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宋智明:香风谷禅语 中篇
2025-03-14 10:50

中篇 与无锡居士对话

第一章

一、问:做功夫要把握好第一念的当下,自己觉得在理解上还可以,做起来较困难。比如说,对面来了一个人,就马上会想起,他是一个老头,住在几号的,这是谁的爷爷等,其实在合乎我们本性时候,是不能这么想的,要想过以后才提本性,知道我们是和他平等的,不能有分别,不能妄想连续。请问老师这样做功夫有用吗?

答:就是说对第一念的理解是对的,对一个境界,一个人出现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连续的妄想,他是当下了知的,就呈现了这个人是什么人?不用去想,不用连续下去的,这个人过去了,有另一个人来了,也是当下了知,这个我们称为第一念,不落第二念,你理解是对的。

但是第一定力不够,是要借一种法,如念佛、念咒,先要得定,得定后妄念不生了,就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当下的念头,这是最基本的。使万念归一念,然后把这一念化空,身心世界的感觉都化掉,没有分别。化空以后,回光返照,知空者谁?明白本性,它是灵知了了,一念不生,这样才能做到安住第一念。知道境界是虚幻的,是我的心的显现。而显现的体是如如不动,显现的境是当下了然,不用去分别,不要跟它跑,不用相续,到这一步,才能真正做到第一念。理解是做不到的,理解只能说是明白这么一回事,但实际当中还差得很远,还要一步步走过来。所以大手印里见宗有了以后,还有四瑜伽,是离开分别、戏论、思想概念、种种对立的,矛盾的执着性和自己感情的染着心,都没有了,都息下来了,息下来的当体就是空灵,一个最安乐、最殊胜时光是什么样?是空灵。一个人最清爽的是没有思想感情,没有什么执着,纯是一片空灵,这是人生中最好的时光,最清净的时光,最享受的时光。修道人最初要回到这里来,这就是所谓的离戏瑜伽。接下去的叫一味瑜伽。一味就是第一念,就是说内和外没有差别,动和静是一如的,生死和涅槃,空和有,一切一切都是没有对立的,没有分别的。他是真正做到了不二、一心、一体叫一味瑜伽,就是心经讲的诸法空相,诸法空相的体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心经就是讲一个无字,就是一切无执着,无一切妄念,无一切对立,无一切矛盾,这个无的地方,就是净土。佛教讲的真净土就是因为你的心里面没有任何执着、杂念,你的心里面圆同太虚,广大微妙,包含一切,这是佛教的真正的净土。那么示现出来的佛的身相、莲花、功德等的一切一切都是给众生看的,接引众生的,你喜欢这些他就表现给你看,喜欢什么显什么,但真正的净土是无住涅槃,它是空灵的本性,广大微妙,这里面一法不立,一念不生,这里面了了分明,所以我们讲的第一念,就是没有起念头前叫第一念,其实这个第一念也是方便说,就是了知。这个智一照,不用想就知道了。所以古人讲,一只手拍得响,二只手就有对立,有对立就知道有能有所,有我有你。一只手没有对立,但能响,能了知,就是你没有了我也没有了,执着没有,又能够了知境界,又能说话,这说话是直接流露的,不用想着说。这里面有快慢,有的人当面直来,机很快,反映快,一个念头都没有,有的人还不行,有的境界要动念头,要跟着跑,这个就是说锻炼得不够,有的境界还没有透过。当他有利害冲突的时候,比较艰难有负担的时候,嘈杂的时候就不行了,他要动念头,他会说我怕,我不行。如果功夫比较殊胜,境界都透过来了,他就会对任何境界都一样。六祖坛经讲,抡刀上阵也是见性,也是第一念,在那恐怖的战场中也是一样,这是功夫成熟的表现,修得很相应,但这还要有个过程。

二、问:一直听老师说:诵经、看书、听法都要契入那个境界。我的理解就是清净心,也就是无念无住,就能够契入那个境界,那我们是否可以捕捉一个境界,使我们一天到晚都契入无念、无住?

答:你理解到了无念、无住,用它来破有念、有住,这个方便是可以的。这也是一种概念,是佛菩萨给我们的指示,你平时在有住的时候,就要破它,不要住在上面,在妄念起的时候,破它,不要起妄念,收回来,这叫方便,叫观照般若,但不是实相般若,你理解到了叫文字般若,道理理解了,然后去做,做的时候,从外到里,从粗到细,一点点有了体会,体会到一定的时候,能做与所做的概念没有了,能观所观,能知所知的都脱落了,脱落的时候就是实相般若,不用知而能知,不用照而能照,照无所照,知无所知,这真知真照的境界就是实相般若。佛教这个功夫到这里就登堂入室,安住本位,回到法身原来的地方。

三、问:看了中有成就秘笈,如果一个人没有经过修行,会不会有子光产生?

答:如果过去生没有修过,现在生也没有修过,也没有一个修证很高的善知识来加持的话,一般来说是不可能的。但有的人是天然纯洁的,这种人本来没有什么执着烦恼,他天生就特别单纯的,那么他本来就有子光,只是没有开发,思想很单纯,烦恼也很少,也没有那么多的欲望,也没有很多的执着,人和人的关系都很清爽,这种人是天然纯洁的人,这种人是有的。有的人生来就单纯,其实他就在子光当中,他不知道。有个老太太,她修心中心,她特别单纯,不多事也不多话,她不久就打开了,本性显前都不知道,别人告诉她才知道,那么这种人是有的。但有的人要修,为什么呢?因为他有烦恼、痛苦,厌恶这个世界轮回,厌恶人与人的麻烦事,对死亡恐惧,希望自己到极乐世界去,到一个好的地方去,这种人修得特别积极,特别努力,特别发心,因为他有厌苦之心,欣求之心,但在究竟的道来讲,这种有自私,有自我的,为了自己离苦,为了自己解脱,寻求一个地方去,这有的是凡夫的心态,有的是小乘的心态,但大乘的心态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众生,哪里众生需要我,就到哪里去。就是到西方,也是因为自己力量不够,到西方以后还要再来的,不是到成佛为止。到了能够明白整个大道了,我再回来,他是为这个修行的。所以说层次不同,这是发心的问题,发心越高修得越快,和本性越相应,和佛菩萨在同一片光明里。因佛菩萨是无量的光,都是一样的,我们现在就住在佛菩萨的光里面,但是你的心要与佛菩萨相应,像电视机的频道要对得上,一相应就融在光里了,就成就了,就和佛菩萨同在。

四、问:想即生成佛,每天念六字大明咒,但没有发去西方的愿,如果我不能发愿,到临终可往生西方吗?现在心里较含糊,是念佛还是念咒?所以每天打坐不能入定。做功夫要在心地上用,那为什么要做早晚课,每天打坐观照不就行了?

答:修行是有阶段的,像净土宗一样,第一步资粮位,要弄清佛法的道理,因果的道理,轮回的过患,知道怎么做佛的弟子,希望自己能了生死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一种想法产生了,这是第一步的基础。第二步功夫得做早晚课,读诵佛经,学习一些比较高的理论,对大乘的理论融会贯通,知道用功的方向,知道怎样和佛菩萨相应,这是第二步的境界了。第三步就不一样了,他超越早晚定课的方式,他二十四小时除了睡觉都在做功夫,功夫是成片的,相续的,而且他知道功夫在本性上做,知道极乐世界在本性上具备,不是在本性以外,不是在遥远的地方,这几个点他连成了一体。就是说本性的点,大手印的基、(根大手印)极乐世界是本性果,功德显现的地方,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净土。当下就有智慧--无分别、不执着就是智慧;当下的法--念佛、念咒是你的方法。观照、用功方法要一贯,不能这个用用,那个用用,要达成一致,然后几个方面融会在一起用功,本性开朗了,功夫成片了,极乐世界的功德就在你的心里显现了,这个时候叫成就,几个点都连在一起,成一个圆,极乐世界就在圆里面,本性念佛、念咒,你的行为表现都在圆里面,这就是成就,没有别的成就。这个成就之后,虽然现在还有身体,还有一些缘份,还有一些境界当中的事情,就是说没有完全的清净,完全的转变,但是待以时日,因缘时节到了,自然会清净,自然会圆满。我们所说的成就,不是说像佛一样那么广大的神通,无量的功德,我们说是拥有了成佛的根本,成佛的资粮,成佛的道你已经把握了。佛的功德已少份的在你的面前显现了,是少份的,不是全部,不可能全部,这是逐渐的,得有个过程。这样的话你的心里觉得没有什么缺憾了,对自我没有什么恐怖,没有什么欲望和要求,甚至可以讲没有自我,没有自我就是成就。虽然没有分别我执,但是俱生我执还是有的,因此身体的感觉,五阴的现状还是有的,但慢慢会细微化。化掉是有个过程的,一般化掉要十二年时间,是有时间性的,所以要养道,不是一下子就到的。但是你呢,分别我执没有了,就不会有烦恼了,不会起妄心和执着,你自然会安住在空灵、清净当中,成片当中,这样叫养道,养十二年,然后获得成就了。所谓大成就:整个身体转变为妙用,身体可以自由转变,寿命可以自由转变,神通可以自在地开发,然后一切境界都变成妙用,山河大地都变成你的妙用,这个真如的体性透彻了知一切,自己的净土就形成了,这就是光明,本性光明是一片的,广大的一片。古人讲,一片圆光非内外,观音菩萨讲十方圆明,就是净土,就是这片无相的、透明的,它有非常清净的灵能及无量的光明,一旦众生摄受到他那里就得到加持,得到解脱。闻声救苦,三十二应,救渡众生,四无碍境界都是这里显现的,刚见到本性的人,他的净土是没有的,只有一点灵光,后来护念、保养,逐渐逐渐成片以后,他的净土就形成了。他就形成了自己的净土,这个自己的净土和阿弥陀佛的净土是一体的,由于力量不够,呈现出来的范围不大。坛城就是一片净土里缘起的,通过原来的观想,观修和种菩萨的因,念过什么咒,观想过什么境界,显现不同的坛城。很多的本尊都是上师的净土的心里面显现出来的。那洛巴祖师到印度去,打坐的时候显现了本尊,然后又显现了师父(上师),他先去拜本尊,后去拜上师,结果本尊消失后,上师对他讲:你不知道这本尊就是我显现的。那么我们很多的地藏菩萨、观音菩萨,也是有很多成就者显现的,也可以不一定是原来的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有很多很多的观音,从恒河沙以来,很多的观音菩萨。如果你修六字大明咒,你就要使自己怎么样才成为观音,要发观音的愿,行观音的慈悲之行,使自己的身相都转成观音。当你念咒的时候,身体就显观音相了。这里面有二种:一种是着相的,没有见性之前用着相去观,就是说西藏的生起次第,他是着相观的,修气脉而成的净土灵光一片,要显什么就显什么样,显观音就显观音,而且那些与之有缘份的人,他显观音的时候,就见到他是观音,如果显弥勒佛,弟子们见到他就是弥勒佛,都是本性显现的。

