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四弘誓愿?
2025-02-03 08:39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四弘誓愿实在讲就是以这一愿为主体,一切都是为了度众生。诸佛如来出现于世,究竟是为什么呢?就是为了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为什么众生有苦有乐?佛告诉我们,苦是从迷中来的,众生看不清事实真相,迷惑了,所以才会有苦。佛菩萨大彻大悟,回归自性了,所以他们是真正离苦得乐,他们是真正的乐。
为什么佛要度众生?因为佛知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都是一个自性,是一个共同体,只是众生暂时迷了,他的佛性被妄想分别障碍住了,但只要一念觉悟,他那个自性也会恢复,就会离苦得乐。
为什么又说佛不度无缘众生呢?并不是没有缘,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怎么会没有缘?只不过是他的缘还没有成熟,,佛来了也没什么用处。不是佛真的不想度他,是他自己不愿意接受,他不相信佛,甚至毁谤。佛很慈悲,不会给他这个机会,以免让他造下恶业。所以说众生无边誓愿度,也要看机会,看缘分,早晚都得度。
二,烦恼无边誓愿断。光有度众生的愿望还不够,度人先度己,打铁还要自身硬,总得先把自己度了,才有能力和智慧再去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这一愿就是自求断尽无量无边的烦恼,哪些烦恼呢?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我们要下决心远离这些烦恼,断绝这些烦恼。
但这些烦恼不是说断就能断的,我们很难抵制外界环境的影响,很难不被名闻利养诱惑,很难消除掉我们身上的贪嗔痴慢疑习气。那怎么办呢?就要依照佛陀的教导,按照佛陀制定的戒律,从最基础的净业三福做起,这是最基本的修行原则。净业三福第一条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孝亲尊师是佛法的基础,也是世出世间法的基础。十善业,五戒十善,是佛门的根本大戒,就算不学佛的人,也应该修,因为这是自性本具的性德,是做人的根本。
所以要想完成这一誓愿,就要遵守佛所制定的戒律,要老实真干。根本的戒律就是五戒,杀、盗、淫、妄、酒,无论在家出家都要遵守,这是根本戒。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意思并不是让你这个法门学一点,那个法门学一点,这样的话哪个法门你也学不好。那无量的法门又怎么学呢?就是佛教常讲的悟后起修,开悟之后,六根再接触六尘境界,就什么都知道了,你再学无量法门,你才真正能学会,真学明白。那怎么才能开悟呢?佛门的方法就是戒、定、慧三学,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所以佛教常讲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是为了让你得定,等定到定的程度后,就会豁然大悟。人的根性不相同,有的根性好,有的根性差,像六祖惠能大师,那是上上根性,听几句《金刚经》就开悟了,我们根性不行,就得一点点慢慢来,等不再执着、不再分别了,也就证得初信位的菩萨了。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学佛的终极目标,学佛就是为了成佛,不是为了成菩萨,成阿罗汉,一定要达到成佛的目标,这才叫大愿。那这个佛道是怎么成的呢?前面三个誓愿圆满了,有信,有愿,有行,这就是圆成佛道了。那圆成佛道之后呢?还是利益众生,救度一切众生,又回到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去了,这个时候就真有智慧和能力帮助众生了。
简单来说,这个四弘誓愿,就是菩萨发愿——断烦恼——学习——成道——度众生的一个过程。这就好比我们上学,小时候我们发愿长大后为人民服务,然后就得上学,先守好学校的规矩,然后好好学习,最后学成毕业,这就可以参加工作为人民服务了。菩萨也是一样,第一个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先发这个度众生的愿望,才有后来三个愿望。所以说,度众生的愿望是因,圆满佛道是果。
End
发大誓愿 第六卷黄念祖老居士本品是法藏菩萨遵从世自在王的训示,在大会中宣说自己所发的大愿。法藏菩萨成就阿弥陀佛,世人称为大愿王。一切佛没有一个不是大愿的,没有大愿怎么能谈是佛呢。但唯独弥陀称为大愿之王
◎ 净 宗 在因地发誓愿,然后到果上成正觉、度众生,因愿和果地的正觉、度众生是什么样的一层关系呢?当知,成佛之后度众生的方法、效果完全取决于成佛之前所发的誓愿,和誓愿完全吻合,没有差别。法藏菩萨因地发
在药师经中,南无十二药叉大将听完本师佛的开示,明白了药师佛十二大愿之慈悲微妙,再逢「救脱菩萨」向「阿难」解说九种横死的因缘之后,十二药叉大将即时同声面佛起誓:『我等今者蒙佛威力,得闻世尊名号不复更有恶
