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宋智明: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十一讲 证相六妙门的功德妙能
2025-03-17 10:45

第十一讲 证相六妙门的功德妙能

次释第十证相六妙门。前九种六妙门,皆修因之相,义兼果证,说不具足。今当更分别六妙门证相。

修因中具有果相,果德中含有因行。解行相应叫做证。所以说证相乃是为了给行人印证心地起见,如能符合其中某种证相,就能了知自己的位次,不会产生滥称圣位的过失。

六门有四种:一者次第证;二者互证;三者旋转证;四者圆顿证。

六妙门摄一切机,融一切行,所以在证相上也有四种的不同。

云何次第证?如上第一历别对诸禅门,及次第相生六妙门中,已略说次第证相,细寻自知,今不别说。

历别是次第相对应的禅门,相生是依次证入的法门,二者都是次第的。

第二互证,此约第三随便宜,第四对治,第五相摄,第六通观,四种

妙门中论证相。所以者何?此四种妙门修行方便,无定次第,故证亦复回互不定。如行者当数息时,发十六触等诸暗证,隐没无记有垢等法,此禅即是数息证相之体。而今不定,或有行者於数息中,见身毛孔虚疏,彻见三十六物,当知於数息中证於随门。

这第二种证相属於互证,也就是修一法时出现其余法门的证相。从第三妙门至第六妙门的四种法,没有固定的次第,都有互证的可能性。

文中行数息时开发十六触的善根,应该是所证的本相,但是如果见三十六物,就已经属於随门的证相了,所以说是不定的证相。

复有行者於数息中,证空静定,以觉身心寂然,无所缘念。入此定时,虽复浅深有殊,而皆空寂之相,当知於数息中证止门禅定也。

凡是证入空寂之定,不管浅深,都属於止门的禅定相。

复次,行者当数息时,内外死尸不净,腱胀烂坏,及白骨光明等,定心安隐,当知於数息中证观门禅也。这是定心中出现有相的观境,所以属於观门的禅定证相。

复次,行者当数息时,发空无相智慧,三十七品、四谛、十二因缘

等,巧慧方便,思觉心起,破折诸法,反本还源,当知於数息中证还门禅也。

一切照於谛理的智慧,都是为了破执著而归真源,所以属於还门的禅定证相。

复次,行者或于数息之时,身心寂然,不得诸法,妄垢不生,分别不起,心想寂然,明识法相,无所依倚,当知于数息中证净门禅也。修法到了寂灭一切惑、明照一切法、清净无碍时,就是证入净门的禅道之相。此则略说於数息中,互发六门禅相,前后不定,未必悉如今说,余随、止、观、还、净,一一互证诸禅相,亦如是。

修禅法没有固定的形式与证相,全靠有经验的过来人指导,所以不能死执文字相而昧于当下具体的情况,应当不断积累经验,善巧化转,方能愈入愈深。

所以有此互证诸禅者,意有二种:一者修诸禅时互修故,发亦随互,意如前四种修六妙门相。二者宿世业缘善根发,是故互发不定,义如坐禅内方便验善恶根性中广说。

推究互证的原因,无非二种,一是所修法的法缘影响;二是过去世曾修过的禅定业的业缘。一属新熏,一属旧习的开发,所以形成了不定。《渐次止观》中有大量篇幅阐释此意。

第三云何名证旋转六妙门相?此的依第七旋转修故发。所谓证相者,即有二种:一者证旋转解;二者证旋转行。

第三种证相是旋转证,是通过善巧的旋转性的修习,达到心慧开发的悟解与实际相应的行持的二种证相。云何名为证旋转解发相?行者於数息中,巧慧旋转修习故。尔时,或证深禅定,或证浅定,於此等定中,豁然心慧开发,旋转觉识,解真无碍,不由心念,任运旋转觉知法门。

这是解释旋转解的开发的现象。举数息为例,运用善巧的智慧旋转地修习,证得或深或浅的禅定,依定而观,豁然之间心地智慧迸射而出,再以此慧旋转于觉了的识心之中,悟解真性了无疑虑与障碍,它是自然而显,故所以不须藉助心念的思惟作用,即能够任运地旋转觉识的法门。

