、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第一戒,不杀生。简说:不杀害一切有情生命。第二戒,不偷盗。简说:未经物主允许不取为己

在家需要受持哪些戒律

1、不杀生戒:如果知道是有生命的众生,而起了杀害对方之心,并且具体实施了这种行为,造成了对方死亡的结果,就叫杀生。如果不做此事,叫不杀生戒;2、不偷盗戒:知道不是自己的物品,而起了偷盗之心,并且把物品

什么是戒律?什么是五戒?

戒、定、慧三学是佛门修学的基础,戒律是修定修慧的基础,五戒则是佛门所有一切戒律的基础。在说五戒之前,我们先说说什么戒律。古语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凡是一个有组织有理想的团体,都必然会有自己

佛家戒律有哪些?

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十善:不杀生、不偷窃、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拍马、不贪婪、不恼怒、不背离佛法。最基础的佛教戒律称为“五戒与十善”,其核心内容是“一

佛教戒律有哪些

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间一切道德行为的总归。受戒犹如学生遵守校规,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规、法律是来自外在的约束,属于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佛教的戒律分为:

佛教戒律的要义及分类

僧团的健全,须赖规矩秩序的建立,戒律是维系佛教于不坠的纲常。《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如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佛陀临涅槃时嘱咐

佛教戒律中有哪14种人不允许出家?

1.七岁以下儿童七岁以下的儿童年纪尚小,对于出家人的生活,很难适应。故而戒律之中,明确规定七岁以下的儿童,不许出家。2.七十以上老人与七岁的儿童相比,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也是难以适应出家人的生活。儿童是年

戒律的意义,特性与核心

戒为禁止律为必须,犹如沟渠引领修行。但是皈依视为前提,没有上师戒律无存。源于内心祈请戒律,虽未获受已然得本。修行次第境界各异,戒律繁多分门别类。先修表面映射内心,直至心戒关照内外。自净其意不见他非,上

在家居士需要受持的戒律

作为居士来说,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还有八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戒律。关于五戒、八戒的内容,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的“五戒十善”和“八关斋戒”这两部分讲得比较清楚,可以作为参考。如果我们在受

佛教徒都守什么戒律?

佛教僧团,最初成立时并没有制定僧团的戒律。后来随着问题不断的发生,佛教为了有效地对僧团进行管理,逐渐开始随机制定戒律。佛教的戒律主要是分为五戒、十戒、具足戒三个等级要求,其中遵守的纪律等级也各不相同。

如何正确认识佛教的戒律?

戒律也称为戒学。戒律分为两部分,一般佛教僧人和佛教徒都知道相戒学,就是佛教的五戒、十戒、菩萨戒、一切戒等等戒条,这些戒条就是相戒学。在佛教还有更高的戒律是无戒而戒的戒律,是性戒学,大部分佛教徒都知道相

​持戒波罗蜜:什么是戒律的殊胜

持戒能让我们种下解脱的因缘,对于我们长远的生命来说非常可贵。持戒波罗蜜的第二部分是“持戒的殊胜”,持守戒律对修行独特的帮助。“殊胜”这个词汇在佛教中经常运用,“殊”就是特殊,“胜”就是好处。佛经中经常

温金玉:戒律与社会的和谐互动是正法久住

戒律与社会的和谐互动是正法久住温金玉佛陀创教,构筑了一种与世俗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出世舍家,游方乞食,苦行制欲,以求解脱。这一信仰形态迅速传播开来,与印度传统主流思潮相抗衡,成为印度人另一种精神生活选

温金玉:戒律的传播与本土化

戒律的传播与本土化[1]从唐道宣与义净的弘律说起中国佛教史上评《四分》创宗者道宣在律学上的主要成就,即在于他对于《四分律》的开宗弘化,以及他生平力学、综揽诸部、会通大小以成一家之言的创见。道宣有一融合

温金玉:见月戒律思想研究

见月戒律思想研究温金玉内容提要:见月是明末清初着名律学高僧,被尊为律宗千华派二祖。他依三昧寂光律师受具戒后,辅佐弘律,出力良多。后继主宝华山隆昌寺法席,革除流弊,弘扬正法,行事仪轨,皆本律制。锐意开创

杨曾文:佛教戒律与道德

五戒虽是为佛教在家信徒制定的,但实际也包含在出家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中,也包含在大乘戒的十重戒之中。因此可以说五戒是一切佛教信徒的戒条,也是他们用以指导自己行为的道德规范。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学

禅宗文化:“农禅”与“戒律”的冲突

农禅与戒律的冲突农禅要在中国推行,首先面临与佛教戒律相冲突的问题。在印度戒律里规定僧人应以乞食为生,不得垦土掘地,以免杀死地下的生命,也为了避免滋生烦恼,干扰修行。不但掘地耕种被禁止,连挖地、种树、种

禅宗文化:农禅与戒律

摘要:农禅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禅宗修禅方式和生存方式,它的产生是基于禅宗在禅学思想、禅修方式和生存方式的变革,同时又是中国僧人顺应中国人文风情而作出的一次积极应对。但农禅在其形制上与印度佛教戒律相冲突,为

佛理禅机:华平法师:讲戒律守戒律是守住佛法的根本

讲戒律守戒律是守住佛法的根本,佛法的弘扬它真的不是全然依靠物质。它靠的是道德感应人间道德,使得守住佛法的根本。用实际修佛法实际守戒律来感应众生,实际的修行守戒律其实真的不是那么关乎于物质。哪怕是重的不

方伦居士:初级佛学教本 第二十二课 七众与戒律

第二十二课 七众与戒律佛门行者,不出七众,所谓七众者:即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式叉摩那,四、沙弥,五、沙弥尼,六、优婆塞,七、优婆夷。比丘为出家男子受具足戒 (1) 者之称。含有三义:一、乞士义、

赵朴初答:两派的矛盾是否仅是戒律问题?

赵朴初答:最初主要是戒律问题上的争论,但是两派为学的精神不同是其主导原因。上座部严格持守戒律,致力于修习禅定,注重自己内心的修持。大众部则广学多闻,致力于弘传教法,注重接引群众。这两种不同的精神,不仅

赵朴初答:戒律都有哪些内容?

赵朴初答:简单的说:戒律有声闻戒、有菩萨戒,这里所讲的律宗,是依声闻律部中的《四分律》,由终南山道宣律师一系所立的律宗。就戒条戒相说,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共持的戒;十戒、具

紫云居士:戒律浅说

前言凡是佛教的道场必须有戒律,尤其娑婆世界佛教的道场,更应遵守本师的戒律,使道场道业住世长久。任何有情众生,或修行大师们仍切记此要点,不然因果自负、果报自受,纵使百千万年因果业仍是存在,在等待机缘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