五、问:按我现在的情况在理解上是有了一点,但一天当中怎么安排自己呢?

答:就是说你现在有定课,但方向要一致,一要安住本性用功,用般若智慧的无念、无分别去用功,一心念咒,念到没有能念与所念时,心咒一体,圆融在当中,一直念去,念到瓜熟蒂落,念到根尘脱落,念到一念不生,念到把自己都忘记了,我叫什么名字、我是谁?到不到西方都不想了,临走的时候,起个愿,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临时发愿也可以的,就是你的功夫和功德够不够。功夫和功德不够要去哪里就比较勉强,除非宿因比较好,或者缘比较深,有人帮你,阿弥陀佛很多世跟你结过缘,临终的时候你只要一念佛号他就来了,那是特殊因缘的人,不是一般的人都能做得到的。

问:我现在还要念经吗?

答:如果你已经专修了,理上都明白了,那不念经也可以,以专修为主。比如说念咒,要念得心越来越定,越来越轻安,越来越没有烦恼,对境界不动心,自己的感觉逐渐消失,觉得念咒好像尝了蜜一样,越念越有滋味,越来越想念,念在一片,走路、打坐、睡觉都在念,这样念到根尘脱落,灵光就会显现。

六、问:是不是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缘在哪一尊佛菩萨那里?

答:到一定的时候会开发的,到了你用功得了定,智慧开发的时候,就知道了。阿弥陀佛、观音菩萨都在你的心里显现,那么缘的深和浅你就知道了。哪一个显的功德越大,越庄严,越和你相应,那么哪一位菩萨就和你更有缘。有的菩萨你觉得显现得模糊遥远,有的菩萨好像就在前面很亲切,那缘就很深,自己就会知道的,不用问别人,别人也是在观察当中,有的过去生不一定观察得到。早晚课到一定的时候就不做了,就一心专念,早晚课是第二步。如果你已经明白本性,已经知道专修用功了,这是第三步了。第三步以后就是功夫得定归一,本性打开。打开后就是第四步。(这个在净土宗对话里面有的)第四步做到后,就要做第一念的功夫,念咒也可以,不念咒也可以,就到了。

七、问:如果我今世不能打开来,不能见到本来面貌,到中阴身的时候,能否见到本来面貌,母光和子光能合上去吗?

答:可以。就是看你现在用功执着不执着,看你能不能把心定下来,有没有执着世界,执着身体,有没有那么多的习气、心思,如果少的话,就一把抓住了很亲切、明白,马上就相应。如果那些执着多就会飘了,心思会飘到那些地方去。我们看一个人修得好不好,用心光来看,看他东西多不多,他的心里有很多东西,那就修得比较差,他心里很清爽就修得好。

八、问:我现在只能用自己在理上懂的公式去套,没有别的办法。

答:目前这是可以的,第三步功夫是可以的,这个套就是观照,观照到成熟时不观而观,你不用观,他都在观。套也是一个过程,我们天台学教的都是套的,用理来套,(一念三千等等观法)套到成熟,就不用套了。古人讲教要归止观,归天台的理,立教是引导行,行成熟以后,教就消失了,融在行当中了,自然融化了。

九、问:打坐时忘咒后入定了,咒没有了,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一样都记不起来,几秒钟后,才知道在打坐念咒,请问:1、是否是自然定;2、一片空白是否是自性显现;3、只要照这个去做是否就是自性显现?

答:自然定不对的,一片空白中要仔细,有的人在空白里面,只是空白而已,是无记空,如果在空白时回光返照,空白也没有,灵知了了,知空者谁参究一下,他就脱落了,空白也脱落了,这一念如果没有灵知就被空白复盖,住在空上面,变得愚痴,一直在空白里的人会没有智慧的。而且一片空白以后,能够脱落空白的感觉,回到灵知当中,人会有一种变化,人特别灵活,感觉是我,又好像不是我。自己对自己说这是我吗?这个身体和感觉不是原来的,他变化了,知道是假相,只有这个灵知是我,这个是活泼泼的在,其他身体在不在不要紧的。那么再看世界也会发生变化,世界原来是很沉重的,很实在的一个存在。现在去看世界好像是很虚妄的,不实在。人证悟的程度不一样,表现不一样。如果定得法身本性越深,他里面的变化越大。有的人,有一点但是不明显,还要继续用功,会更明显,这个有差别的。

十、问:家务很忙,怎样安排自己的修行?

答:每天要坚持打坐,另外在事情当中体现你的功夫,心不在事上,又能把事做好,做事等于没有做,一天到晚慢慢地做,心不住在上面,然后你念咒也好,觉照也好,有时思考一些问题也好,总是在功夫上面,不要安排太紧,也不要因为事情太多而把功夫中断,也不要散乱,也不要着急,也不要一个事接着一个事做,中间要歇一歇,歇的时候念一声呸断开,一片空灵,经常这样锻炼那功夫也能成片的。有的人做做事反而好,慢慢做对身体,对功夫都是有好处的。

妙戒居士记

第二章

一、问:你在《大手印愿文禅》说中讲到大手印与禅的根本点在于:大手印是向上的,禅宗是向下的。你把这二种法门的特点合在一起,让我们学习的话是不是像《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里面的: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诸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是这个意思吗?

答:法本无法,无上无下,方便说于上下。就是说法门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是祖师根据众生的根机不同作方便的接

引,方便的修法。

禅宗为什么是向下呢?禅宗的人智慧很高,见地很高,内心很空灵,但是这个空灵,要在实际当中透脱,在实际当中没有障碍,没有染污,使一切地方都显为净土。那么他这个向下,也就是向上。因为在一切众生中得到成就,才是圆满成就。如果你在没有众生的地方得到成就,只是自我成就,不是圆满究竟的成就,这是一方面。

那么大手印为什么说向上呢?大手印开了见地以后,就是得见宗。它要修定,它要保护这个明体。所以一般都要闲关几年,保养明体。在西藏的那样严酷的环境中,还有那些鬼神魔难当中,还要面对许多的外道,如笨教什么的,它们都要来阻碍。如果你没有道力,没有神通,没有开显那种定中的德,降伏不了他们,因此要努力向上精进用功,开显本具的功德,证大威德力量,如果不是这样向上观修,你的道也不会成就。而且他们也没有人事的锻炼,他们的人事很简单,就是牧民的生活。而我们这里的文化、政治等等很多很多,这里面非常的复杂。在这复杂的地方,也就是锻炼清净心的地方。所以禅宗就是这样主张的。

禅宗的向上,也就是说有的在山上养道,有的参明师,有的与佛境合一等,它也是向上的,但是这不是它的最大的特点。禅宗最大的特点是透过一切境界,就是彻悟一切。他是随波逐流,在一切地方都是道的显现,这是禅宗的特色。所以禅宗是大手眼。禅宗的机锋禅,是所有佛教里最高的,最直截了当。很多祖师都这么评价,这是其它宗派里没有的,这是它最大的特点。它无论遇到国王、遇到战争、遇到科学家、哲学家,它都能够发挥,都能无碍。

那么大手印它在神通、力量方面是很大的,加持力也特别大。这是几十年修定开发出来的,通过气脉,通过心力,通过意生身等等的种种方便开发出来,这是大手印,大手印到后来很多是飞身的,很多空行、很多变化,它的力量就很大,而且它会有一种奇异的圣迹表现出来。

二、问:我们学大手印,跟法界相应了,法界的能量就是我们的能量?