旋转有二种,一者总相旋转解,二者别相。总相复有二种,一者解真总想,二者解俗总相。别相复有二种,一者解真别相,二者解俗别相。于一总相法中,旋转解一切法,别相亦尔。

总相是对整体把握与悟解,别相是差别入微的透徹。解真即对真谛的悟入,解俗即对俗语谛的明了。真谛有实理与异解的不同,俗谛有实存与变化的差异,所以通过对总别二相的旋转觉了识知而悟解一切性相诸法。

云何名为证旋转行相?行者如所解,心不违言,心口相应,法门现前,心行坚固,任运增长,不由念力,诸善功德自生,诸恶自息。

修行者如能依据自心所证入的悟解,使心念不违背自己的言说,心与口达成相应一致,使法门时时现前,心的行持坚固不退,这样如果任意增长,而不依赖心念的策发之力,那么,一切善净功德自然生长,一切诸染之过自得息灭。这是依悟力自然修行的最好进道办法。

总相别相,皆如上说。但有相应之异,入诸法门境界显现之殊故。今则略出证旋转行。如一数门,具二种证旋转故,余随、止、观、还、净亦如是。略说不具足者,自善思惟,取意广对诸法门也。

依悟解之力自然行道,也有总相与别相的不同,因此有时行於真谛,有时行於俗谛;有时与总相相应,有时与别相相应;而所人的法门有显现与不显现的差别,这是因其力气不充足的缘故。仅举数门,其余五门也是同样的含义。因此,在功行地中,应当自细谛观思惟,掌握其中的真意而广摄所对应的法门。

禅旋转六妙门者,即是得旋陀罗尼门也。是名无碍辩才巧慧方便,遮诸恶令不得起,持诸功德令不漏失,任是法门,必定不久入菩萨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由旋转修因的解行,而证得旋陀罗尼门的果用。这果用包括无碍辩才的随机妙谈,与巧慧方便的实际妙用。所以能遮一切恶法不令生起,持一切功德不令漏失。任运地行证这一总持门,必然地在不久之後入於菩萨深位,最终成就无上菩提。

第四云何名为圆证六妙门?行者因第八观心、第九圆观,二种六妙门为方便,是观成时,即便发圆证也。

圆证是最究竟的圆满成就,通过观心与圆观两种方法下手做工夫的人,修到现行圆成时,就能显发圆证的功德妙能。

证有二种:一者解证,无碍巧慧,不由心念,自然圆证,识法界故名解证;二者会证,妙慧朗然开发,明照法界,通达无碍也。

圆证分为两种:圆识法界的事理是解证,即大开圆解的彻悟之境,此时具有无碍的善巧智慧,并且自然显现,不用分别的心念去缘虑。圆明遍照法界的性相是会证,大智通达,一切事理均无障碍,这是微妙的智慧,从本源上开发後的自然妙用。

证相有二种:一者相似证相,如《法华经》中明六根清净相;二者真实证相,如《华严经》申明初发心圆满功德智慧相也。

所证的相有浅深两种,未破无明的证相的极致是圆十信位的六根清净相,属於“相似即佛”的证相。已破无明,分证三德秘藏的初心已经同佛一样化显无碍,所以属於真实证相。

云阿名相似圆证为六妙门?如《法华经》说眼根清净中,能一时数十方凡圣色心等法数量,故名数门。一切色法随顺於眼根,眼不违色法,共相随顺,故名随门。如是见时,眼根识寂然不动,故名止门。不以二相见诸佛国,通达无碍,善巧分别,照了法性,故名观门。还於眼根境界中,通达耳、鼻、舌、身、意等诸根境界,悉明了无碍,不一不异相故,故名还门。复次,见己眼根境界,还於十方凡圣眼界中现,故亦名为还门。虽了了通达见如是事,而不起妄想分别,知本性常净,无可染法,不住不著,不起法爱,名为净门。

