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太虚大师:近代人生观的评判
2025-05-26 06:58

近代人生观的评判

──九年春作──

依照平常的做人习惯做去,在平常的人、对于做人本不发生什么问题,所以也用不着什么解决人生问题的人生观;独到了依照平常人习惯有些做不过去的时候,于是遂发生了:做人是什么样的?做人是为什么的?何必要做人?人是个什么?可以不做人吗?这种种的做人问题既发生,便纷纷扰扰的不安起来,乃皆欲得一个解决此种疑难的人生观,现今便正是这种的时候了。但是此不过指庸俗的人而言,若在忧深虑远、玄鉴妙悟的哲人,则随时随处皆自有其适当的人生观;然一到纷扰不安的时候,则一般庸俗的人亦成了必要的需求。故此种人生观,亦祇将隐伏在泛常知识中的,采集之、显出之而已。今各家所标立的人生观,种种不一。由予观之,循环单复,大约不出下列的四款,兹一一将他诠叙出来,亦可见近代各家人生观的分齐了。

一、人本的人生观这人字,含有人类、人伦、人道、人群的意思。要之、凡以天地间人的现成生活为基本所生起的人生意义,即是此所谓人本的人生观。此种人生观,对于人何从生,何名为人,但依据人类习常的情形行为,指之曰人。生则禀之父母,死则归之天地,此外即无须推究。即依此立地戴天的人类,目为与天、地并称的三才。曰天地之性人为贵─性亦性类,谓天地间芸芸万类,以人为贵──,曰人为万物灵长。其所以翘异于万有者,固由形体,尤在性行。办之以性行,故恒以勉赴此人类的性行为标准,惴惴然恐几微之间坠失其性贵、灵长的地位,下伍于禽兽也。然性行即系之于人伦、人群、人道,既为人类中之一人,依兹一人为本位而观其各方面的联合关系。基之以始生终死的关系,有父妻子女等一伦,兄弟等一伦;基之以承前启后的关系,有夫妻等一伦;基之以分工互助的关系,有主从、师资等一伦,朋友等一伦。于此各种关系之间,所有适如分宜的理性,谓之曰性。依此理性所起的行为,谓之性行。依人类浑括此各种伦理的关系,和合言之,谓之曰人群。人群以同情心为性,是谓之仁,仁之中又有信、义、礼、智。盖无仁不群,无信、义、礼、智则群不整理坚靳也。依此群性所起的行为,亦谓之性行。推人类的本然者溥遍其群性言之,谓之曰人道,人道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性,依此理所起的行为,亦得谓之性行。以此推之四海而皆准、则普遍,俟之百世而不惑、则常恒,得此常恒普遍之理,故其心泰然安也。但身命危脆,死灭短迫,既遮拨鬼神之有,宜有以慰其长存永在之慕,于是举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而以名物文史保留其痕迹,俾得垂久。全依理性所成的行为,谓之立德,可与天地人俱久。不全合人的理性──若唐太宗之类,颇有乖伦理性──,或不关人的理性──若发明造成各类有益于人类的器用等──,所成大有利益于人类人群的事业,谓之立功。关于上二类或其余种种但着之言语文字未措之行事者,谓之立言。则随人群信用的高下以成久暂,此即所谓经营人类的历史生活者是也。此种历史生活中所存在者,分别说之:则曰德、曰功、曰言、曰名;总之、则言行的遗痕遗迹而已。其托之以存在者,虽在语文器象,而实赖于子孙民族人群,合言之、则社会的委形委蜕而已。故此种人生观,其根底上必永远的能保存人的社会不破灭,乃为有意义、有目的、有价值,否则、到底还是一场无结果!然在此人本的人生观,既依固有的天地间、固有的人而起义的,所以决不论思到未有人或人已无的际合外去的。此种人生观,即是世俗中庸常之理,能于此安得落心的,对于人生便也不成何种的问题了。中国孔门一流的人,虽微有侧重人伦的倾向,于人群、人道未能发挥圆满,然大致也便可以代表此一类的人生观了。

二、物本的人生观物本的人生观,约分三组:

甲、物质学的:若中国古来或说为阴、阳二气的,或说为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印度若顺世外道等说为地、水、火、风四大极微的;其说亦散见儒道诸子。以为人生者气之偶聚,偶聚偶散,渺渺漠漠。宋儒亦尝论气之全偏纯驳,以为得其全者为圣杰,得其偏者为凡庶,得其纯者为人类,得其驳者为畜类;极成于近世的元子组织论。依此则人与土石、草木、虫鱼、禽兽,固同其物质,但其元素的增减分合,其分量上有种种的不同而已。

乙、物种学的:中国古来,若列子所说的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若庄子所说的万物以不同形相嬗;若贾谊所说的或化为异类。其间似有偶变的、进化的二说,亦极成于近世的物种进化论与细胞生命论。依此则人与一切动物,或与一切植物,乃至与一切矿物,亦但有地位的不同,或程度的不同而已。

丙、物类学的:中国古来若庄子等,往往比人世为蜗角,比人生为朝菌,比人类为微虫;又若晋阮籍比人生天地间如虱处裈。近世因天文学、地质学、物理学的进步,彼大地既为太空无数星中的一星,地质积层既动以几百万年称,而矿、植、动物之类,亦以几十百万计,则此世间有历史来的人类,不大足证实其为蜗角、朝菌、微虫吗?

此物质、物种、物类,莫非唯物论的物;人生亦物中的一物,置人生于物中,而后有人生的名义,故皆谓之物本的人生观。此种人生观,或有因为在此看透了没有甚么天、神、鬼、我等事,一心定志回转到前面人本的人生观,以专尽力于人群的事业;或由之看轻了物质,别求非物质的存在,进入下面神本的人生观,我本的人生观,或解脱的人生观。但在此种人生观的本位上说来,却是瑕瑜互见,短长相掩。使人观念精深,心量远大,能察破群俗情伪,摆落功名富贵,得一较为明确的理智系统,因任自然之巧,取宇宙万有之利以为人用。其弊也,则觉得人生无目的、无价值、无意义,遂百无聊赖,但纵放数十年的逸乐,听数命,任运气,或恣逞其暴恶,而以能早死为佳。盖不徒可以摧陷廊清后面神本的、我本的人生观,而前面人本的人生观上若三才、三不朽等主要义,亦皆为之摇拔而不能直立。则但有终必与蚁犬、木石、大地、群星、同化为游离太空的元气,聚而散,散而聚,起而续,断而灭,夫亦尚何道德责任之可言、与福乐目的之可论哉──此即无因无果、无罪无福的虚无断灭论!

三、神本的人生观先认定有一个无始终、无内外的宇宙本元创造者,及人生究竟主宰者的天神,由之遂说到宇宙人生的意义上来,谓之曰神本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是从何而起的呢?大概也有许多由上面人本的──若儒家的天地祖先等种种祭祀,物本的──若悬揣默想质元、生元,更有一唯一的本因、真宰等,及下面我本的──鬼灵神祗的唯一元因主宰等人生观,展转积累成就的。但直接的缘因,大约两种:一、是人生的意外获得、意外巧遇,或不能如志、不能自由,遂想到必是另有一创造人、主宰人在冥冥中摆布人的天神。二、是因见宇宙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海陆、草木禽虫,及时节寒暑、阴晴变化等种种瑰特的情状,森严的秩序,遂认定必有一创造宇宙、主宰宇宙,事事物物皆不能违越的天神,于是倾心尽意的向之归依,而神的意思完全成立矣。