答:对,就是这样。法界的能量,在密宗来讲,就是母光明,我们的觉性叫子光明,两个相合。

三、问:噢,实际上这个母光明范围广的不得了,不光是指我们那个法性中有的母光明。

答:应该体悟到是一体的。在没有一体之前,总是有障碍,就是说被我们的意识、分别,或者说习气烦恼障碍住了,没有相应,没有成为一个整体,其实这个整体就是一真法界。

二、 问:师在《禅与大手印的悟与证》讲到最后什么都是实相,这是不是从性体上看的?

答:不是,随便从哪里看,都是实相。

四、问:老师在网上答疑,与狮子吼问答中的无梦无幻转亦真,这一句,你这个如梦如幻是指深达实相的如梦如幻,还是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幻?

答:它是超越了梦幻境界。开始的时候,悟道的人他要悟到一切诸法缘起是如梦如幻。如梦如幻是没有实质性的,是不可得的,所以说如梦如幻,但是证到一定地位的人,他所显现的境界不是如梦如幻了,也不是了不可得。一切都是真实的显现,一切都是透明光明妙用显现,都是功德显现。佛看一切众生,他不说众生如梦幻,他说一切众生都是佛,一切的地方都是净土,不再是如梦如幻了。如梦如幻是一个过程,是悟道人的一个过程,是破相的一个方便。像《金刚经》是破的,破有相,破空相,它要说如梦幻泡影,说不能作相见。

把这个问题弄清了,就在见地超越一层了,用禅宗的悟来讲,就是小悟,悟到明体,桶底脱落,见到一念灵光,这是小悟,明白这个。接下去要在一切境界当中,如八风当中做到如梦如幻,了不可得,不住在上面,不受他所动、所影响、所染污,这是第二步。第三步随波逐流就不是如梦如幻了。一切都是道的显现,都是实相,都是微妙的境界,都是佛国净土,那是彻悟的境界。

五、问:就是所行的全部是佛行,全部按称性来做?

答:称性而谈,称性示现的。这是真实的境界。在这个地方就不可说,不可说。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自己可以说,没有境界可以说,但是所有的说都是方便,就是对众生说的,自己没有可说。问:你在香风谷空谷的回音网站中,不跟你说也是这个意思?

答:是的,就是说对自己来讲无法言说,即使讲也是方便。

六、问:从信心铭直指到禅与大手印的悟证是不是全部包括老师结合在一起的没有法门的法门,是不是也包括老师垟山禅的整个?

答:是的,都是,其实垟山禅也是假名,都是方便,就是我们的心地,都是真实的地方。

七、 问:老师在网上答疑录中提到学禅者应如何求学,谈到要分七个阶段。第一是明理知用心之道;第二要见性;第三见性之后安养以后打成一片等等。这以后的阶段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来还是融会贯通地一起向上走?

答:这里面有两种人,有一种人他比较钝,他要跟着师父走,他是一步步来的;另一种人,他领悟力好,他能超越。虽然功夫不是很高,也没有成片,但是他的意境已经达到最高点了,结果他融通了整个步骤。虽然有步骤等于没步骤,他整个都融通了,都在当下。虽然他力量不足、不圆,但他会逐渐去圆,去补足,是这样的两种人。第二种人根机特别利,他的领悟特别透彻,而且做人来讲呢,比较超脱,他不受一些教条的限制。他自己知道有的地方有落处,也有不够的地方,或者有些力量,或者不圆。他知道,但是不放在心上,总有一天会圆的。这就比较超脱,他就不是一个个步骤来了,像天台宗说的圆教圆悟的人,他虽然证破一品无明,但一切都破,整个都破掉了。他悟了某一点,一切都悟的。所以说这个悟和地位不是固定死板的,只是成分的不同。大海的水,他尝到了,他不会说我的水太小了,而是悟到了:我这个水和大海水一样,没有区别,那么他就放心了,总有一天我会融入大海的水。

八、问:即生成佛与即身成佛的区别?

答:即生成佛就是这一生成佛,不一定是密宗的,禅宗的或者其它宗派都有可能的,华严讲三生成佛,像见闻生、修证生和成就生,三生不一定是三世,而是三个阶段,先是见闻,见闻生就是悟了,悟了后就是修证,最后一个步骤是证道,那么三生就在一生当中。即生成就指这一生当中,在你从领悟开始一直到成就,叫即生成就,即生成佛。

那么即身成佛是密宗特殊的方法。它不但要修身心,转业气,开智慧,开发功德,还要转这个身体,转这个身体的气脉、身体里面细胞种子的染污性,把这个身体全部变成光明、光体,变成光体后,那么这个身体就可以起变化,成为报身功德,每个毛孔里面都是光明,都可以显现佛,显现妙用,可以飞身到虚空当中,像米拉日巴一样,这样一种成就叫即身成佛。

九、问:他是不是修气脉,先打通中脉?

答:他首先要做到无分别,大手印有显有密。显,主要是悟到空性为主,破习气、烦恼、执着,然后成道的。

那么如果加一个密,他在无分别的见宗上修定,在当下,修气脉、明点。修气脉这里还有佛祖加持力,修气脉要把人身体里的三脉五轮打通、净化,把身体上的八万多脉全部打通化掉,一切的业气都化净,这个身体的物质,最微细地方,极微细的地方化作光明,这是宇宙里面最细的能量;气,比光明要粗一点,有物质,物质里面有一种气体,物质波、能量波,最细的就是光波,光波静极的就是本性了。本性是无相波,光还是有相波,可以变化的,这个光还有成份不同,有的是外道的光,有的是罗汉的光,有的是菩萨的光,有的就是佛光,成份不一样,佛光更加寂静、殊胜了,称为常寂光。

十、问:佛有时放光说法,放光说法的时候,每个人都感到光,是不是就知道佛说什么了?

答:不是。佛放光分两个层次。一个是佛先放光,在三摩地定当中放光,慈悲照耀众生,再说法,这是一种;另一种放光就是说法,那么他放光,一个是无相光,佛在无相光中,众生无念,当下无念,体悟到本性,这是放无相光,这叫常光。一个叫放光,放光可能是眉间、眼睛、手指。如手一指,马上一道光过来,这个光过来,马上心地一开或得到一种加持,这个叫放光。

佛在世的时候,有的根基好的罗汉,他能看到这个佛光,放光照他们,他们都知道。但有的根基差的,无明烦恼重的,看不到。现在说法的人,有道的人他说法就是放光的。众生根基好,他当下就会得到感应,得到加持。他自己会知道,但不一定能看到这种光,看到这种光是特殊的情况,不多的。

禅宗讲的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不是放有相的光,是无相的光,六根门头在作用处,是一种清净无染的觉性在流露,流露在当下。

大慧杲禅师在吃饭的时候,他就讲我正吃饭的时候,这个身体,这一切都是空空的,但又在显现,有即无,当下显现。这个当下显现就是本来放光,这叫真光,无性无相之光,本来面目彻底显现。禅宗不主张放有相光,有相光一个是在能量上有执着,一个是对众生讲,会住在这个有相光当中,会迷失的,会成为外道。如果没有证到无相光而见到有相光,都会成为外道。

如果在无相光当中,像密宗,再显现有相的光,那么他会成为妙用,能够显现报身的妙用。像大圆满的虹光法,它就显现妙用,以五光开发五智,达到圆满。它的妥噶法就借这个五光来开发五智的。

十一、问:转八识成四智,六、七因中转,五、八果地圆。第六识是妙观察智。我们把你讲的天台的摩诃止观,就在因中转成妙观察智?

答:对的。

十二、问:你把摩诃止观介绍给我们也是这个意思?

答:对的。

十三、问:第七识是平等性智,禅宗的平等是最彻底的,按禅宗的不二直接下手最简单的修,能不能这样?

