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与密宗
问: 气脉打通和安住本性有什么关系?
师: 安住本性的人不要去管气脉他自然是通的,因为安住本性的人产生一种非常清净的能量,这个叫性光。这个清净的能量,一直含养着的话,他就逐渐开发。他照到哪里,哪里就会变化,而且不是粗身,他把你身体变作细身, 清净身,他会变化。
在密宗里也讲, 只要你和明体相应, 安住明体比任何气脉能量都要好,,它是虚空的中脉, 它是清净的能量,它流到那里,那里就变得清净了。这个是法界中最清净的法流。如果一个上师他成就了,他以这个明体加持弟子的时候,这个法流流到你那里,你那里就清净,就是无相的暗流,见不到的那种加持力,就是叫恩波,密宗里叫恩波。上师的恩波这是无价之宝,每个人都有,但是很微弱,还要养道,明体成圆光, 成片,才有力量,才能化身体,才能加持别人。
有的人自己没有到这一步,或者说自己只有一点点,初步的体悟到了,一加持就没有了。安住本体,寂然不动, 无相无念的体性,灵知了了的体性,这个不能破坏,第二才是能量。这个能量也不能多提,怕有人执着,禅宗里不提这个的,一提怕有相,有个东西在, 有执着。
问: 气脉打通也能见性?
师: 气脉打通可以化空,但不一定见性。外道也有,在印度他不见性见空,他会化空, 有能出神,但他不见性。打通气脉以后还要上师给你引导, 指点才能见性。西藏传彻却时当下能见到本性。彻却就是直指见性,见性后给你一个口诀,叫你怎么保护, 怎么安住, 怎么自然, 怎么相应, 怎么与虚空相应等等。
禅宗见到本性以后要养道,要扫除习气、打成一片。成片后还要向上一着,和大成就者加持相应,然后开显无量的光明、无量的功德成就报身。这个加持无法传,不是语言, 不是境界, 是道和道的相应,怎么传呢? 光光相照,佛光就在这里。向上一着密宗就修虹光法,净土就是念佛三昧和阿弥陀佛相应,其实都是向上,得到五智、五光成就,即身成佛成就报身,飞身而去。
问: 水晶观是不是虹光法的一种?
师: 是,就是一种方便,很多很多的方便, 很多口诀,还要上师亲自给你指导,一步步修到那里,出现什么景象,出了什么功得,什么智慧,再给你指导指导,他是一步步证过来的,这就是向上。
问: 虹光法和净土宗哪一个方面有相似? 念佛三昧和禅宗的哪个相应?
师: 一样的。禅宗的向上一着末后关,就是说禅宗修到这一步的时候,它和法界的圣人产生了相应,沩山仰山祖师当时, 有罗汉飞过来, 有什么大菩萨过来,都有这种境界,凡人看不到的地方,然后如果你修得非常清净一片中养道,诸佛菩萨都知道,给你一个机缘,无形当中有一个大成就者来了,给你一个加持指点,加持了突然之间开发相应了。或者说阿弥陀佛放光来照他相应,或者弥勒佛来了,都有。你象傅大士实际上是弥勒佛,它里面显示出来的也是诸佛加持放光,这就是光光相照。冈波巴大师讲的十地菩萨,十方佛都给他灌顶使他成就就是这个境界。
问: 冈波巴大师口诀里偈子讲的十三地和华严经里面的十地有什么关系?