此中的神,在古书上或称为上帝,或称为天,或称为天帝,或称为昊天上帝,或称为帝,要皆主宰的意思,而绝少创造的意思。说得最明显的,便为墨子的天志;其余道家的玉皇大帝、元始天尊皆是;而极成于婆罗门的大梵天、大自在天,回教的真宰,基督教的耶和华,此则皆详言创造及主宰者也。此创造主宰的神,为宇宙的本元与究竟,亦为人生的本元与究竟。此各宗教的共同意义,则皆有此一神以为奉戴,以为依归,以顺从神所以生人的神意,孜孜做一个信顺神的人,以邀神的恩眷,冀得到与神一般永久、一处快乐的效果。但其影响于人间,有种种不同者:一、因各教各认天神所以生人的神意各有不同,若墨翟、耶稣为一类,以努力为人类公益牺牲自己,便是得到神的天国的门路。儒家附此以尽力于伦理性的德行,为生天的门路──忠孝节义等。回教自为一类,以能尽力于同族,战争传播,自蕃自卫,以为入天国的方法。婆罗门又为一类,大约一方面自私自尊其族类,一方面解除人世种种烦累以求与梵天冥合为归。道教又为一类,以一方面炼自身的精气神使能脱却死的肉躯,另成长生的神仙,一方面在人间做些与人有益的行为,作膺受天封的因地。二、因各教各认神的主宰权力有不同:或集重于独尊专制的,则此中的一神教也。或泛重于分散统御的,则此中的多神教也。一神教的显者,若耶稣教;多神教的显者,若道教。但此中却无绝对一神教、或绝对的多神教者,何故呢?若绝对的唯是一神,则天子、天使、天魔、灵魂生天等义,亦皆不应有故;有则此亦不得不谓之是神,是神则神固不是唯一,特创造主宰的神是唯一而已。若并立的定有多神,则宇宙主宰者的意义应不能有,有宇宙主宰者,则非无一神之义,无宇宙主宰者,则便不能成立神本的人生观。仿佛言之,则耶教等的天主,若独裁政体的皇帝;道教等的天帝,若贵族政体的共主,或立宪政体的君主而已;至酋长式的多神教,则未足预选于此。

然近古以来,更有于神的本身上所认不定之点:若新婆罗门教──吠檀陀──谓有幻的大梵、真的大梵,宇宙万有皆幻的大梵所作。人能打破幻的大梵,始契合真的大梵;否则、便为幻的大梵所宰制,不得归入真梵。若一契真梵,则也别无幻的大梵及其所作的宇宙万有,以皆即是真梵故。此则根本上取消人世,且几乎根本上取消创造主宰宇宙的神──幻的大梵。其所谓真的大梵,则非复言思之境,而成为一种解脱论矣。近世以各种自然科学的发达结果,既深致不满于耶教等拟似人主人世的天帝天国,亦不以唯物的元子为惬意,于是更从物的底里进一层,说有非物的神为本体。但神不是在宇宙万有之外的,宇宙万有皆即是神,皆即是神的本体的实现,实现万有的归宿皆即是神,成为一种泛神论。在中国古书,若道书所谓大道浑成,先天地生,窅冥恍惚,有精有物;所谓天与之情,道与之貌;所谓天命之谓性等;及柏拉图之说皆近是。此皆以神为本,而后乃有人生的意义可言者。

此中神本主义所赋与人的价值,亦各不同,大多看人类与其余各种动物、或各种生物乃至一切的物,不过程度与地位的不同,非无展转相通变的可能性者。故此即有生死流转的意义──轮回论──。但耶教则特别看得人与他物绝然不同,独许人乃有所谓灵魂者,得登天国同上帝永生,否则、永贬地狱。究之、亦不过断割一期的永定说耳。若轮回论,人生意义、或在兢兢积善业以求善报,或在取得一不退堕的地位。若永定论,人的意义、则在生天。其意义虽皆在乎超人的灵性之我,但要皆从依归那宇宙创造及主宰的神或宇宙实体的神乃有者;故非我本而是神本。昔康德说形而上学所依据的理性观念有三:一曰、灵魂之观念,即以绝对的统一供给于内的经验者,而纯理心理学上之根本观念也。二曰、以宇宙为一体之观念,即以绝对的统一供给于外的经验者,而纯理的世界论上之根本观念也。三曰、神之观念,即究竟的统一供给于内外经验之全体者,而纯理神学上之根本观念也。独以神为究竟统一的内外全体,可见神更为宇宙及灵魂的根本。

四、我本的人生观此中所谓的我,即是自我,亦同近人所谓的个性。但于这个我性,要须涵有舍身受身、永续不断的意义,或更加有普通自在的意义。在中国古书,庄子谓:乘万化而未始有极,乐不胜计;或谓:物各一太极,人各一天地;又各个鬼神灵性的意义扩充到极端,不复认有创造主宰宇宙的唯一大神,亦即成为我本的人生观。如此、则人生乃是神灵不灭的我性的实现的一节;这实现的一节,亦并未割断那我性的全体,而且也就是那我性的全体。人生所有之意义、之价值、之目的,胥在乎此。而于此亦有进化论、轮回论、解脱论,以印度的数论师为我本的人生观之正宗,若瑜伽派、胜论派,则尚依违于神本的、物本的之间者也。衡量既立,今且用以一评判现代的人生观。