此则略说于眼根清净中,证相似六妙门相,余五根亦如是,广说如《法华经》明也。

相似证六妙门是从现象到功能再到智体来表述的。

第一、是眼根所数的十方世界凡圣色心的一切现象的广大无边之量。

第二、一切万物都是随顺眼根,根色之间没有对立矛盾,是共相顺而一致显现。

第三、正用眼根见万象时,识性寂然不动,是即用而止不动而显的止门证相。

第四、虽然在寂然心中宛见诸佛国土,但却无有二相可得,唯一体之所现,不立差别的执取,所以能通达一切万法而不被物累,并且能善巧分别,照了诸法的本性,这是圆观观门的体现。

第五、六根互用,还归无二;自他互显,通达无碍。这是明了照智还本之际,融消了根与根之间的隔碍,所以达成不一不异的境地。这是还门的回互机用。

第六、专指智体在事用上的清净的功德。即不起了知、无染、不住不著、离法爱等。但仍有这些名目在,仍未证入性地而圆三身,所以这里的净门仅是相似的智其余的五根也同样具有如上的意义,可参阅《法华经》。

云何名真实圆证六妙门?有二种:一者别对;二通对。别对者,十住为数门,十行为随门,十回向为止门,十地为观门,等觉为还门,妙觉为净门。_别对是以六妙门的不同妙能相对住、行、向、地、等、妙的六级证境,这是随门立位的方便。

二通对者,有三种证,一者初证,二者中证,三者究竟证。通对是通一切证相过程的三个根本层次,其中初证最为重要。

初证者,有菩萨入阿字门,亦名初发心住,得真无生法忍慧。尔时能于一念心中,数不可说微尘世界,诸佛、菩萨、声闻、缘觉诸心行,及数无量法门,故名数门。

“阿”字是华严字母的每一个字音,代表无——真空寂灭的无生之性。所以菩萨证入阿字门也叫做初发心住,住入三德秘藏的不思议境界,得证真实的无生法忍的大智慧。这时能够在一念——非真非妄的性海妙能的圆心之中,数尽微尘世界中的四圣法界的一切心行与无量法门,这是广大圆明妙心所显发的功能。因特指从“无”显现数的功德,故为数门的初证。

能於一念心中,随顺法界所有事业,故名随门。能一念心中,入百千三乘及一切三昧,虚妄及习俱止息故,名为止门。能一念心中,觉了一切法相,具足种种观智慧,故名观门。能一念心中,通达诸法了了分明,神通转变调伏条生,反本还源,故名还门。能一念心中,成就如上所说事,而心无染著,不为诸法之所染污故,亦能净佛国土,令众生入三乘净道,故名净门。

随门的证相是事业的随顺,止门的证相是三昧的成就与妄习的息灭。观门的证相是觉了法相与具足观智。还门的证相是通达诸法与神变调伏。净门的证相是在无染著中庄严国土、令众生入三乘道。五种妙门都在一念心中的显现妙用。

初心菩萨入是法门,如经所说,亦名为佛也!已得般若正慧,开如来藏,显真法身,具首楞严,明见佛性,住大涅槃,入法华三昧,不思议一实境界也。广说如《华严经》中所明,是为初住证不可思议真实六妙门也。

初心菩萨证入了这个法门,也正如《华严经》所说的,也可以称作佛了!因为已经得到般若的正智慧,打开了如来秘藏,显现了真实法身,具足了首楞严的三昧,明澈地见到了佛性,常住在大涅槃中,入於法华三昧的不可思议的一体实相的境界。所以圆满地分证了佛果上的妙德。

关於初证的具体境相,《华严经·十住品》中有全面的论述。 这是初住所证不可思议六妙门的真实圆德。

中证者,余九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地,皆名中证不可思议真实六妙门也。中证就是除初证与究竟证的两头以外的中间品位,是性德不断分证开发的四十个过程。

云何名究竟圆证六妙门。後心菩萨入「荼」字门,得一念相应慧,妙觉现前,穷照法界,於六种法门,究竟通达,功用普备无所缺减,即是究竟圆满六妙门也。

「荼」字是华严四十二个字母的最後一个,有圆满究竟之意。所以等觉位的後心菩萨证入「荼」字门,获得一念相应智慧,顿断生相无明,於是妙觉现前,穷尽地照了法界,对於六种微妙法门,究竟地通达无碍,功德妙用普备圆具而无所缺少与损减。这就是究竟圆满的六妙门啊!