一只乌龟的成佛誓愿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释迦牟尼佛舍卫城传法时,有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得到了罗汉果,天界的八万天子得到了圣果。众比丘禁不住赞欢:善哉!善哉!世尊以殊胜妙法,满足了五比丘及八万天子之
佛道无上誓愿成纪念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出家日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是梵文的音译,义译为汉语,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而佛是佛陀的简称,也是梵文的音译,义译为汉语就是觉,这种觉,有别于世间的所谓
何为四弘誓愿呢?一、众生无边誓愿度,菩提心以大悲为体,所以先说度生。二、烦恼无尽誓愿断,愿一切众生,皆能断无尽之烦恼。三、法门无量誓愿学,愿一切众生,皆能学无量之法门。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愿一切众生,
四弘誓愿的出处《道行般若经》《道行般若经》卷八〈贡高品〉云(大正8·465c)︰‘诸未度者悉当度之,诸未脱者悉当脱之,诸恐怖者悉当安之,诸未般泥洹者悉皆当令般泥洹。’《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云(大正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四弘誓愿实在讲就是以这一愿为主体,一切都是为了度众生。诸佛如来出现于世,究竟是为什么呢?就是为了帮助众生离苦得乐。为什么众生有苦有乐?佛告诉我们,苦是从迷中来的,众生看不清事实真
《劝发菩提心文》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参禅学道,应该以发心立愿为下手的工夫。在世间上,读书求学,做人处事,也都要立定自己的志愿、目标;参禅学道
“四弘誓愿”指的是一切菩萨于因位时所应发起的四种誓愿。具体解释如下:1、第一句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虽然众生的数量无量无边,多到无法计算,但是我发誓全部都要度脱他们离苦得乐,出离生死的苦海;2、第二句是烦
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无边无际,充斥六道,因而我们要“誓愿度”,讲的就是度化众生,而不是要别人来度我们,这可不要弄错了方向。很多人都在祈求佛和菩萨给予他实惠,但我们真正该做的就是度化周边人、世人、众生。我
【四弘誓愿】 一未度者令度 二未解者令解 三未安者令安 四未涅盘者令得涅槃次十二因缘。而辩四弘誓愿者。上二卷所出法门。或是凡夫共法。或与二乘同有。并未明菩萨诸佛不共之道。故今此一卷。略出二十科法门。皆
四弘誓愿排的顺序,我们要会看。学佛第一个发菩提心,不发心,佛法跟你没有缘,一定要发心,特别是大乘。净宗是大乘。菩提心是什么心?救度一切众生的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菩提心。发了之后怎么渡?先度自己,然
详细解释一一未度者令度 此弘誓缘苦谛而起故缨络经云。未度苦谛。令度苦谛。今明苦者即是生死也。生死有二种。一分段生死。谓六道众生。所禀阴入界身。果报既粗。有形质分段之成坏也。二变易生死。谓罗汉辟支。及大
四弘誓愿是:1、众生无边誓愿度;2、烦恼无尽誓愿断;3、法门无量誓愿学;4、佛道无上誓愿成。第一条是教我们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第二条是教我们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而烦恼有见思烦恼、尘沙烦恼
『归命满月界,净妙琉璃尊,法药救人天,因中十二愿,慈悲弘誓广,愿度诸含生,我今申赞扬,志心头面礼。』法药师救人天的大愿王,梵名(Bhausajya-Guru-Vaidurya-Tathagata)译作
第十五课 四摄法 四无量心 四弘誓愿菩萨济度众生,必须先行四摄法,使其对我发生情感,倾向于我,然后乃能顺从吾言,修行佛道。所谓四摄法者,一者布施摄,谓以财施或法施,摄引众生也。二者爱语摄,谓以善言慰喻
(九) 发大誓愿时法藏比丘,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①清净之行。如是修已,诣彼佛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②,白佛言:世尊!我已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这是法藏向佛作修行的报告)在法藏比丘用了五
我作佛时,国中无量色树,高或百千由旬。道场树高,四百万里。诸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无量色树愿。四十一、树现佛刹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