今尚在西历二十世纪的初期,故现代的人生观,大概不外在十九世纪的余势与其反动。十九世纪来乃物本的人生观最发达的时代,在初但与神本的人生观尽力搏战,神本的人生观便渐渐的立不牢了。但人在物本上尚有相对的地位,且益见趋重人群的进步,依此进到了十九纪末二十纪初,从孔德、斯宾塞以来,便有些觉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渐渐减到零度了,渐渐酝酿遂反动出人本的人生观与我本的人生观。到近来、似乎都成了一种新的调和融化的人生观,于这新的调和融化中、似乎德国的欧根──或译倭铿──稍侧重于人本的;德国的柏格森稍侧重于物本的;英国的罗素稍侧重于我本的;于神本的,似乎俄国已故的托尔斯泰尚稍稍注重,于现在其终不能再恢复耶稣教式的神本观乎?有之、或新婆罗门解脱的神本观,或泛神的神本观而已。审观现代的趋势,其在人本的人生观代物本的而兴起乎?其兴起或即在人道的充量实现乎?且东鳞西爪摘录现代人关于人生观的若干言说,以觇一斑:

一、人生在世,个人是生灭无常的,社会是真实存在的。一、社会的文明幸福,是个人造的,也是个人应该享受的。一、社会是个人集成的,除去个人便没有社会,所以个人的意志和快乐是应该尊重的。一、社会是个人的总寿命,社会散灭,个人死后便没有连续的记忆和知觉,所以社会的组织和秩序,是应该尊重的。一、执行意志,满足欲望,是个人生存的根本理由,始终不变的。一、一切宗教、法律、道德、政治,不过是维持社会不得已的方法,非个人所以乐生的原意,可以随着时势变动的。一、人生幸福是人生自身出力造成的,非是上帝所赐的,也不是听其自然所成就的。一、个人之在社会,好像细胞之在人身,生灭无常,新陈代谢,本是理所当然,丝毫不足恐怖。一、要享幸福,莫怕痛苦,现在个人的痛苦,有时可以造成未来个人的幸福。譬如有主义的战争所流的血,往往洗去人类或民族的污点;极大的疫瘟,往往促成科学的发达。总而言之,人生在世究竟为的甚么?究竟应该怎样?我敢说道:个人生存的时候,当努力造成幸福,享受幸福,并且留在社会上,后来的个人也能够享受,递相授受,以至无穷。──右陈独秀说的,见新青年。

反对物本的人生观,为没有人生的目的及人生的价值,足以生纵欲、任运、压世的三种不良结果。而以为健全的人生观,必基本于精神之我,有精神之我而后有个性、有人格可言。欲发展个性,必以一己之精神贯注于人群,而后其精神滔滔汨汨,长流于人间,永不止息,随社会之进化而俱长,此之谓自我实现,此之谓化小我为大我,此之谓灵魂不灭。又曰:执于生者,适以自丧其生。一粒麦种,方其块然,依然一粒,迨已腐烂,甲坼萌生,久之成熟,结实累累。且我之为我,本属群我,我与大群息息相关,我之生命非我有,社会之委形也。我之人格非我有,社会之委蜕也。我既与社会无分,为人即所以自为,为人即所以扩充自我。──右刘经庶说的,见太平洋。

一、人生以前有生活,死后也有生活,人生不灭。二、现世生活为全体生活的一段。三、现世的生活有两方面:一、理性的生活,二、肉体兽性的生活──指所反对的物本的人生──。理性的生活,承生前、启死后,是无穷的;兽性的生活,有生有死,是有穷的。四、理性的生活,是博爱,是服务,是忘却自己,是互助,是不畏死的。五、兽性的生活,是私己,是争夺,是残杀,是畏死的。──右托尔斯泰说的,见新教育。