答:也可以这样理解,对的。我们人呢,因为六、七识会造业,第七识是我执,里面有贪着等等染污性,放在里面,它是坚固执着;第六识是分别,了别境界。人一旦有了分别才有了思想,才有作意,来指导这些行为,所以先要转第六识的修观的,第六识这个介尔一念之心,性具三千诸法在这里转,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那么能够在这里面起相应的智慧,转化他的分别、执着,这样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有了妙观察智的人,他的智慧时时现前,就不同于凡夫的造业,但他没圆满成就之前,还不同于圣人的妙用,那么再进一步他以无分别的智,第六识的转变打破第七识的坚固执着,就是我执,打破里面的染污性、执着性和习惯的流注性。我们人有习惯性,打破了我就变成无我,很亲切,里面没有执着,没有染污,一个人的心地达到纯净的境界,纯净的境界之后,第八识里不好的种再也没有进去了,只有以空来化,不执着来化,里面绑着的东西没有,第八识染污的种子,逐渐转净,转一部分就起一部分妙用,前五根所对的五境就起变化。因为五根五境都是第八识的见分和相分的表现。那么第八识里面的种子有能藏、所藏的种子,还有执藏三大功能,那么它的这个种子化掉,因为能的执着和第七识是通的,第六识的智慧能够照彻里面的束缚和执着,把能解放出来,能解放到透彻的时候就是真如妙性。所以第六意识的一种悟其实对真如妙性已经是一种肯定,已经见到了真如本性,但是它里面还有束缚,什么束缚?俱生我执、还有种子、还有习惯性、染污的习性,这些通过六、七识的净化以后,它逐渐净化,第八识转一分,就能够证一分法身,逐渐净化,逐渐入,那么前五根出现的就是妙用,就是功德了,就是大悲的妙用,神通的妙用。整个世界就变化了,变成了光明的世界,清净的世界,就这样转,所以叫六、七因中转,五、八果地圆。

十四、问:本性清净,一清净一切清净,众生每个人都有佛性,那么都有体、相、用。那每个人说话做事,你都当他念佛、念法、念僧,行不行?

答:不用这样想,你这个想就是分别,你不能当它是什么,你没有这样的一种想法,也没有想到是善,也没有想到是恶,你没有想,就是显现。就是说显现它的自然性,显现它的实相性,显现它的真实性。但是你这里面没有分别心、没有对错,是非的这种感受和想法,不用把它当作什么,你把众生当作佛,你永远是凡夫。

(插)噢,我还有个对立面。

其实在根里面,还深深埋藏着是非善恶,觉得他是恶,那么念佛是善,我要把他当作念佛,恶的把他当作善的,善恶的根还在里面,没有觉得是恶,没有觉得是善,你到一个地方,很污染,很嘈杂,很不好的境界,你没有感觉到,越乱越静,越是污染,你越清净。

超越的功夫是不可思议的,这是第六意识已经净化了,第七意识也应该净化了。如果不净化, 里面还有习气。就觉得这个人最坏。第六识达到净化还有受,只是智慧到,还没有证量到。智慧到了,明明知道,实际当中还觉得不行,还有这个感受,还有这个感觉,还要转一转,所以第七识全靠转的功夫,转成平等,转成无碍,转成无我。第六识全靠无分别的智慧,他对一切境界无分别,那么第七识就要在这里面转,如果有落处,有第二念,有分别起来了,就靠转,一转的话,第七识就清净一点,转到后来没感受,没有觉得染污了,没有对错是非了,就不用转了,就安住不动了,安住这个道性,第八识逐渐自然净化了,这个时候开始起妙用了。

十五、问:与人在一起时候听的话,跟人家不同,比如家里人叫我去买三斤菜,我会听成二斤菜,为什么会这样?

答:这就是说你的心不在那里,你的心产生错位,你的心在你觉受当中,你没有完全显现它们的境界。

问:有时我跟人家说,人家也错位呢?

答:人家没错位是你讲的或者你当时的心有错,就是这个,错位不是对错的错,错位是什么意思呢?你安住在无分别的幻化当中,你听到的东西也变成幻了。幻化二与三没什么区别,你讲出来的二与三也没有区别,也许你讲的三,别人听了就觉得是二了。这个位子对修证来讲,就是对俗谛法不通达,不缘起,还在幻化当中,在幻化当中容易错位,师父讲话,弟子偏偏领会错了,这个情况是很多的,(插:大家听的不一样。)对的,是不一样。(插:就是佛说的法,众生各各随类解)那是安住中道实相来说话的。佛也没说什么,但众生各各领会不同,那么凡是你有不同的,就是你还没到家。

你没有同和不同,你都了知,众生讲三就三,二就二,如实地了知,但是你的心不是三也不是二,那才是真实。所以修行的一个过程,比如说,对生死,对烦恼、对众生都了不可得,都是梦幻,自己什么都不用管它,这种境界最多是重关当中还没有透出来。这个时候自己还有些习气的,但这个时候对人、对情、对一些观念、感觉都会错位,都不会认真对待它的,无所谓的,一切不在话下的那种感觉,往往不能真正了知众生心意的,这是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我以前经历过,这个阶段过了以后又不一样了,你的心会变得一片透明,这个透明不是途径幻化,众生讲什么如实了知,佛说什么话,这句话背后在当时是什么意思?事情出来了,是什么原因?都如实了知了。这个就是对法界的安立和法界的秘密,才透彻了,这个时候要到末后关才行的。因为你自己还有习气,还有这个感觉,还有受,还有如幻如化的存在,那么一切在你显现的时候,不是那么透明,不是那么真实,而是只是守住自己的一点灵光,但周围这一切都是幻化的,都不可得,是会这样的感觉,甚至走路走路自己走忘记了,哎,我刚才在做什么?这个过程要过的,也是功夫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世界才能破掉、放下。对自己才能破掉,但还没有到那种清净明朗的境界,这个过了以后,才能到清净明朗,才能成片,才能如实了知。

如实了知还要锻炼的,因为众生的思想,他的习性,他的执着,很复杂,你要到里面去还是清净明朗,再出来,这样一碰一触,都是清净明朗,你就透关,魔与恶劣的环境等等,你都能在这里面透彻,还是一样的清净明朗,那就叫透关的功夫了。透关以后,才能真正在末后关里面启用,方便启用。

透关不容易的,因为人的思想太多,你执着到如幻如化,你还不行,因为你不能跟他真正一样,要在觉性中都一样。他说好吃,你说好吃,真好吃,什么表现都一样,但是内心没有这样才行。如果你讲你的,他讲他的,比如说人情世故啊,各个方面不融洽、不和谐的,那么不算透关。

十六、问:我喜欢纠正别人的缺点,这是不是习气?

答:是习气,像观音菩萨三十二应,入诸国土。一般人理解他有很多化身到世界去,这也可以的,这是果上化身肯定有的。但是因中呢?悟了观音圆通之后,比如你遇到比丘你讲比丘的话,遇到生意人讲生意人的话,遇到家庭妇女你讲她要听的话,在无形当中,加持他,无形当中利益他,不要讲他的缺点,他如果需要你批评,你也可以讲,这个就是三十二应,这个就是真正的三十二应。这一点做不到,你化身有什么用?你化出来能够和他讲同样的话吗?做同样的事吗?表演得很好吗?不一定,是吧,只是人的相出来了,但实际没有,这是讲实际的心地和智慧。你虽然是一个妇女的相,但是你是菩萨女。比如说菩萨,是面对不同的众生的,讲他们心里的话,无论是讲政治、讲文学、讲科学,你都讲他心里话,那么这样就是显现了,就是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应,入诸国土了。所以说修道的人到最后是自现观音,自成本尊,然后在世界上示现,而你所住的地方就是净土。(插:你上次讲的自在观音不观观也是这个意思?)对。(又插:不观观与不识机是不是也这个意思?)对,这个不识机也不要去识了,如果还要去认识的话,你的机还没有成熟,还有分别的。(插:如果去认识是不是还有个对立面?)对的,就是你遇到不同的人,你直接显现,不要去理解他,不要试图去我要认识你,我用什么机?这不需要的,当下了然,当下体现,不要没有话找话讲,他会自然流露。观音菩萨他没有来,没有去,他感应的众生都是自然显现的。众生有求于他、感他,他应你,你问什么,他答什么;你需要什么,他做什么。其实他的心里面没有做,这里面作为菩萨,多一点点出来,都是大障碍,就是魔,我要起个好心,我要帮助你一点,我要多讲点法给你呀,多了一点点都是魔心。(插:这也是有落处),这是最根本的落处了,这是悟后人大忌讳的。

十七、问:有个居士是念佛的,遇到烦恼,就打电话来,她打电话来,我心里想,很难跟她说,你说理论上的吧,她又不懂。不说吧,又不行。

答:主要是你不能破她的执着,破她的执着心,你要针对她的烦恼,问她为什么会烦恼?是念佛念得不相应,即在念的当中有执者、有落处,有所求,太个人化,太自我,有这些东西在,念佛怎么会念得好?我们这个禅的智慧是遍一切处的,都是智慧,做什么都不要紧的,主要是你做的心是怎么样?禅宗是了心的智慧。

念佛是很好、很殊胜的,但是你用什么心去念?应以无分别、不执着心、清净心去,那念佛不是很相应吗?

