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有友来问我曰:吾人因情而坠,因堕而不能解脱,佛得以解脱,是为无情耶?是为有情耶?(赖栋梁)李炳南答:情可分情识与爱情两种解释,识是虚妄分别,爱是贪恋缠绵,所以堕落。佛已转爱成无缘慈,转识成大圆镜智
◎ 莲 池【原文】智者入灭,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由损己利人,止登五品。南岳亦自言:坐是止证铁轮。二师虽是谦己诲人,然亦实语;但与我辈之损不同耳。何以故?我辈损则诚损,二师虽损而不损也。今以喻明:如
圣严法师佛教所说的灭苦,有两种不同的层次:一种是在自己灭苦以后,再也不到世界上来受苦受难;另一种则是在自己灭苦之后,不但不离开苦,反而继续留在这个娑婆世界,为众生救苦救难,这就是菩萨道的精神。其实只要
达真堪布修行,就是在生活中、工作中,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心,调整自己的心态。现在我们这些人学佛修行就像到了超市似的,挑这个,选那个。今天觉得这个好,学一学,过几天又不行了,又扔了,又选一个。学佛修行哪有
人与人之间有条隐形的线,我们精心维护着独立性和空间性,使之成为自己。妄图冲破防线,如洪流决堤。所以亲人最好的关系,是有适当距离的亲密,一种亲而不密的陌生感。这距离是一种尊重,一种界限感。有了距离,别人
一般人很难想像,内心的宁静和寿命的长短有很密切的关系。心灵越宁静,禅定的功夫越深,寿命也就越长。例如〈阿毗昙论〉上说,靠行善的力量所上升的天,叫做“欲界天”,欲界天有六层:1、四天王天——以人间五十年
我们常常觉得,忙就好了啊。因为忙并不可怕,它能为学业,为工作得到一种升华。只不过,可怕的是我们在忙的同时,弄丢了初心,顾不上快乐,蒙住了双眼,看不到生活的色彩。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就像得了白内障的患者
有些人觉得,既然佛法是心法,外在仪式根本是可有可无的。问题是,对于我们这些整日妄想纷飞的凡夫来说,若无相应仪式将某一心行确定下来并不断巩固的话,往往是没有力量的。通过如法、庄严的皈依仪式,在佛、法、僧
《诗经》里面讲: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里,年轻的女孩子哀求情郎:别踩坏我家的菜园子,也别折了我种的青檀树。我并不是心疼青檀树,而是害怕流言。你要知道这世上的流言啊,是多么可怕啊。一、不能知人,遑论评人
古人讲究外圆内方,意思就是做人要像钱币一样,外表圆润,但内心方正。更通俗点来说就是凡事都应讲究与人为善,精通世故,但更要有自己的立场与原则,心中自存尺度。黄炎培就曾写信勉励儿子: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
佛经中说四大苦空,这就是《八大人觉经》的第一觉四大苦空。我们要出离,不要去执着它,但又不能不面对现实。而面对现实,我们又不能去执着它。如果执着它,会越来越麻烦,反而不执着它,我们会天天很快乐。不执着,
道楷禅师,宋人,得道后,大阐禅门宗风。曾担任过净因寺、天宁寺等大寺的住持。一日,皇上派遣使者,颁赠紫衣袈裟,以褒扬他的圣德。并赐号定照禅师。禅师上表坚辞不受。皇上再令开封府的李孝寿亲王至禅师处,表达朝
唐代道林禅师在杭州秦望山的大松树上搭窝棚居住,人称鸟窠和尚。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上山拜访,说:禅师住这么高,摇摇晃晃,危险啊。禅师答:我看大人您比我更危险。白居易不解:我身为地方大员,镇守一方,有什么
为追求美好的理想和事业而奋斗一生,这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奋斗是一种勇气、是一种毅力、是一种追求向上的心态。但是奋斗的过程却不一定一帆风顺,可能充满了坎坷、挫折和磨难;这样容易引发不满的情绪,乃至,好勇
劝人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而说出利他的言论;管人是在霸道的基础上,而做出高压的行为。劝人者,能疏通他的心结,受人敬重;管人者,却堵截他的才华,使人头痛。比如父母对儿女,小时候可以七分劝三分管,成年后职能劝
随缘的人,注重过程,看淡结果;知道我已经尽力了,所以能于一切得失输赢随缘面对。而攀缘的人,迷恋世间财色名利,犹如攀登悬崖,不能放手;譬如有人,为了工作升迁,贿赂上司、伪造业绩、开后门、走捷径,一味的向
认为好又害怕,所以改变原有加上自我而创新。这样就形成了挂名,错认为确保自己而认为又能得到。佛教的大乘是实质的真信众生能成佛道,真接受众生皆是未来佛。而不是认为好在自我通过因缘得与失,这样你就害怕成佛。
修行人能随一切境(环境)而不动,心不被外境所影响。要是心取环境的话心就会烦恼就会嗔恨,因为环境和他人不能随你的愿、若能转境即同如来。是心改变不是环境变。原标题:华平法师修行法语开示转自微信公众号:此处
问:有一位女居士,现为一家私营企业老板。她现在想放下,但现实有四百多名员工,一时还未找到合适的人选。一旦放弃,将会使这些员工失去就业的机会,应该怎样处理?答:佛法里面讲放下,诸位必须要记住,不是放下你
如何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而不退──二十五年一月在广州菩提林讲──诸位住在菩提林中,想都是已发了菩提心的人。菩提林、是佛法的大功德聚,总持一切佛法;佛法的本质,即在乎菩提。各位既已发菩提心,我就略说如何不使
问:为何要将佛圣化而不可神化?证严法师答:神与鬼同道,因为还有瞋心在,所以随业流转于三界内。而佛菩萨疼爱众生,如母之爱子,无怨无求;因此是圣人而非神。神离人很远,而圣人却随时在我们周围。
五祖把六祖下放到厨房去,整天在磨面,只是不停地劳动,闻法、听法压根就没他的份。六祖那个时候还没有出家,是个在家的居士。他为什么能够在卖柴的时候听人家念金刚经,在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开了悟了呢?这
既然阿弥陀佛这么慈悲,我就可以随便了,反正无论如何佛都要救度我。此是邪见。阿弥陀佛虽未设戒善为往生条件,但戒善是佛弟子的分内之事。一个领受阿弥陀佛慈悲救度的人,必能体会我身如此庸劣,阿弥陀佛却毫不嫌弃
为什么是观呼吸而不是观心跳?答:你要观心跳也可以,把心放在一个点就好。现在叫你放在呼吸那一点,你要把它放在心跳那一点也可以,只要不要被吓到就好。之所以不说要观心跳,因为观心跳那声音会很大像瀑布一样,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