一、人是具有体相、质力和生命,而且能够自觉的东西;或者可以说是:人是具有体相、质力和明了目的,意志的自动,主动的适应,急激的进化,而且能够自觉的东西。二、人是为精神与肉体、社会与个人、理想与现实相一致的欲望,就是为精神的、肉体的、社会的、个人的、理想的、现实的、各种快乐。具足的快乐,亦为是人类圆满的、普遍的、永久的快乐。三、人要改造做工作的、创造的、博爱的、牺牲的新自我,和自由的、公财的、共同的、科学的新社会。总之、人应促进自觉,改造新生活以谋人类圆满的、普通的、永久的快乐,及人人应该工作求学,担任教育、扑灭强权、改造社会。──右沈仲九说的,见教育潮。

陈君的人生观,乃物本的、人本的混合人生观,其立足犹在乎物,反对神本的;而与其余各家于人本的皆有一部分的反对。至刘经庶与托尔斯泰,皆反对物本的人生观而归宿于人群的、人道的人生观,将人本的、物本的、神本的、我本的、选取调融入人道的人生观。以沈君的说得最为周密,但总是以这个物质世界上的人类、人群、人道的生活为根本依止的,所以我认为皆被蔡君元培的言语驳掉了的:

人不能有生而无死,现世的幸福,临死而消灭,人而仅仅以临死消灭之幸福为鹄的,则所谓人生者,有何等价值乎?国不能有存而无亡,世界不能有成而无毁,全国之人、全世界之人类,世世相传以此不能不消灭之幸福为鹄的,则所谓国民若人类者,有何等价值乎。

以此回视陈独秀君等诸说,将不知其所说,为主张人生有目的、有价值、有意义耶?抑为主张人生无目的、无价值、无意义耶?由予观之,直是主张人生究竟毫无意义、目的、价值者耳!故蔡君逼进一步,而认现世幸福为不幸福之人类到达于实体世界之一种作用,而悬无方体、无始终的世界实体为究竟之大目的,于是进乎神本的、我本的人生观。在超人类化、超世界化的倾向上观察之,其进程固应当由人本的进为物本的──宇宙的──、神本的──人及宇宙的实体──、我本的──个性自在的实体──。但陈独秀君的虽进至限于天然因果律的物本人生观而止,而刘经庶、托尔斯泰、沈仲九三君的,则皆能通至乎神本的、我本的人生观者也。

太戈尔 B. Tagore 所著的自我之问题,谓一方面我与木石同居,所以应该承认宇宙的条例;我生存的基础,便也深深的立定在那儿。我们人的强力,也稳稳的潜伏在这万有世界的怀抱里,与众物的充满量里。又一方面则我是离开了万物,我已摆脱了平等的牵制,我是绝对的单一,我是我,我是不能比较的,宇宙的重量不能厌碎我的这个个性。在外像方面,个性是藐小的;在实际上,个性是极伟大的,比全世界更贵重的多。又曰:唯有无止的新与永久的美,能给我们自我的唯一意义。要之、他于自我问题那一篇深广周详的解答,却所见由人本、物本而已进于神本、我本的人生观。

然我以为:为人间的安乐计,则人本的、神本的人生观为较可。为理性的真实计,则物本的、我本的人生观为较可。至于现代的适应上孰为最宜,则我以为四种皆有用,而皆当有需乎择去其迷谬偏蔽之处而已。兹不极论。但是在佛学上,对于右所述的各种人生观则又何如?吾以为:在佛学上于右所述的各种人生观,皆有所是、亦皆有所非,然尚无一能到达佛学的真际者!今不能详分判,撮为一表以见大略:

(见海刊一卷四期)

End

赠晓空大师

◎ 熊 皎嵯峨山顶昔安禅,几度兴亡在目前;白发任生离乱世,紫衣曾看太平年。云藏圭岭经春雪,雨暗乾陵欲暮天;不受外方侯伯请,自携瓶锡住秦川。摘自《全唐诗补编》

法显大师西行记

文:佛 云法显,俗姓龚,平阳郡武阳(山西临汾)人。幼年时,三个兄弟先后夭折,父母惟恐法显也遭遇不测,在三岁时就让他剃度为沙弥,但仍住在家中。后因患病将死,才将他送往寺院。病愈之后,法显就不再返回俗家。

吉藏大师

◎ 理 净生平事迹吉藏生于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祖藉西域安西人(今伊朗),本姓安,为安世高之后代。故有胡吉藏之称,祖先为了避难移居交东(今广西一带),后迁于金陵(今南京)。幼年时期,父亲领他去见