阿弥陀佛是最伟大的佛了,愿力这么大,他是包容一切宗教,一切宗派,当然禅宗、实相念佛都包括在里面,都包容啊。(插:实际我们十法界还有六道轮回,说简单的话,是心态的缩影。)对,这句话就是天台宗所讲的,一念中有十法界,十法界有因有果,果中十法界已经形成了,那么对十法界的人来讲,你发什么心,这个因的心态你又形成了十个法界,你念佛的时候,就是佛法界;你念地狱起了恶心了,就是地狱法界嘛。十法界里面又包括十法界,就是百法界,就是心态。

那么无论他修什么法,你不要破他,如果他要求,我修这个不行,能不能给我一个方便,修什么法比较好,那么才可以给他说什么法,他修净土的,你不能给他讲禅宗,也不要说我修禅宗。我也是念佛的。(插:就把实相念佛插在这里面)对的,但是你念佛念到什么样才能相应,才能进步,你要告诉他怎么念,那么他念一段时间,进步了,他又来问,我接下来怎么念?我现在得到什么境界了,你再引导他。但是引导众生是有限的。引导到一定程度,他就上不去了,他就满足了,或者他转移了,所以是有限度的,不可能一直上去的,除非自己向上,后来就靠自己了,做师父的,只能带到一定的时候。对禅宗来讲是带到开悟,悟后人自度,然后给他方便一点,可以的话,再给他一些力量也可以的,但是悟后是自度的。

那么净土宗呢?就是带他到一心不乱,能够非常安心了,与西方很相应,觉得自已肯定能往生了,就可以了,再带上来没什么好带了。这是一个过程,不需要一直带着的。到后来在法界当中有这么一段缘分,以后生生世世可能会遇到,遇到迷失的有缘的人,可能有个指点的机缘,把他拉回来。但是路还是自己走,所以说,但去其病,不去其法。药是没问题的,只是与病对得上对不上,对不上,就不用这个药,或者你这个法是好的,你执着心不好,把执着去掉,我们的禅宗就是讲破执之具嘛。破执着的二具嘛。智慧起什么作用?照黑暗,破愚痴,把愚痴的东西照破了,他就光明了,他就明白了。但是我们对那些人,那些有世俗欲望的人,他求的是世俗的东西,五欲的东西。我们对他没办法。你只要是求道,想解脱生死,想成就的人,那么我们就用这种方便。那么那些求世俗利益的人,让他们到庙里去求,去烧香、礼拜啊,求福报啊,他只能走这条路,没有其它的路,多培福吧。因为我们所走的路是道上的路、解脱的路。

十八、问:培福有没有止境?

答:培福没止境,这个福从世福到道福到后来就是无量光明。

十九、问:福大了是不是开智?

答:不一定,如果是有相福,会蒙蔽智慧。福报大了,智慧会没有。就是比较聪明,脑筋比较灵光,生活上处处比较安乐,帮助人比较多。但是如果是不着相的福报呢?他会开智慧。

什么叫不着相的福报呢?培福的时候,他没有分别,没有为自己培福。只是以慈悲心利益众生,做过了等于没做一样。这样的话,他的福报叫如意福。什么叫如意福?他需要的都有,不需要的不会有。他不会有很多的钱存在银行里,但他要的时候就有,都会安排得好好的。到一个地方去,如果天气热,天就比较凉快;长久没下雨了,到那里,就会下雨,是这样的福报,是这种福--及时雨--如意福。

二十、问:世俗人对修道人不理解怎么办?

答:修道人总是被人误解的,世俗人的观念很多。修道人很清净,修道人的清净意境和他的做法,世俗人不理解。他理解不了你的作法,所以说到一定程度他就要隐退,除非是龙天推出,一定要大家拥护你出来弘法。那个时候方出来。一般的,都要隐退,不说自已的功夫境界,不说自己是修行人,因为别人不理解的。你越说自己怎样,别人越不理解。因为他们都着相,都执着分别,你要是不跟他们一样分别,一样去做,他就说你不好。(插:怪不得老师说不要标榜自己是吃素的,是修行人)对的,不要说这个。道是没有痕迹的,他不能以世俗的尺寸来标榜你是清净不清净,你是有道没有道,世俗没有一个衡量道的尺度,没有的。世俗人都以世俗的观念来衡量,是根据他的需要来建立的。每个师父也一样,世俗的师父,他要根据他的需要来说法的,符合他的,他说好啊,对啊,不符合他就不好了,都是这样的。所以说悟道的人要超越这些,不能和他们同样的见识,他有第三只眼。这二只眼只能是看世俗的。

二十一、问:什么是第三只眼?

答:第三只眼是觉性,是以智慧来看的,那么他就不和众生同一个知见,同一种落处,在道上不会有过失。第三只眼就是法眼,(插:是不是佛眼呢?)综合起来是佛眼。五个眼都具备了是佛眼,缺一个都不是。佛眼是一切具足的,下面四个眼都圆满了,清净了,都是一个整体了,就是佛眼。修道人最怕的,就是被世俗所染污,世俗的也包括修行人,他的观念,他的执着影响你,你也跟着他们一样去做。所以说:独超于万法之外,而又遍入一切之中的。他超于人类的那种观念的,他有特殊的见地,然后又应和众生之中,随缘说法,随缘做人,但不要说自己是什么。别人骂你越多,也越好,就随他骂,到最后他们会知道,会明白,但是明白的人也是少数的。大部分只明白了一些相,比如说,你临终走得特别好,他说哎呀,我以前都骂他,原来他这么好的。像太虚大师在世的时候,很多人骂他,园寂后烧出了很多舍利子,心脏不坏,很多人跪下来哭。他们也只能看到这个相。如果这个人连相也不示现,那么那些人就全心全意要一直骂下去,那造的罪就大了。太虚大师慈悲示相,一般都要慈悲显相的。在密宗来讲,不等最后,他中间就要示相,显一些神通相,像热罗活佛等。

二十二、问:我们不知道哪些是习气?

答:凡是你的觉照当中有一点落处的就是习气来了,这个人起了一个念头,有了落处,就是习气,这是第一。如果你的所作所为在众生当中,在你缘起当中,对别人、对境界有障碍的,也是习气。让别人看到你不舒服也是习气:你讲的话表露出来的东西,让别人产生一种反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但这个习气比较难除的。因为要融合众生的心,要有真正的智慧方便才行,这是第二步了,这是更难的了。

先要做第一步,自己的觉性当中,任何时候没有落处,没有染污,没有执着,没有痕迹,没有固定的东西,像吃一种菜,你没有一定的,一定要吃,非吃不可;如果你睡觉,没有固定的,非要睡不可,如果你非睡不可,这个执着也是习气,凡是你有一个东西,使你有落处、有抓住你的,都是你的习气。

习气就是你的身体和心念带来的一种习惯或者说受环境约束的东西,你离不开的东西,都成为习气,像对别人好、帮助人,用批评的口气,这个心念,如果你起了个好心,是心善的习气;你喜欢点香,在佛前这么清净,你觉得:啊呀,我喜欢这样,也是习气。习气细起来很细的,很多的,知道了要化掉。知道了不分别,但习气在,知道再把它化掉,就是功夫。功夫一到家,第七识就空了,就成为平等性智。什么叫平等性智?一切事情,一切因缘,都平等无着,都没有障碍的,都没有习气的。 (插:这个平等的范围非常广,佛法细起来细得不得了),佛法是心地上的修养,智慧和慈悲的修养,而不是说光是功力,我打坐用功,我功力怎么样,有一些光明,有一些神通,如果住在上面就是外道。

有的人说,我根机浅一点,我求生西方,我要把世界放下,这是方便法,方便过渡,建立一个目标。如果这目标建立的好呢,他用功就会比较相应,烦恼减轻,得定得安祥。如果他再努力向上,读诵大乘经典。修净土的最好要上品三生,上三品往生都要读诵大乘经典的,发菩提心,慢慢他就明白本性了,为什么有这个要求,从以上有相的,慢慢过渡到无相,从自我的到过渡到菩提心的利世;从小乘的自了过渡到大乘的利生。那么这个过渡一过去,就能够开悟了,就能见性了,所以说是上品三生,这里就合着这个道妙。所以说,上品三生的,多多少少都要开悟的,要发菩提心的,才能证上品,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开悟的人发愿的话,都是上品生的。佛法是不可思议的。(插:上次老师发的禅与净土法门的讲义中讲的净土法门,看来要求蛮高的。)

一句佛号不光是一句佛号,它包括戒律、包括禅定、包括六度万行,一切的一切的法在里面了。你这句佛号方是真正的佛号,你这句佛号能够受用得起,能够受持,那是真正的修持。它包括大彻大悟在里面,包括密宗、包括净土的妙行,所有的功德都在里面。它是不可思议的,有的人说没有包括这一切,懂都不懂;又有人说我一句佛号包括,但不是真正的包括,讲暗合是可以的,我暗合了这些,但是我不懂,我没有修到这个程度,但是如果真的讲一句佛号包括一切,那么就要表达出来,要表达出来一切佛法,一切悟境,一切功德,在一句佛号里面要显示出来,那才是。(插:这句佛号要能够与自性相应),对的,就是佛和大菩萨是达到的,是相应的,那么从达到的这个证境当中,大成就当中,流露出来给众生的,都是智慧光明、心的妙用,布施给众生,那么众生要跟着他流露出来的这个开示和法门向上走,要接上来,接到佛菩萨的境界当中来,那才是对的。如果只抓住一点,就停留在上面,往下拉,减低要求,那是不好的。如果这一年要这样修了,第二年要进一步,进一步相应,进一步努力,不断超越,这是真正的进步,不然的话,就是世俗的净土,是一种世俗的方法了,不是真正的佛法了。(插:他们是求生净土,我们是回归净土),求生呢,开始求是可以的,对的,先是通过求生,然后提高信愿,提高修养的程度,使人生面貌发生根本的改变,然后慢慢地就知道了,西方就是我们的家,就是我们心的显现,那就回归家了,回归到自性当中了。这个过程是很难的。如果没有善知识引导,没有好好地用功,只是一个观念,或者做做功课,那么回归的那一天就会很遥远,非常的遥远。

二十三、问:实相念佛要与法界现量相应,你一念佛,法界全部念佛,什么叫法界全部念佛?