分别数随、止、观、还、净诸法门证相,意不异前,但有圆极之殊。故《璎珞经》云:「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源。」《法华经》言:唯佛与佛,乃能穷尽诸法实相。此约修行教道,作如是说。

其余五种妙门证相之意相同,但愈是深人就愈加圆妙至极,所以在行位上也有差别。因此,佛在《璎珞经》中说:「十住、十行、十回向的三贤与十地的十圣位,仍有无明未尽,实报未空,所以在无生法忍中而行於道妙,只有佛能够穷尽法性之源。《法华经》讲到诸法实相时,佛也说:「只有佛与佛,才能究竟地穷尽诸法相。

经中的真意是指向圆人行於圆道时所用的言教与行证,才作这样的比较之说。

以理而为论,法界圆通,诸佛、菩萨所证法门,始终不二。故《大品经》言:「初阿後茶,其意无别。」《涅槃经》言:「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华严经》云:「从初地悉具一切诸地功德。」《法华经》言:「如是本末究竟等。」

以上是从教道来说明行人的证人的差异,逭里是依据理性的本性来立论,所以法界本来圆通,诸佛、菩萨所证的法门,也就始终不二。明白了这一层意旨,处处归真,时时无著,不落在所证的浅深品位上,自然有超然无碍的妙用现前。否则如果修行人被次第品位所束缚,就易形成比较心理,而成黏著的过失,难以返照本性,开启圆明道用。

所引四部经典全都旨归不二。修观的人如能在最初的因地里,圆解了不二的妙义,那么,他在整个修学与悟证的进程中,就不被一切差别相所影响,而能直入究竟之果,成就圆满大道了!

End

供佛斋僧的缘由及功德

供佛斋僧是佛教的一种传统,也是为了让僧俗二众有培养福报、消除业障、积功累德、报恩报德的机会,佛陀特别指定的方法。经云:佛弟子要行慈者,皆应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

黄念祖:泉池功德 第十七卷

泉池功德 第十七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讲堂左右。泉池交流。纵广深浅。皆各一等。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湛然香洁。具八功德。】本品是讲泉池的功德。上品中所说的讲堂,在其左右是泉池交流。开头这两句

供香的功德

数千年来,香与佛教的发展唇齿相依,佛前一柱香代表了礼佛的最高敬意。燃一柱好香,透过鼻的嗅闻,能使心灵宁静,息止心中的贪嗔痴,步入平和安乐之境。若修学静坐禅定的人士,更可藉由妙香的助缘,镇静心神,理气调

供僧斋僧的功德利益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已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一、佛经中说供僧功德  《俱舍论》云:若能一昼夜持不杀戒,于未来生,决定不逢刀兵灾;若能以一粒诃子,以殷净心奉施僧众,于当来世,

就这个回向心,这功德就大了

梦参老和尚我们要想求福德的话--我们多分是求解脱的,但是我们也求福德,在你回向的时候,你要特别地回向。回向得愈大,功德辗转增胜--不是那个物质多少,这是一般的物质供养。我们念经的时候,我们读《普贤行愿

佛陀功德——四无畏

无畏即无怯惧,如来智力内充明了,凡有所说,皆安稳清净,不可倾动,无惊怖恐惧,故名为无所畏。四无畏是指佛陀具有四种临众无畏的信心,无论说法、问答、论难,从容而安详,勇猛而安稳。佛陀功德-四无畏一、一切智

出家功德无量无边

农历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出家日,佛陀为什么要出家呢?依照佛教经典来说,出家乃成佛必由之路,十方诸佛皆示现出家而成佛道。悉达多太子出家因缘释迦牟尼佛,原名乔达摩悉达多,释尊降生于三千多年前的古印度,是迦