师; 十三地就是佛, 十一地过去是佛。加了初地以前的二地。见到法身也是初地, 这个初地和华严经里面和圆教的初地不一样的,他的位子是从法性上建立的,不是从法相上建立的。
法华是圆的, 是法性和法相融会在一起建立的,是圆的建立,但是他前面初信位就见道了,这个见是空性为主,也等于见到法身边上一样的。所以初信就已见到了和禅宗一样的境界;到了八信就是八地,见思都巳破掉;到十信是十地,尘沙都破了。七信之前是三贤位,到十信之后证入初住位,一百个世界示现作佛。 他是性相圆融的。楞伽经是讲法性的,这是见性的这个地方算起的,唯识宗是从法相讲的,讲到初地的时候才算证到法身,才见性的,才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这个起点高了。
问: 大手印有见、定、行、果,大手印行的第三要诀: 显现相与串习相同,解法殊胜最妙要。请解释。
师: 串习就是我们过去在第八识里的留下的念头种子,它一串串的出来,不是你故意起念的叫串习。串习和显相就是觉性的显相和现量一样的,同时在一起的不二的,就是说串习气当中认得法身,认得就是本性,你不要认为它是妄想。如果你这样体悟的话,就非常殊胜的,就是非常妙的一种道的境界,就是真正的行,如果你分开了,认为这是妄想,我要对治它或做功夫觉照它,那你就不殊妙了, 不殊胜了。所有的显现都是我们本性的光明,这个我们都可以体会到了。如果起一念这是妄想,那你就颠倒了,就住在上面了。
End
印度佛教晚期盛行的密乘,受印度教瑜伽学的影响,立足于大乘如来藏思想,重在从法界本具妙有的一面建立瑜伽体系,至无上部瑜伽,从身心不二论出发,对身体及心识的物质基础更为重视,有一套颇不同于显教的身心境缘起
在于佛祖的修炼方式,分的显和密。密宗,在中国佛教中,被列为十大宗派之一,又称为秘密教,或简称密教,其别称为喇嘛教,是从西藏语的习惯而来,因为西藏流行密教的出家僧徒,称为喇嘛,所以便以喇嘛而名教,实以
很多修行佛法的人心中都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密宗和显宗之间有什么不同?佛门中讲解的智慧和含义是有很多的,其中有不同的高僧大德就会分为不同的法门修行,其中就有显宗和密宗。 1.这个差别在于如何达到“身口意”
佛学分为显密两宗禅宗,法华宗,天台宗等等都是属于显宗的一个分支,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
密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由印度传来,可分为两派,一为胎藏界,一为金刚界。唐一行得两宗真传。唐印果长老时,将密宗传于日本空海。日本密宗,分为东密与台密。包含真言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秘密乘、金刚乘
密宗和显宗属于藏传佛教,而禅宗属于汉传佛教。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常常有一语点醒梦中人之势。密宗:智慧与方便合一,修行过程从浅入深,环环相扣,能够即身成佛。其实在根本上来说,
显宗此名为密宗根据自己的教判,将与之相区别的佛教诸派别称为“显宗”,即和密宗“秘密之宗”相分别的“显了之宗”。从密宗教理上说,即是由因向果施设,不重密咒修行的诸宗总称。藏传佛教中的密宗和显宗在一致坚
区别在于如何达到“身口意”与佛相同的途径上。显宗认为只要按照那些公之于世的佛经去做就可以了,所以显宗主张公开宣道弘法,显宗被称为显宗也是因为他们的这个观点。而密宗认为要想达到“身口意”,除了公开的佛
莲华胎藏:(术语)胎藏界之曼陀罗也,胎藏界之大悲门,以莲华为标帜,故曰莲华胎藏,母胎于子含藏保持,如莲华之于莲种,故曰莲华胎藏。见胎藏界条。 《大日经》卷三解释说:“今日约胎藏为喻,行者初发以智心,如
密宗近代东传史的回顾与展望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近年来,密学爱好者虽然对密宗已多少有些认识,但对于密宗唐、东、台、藏四大派系,概念上却还是分不清楚。唐密(中国汉地密宗)始于我国唐代,唐玄宗时,善无
佛教十宗中,禅宗讲顿悟成佛,密宗能即身成就,此两者共相辉映,俱为大乘最上法门。然而今之世,有学禅宗者轻视密法,认为密法不是佛说;又有学密者贬低禅宗,认为禅宗不圆满,如此争论不休。尊崇禅宗的太虚大师尝言
密宗的方法密宗修行的次第总说〈一〉、修行的共同次第1. 思维暇满难得2. 思维死亡无常3. 思维业之因果4. 思维轮回痛苦5. 归依及发菩提心6. 忏悔及除障〈金刚萨埵除障法〉7. 积聚资粮〈献曼达〉
密宗虽有现身成佛之义,而现身成者,究有几人?莫道学密之人,不能现身成佛,即传密宗之活佛,也不是现身成佛之人。近人多好立异,不肯做老实工夫,故有学禅宗、相宗、密宗者。此三法门,均不可思议,然均属自力。密
十字金刚杵是由四个带有莲花座的金刚杵组成,四个金刚杵的杵头从中心点向四大方位散射,象征着绝对的定力。在对须弥山进行宇宙学的描述中,巨大的十字金刚杵承托着物质宇宙或横在其下面。同样,在描述坛城时,巨大的
密宗密宗又称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刚乘、真言乘等。因该宗依理观行,修习三密瑜伽(相应),而获得悉地成就,故得是名。善无畏 至长安 唐一行 受真传善无畏,汉译净师子,中印度摩揭陀国人,他的先代出生刹