答:当你正念佛的时候,你这个全体的本性和这个佛号就是说全体一致,是不即不离,全体显现,就是法界都在念佛。无论你这个明体、觉性范围有多大,这里面不用去分别大小,如果你这一句佛号里面没有凡夫的心,没有人我的心,没有分别的心,没有烦恼的心,也没有执着清净的心和光明的心,什么都没有,你就是法界在念佛。(插:阿弥陀佛,你这句佛号就是要和本性相应,本性就是法界不二的)就是本性,就是法界在念佛,没有能念,没有所念,就是法界念佛,所以有人不是讲:法界清净体,作我一念心,而我一念心,全具法界体。就是这个意思,这叫会通,会通了,一切通,一切都是圆通的,只不过证量不同。证量不同不要紧,总有一天会到的。只是你悟了这一点,而且在悟的作用下,你体现出来,处处回归没有矛盾,没有多出来的东西,都能在你的当下圆融。那么你越圆融一切,你这里面的智慧功德就越来越圆满。功德的圆满,是你圆融的圆满,圆摄一切法,圆满是这样的,它里面没一个边,也没一个中心的,只是你不断地去圆、去回归。那么祖师的一句话你圆了,功德就体现出来,(插:老师在自性的流露中把祖师的话恰到好处地插进去,起到一个以点概括全部的作用)

任何一个点都是全部的,但是这个点上你要体现全部,就要有智慧方便去体现 。但是我们说法或者我们的因缘,任何时候,都在时间、因缘一个点上,在点上我们要体现全部,要去体现它,要圆融的回归。比如我们讲到了某些人,某些事物,不怎么理想,不怎么对的,但在我们的全体当中,显现的也是实相,也是清净,也是我们圆融体的不二的作用。这里面不能说在我之外有这些人,怎么怎么样,如果这个念头一起,就染污了,就被这些假相所染污了,你的自性就不清净。(插:自己也是跟众生不二),对,也是跟众生不二,他就是你心中的众生。不过,你在这种显现当中,你没有被这些形象所染污,没有产生一种看法,那就叫度众生。这叫自性清净,这叫不二圆现,这是很妙的境界,这里体会到了,就是无碍自在。但是在实际当中,你真的体会出来,不然的话,你有一点点看法,一点点的执着在里面,你跟人讲话,就会流露一种感觉,批评人或者对人有看法,有态度,或者不想给他讲,你总有个东西的。(插:如果不想跟他讲也是习气?)不过,你不讲也可以的,但是不执着不讲,就是说你觉得没有话可以讲,那你可以坐在那里微笑不动心,你就这样子,也没有嘲笑他,也没有什么表示,就这样子,任何事都这样。

第三章

一、问:这个证道的关键在哪里呢?

答:元音上师也讲证体起用,所有的证道要证这个体,用而不离体.即体之用,用而归于体,证道就是证体用一如。就是在境界中透过去,透明的体、觉性、空灵无住的体性广大圆融,就是观音菩萨耳根圆通讲的十方圆明境界。证体是真正证到圆明体性,如如不动,透彻、清朗,一念不生的圆明体性。一切山河大地一切万物都在觉性中显现。

二、问:这是不是大圆镜智了?

答:是的。不仅是大圆镜智,这四个智都在里面。大圆镜智是体,是智慧之体。它就是镜子圆照,圆明朗照的体性。起用就是在事物上,在作用处,在六根变化或神通境,一切一切的作用中不离体性起妙用,即用之体,即体之用,体用一如的境界就是证。自己知道证的量,证量很高。在作用处上师要考察你,考察你的作用,证的体是一样的,只是力量大小而异。上师考察你,看你在作用处圆不圆,透不透,有没有落处。他要这样打磨你,讲反面的话,使作用处的有漏、有住、有所得,有些习气破掉了,要骂你或者说你的好话等等一切,把这些作用处化干净了,证量自然高,这就是彻底了。如果你没有在作用处转的话,那就没有办法了。如果一个师父没有在作用处给你除障碍、化解,师父就没有作用了,师父的作用就在这里。

三、问:因本性的概念可以从文字上了解,但上师是从各方面去考验你?

答:对的。处处考验,禅宗的那些禅师对弟子们钳锤,即经常考验。如这个菜不能动等,处处是考验,讥锋句语都是这样的,密宗也是这样的。

四、问:这样磨练的开悟是不是理解的悟?

答:理解的悟那是本性明白一点,但事上作用处没有透出来,它很快就埋没了。如果破了初关处处把握住,但在各种境界上没有磨练过最多也只是个自了汉。只能是小成就,大成就成不了。所以说我们要遇到一个上师并和上师有缘,要经常在作用处透境界的地方来请教师父,形成一种比较亲近的关系,来一次化解一些东西,证量就会提高。师父就起这样一个作用的,有的人不在这方面问师父的话就不会进步,他很多年还是老样子,还是住在这个地方,没有修上去。

五、问:整个学佛过程是不是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答:有能量的、智慧的、品德的,本性中的很多作用处,很多的德,体相用都要开发转化的。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工程,要有很大的转变的力量来化解这些,转得越快修行的成就就越高。

六、问:老师能把充满的智慧和能量加持我们,我们感到了。

答:全部在这里。

七、问:我们感,你就应,过一段时间,一下子感到很快?我们敲这个钟你就应?

答:是的。诸佛菩萨成就者全部在加持,法音里有智慧,法音里有真理,法音里有一种无形的东西,还有就是明体,明体加持到每个人心里去的。

八、问:能否讲一下安住与安立的区别?

答:安住,念念在本位上无分别、空灵。无住是正住,无位是正位、是大用,安住本位当中无相,本来面目时时刻刻都不离这个,走路、吃饭、穿衣都不离这个叫安住。什么叫安立呢?就是说在安住本位的基础上要起用,起法界的大用,缘起的大用,安立在法性当中起用。华严经讲的法界安立,法界安立是有缘起的,过去讲的相就是性,在相中处处回归本性。处处和本性不违背,任何一个作用、任何智慧、任何方便都不能离开本性的作用。和本体相应的空性、觉性和显现是一体。它的智慧、它的慈悲、它的所有功德要慢慢地相应,安立在这些上面去建立、去方便作用的,如果有一点不相应,不在本性上安立的那就是魔障、偏差,离开本性的一切建立、一切安立都是错谬的。所有的安立是依本性来安立,本性有体有相有用,体相用都可以安立的。

九、问:如功夫不得力在家里还要带小孩,是不是可以把这个一体看熟了,是不是保险了?

答:仅仅看还不行的,还要用功。一是建立信愿,如果求生西方,这个信愿不可缺,如果悟性比较高,在本性上建立就要熟悉本性,经常觉照,觉性显前,就知道了,把握住了,那就是证到法身。这个本位证到了,如果平时不熟就错过,一刹那就错过了,你想也没想清楚就过了。看他的发心,想往生西方的?还是中阴阶段证法身的?本性的,证道的,不一样的,要弄清楚,目的在哪里,发心在哪里,这点要清楚。如果要往生,那要和阿弥陀佛结缘,要礼拜、供养、念佛的名号,要发愿:我一定要往生西方到你那里,临终时祈请你来接引我,这是向往的愿,时时刻刻不离这个愿,念佛不多也不要紧,只要愿在,这个时候愿力会起作用,在本性当中阿弥陀佛会出现。因为他一直有这个愿,阿弥陀佛出现时心花开放就相应了,就跟阿弥陀佛走了。

十、问:听了磁带后知道第一要降伏烦恼,降伏烦恼有哪几种办法?