随喜增长功德

◎ 梦 参随喜功德,随喜一切众生、随喜一切诸佛菩萨,愿一切众生舍离嫉妒障碍,看见人家有一点善事、有一点进步、对三宝有功德,都应当赞叹随喜。若师长对某同学、师兄弟表扬了一句,你就生起嫉妒心,说:有些事我

功德

◎惠 能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

袈裟之功德

袈裟之功德◎ 海 涛袈裟功德殊胜,凡有袈裟所在,一切天龙善神悉予守护,使此安宁。佛曾告阿难:过去诸佛着如是衣,得成佛道;未来诸佛亦当着如是衣,得成佛道。如我今日以刀割截,成沙门衣,不为怨贼所劫,此是解

礼拜佛菩萨的功德

◎ 宣 化礼拜佛菩萨的功德有五种:(一)端正圆满。相貌生得端正圆满,人人见了都生一种爱敬心,对你有一种好感。(二)得妙音声。声音清朗宏亮,好像铜钟。(三)多财富。能礼拜瞻礼佛菩萨的形像,等到将来,会有

结夏安居的意义与供养安居僧的功德

何为结夏安居?在印度,夏季的雨季长达三个月,佛陀乃订定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之期。在此期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聚居一处精进修行,称为安居。这是雨季期间草木、虫蚁繁殖最多,恐外出时误蹈,伤害生灵,而

出家真正利益与功德

◎ 莲 池(著) 吴锦煌 (译) 古德云:最胜儿,出家好。俗有恒言曰:一子出家,九族生天。此者赞叹出家,而未明言出家之所以为利益也。岂曰:不耕不织,而有自然衣食之为利益乎?岂曰:不买宅,不赁房,而有自

能安安静静地坐一会儿观照自心 真是功德无量!

如孝法师大家要细心,要去分析人生,学佛并不是如有些人所想象的,要让大家放弃当下的生活。就像我们生命的这一列火车已经开了,它不能够停下来,如果我们想要换轨道,要有一种技巧,首先要在现在的轨道旁边再造一条

献灯之功德

献 灯 之 功 德灯是智慧、光明的表征;燃灯供佛始以佛说,是佛门中重要的供养具之一。祈望透过燃灯的说明和意义,能点燃您心中的自性灯。在佛前燃灯,是用以标帜佛的智能波罗蜜。《无量寿经》说:为世之灯明,乃

礼佛塔庙得十种功德

礼佛塔庙得十种功德◎ 佛 言 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诸佛塔庙。得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者得妙色好声。 二者有所发吐言辞人皆信服。 三者堂堂处众无畏。 四者天人世间爱护。 五者具足威

功德、福德与福报

功德、福德与福报仁焕法师人人有优点,个个有缺点,所以我们普通凡夫,都做过好事,也做过坏事,好坏间杂。这样于生活当中,容易有什么后果产生呢?首先理解:福德是人的智慧和健康;福报是人的富有和缘分。如果人福

各种佛号的作用及功德

东方妙喜世界 南无阿閦如来:看见别人生气或自己生气,念南无阿閦(音:触 chu)如来 ,阿閦如来过去世修忍辱和持清净戒律而成的佛,生在其国土者皆相貌第一。自己起了欲望的心,对方起了欲望的心(如有男子

持诵《药师经》的功德

◎弘 一药师法门以读诵《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念药师咒,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为根本,法门殊胜。修药师法门,如经所说而行,可以帮助病苦的人。弘一法师说:如法修持,获福无边。维持世法佛法本以出世

念佛就是把佛的功德全部变成自己功德

道证法师持名功夫之深浅,看各人对这一句佛号的体认--念佛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我们曾经讲过很多次,持名深浅,看各人对这一句佛号的体认。佛的能力是连等觉菩萨都不能知道一根毫毛,所以我们对

积累功德九种方法

积累功德九种方法达真堪布作为修行人,我们都想行持善法、积累功德。但行善不是谁都能做到的,积德就更不容易了。怎样才能行持善法、积累功德呢?有九种方法。第一,深信首先就是要深信。深信是从明理中产生的,首先