持 诵持诵为密宗要道,亟须说明;金刚法界之持诵法,精细微妙,初学遽难契机,暂置勿论。今惟就莲花法界言之。凡曾如法忏悔持菩提心戒,得入坛受胎藏界灌顶,传得本尊印明者,应随力庄严道场,供养本尊圣像,日日依
禅宗明心见性与密宗即身成佛冯达庵大阿阇黎編者按一、 抉择二、 明心见性三、 即身成佛四、 结论编者按:最近有不少读者来信问及禅与密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在中国近代佛教界曾 引起了一场比较大的争论。此处向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呵谬解第三念佛三昧名三昧王,境界甚深卒难究竟。古今师授互有不同,至于天台其说大备,慈恩贤首各引其长,企仰禅宗亦极明显,但后学浅陋莫得指归,尚未升堂,焉能入室?晨语:净土是佛的果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正明心佛观慧第四夫念佛三昧者,实使群生超三界生极乐之径路也。始自鹫岭敷宜,次羡庐山继轨,十方称赞,诸祖传持,自昔至今,有自来矣!晨语:净土法从佛在印度的宣说,直到庐山慧远的继承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道场尊像念佛正观第五夫观慧三昧者,当以斯观慧之旨,观彼极乐依正,使此心纯熟,心境理一,而直生于彼土也。晨语:观极乐依正即是佛的法界,凡心入佛境,并使此心纯熟,心境理一,就能直接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辟断空邪说第六释迦如来一代圣教,一本于善恶果报因缘诸法,为始终不易之正教也。虽有百非超脱之句,岂必离乎因缘法哉!晨语:指出释迦一代圣教的根本,是以善净的缘起来体现自性的功德,破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劝修第九夫净秽同心生佛一理诸法本等,须假劝修。其奈众生迷心作境净秽斯分,对待相成缚脱迥异,缠缚多劫不觉不知,故须劝娑婆苦海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晨语:理明的人不须劝,但迷事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劝持众戒第十一惑者问曰:今闻念佛直指戒杀之说,可谓指体投机事理悉备,实善世利物之训也。敢问:为只此杀业当极戒之,为兼盗淫妄等诸恶悉宜深戒之耶?若当悉戒,何以语之略也?答:噫是何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别明客途所修三昧第十四道场既备,供事已陈,一一无不如仪,岂可随时空过。则当依教运之以观慧,解之以妙境,承此胜心无作行,则生死海必枯,净土必生矣!晨语:道场具备后,应以观慧解于妙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三昧仪式第十五念佛法门严建道场之事,并供养仪式,及预治衣服鞋履,更衣沐浴,门颊出入,方便正修。禅诵忏礼等清净法则,具如慈云尊者忏仪等文,此不再具。晨语:三昧的仪式应学而熟之,方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正行第十三如上所述依正二境乃至精进,虽皆圆妙,悉是求生之方便。未为正行,此下所陈乃是正行之旨。晨语:以前所述皆是求生的方便,以下进入宝王三昧的正行。何谓正行?行者既发此志,必使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勉起精进力第十二精进者,不为世间八风所退,又不为身心异见一切大小病缘而怠其行,故名精进也。晨语:精者不杂,进者不退,一心用功,努力向上也。行人既依劝发,永断杀业,渐具众戒,欲入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扬佛下化之力第十六已上所述种种方便,皆是众生起心进行上求之心,而不知我世尊下化愿力种种方便无所不至,过于众生上求之心百千万倍,不得为喻。晨语:自己已经得证三昧,定慧圆备,深明佛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罗显众义第十八夫念佛三昧者名一行三昧也,盖彼行人既了深旨,能持一心,唯念彼土,唯忆彼佛,知身土无二,了忆念亦一,乃得名为一行也。晨语: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到这里与禅宗完全一体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十大碍行第十七详夫一心平等体性无亏,众生虽缠绵于业识之中,靡不有出尘之志。方欲究道,魔境先彰;一事亏心,万善俱失;成小败广,得者还稀。况乎物欲交倾,死生迁变,递相仿效,易地皆然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正示回向普劝往生第二十二详夫邪见之源,实由于不正师友之教也。虽是夙业所召,岂免于自心见惑哉!惑既不离我心,报必难逃苦趣,况彼一染于识,万化莫回。所以宝王三昧念佛直指由是而作也。