答:有好几种的,主要的要自己建立品德,因自己业的关系带来的烦恼,要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把这些烦恼转化掉,这也是降伏的最重要的一种。烦恼是病,要念佛、念咒使妄心歇下来这也是一种降伏烦恼的方法。净土宗一般说是降伏烦恼的,如果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烦恼自然伏了。如果没有达到一心不乱前怎么样伏烦恼呢?不要多事,不要去抵触烦恼,很多人自己想得太多,找得太多,找出烦恼来,或者说因为别人做得不对,修行不好,自己心里过不去,起烦恼,这是凡夫的状态。别人讲是非,你是把是非带到自己家里来,放在心上化不开,成了烦恼了,这些属于修养性的。持戒也好,品德也好,对于人世间的是非,众生的烦恼或者欲望或者名利要看得很淡、很开,这个基础要有,这个基础没有,修定也定不了,定不深,心中常有感触的,因为这是落在一种状态中,如果这些能够排开了,放开了,自己的意境就会提高,品德自然也会提高,自利的东西就比较少,很容易定。如果身体状况没有调整过来或用功不得法,也是造成不能定的原因。如定了以后烦恼开始伏了,能够健忘,健忘的人没有什么烦恼,事情过了就忘记了,但他头脑是灵活的跟痴呆症不一样。学佛的人应很灵活,有智慧而明白,这是降伏烦恼的象征,一般是这样的。他遇事不会染在上面,过了就没有了,不会老是想烦恼,就身心轻安了。这样降伏以后,在定当中如果有理上的指导,他的功夫在觉照中就如在法上不执法,身体上不执身体,感觉上不执感觉,就很容易开悟见性。见性以后就不着相了,心地上用功内种与现行就净化了。不但降伏烦恼而且断烦恼,种子不起来了就断掉,因不相续了,不相续就不出去了,空了,他就不会再产生,不产生就是断了。

十一、问:无思无念的观照,做功夫契入本体,吃饭穿衣要怎么做才能合道?

答:吃饭没有吃饭的想法,没有作意的,如果有作意的出来提醒一下马上化掉,化掉以后直接显现。有的人在理性上安立开发智慧,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安立道的作用,这些都是差别智,各人作用处不同,安立的地方不同,但是都没有离开本位。在本性的安住上起作用。有的人不需要理论上抉择,有的在日常生活中悟大道,体现大道的智慧,这是一样的。

十二、问:为什么概念化的本性经常反映在心中?是否做本性的保姆?

答:那是你的痕迹留下来,过去看书看多了,留下来的痕迹。所以要把过去看的东西都忘掉,一点都没有了概念,想不起什么。不一定要离开环境的,因环境有的比较清净,有的环境比较复杂,环境清净可保持你的觉照,太噪杂了可能被拉跑了,歇不下来,本性被覆盖产生力量不够,初期保护像保姆一样。西藏都是这样修的,住山、闭关这些情况较多,这是一个阶段。但是根基好的人不一定都要这样,自己不要去取境界,不要被境界影响,就能安住自性,安住当下就可以,因这里面力量不同。如没有自己,吃饭、穿衣都是本性的作用。

十三、问:离开妄了真性就显出来了吗?

答:离妄显真是一个阶段,然后认识真以后,妄就是真。

十四、问:歇就是菩提,全妄即真?

答:对的,就是这个意思,因为烦恼没有根了,它就起变化,一切自然会做,自然体现,不用概念,因一切变化没有固定的模式,转化了。如果有人说种种难听的烦恼话,他有意见说你什么话,到了你这里就没有了,到了一定时候他也不会说了,知道自己错了,改变了,这也是对他的加持,这是度众生的一种方式。有的菩萨就是这样,在种种毁谤、打击中不动,太虚大师在世时多少人都毁谤他,他不动,结果度了这一大批的人。在他死的时候烧出很多舍利子,那些毁谤他人人都流泪忏悔,因而这一大批人都得第一义谛了,都得度了。

十五、问:宋老师众生烦恼的地方,你不烦恼,本性不烦恼是吗?

答:那是正度众生了。因为众生都以他的烦恼习气来看世界,到了你这里的时候都没有了,如泥牛入海无消息了。它冒出来冒出来没有了,等于你把他的烦恼执着都度掉了。不要对着干,他里面也空了,没有什么好意思讲了,讲完了就是这样子。

十六、

End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呵谬解第三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呵谬解第三念佛三昧名三昧王,境界甚深卒难究竟。古今师授互有不同,至于天台其说大备,慈恩贤首各引其长,企仰禅宗亦极明显,但后学浅陋莫得指归,尚未升堂,焉能入室?晨语:净土是佛的果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正明心佛观慧第四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正明心佛观慧第四夫念佛三昧者,实使群生超三界生极乐之径路也。始自鹫岭敷宜,次羡庐山继轨,十方称赞,诸祖传持,自昔至今,有自来矣!晨语:净土法从佛在印度的宣说,直到庐山慧远的继承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辟断空邪说第六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辟断空邪说第六释迦如来一代圣教,一本于善恶果报因缘诸法,为始终不易之正教也。虽有百非超脱之句,岂必离乎因缘法哉!晨语:指出释迦一代圣教的根本,是以善净的缘起来体现自性的功德,破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劝修第九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劝修第九夫净秽同心生佛一理诸法本等,须假劝修。其奈众生迷心作境净秽斯分,对待相成缚脱迥异,缠缚多劫不觉不知,故须劝娑婆苦海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晨语:理明的人不须劝,但迷事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劝持众戒第十一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劝持众戒第十一惑者问曰:今闻念佛直指戒杀之说,可谓指体投机事理悉备,实善世利物之训也。敢问:为只此杀业当极戒之,为兼盗淫妄等诸恶悉宜深戒之耶?若当悉戒,何以语之略也?答:噫是何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三昧仪式第十五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三昧仪式第十五念佛法门严建道场之事,并供养仪式,及预治衣服鞋履,更衣沐浴,门颊出入,方便正修。禅诵忏礼等清净法则,具如慈云尊者忏仪等文,此不再具。晨语:三昧的仪式应学而熟之,方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正行第十三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正行第十三如上所述依正二境乃至精进,虽皆圆妙,悉是求生之方便。未为正行,此下所陈乃是正行之旨。晨语:以前所述皆是求生的方便,以下进入宝王三昧的正行。何谓正行?行者既发此志,必使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勉起精进力第十二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勉起精进力第十二精进者,不为世间八风所退,又不为身心异见一切大小病缘而怠其行,故名精进也。晨语:精者不杂,进者不退,一心用功,努力向上也。行人既依劝发,永断杀业,渐具众戒,欲入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罗显众义第十八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罗显众义第十八夫念佛三昧者名一行三昧也,盖彼行人既了深旨,能持一心,唯念彼土,唯忆彼佛,知身土无二,了忆念亦一,乃得名为一行也。晨语: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到这里与禅宗完全一体

宋智明:《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十大碍行第十七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十大碍行第十七详夫一心平等体性无亏,众生虽缠绵于业识之中,靡不有出尘之志。方欲究道,魔境先彰;一事亏心,万善俱失;成小败广,得者还稀。况乎物欲交倾,死生迁变,递相仿效,易地皆然

宋智明:佛教净土法要 目次 自序

《佛教净土法要》【目次】自序(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第一章 释「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义第二章 净土宗白毫观修法述要一、为甚么要修观二、为甚么要专观白毫三、白毫观的基本修法四、一心三观的法义第三章 古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十四章 道场圆加行 三观齐妙功

第十四章道场圆加行三观齐妙功圆觉必因觉觉而后圆,大道都以加行方臻极,道场者练心之所,悟理者起行之本,心行相应而入妙,返照照妙而观成,体之又体而全体脱落,研之又研而法界大明,一生道业功德始妙。--作者提

宋智明:禅门三关浅说 一

禅作为人类心灵最究竟的本质与最完美的智能,它表现的方式极其广泛与丰富:人生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时时在呈露禅的本性。但人们往往迷惑于它的表层而不知如何默契真正禅的里层世界。因此,纵使喜欢或虔求禅宗的人们,

宋智明:禅门三关浅说 二

4、有慧无定行学禅的人虽藉强大的慧力打破初关,明心见性,但如果没有定力的护持保养,就会拥持不久,一旦打失,又入迷途,具足慧力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由明师的善巧直指,在机缘凑合时,忽然契会自性,顿断意识流

宋智明:禅机新说(一)

禅师在室,据中而坐,来客从门而人,见破屋旧檐,不堪风雨,便问道:「近日秋雨连绵,不知有漏无漏?」禅师云:「天上地下一片,连你也浸在其中!」「自离杭城,未测西湖水是浅是深?」禅师举指道:「是浅是深?」客

宋智明:禅机新说(二)

云山雾路,九折十弯,过来人一身轻快,一路平直,那正是春花烂漫,清风飘香的时节。禅师虚步而行,众弟子无心而随。到了荫郁的参天古树下,禅师指向前山说:「古时五台山下有婆子,凡行脚僧问台山路怎么走,都答以:

宋智明:如何排除禅悟之障(二)

三、如何抉择禅法与善巧行持问:对于禅的悟境以及悟道的禅师那种自在洒脱的为人风格,的确令我神往不已,真心希望自己能早悟真性,开启妙用,但是认识归认识,行持是行持,理解所得的观照力量总有限度,且时间一久便

宋智明:如何排除禅悟之障(一)