每逢节庆更要将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

妙莲法师世间有句话: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佛弟子应该每逢佳节更怜悯众生。记得我们在大陆灵岩山寺的时候,每逢佳节大家都特别要加香诵经、念佛,回向畜类的一切众生,因为人间每逢过节就是那些畜牲过劫,劫难的劫、

关爱可怜人,比供养菩萨的功德大

关爱可怜人,比供养菩萨的功德大索达吉堪布余事皆下品,唯有利众高。关爱十分可怜的人,有时候比供养佛菩萨更为殊胜。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比丘尼,她在观世音菩萨的诞辰日买了很多

修地藏法门的二十八种功德利益

大安法师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地藏菩萨的形像,及闻信这部经典,乃至读诵《地藏经》,以及进一步地用香华、饮食、衣服、珍宝来布施供养,赞叹地藏菩萨的功德,瞻礼地藏菩萨。这就是在修地藏法门法了,这样就能

认识无常的功德

认识无常的功德生根活佛认识无常的功德有两种:短暂的利益和究竟的利益。第一,短暂的利益。认识无常,今世不会有恐惧,就好比部队训练士兵一样,当冲上战场面对敌人时,不会产生任何恐惧与紧张,因为他们提前有了足

赞佛的功德

仁禅法师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有一个称赞如来,就是赞叹佛的功德。所以赞佛也是一个修行的方法,是十大愿王的修法。我们千万不要误会,有些人甚至生邪见:为什么佛教里面的佛这么喜欢人来赞叹呢?他以凡夫分别心来测

衲衣的来源与功德利益

衲衣的来源与功德利益◎ 陈浦燕 衲衣就是用世人丢弃在粪堆上或者野外的朽坏破碎的衣片修补缝缀所成的法衣。衲衣的衲就是缝补的意思。《类书纂要》云:衲,补缝也。衲衣又作纳衣、粪扫衣、弊衲衣、五衲衣、百衲衣。

供花功德福无边

供花功德福无边1.处世如花;2.身无臭秽;3.福香、戒香遍诸方所;4.随所生处,鼻根不坏;5.超胜世间,为众归仰;6.身常香洁;7.爱乐正法,受持读诵;8.具大福报;9.命终生天;10.速证涅槃。在佛

扫地的功德

扫地的功德◎ 智 者过去,佛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每天清晨,给孤独长者都会来到只洹精舍,顶礼佛陀后,便用心地打扫精舍各个角落。有一次,长者因忙于其他事情而无法到精舍。世尊经行时,看到地面脏乱,便

元音老人:心经 第二章 诸法皆空 不住相故 无所得故

心经 第二章 诸法皆空 不住相故 无所得故佛在五时说法中,无不是根据众生的根性和机缘应病与药的,所以应缘说法,而无定法。为了使众生不误解佛法,不执着在经文的字句名相上,佛说: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

念佛十种功德

◎ 永 明 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并诸眷属隐形守护。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持诵《地藏经》的功德利益

持诵《地藏经》的功德利益◎ 远 尘《地藏经》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是大乘佛教一部重要的经典,也是现代佛门中流传最广,修学人数最多的经典之一。《地藏经》中涵盖了多方面的佛教思想内容:经中讲

请法的功德比说法的功德大

◎ 大 愿是名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诸佛别无境界。唯以智慧光明。随顺众生而作佛事。此念佛人亦复如是。由信解具足故。能入佛智慧。由观行具足故。能见佛光明。智慧光明不从人得。唯藉缘因得显发故

所有功德中智慧最重要

◎ 净 界前面说的五度就像一个人的双脚,福德的资粮,它让人趋向目标,而智慧是一个人的眼睛。当我们趋向目标的时候,应该判断要往东边去、还是往西边去,要做一个方向的引导。当然,所有的功德,应该是智慧最重要

善教儿女是世间最大的功德

善教儿女是世间最大的功德◎ 印 光【原文】学佛之人,必须各尽其分。所谓尽分者,务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此八种事,一人皆备。上有父母,则是子职。下有儿女,则是父职。自己用人,

菩提心的尊贵殊胜及其功德

首先来讲一讲发菩提心的尊贵:讲到菩提心的尊贵,要从比较上或举喻来说明,始能显示出来。佛陀在大乘经典中特别指出发菩提心的尊贵明文,可说是很多很多的,现我简单的举出几则来谈谈。经中举喻说:如有一大龙王,在

“嗡啊吽”——功德不可思议!