清代高僧省庵大师

宏海法师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讲净土宗的祖师,已经讲到第十一代叫省庵大师。在佛门里边很多的大祖师爷来的时候都是胎里素,就是不吃荤的。省庵大师也是这样,从小就不染荤腥。后来他妈妈看他善根深厚,就把

道宣大师

◎ 齐 一道宣(596~667年),原籍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一说丹徒人),俗姓钱,父在陈时曾任吏部尚书,母姚氏。自幼受到家庭教育,九岁便能作赋。因隋朝大兴佛教,他十岁时,便舍家从长安日严寺慧頵受

贫僧受难记——星云大师

贫僧近九十年来的岁月,面临生死的边缘,从鬼门关又走回来,也不知道走多少次了,有些也不值得叙说。比方说掉进冰窟,还能自我爬起来,虽是奇异,但也不值一说;也曾骑自行车,从三层楼高的小丘陵,冲到深沟,车子跌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近代马来佛教的特点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由于来自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族群,受各母亲国的文化影响,故带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其表现如下:一、从民俗走向正信。早期移民马来西亚的各国人士都是来自于下层的劳工,又初到外乡,在感情与记忆

弘一大师对丰子恺的一番开示,令人拭泪感怀

稽首师尊,问归何处?几许疏竹,一轮明月。有时读弘一大师李叔同传《悲欣交集》,读到多处拭泪感怀。直到读到结尾,看到弘一大师圆寂前留下的最后四字--悲欣交集。泣而后合起书来,走在阳光下,心如沉到海底的平静

默庵大师

◎ 贾汝臻默庵(1838-1902)法名杲仁,字真源,晚号默庵。俗姓刘,湖南衡阳人。其父早亡,依母生活。自幼聪颖过人,15岁即以文出名。17岁肄业于雁峰寺。曾抄写《金刚经》,至三心不可得句,有感悟,萌

营救圆瑛大师

印光大师离开普陀山来到苏州后,江易圆跟大师的交往逐渐稀疏了。印光大师也曾听人说过,自从倭寇占领了东三省之后,江易圆变得意气消沉,停止功课,迷上了扶乩,他也曾写信劝他不要搞那些自欺欺人的把戏,还是老老实

莲池大师生平

莲池大师(公元1535--1615年),讳祩宏,字佛慧,号莲池。杭州仁和人,出生于世代望族之家。十七岁补诸生,以学识与孝行著称于乡里。邻家有一老妪,日日念佛名,大师问其所以,老妪回答:先夫持佛名,临终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莲池大师的遗嘱

存 生莲池大师 (1535-1615),俗家姓沈,杭州人。他家世代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莲池是他取的号。莲池大师给我们示现的一生的志向,就是要往生西方,在西方莲池中莲花化生。莲池大师年轻时,他的学问、

僧肇大师

理 方根据《高僧传》记载,公元399年,僧肇大师游历长安寺庙学法时,闻听游僧说起居住在凉州的鸠摩罗什大师,于是就从长出发,往凉州寻师学法。当时已有数百名弟子先于佛图耶舍从西域跟随而来,长期留住在凉州诵

六祖慧能大师悟道后的生活

星云大师在佛教里,悟道的禅师们如何生活?一般人对这个问题深感好奇,总以为悟道了以后,是不是就可以上天入地,神通自在,呼风唤雨?事实上,神通和悟道不一样。悟道就等于从黑暗里面忽然见到光明,从迷惘里忽然见

雪浪大师塔铭

◎ 钱谦益昔梁肃之论荆溪,以为明道若昧,涣然中兴。圣人不作,其间必有命世者出焉。我明正、嘉之际,讲肆独盛于北方。无极和尚起自淮阴,传法于通、泰二公,具得贤首、慈恩性相宗旨,归而演法南都,而其门有雪浪恩

玄奘大师赞

◎ 演 悟 偃师有人杰,陈神好儿郎;舍俗净土寺,披剃名玄奘。 首闻涅槃经,后学阿毗昙;穷究三藏理,解疑遇迷茫。 为求瑜伽论,冒险辞家乡;孤身行万里,两出玉门关。 流沙逾八百,瘦马踏荒凉;白骨为路引,日