《佛教净土法要》【目次】自序(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第一章 释「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义第二章 净土宗白毫观修法述要一、为甚么要修观二、为甚么要专观白毫三、白毫观的基本修法四、一心三观的法义第三章 古
转轮王感得之宝器,王游行之处,必自前进,而制伏四方者也。有金银铜铁四种,故分金轮王乃至铁轮王之四等。俱舍论十二曰:“此王由旋转应导威伏一切,名转轮王。轮宝转轮王感得之宝器,为古代印度帝王之标帜,亦为佛
第十四章道场圆加行三观齐妙功圆觉必因觉觉而后圆,大道都以加行方臻极,道场者练心之所,悟理者起行之本,心行相应而入妙,返照照妙而观成,体之又体而全体脱落,研之又研而法界大明,一生道业功德始妙。--作者提
禅作为人类心灵最究竟的本质与最完美的智能,它表现的方式极其广泛与丰富:人生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时时在呈露禅的本性。但人们往往迷惑于它的表层而不知如何默契真正禅的里层世界。因此,纵使喜欢或虔求禅宗的人们,
4、有慧无定行学禅的人虽藉强大的慧力打破初关,明心见性,但如果没有定力的护持保养,就会拥持不久,一旦打失,又入迷途,具足慧力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由明师的善巧直指,在机缘凑合时,忽然契会自性,顿断意识流
禅师在室,据中而坐,来客从门而人,见破屋旧檐,不堪风雨,便问道:「近日秋雨连绵,不知有漏无漏?」禅师云:「天上地下一片,连你也浸在其中!」「自离杭城,未测西湖水是浅是深?」禅师举指道:「是浅是深?」客
云山雾路,九折十弯,过来人一身轻快,一路平直,那正是春花烂漫,清风飘香的时节。禅师虚步而行,众弟子无心而随。到了荫郁的参天古树下,禅师指向前山说:「古时五台山下有婆子,凡行脚僧问台山路怎么走,都答以:
三、如何抉择禅法与善巧行持问:对于禅的悟境以及悟道的禅师那种自在洒脱的为人风格,的确令我神往不已,真心希望自己能早悟真性,开启妙用,但是认识归认识,行持是行持,理解所得的观照力量总有限度,且时间一久便
禅门行人以其对禅世界的特殊感受与亲切触动,在那刚刚敞开的灵知闪光当中,开始了人生最真实的追录通向无上觉智的圆满实证与自性光明的无限妙显。于是他透过禅文字,在那略凝识心中,影现了真如实相的另一层面目,虽
海印虚舟,彼岸中流,愿行直航,尺浪重波,一水天际,一性逍遥。有一行人,越出师门,归来无为,不传师法,不宣师旨,无宗无派,离悟离迷,种一片自家田地,画一个无样葫芦,率性天真,更绝缘虑。有禅客来问:「师承
《天台宗简明教程》(宋智明)著第一课 天台宗的特色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大乘八宗之一,因创成者智者大师十年隐修、“自悟佛乘”于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境内)而得名“天台宗”,简称“台宗”。又因本宗的主要教义依
第二课 天台宗的肇始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成立的汉传佛教宗派。据考证,“天台宗”这一名称,是中唐时期台宗九祖湛然大师最早使用的。这一宗派的实际创立者,是陈隋之际的智者大师;而基础的奠定,则启始于北
第四课 天台宗的大成台宗四祖智者大师是继南岳慧思大师之后,圆摄无量法义,大成天台教观,完成一宗体系,对天台法门贡献最大的一位祖师。智者大师(538—597),法号智顗,俗姓陈,诞生于南北朝时期的荆州华
第三课 天台宗的拓展继慧文大师之后,天台宗因南岳慧思大师的自心悟证与广弘妙法而使天台教观有了更进一层的发展。慧思大师(515—577),是后魏南豫州汝阳郡武津(今河南上蔡县)人。《佛祖统记》卷六载大师
第五课 天台宗的中兴天台第五祖章安灌顶大师(561—632),继承智者大师的教观,结集了大师一生的讲述,又建国清寺,敷讲师说,使智者大师的教观得以流传后世。《佛祖统记》上说:“微章安,吾恐智者之道,将
第七课 天台宗的发展宋代以后的天台宗,在教义上没有多大的发展,一般都局限于注释学上。其中也有一些针对他宗或结合净土的论著出现。元代,有杭州下天竺寺的蒙润(1275—1342),作《天台四教仪集注》,影
第九课 诸法实相《三藏法数》卷四说:“盖如来所说诸大乘经,皆以实相理,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若有实相印,则是佛说;若无实相印,则是魔说”。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中也说:“诸佛觉如实之相,乘此
第六课 天台宗的山家山外之诤天台宗在宋代发生的山家山外之诤,是台宗发展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唐代台宗在道邃大师之后,虽有广修大师的继承及弘扬,但不久即遭会昌(唐武宗年号841—846)灭法,使台宗又
第八课 天台宗的经论与著述面对天台法门,首先是浩瀚的经论,学者往往望洋兴叹,以为难穷其源,庶不知经论虽多,悟心则一,故了悟大旨,直趋根本,摄归真源,则透过文字,全体现前。天台宗所依的经论,如湛然大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