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受比丘戒需要哪些条件
2025-04-06 08:16

戒有大、小乘之别,大乘戒以梵网经所说之十重禁、四十八轻戒为始,及菩萨璎珞本业经、瑜伽师地论等所列之三聚净专戒;小乘则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相。于印度有五部之分,传入中国、日本后,即有大小乘之异论,乃至各宗亦常有不同之作法。

无论出家、在家,奉持佛陀教法者,必须誓愿遵守戒律,且应依循一定之仪式。由传授戒法之一方而言,称为授戒;接受戒法而能受持者称为胜士,以戒律繁多及严格之故。佛教教团有七众之别,又称受戒七众,即优婆塞、优婆夷、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

End

一个不平凡的比丘尼大德

◎ 卢秀清本空法师是浙江省慈溪县庄桥马径村人,俗姓张名汝钊,法名圣慧,出生于一个十足封建的旧礼教家庭中,祖上四代信佛。她家虽处乡间,却也是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位秀才,她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当她还只周

禅修的第一个条件

◎ 明 一我们一讲到禅修,就会想到在禅堂里面两腿一盘,监香师父扛着香板走来走去。各自闭目用功,或者数自己的呼吸、或者看话头、或者参话头、或者持咒、或者观想、或者念佛等等。所见都是有人卯足劲头、有人攥紧

清居比丘

◎ 真 慈清居比丘,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在法华庵莲清老和尚处剃度,后来常住在大仪镇东头觅心庵(俗呼陀子庵)。因为没有香火,靠卖些药材、木梳等为生。1938年冬天,一日晚间在打坐念佛,见有二个童子前来对

成就大器要有四个条件

◎ 大 德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成功,学业、事业、养儿育女皆能有成。而常言道大器晚成,许多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就是一棵树也得经过几十年的风吹雨打方能长大。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经不起时间的磨炼,经不

何为比丘的份内事

◎ 广 化《佛祖统记》云:毗沙门天王太子哪吒,复告师曰:时当像末,不修禅诵,但起伽蓝,恐非比丘之正业。(卷二八)哪吒太子是佛门大护法,他的父亲就是毗沙门天王,也是佛教的大护法,尤其在密宗封他是财神护法

修行的四个先决条件

修行的四个先决条件◎ 虚 云 办道(修行)四个先决条件,载于《参禅要旨》一文中,是虚云大师晚年在云居山的开示,一片婆心为修行人指点迷津,以免走错路。真是航海的指南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依教奉行。办道(

禅修的先决条件

◎ 明 一 参禅首先要有信心,信有生死这件事可了,信有这么一法可行,信佛佛祖祖已了,我们按照他们所走的路提禅修就能达到目的。这样方才有些样子,才有禅可参,才有生死可了。所以,元贤祖师说:信得及,放得下

破戒比丘依然是宝

慧律法师出家僧人是三宝之一,堪称是宝。既然是宝,他即使不完整,但他仍然是宝。譬如珠宝玉器,即使坏了,你能说它就不是宝了吗?黄金坏了碎了,难道就不是黄金了吗?又如瓦砾,即使再完整的瓦砾,它也称不上是黄金

佛说好医生应具备四个条件

佛说好医生应具备四个条件◎ 了 寂 释迦世尊在向四众弟子宣讲佛法时,为了令众生对所说的深奥教法能够明了,往往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加以说明。在种种比喻方式中,以医生应病与药来比喻释迦世尊针对不同根性众

当法师的必备条件

当法师的必备条件◎ 倓 虚倓虚大师(1875-1963)是中国近现代佛教高僧之一,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法卷传人,是近代将佛陀的精神和思想发扬广大的践行者、革新家、教育家。他戒德庄严,学识渊博,辩才无碍,深

元音老人:如何做到往生的的条件一心不乱?

念佛往生的条件:一心不乱《佛学常见词汇》指心意专一而不散乱。念佛人念到没有了见思惑,叫做事一心不乱;若念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时,叫做理一心不乱。编辑本段《佛光大辞典》1.专注一事,使心不散乱、动摇

助念往生净土要满足什么条件

第一:要有信心、愿力。 但这样的人未必一定是个老修行,哪怕他原先从未闻过佛法,临终前突然得遇善知识相告,而且一闻佛法即有愿心,这样的人也叫有信心、有愿力。这样的人只要能够念佛,哪怕临终只念上一声佛号

求药师琉璃光王佛感应的因缘条件

第一、要重视因果,相信佛陀。感应它不是凭空而得的,种瓜才能得瓜,种豆才能得豆。就像听广播,看电视,要转对了频道,才收得到节目。修行也是一样,相信慈悲,慈悲会在我们生活中有所受用;相信佛陀,依照佛陀的教

优婆离之关心病比丘

有几次优婆离乞食途中,见病比丘卧在粪秽中,不能自起;又看到有一比丘见一病比丘卧于路旁,装著不见,绕道而行,不愿照顾病比丘;还有的病比丘,认为患了病,即可不须持戒,随意行事。优婆离将这些问题向佛提出来,

优波毱多尊者:佛世六群比丘,犹贤于佛灭度后马鸣龙树

佛陀时代有所谓“六群比丘”,就是不听言教、没有威仪、不精进,被同伴们看不起,也不受人敬重的那些比丘。有一句话说“佛世六群比丘,犹贤于佛灭度后马鸣龙树”,这个典故是从哪里来的呢?在佛陀灭度后一百多年,也

得到须陀洹果的条件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是原始佛教的究竟果位,南传佛教完全依从原始佛法教诲。但是佛陀灭度六百年后逐渐出现的大乘(北传)佛教却不以为然,认为阿罗汉远未达到佛教的终极,视阿罗汉为“自了汉”。在大乘