禅门行人以其对禅世界的特殊感受与亲切触动,在那刚刚敞开的灵知闪光当中,开始了人生最真实的追录通向无上觉智的圆满实证与自性光明的无限妙显。于是他透过禅文字,在那略凝识心中,影现了真如实相的另一层面目,虽

宋智明:禅机新说(三)

海印虚舟,彼岸中流,愿行直航,尺浪重波,一水天际,一性逍遥。有一行人,越出师门,归来无为,不传师法,不宣师旨,无宗无派,离悟离迷,种一片自家田地,画一个无样葫芦,率性天真,更绝缘虑。有禅客来问:「师承

宋智明:第一课 天台宗的特色

《天台宗简明教程》(宋智明)著第一课 天台宗的特色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大乘八宗之一,因创成者智者大师十年隐修、“自悟佛乘”于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境内)而得名“天台宗”,简称“台宗”。又因本宗的主要教义依

宋智明:第二课 天台宗的肇始

第二课 天台宗的肇始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成立的汉传佛教宗派。据考证,“天台宗”这一名称,是中唐时期台宗九祖湛然大师最早使用的。这一宗派的实际创立者,是陈隋之际的智者大师;而基础的奠定,则启始于北

宋智明:第四课 天台宗的大成

第四课 天台宗的大成台宗四祖智者大师是继南岳慧思大师之后,圆摄无量法义,大成天台教观,完成一宗体系,对天台法门贡献最大的一位祖师。智者大师(538—597),法号智顗,俗姓陈,诞生于南北朝时期的荆州华

宋智明:第三课 天台宗的拓展

第三课 天台宗的拓展继慧文大师之后,天台宗因南岳慧思大师的自心悟证与广弘妙法而使天台教观有了更进一层的发展。慧思大师(515—577),是后魏南豫州汝阳郡武津(今河南上蔡县)人。《佛祖统记》卷六载大师

宋智明:第五课 天台宗的中兴

第五课 天台宗的中兴天台第五祖章安灌顶大师(561—632),继承智者大师的教观,结集了大师一生的讲述,又建国清寺,敷讲师说,使智者大师的教观得以流传后世。《佛祖统记》上说:“微章安,吾恐智者之道,将

宋智明:第七课 天台宗的发展

第七课 天台宗的发展宋代以后的天台宗,在教义上没有多大的发展,一般都局限于注释学上。其中也有一些针对他宗或结合净土的论著出现。元代,有杭州下天竺寺的蒙润(1275—1342),作《天台四教仪集注》,影

宋智明:第九课 诸法实相

第九课 诸法实相《三藏法数》卷四说:“盖如来所说诸大乘经,皆以实相理,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若有实相印,则是佛说;若无实相印,则是魔说”。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中也说:“诸佛觉如实之相,乘此

宋智明:第六课 天台宗的山家山外之诤

第六课 天台宗的山家山外之诤天台宗在宋代发生的山家山外之诤,是台宗发展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唐代台宗在道邃大师之后,虽有广修大师的继承及弘扬,但不久即遭会昌(唐武宗年号841—846)灭法,使台宗又

宋智明:第八课 天台宗的经论与著述

第八课 天台宗的经论与著述面对天台法门,首先是浩瀚的经论,学者往往望洋兴叹,以为难穷其源,庶不知经论虽多,悟心则一,故了悟大旨,直趋根本,摄归真源,则透过文字,全体现前。天台宗所依的经论,如湛然大师在

宋智明:第十课 圆融三谛

第十课 圆融三谛“圆融三谛”是诸法实相的具体内容,是台宗行人深入实相必须理悟的根本,是心智相应于真理的门户,因此应当以圆融的心观去如实的体现它。一切诸法即真、即俗、即中,全三即是一,举一即是三,一三三

宋智明:第十二课 三法无差

第十二课三法无差三法是指众生法、佛法和心法三个方面。这三法虽有自他、因果、色心等不同,而它们的体性都具足三千,互相融摄,所以叫做三法无差。众生法即一切众生生命的迷情因缘,具有业力果报等诸因素。佛法即觉

宋智明:第十一课 一念三千

第十一课一念三千一念三千是天台宗的根本理境,悟一念具三千,方能回三千于一念之中。因此,了一念心者即是了一切法,善悟三千者,也必能证于一念。一念,即指现前即妄即真的第六意识;三千,即是指一切万法。一念介

宋智明:第十三课 性具法门

第十三课 性具法门性具法门是台宗一切理趣的极谈,是以法性本具一切善恶之诸法来体现宇宙万有真实性的圆妙正观。元代怀则大师在《天台传佛心印记》的开头就说:只一具字,弥显今宗。以性具善,他师亦知,具恶缘了,

宋智明:第十五 天台宗的判教

第十五 天台宗的判教“判教”是佛弟子总结判释佛法的一种技巧,即把释尊一代说法的时间前后与内容深浅进行适当的分类编排的方法。这种判教法有以下四个作用:一、把三藏十二部分类,确定其说法时间与内容的归属,以

宋智明:第十四课 无情有性

第十四课 无情有性“无情有性”是天台荆溪尊者所提出的佛性论,他以十不二门来论证无情具有佛性的甚深道理。“无情”是指一切没有生命的事物,“有性”是指具有佛的觉性。台宗依据色(物质)、心(精神)不二,依(

宋智明:第十六课 本迹权实论

第十六课 本迹权实论洞悉释迦如来本迹权实的施化妙旨,是台宗行人把握佛陀一代时教,了达究竟真意,彻悟诸法实相的又一重要途径。“本”是如来所内证的法身理体,“迹”是八相示现的应化方便;对三乘之机而方便说法

宋智明:第十七课 真正的信解

第十七课 真正的信解依天台教观修证佛法,虽然离不开天台祖师的教典与理论文字,但千万不要执着于教典文字,而应该藉教观心,以求大开圆解,而后蹑解起行,乃至行起解绝。但此处的解字,非是私心妄加穿凿附会,而应

宋智明:第十九课 五悔的加行

第十九课 五悔的加行修证佛法无非是为了除障显理,开发本明,具足妙用,但众生无始以来障重业深,人我未破,心地狭窄,法我未空,取舍情生,所以应修五悔的加行,有别于正行的预备行,以作道场正修的基础。“五悔”

宋智明:第十八课 皈依的境行观

第十八课 皈依的境行观由皈依的正境而起正行,然后观照一心的谛理,开显本具的性德,这是台宗学人在信解佛法后,应当遵行的基本步骤。所皈依的正境即是佛法僧三宝,所起的正行即是念诵、思维、观想、体悟的四重方便

宋智明:第二十课 二十五方便

第二十课 二十五方便台宗行人通过对义理的解悟与实际的圆信,并从皈依与五悔的加行中逐步走向止观的正修,而修习止观必有前方便作为基础,方能稳固进步,直达宝所。台宗将观行的基础,列为二十五条,叫作“二十五方

宋智明:第二十一课 止观法门

第二十一课 止观法门天台宗认为止观法门可以概括一切因地行门及果地功德,是修行人最急需的正修之道。从因地的修习来说,止可伏一切惑,观能断一切惑;止有爱养心识的作用,观能开发妙解功能;止是禅定的胜因,观是

宋智明:第二十二课 四种三昧

第二十二课 四种三昧天台宗把修观的行持仪规分作常坐、常行、半坐半行、非坐非行的四种三昧。三昧是梵语的音译,意为正定调直定、等持、正心行处等,使正念住于一处而不动,由此生起正智慧而觉悟真理,是三昧义。法

宋智明:第二十三课 三性止观法

第二十三课 三性止观法南岳慧思大师在《大乘止观法门》中以三性之明止观境界和止观体状。其中止观体状对止观修证阐述较为详明,这又从染浊三性和清净三性两方面说明。后来台宗祖师较多侧重染浊三性即妄心观,因此本

宋智明:第二十四课 四安乐行法

第二十四课 四安乐行法四安乐行,是说四种可以获得安乐的行法。一般地也就是指《法华经安乐行品》所说菩萨于恶世弘扬《法华经》时应安住的四种法。安乐行一词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卷八(下)有三种解释:一、依事

宋智明:第二十五课 四重四谛观

第二十五课 四重四谛观天台智者大师依四教中的四重观意,以声闻四谛的法门而建立四谛的观修方法,使苦集灭道的最基本的四谛,逐渐升华为无生四谛,无量四谛,及至圆成无作的不可思议四谛。一、藏教的生灭四谛观立足

宋智明:第二十八课 天台日用观修之道

第二十八课 天台日用观修之道道在日用处,能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止观的道用,方便修行即能归于真正的圆活自在。所以禅坐的修持仅仅是准备与趋入的方便,只有超越一切法行的修为,才是如实的自然之道。天台智者大师在

宋智明:第二十九课 天台说法观

第二十九课 天台说法观佛法在默也在说。讲说佛法是台宗行人的广大悲愿;也是利济众生,开显心量,增进观力的一个殊胜方便,同时又是使佛法久传不衰,发扬光大的唯一因缘。因此,天台法门立有说法观的这一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