嗡啊吽--功德不可思议!达真堪布我们每天有很多修法,尤其是嗡啊吽三个字。最重要的是上师瑜伽,上师瑜伽里有种子字嗡啊吽三个字的修法,就是要观想嗡啊吽三个字。很多人不会观,也不太熟悉。如果你知道了嗡啊吽三

超度的功德和意义:对去世多年已投胎者仍利益很大

超度的功德和意义:对去世多年已投胎者仍利益很大先人即使去世很久,假使中阴身已经投胎,阳上为其所做功德仍然可以回向助其转业,可使他们在所生道中,获得福德资粮。有一个佛典故事:释迦牟尼佛之功德主,他的小儿

轻松从容做功德

轻松从容做功德达真堪布佛法里讲,遇到贫穷的人就是遇到福田了,心里应该感到高兴,这是机会啊!可我们哪有喜悦啊?我们组织放生的时候,有的人心里就想:不是前几天才放过么,怎么还要放啊?一说要建庙,要塑佛像,

元音老人:别误解了佛经里的功德

诵这个经有什么功德,诵那个经有什么功德。大家听到或看到后,著了功德相,一天到晚忙不过来,这个经诵诵,那个经念念。因为赶任务,诵经的时候诵得快,很伤气。结果,修行没有修好,毛病倒弄出来了,身体搞坏了。这

福德和功德

功德和福德是学佛修行过程中的高频词,我们常听到以下说法:随喜您的发心,功德无量!您孩子真懂事,您真有福报!累劫善根、福德、因缘的积累,才能在今生值遇佛法,要珍惜!可见功德和福德都是值得希求的。但两者间

孝顺父母,超度众生有大功德

孝顺父母,超度众生有大功德海涛法师  如果各位真愿意修行,千万不要生气,骂人,不然你就没修行,特别你在想大乘,你要帮助的就是众生,这个人偷你钱 伤害你,你也要帮助他,这个才叫大乘,这个叫什么?念一下来

读诵经典中获得功德利益

如瑞法师阿弥陀佛,大家好!抗疫期间,禁足家中的居士多定功课--读诵佛经,我由衷地随喜赞叹。很多经典中都说,若能读诵受持本经,将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今天来谈谈,如何从读诵经典中获得功德利益。竭诚恭敬

世间最大的功德,莫过于善教儿女

世间最大的功德,莫过于善教儿女印光大师原文学佛之人,必须各尽其分。所谓尽分者,务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此八种事,一人皆备。上有父母,则是子职。下有儿女,则是父职。自己用人,

布施功德不可思议

布施功德不可思议◎ 龙 树如大月氏弗迦罗城中,有一画师,名千那。到东方多利陀罗国,客画十二年,得三十两金,持还本国。于弗迦罗城中,闻打鼓作大会声,往见众僧,信心清净。即问维那:此众中几许物,得作一日食

做义工的功德

义工,是一种慈悲与利行的奉献,是一种爱心和时间的布施,所以义工都是知行合一的菩萨行者。大家各尽己能,努力耕耘,为自己种福田积福的同时也在为家人和后代种福田积福,以一颗欢喜的心布施结缘,以一颗赤诚的心弘

为什么要校量布施的功德呢?

宏圆法师为什么要校量布施的功德呢?一是布施的福田不同,就是受施的对象不同,所修的福报,所修的福也不一样。《四十二章经》中说: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这个饭,包含事事供养,包含一切供养,这个饭的意思。饭

陈柏达:宿命论的错误在那里?第二章

宿命论的错误在那里?第二章一、真有命运这一回事!诸君可曾仔细的想一想:在这世界上,为什么有的人出生在富贵的家庭,而有的人却出生贫贱?有的婴儿生下来就很可爱,而有些婴儿却长得很丑呢?为什么有的人一出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