省庵大师掩关阅藏

◎ 黄公元 省庵大师(1686--1734),法名实贤,字思齐,省庵是其号。江苏常熟人,出生于世代业儒的书香之家,俗姓时。师生来不茹荤腥,幼年即有出尘之志。七岁即礼僧人为师,十五岁正式披剃。师天资聪颖

智者大师名号由来

智者大师名号由来◎徐文明 智者大师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宗师。他开创了中国佛教最早宗派之一的天台宗,创立一代教观,智慧出众,颖悟过人,确实是一位不世出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智者。 关于智者名号由来,

昙鸾大师的念佛说

昙鸾(476-542),是南北朝时代北魏的一位佛教高僧,号为神鸾。他根据中国的国情,把印度佛教的净土思想,进行解释、发挥,创造出中国的净土思想,为以后净土宗的形成奠定基本的理论框架。中国净土宗传到日本

紫柏大师的贡献

紫柏大师的贡献◎ 圆 慧 紫柏大师一生所修复的寺院至少在十五所以上。这里择要介绍紫柏大师所修复的寺院,以示大师对明末佛教的贡献。楞严寺位于浙江嘉兴,是紫柏大师所重兴的第一所寺院。楞严寺是浙西相当有名的

道生大师

◎ 贺圣迪 义熙五年(公元409年),道生回到东晋首都建康。尽管他离开都城已有二十来年,但在东晋僧俗和朝野的心目中,他的声望令名与时并进。朝廷得知道生回归的消息,便请他住持青园寺。青园寺位于覆舟山下,

法照大师

◎ 印 光 莲宗四祖法照大师,于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屡于粥钵中现圣境,不知是何名山。有曾至五台者,言必是五台;后遂往谒。大历五年到五台县,遥见白光;循光往寻,至大圣竹林寺。师入寺,至讲堂,见文殊在

天台智者大师事迹:建寺祈雨,为关羽受戒

天台智者大师事迹:建寺祈雨,为关羽受戒煮云法师智者大师,又名智顗,他母亲徐氏夫人怀孕时,梦吞白鼠。卜者说:白鼠者,他所化也。梁武帝大同四年,大师诞生,左右邻舍都看到红光如火一般罩盖了陈家,以为是益阳侯

钵塔院如大师

钵塔院如大师◎白居易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殷勤一戒重千金。 摘自《全唐诗》

莲宗十祖截流大师

莲宗十祖截流大师◎ 善慧莲截流大师(1628-1682),又名行策,俗姓蒋,江苏宜兴人。其父蒋全昌,乃宜兴名儒,并与憨山大师有深交。憨山大师圆寂三年后的一天晚上,其父梦见憨山大师持杖入室,此后不久,截

蒋介石与太虚大师

◎ 光 泉 印顺法师在《太虚大师年谱》中写到:国民政府下之佛教,得以从狂风暴雨中复归安定,得以泄沓混日,却与此夜此人(指蒋介石)有关。 太虚大师清醒地认识到不尊王法,难弘佛法,中国佛教要想在乱世中得

玄奘大师纪念

◎ 温金玉如果说到中国佛教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出家人,非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莫属。因小说《西游记》的缘故,唐僧家喻户晓,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撇开小说的虚拟,仅从佛教自身发展的历程来说,玄奘法师的卓越贡献也可

天然大师

天然大师 天然(1608-1685),法名函罡,字丽中。本姓曾,世为番禺望族,初名起莘,字宅师。生时胎胞紫衣,堕地始出。17岁补诸生。青年时曾作诗《莫厌贫》,云读书慕先贤,抱志志四方。常与梁朝钟、罗

蕅益大师与《楞严经》

◎ 慧 云蕅益大师(1599一1655),是明末清初四位高僧中最年轻的一位。大师的一生,受《楞严经》影响极大,可以说《楞严经》的思想与义理一直伴随并启发着大师,包括他的出家、修持、度众。其间过程,记载

李炳南答:有人李炳南答宇宙人生观真理是什么?