香积佛--佛陀指月启示众比丘何为佛法

傍晚,佛陀像往常一样,在树林中徐徐经行。当他走到那条小河边时,忽然听到了一阵争论声。原来,有几个年轻比丘围坐在沙滩上的一株大树下,热烈讨论着什么。他们太专心了,没有察觉到佛陀的到来,继续争执着:“我还

断五阴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断淫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断杀杀心不除,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断偷偷心不除,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不

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有哪些

首先你一定要信,你若没有信心,那你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没有缘;既要信自己,又要信他;既要信因果;又要信事理。1、信——自己你要信自己一定能生到极乐世界去。你不要看轻自己说:“喔!我造了很多罪业,我无法

法藏比丘如何赞叹世自在王佛的功德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fā)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xíng)作沙门,号(hào)曰法藏(zàng),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qǐ)首佛足,右绕三匝(zā),长(c

三衣--比丘尼五衣

而比丘尼除此三衣外,另加僧祇支(梵samkaksika)及劂修罗(kusula),合称比丘尼五衣。僧祇支,即覆肩衣,穿在三衣里面,里覆左肩与两腋之衣。劂修罗,即下裙,覆于腰部之衣。 关于三衣的制订缘由

比丘、、比丘尼、沙弥和沙弥尼之间有什么区别

比丘,佛教对于受过具足戒且年满20岁的出家人的称呼。比丘是佛教语,翻译成汉语的意思就是和尚。为什么说一定是年满20岁的出家人呢?其实这和当初释迦牟尼的出家经历有关。当时释迦牟尼出“三门”见“老、病、死

沙弥尼和比丘尼是什么意思

未满二十岁出家的女子,受过沙专弥十戒后,称为沙弥尼。比丘百尼度知是指受道过具足戒的女性僧侣。比丘尼【读音】:bǐ qiū ní【释义】:比丘尼是指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僧侣。【记载】:关于比丘尼的戒律,在佛

冯培德:老比丘十里传心记

远在中国大陆的佛教徒,很多常写信寄来加拿大给我,要一一提及他们的故事,殆属不可能,因为公开了他们的姓名,可能会引起他们的不便。在表面上,ZhongGong是宣布准许宗教恢复了,实际上,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是什么意思

比丘意思是乞士,称呼年满20岁的正式出家的男性佛教信徒。比丘要受“具足戒”,即对正式出家的佛教徒规定的较完整的戒律。是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比丘含有三义,即:一、乞士

古代比丘修行有哪十八物

所谓比丘十八物,又称头陀十八物,即是指古代大乘比丘日常生活中所使用常随身携带的十八种物品,又称为道具,一般以十八物为主要代表。这十八种物品通常有:一、杨枝;二、澡豆;三’、三衣;四、瓶;五、钵;六、坐

佛陀请国王为比丘尼建精舍

舍卫城里有位大户人家的女儿,长得非常漂亮,又温柔,像朵莲花,人们因此称呼她莲华色。她的美名远播,很多人向她求婚,其中还包括王子与富翁等,但她却宁可出家为比丘尼。有一天,她点燃灯火,然后观火遍就证得阿罗

即身成佛的条件有哪些

一是“即生”成佛《大日经》曰:“于无量劫勤求,修诸苦行,所不能得,而真言门行道诸菩萨,即于此生而获得之。”(《悉地出现品第六,卷三》)也就是说,是在这一生获得成就,而不是依赖下一世。藏密的无上瑜伽部所

慧光明菩萨--在家学佛的条件

对于刚开始学佛的青年来说,怎么在家学佛,有个什么样的进阶过程和要求?是常常苦恼的问题。为此,本期《学佛问答》将分-七个阶段详细讨论“在家学佛的几个条件”,希望能对大家学佛有所裨益。(一)以身作则。怎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六 比丘尼授记品---劝持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六比丘尼授记品---劝持品龙女以在家资格,显示即身成佛;法华妙旨得此有力之证明,宜乎学者皆思转入一乘矣。然后世不易遭遇法华,端赖法身大士现身提倡。于是药王菩萨以首座当机,

富楼那之布教家的条件

富楼那努力从事弘法利生的事业,他把佛陀对布教工作者应具有十德的训示,奉为座右铭,时时记在心头。佛陀说:布教师应具有十德:1.善知法义德 2.能为宣说德3.处众无畏德 4.辩才无碍德5.方便巧说德 6.

法藏比丘是如何成为阿弥陀佛的

在法藏比丘简介中提到,法藏比丘出生在世自在王佛所,在开始是个国王后来专心研究佛教成为一个出家人,这个名字就是出家之后得到的。西方极乐创始人法藏比丘根据佛教的一些历史书上的记载,曾经有个王国叫做妙喜国,

法藏比丘和释迦牟尼的关系是什么

法藏比丘 是 阿弥陀佛 成佛前一世 出家修行菩萨道时的名字。据佛教传说记载他在成佛前的一世间,是妙喜国的国王---世饶王。在他当国王时非常喜欢听佛讲经说法,他的悟性也很强,佛讲的这些道理他很快就理解了

出家要具备哪些条件

依据如来的正法规与法律,欲受戒出家的人,除了要拥有虔诚恭敬且正确的信念之外,尚须具备以下的条件:1、父母亲或监护人的同意许可,持父母同意的书面材料和身份证、户籍证明(由派出所开)、体检证明,到你认为有

在家修梵行的条件是什么

『楞严经』说,不断「淫欲心」而修道,根本无法超脱六尘境界,转变欲界的生存空间,是与清净梵行的果德不相应的。『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又说明「居家菩萨当净修梵行,心不念习淫欲,何况受欲的道理」。『阿含经』上

参禅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