问:有人问宇宙人生观真理是什么?(慧香)李炳南答:人生是正报身之生命延续,宇宙是报身寄托之土,观是对此存有一种感想。若能知众生为何而来,来作何事,得何结果,有何目的,彻底清楚,有正觉悟,即是宇宙人生观

星云大师:逆境

吾人生命的成长,要靠许多的逆境来磨炼;当逆境来的时候,正是我们愈挫愈勇的时刻。植物的生机,是靠着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搏斗,透过超越风霜雨雪的侵袭,植物才能成长。虫鱼鸟雀,也都是在生命遭受危险的时刻,展现

玄畅大师生平

玄畅大师生平◎ 东篱下 玄畅大师(415--484)是南朝宋、齐时代高僧,俗姓赵,河西金城(今甘肃兰州)人。玄畅大师年少时家门被胡虏所灭,将要掳掠玄畅之时,胡虏主帅见玄畅不同凡俗,于是对抓玄畅的士兵说

太虚大师

太 虚 大 师◎ 星 云 一个领导人固然很难,但能被人领导不仅不容易,更是一门学问。我从小在丛林生活,就有希圣希贤的观念,希望佛教界能有一位领导者,可以让我追随,而太虚大师就是我想追随的对象。太虚大

印光大师的十念计数法

大安法师印光大师的十念计数法是把慈云尊者的十声念佛,就是呼吸念佛和数息观,这两个把它整合起来,运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令我们摄心念佛有很大的好处。大家普遍感觉到,尤其现在众生,念佛都是散乱的心,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一函遍覆」,昨天我们学习到前面第二段。第一段讲的是净土法门的正修,如何往生净土,印光大师一开端就为我们直示净宗法要,修信愿行三资粮求生净土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一集)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末学茂森非常感恩常住不断的给末学学习的机会,在我们共修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都会遇到修学上的问题,所以末学非常乐意,也非常荣幸,能够常常跟诸位法师大德一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我们收到一些大德的提问,但是因为印光大师的这封「一函遍覆」还没讲完,我们先把这篇文讲完,然后再来跟大家讨论问题。说不定待「一函遍覆」讲完以后,大家也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印光大师的「一函遍覆」。昨天我们讲到「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声救苦」这段,我们先把这段从头到尾念一遍。【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

太虚宣言

世有流变,方有殊尚,匪唯政制,亦该教仪。今者,远不征五天,近不征各地,专就我中华佛教观之,固非大加整理,不足应时势之所趋,而适机缘之所宜也。然自逊清末叶,辄有僧教育会之设;迨入民国,改组佛教总会,顾皆

元晓大师

元晓大师 (617~686)新罗僧人,俗姓薛,儿名誓幢,法名元晓,意为使佛教散发新的光芒。出生于押梁郡佛地村(今庆尚北道庆山市慈仁面北部)。他的修学思想是一心和静,致力于佛教的大众化,著作众多,为当时

玄奘大师

玄奘大师◎ 善 知 家喻户晓的唐朝玄奘大师,西元六〇二年生于河南陈留。自幼出家,遍学涅槃、毗昙、摄论、成实、俱舍等诸经论。由于当时诸家对佛教经典解释不一,众说纷纭,玄奘于是发心前往天竺求回唯识学的原

慈觉大师圆仁

慈觉大师圆仁◎ 艾 宁  日本天台宗僧人。延历寺第三世座主。俗姓壬生氏。下野(今枥木县)人。幼丧父﹐九岁出家,礼大慈寺广智为师。十五岁入比睿山师事最澄。十余年间笃修苦行。838年入唐求法,值唐武宗灭佛

如何摆脱颓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大安法师大学生甲: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我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很不满意,学习不上进,整天生活很颓废,感觉每天都过得很后悔。我知道这样不对,也打算改变,可我总是发现行与心不一,十分无奈。特此想请教您,我该如何

印光大师法语三则

第一则  世人食肉,已成习惯,但须知无论何肉均有毒,是因生物被杀时,恨心怨气所致。人食之,虽不至实时丧命,但积之既久,则必发而为疮为病。年轻女人,于生大气后,喂孩子奶,其孩每死,亦因生气而奶成毒汁之故

弘一大师自述“不堪回首”的人生

文:弘一大师他是20世纪中国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前半生,他学贯东西,才华横溢,堪称中国现代音乐、戏剧、美术之先驱;后半生,他勇猛精进,慈悲度世,修成佛门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被誉为人天师范。本文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