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太虚大师:楞严大意
2025-05-25 10:24

──二十四年七月在嘉兴楞严寺讲──

一 佛法与人生意欲

二 佛法与宇宙变现

三 楞严之行门与禅密问题

四 楞严之果位与顿渐问题

五 楞严之除障

六 楞严之辨惑

楞严是经名,今由楞严寺发起讲经,故讲楞严大意。本人初出家时,读诵楞严经,颇有启发。民三四、在普陀著大佛顶首楞严经摄论。民九、在湖北演讲,编成楞严研究。楞严经对于本人自身修学上,亦有因缘。故今讲大意,殊觉深切有味。

一 佛法与人生意欲

非纵欲 非节欲 非绝欲

伏断劣欲以发达胜欲

由此有楞严之缘起

法之字义最宽广,今人称宇宙万物、宇宙万有,还不及法字之宽广。法界之法,通括一切法为名。近之如各人本身,远之如十方法界;小之如一微尘,大之如全地球。法虽普遍于一切,但法之真实相,一切众生迷而不知,不能认清法之实相,因此心起颠倒执著。能如实觉知者为佛,或称佛陀、浮屠,即觉者。觉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云无上遍正觉。觉者、谓于诸法实相如如相应者,因此法是如实觉知之法,故惟佛与佛,乃能究竟。

一切众生,无始迷惑颠倒,今以佛之觉法开示,使众生闻而悟入。在此世界应化现身,为开示众生故,方便说三藏十二部法,谓之佛法。楞严经,亦是佛随顺众生应机说法所开示的一部经典。佛即现身人间说法,人类为众生之一,今即以人类来代表一切众生。

众生的根本动力,即是意欲。意欲是一种倾向和愿望的精神作用。人类或其他一切众生相续不断生长发展的原因,即由意欲所发动。法华经云:三界所生,贪欲为根。阿含经云:三界有情,皆依食住。住字有相续生存义。食分段食、触食、思食、识食四种。段食、触食,领受六尘,资养身命。段食如每天领受饮食是。触食指所穿衣服、所住房屋、所见所闻等等而言。故衣食住均包括在食字内。思食即前途有希望,向前进取,如希望断绝而能百折不回,勇往直前延续生命之义。识食指第八识,受前七识熏成诸业种子,持身命相续不断义。欲界众生,不离段食;无色界甚深禅定非非想天,寿命相续,不离识食。故三界众生,皆依食住。圆觉经云:欲界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欲,包括五欲。由色、声、香、味、触,或财、色、名、食、睡起欲。欲界中之有情众生及无情器界,均由阴阳二性所结合而生存。据科学谈物质,电子由阴电绕阳核而成原子。有情众生更为显著,由父母和合而成身命,生命相续。须由二性和合而成或阴或阳之性,再求和合,由矛盾而统合,由统合而矛盾。故欲界特性,即依淫欲。淫欲亦是意欲之一,为人类欲之一种。人类在天性上即有男女、饮食之意欲。欲界众生,赖食与色生命相续,不断地造作和享受。

对于欲界人类意欲的发展或制止,中外圣杰贤豪,主张不同。一、纵欲说:西洋的近代文化,对于意欲,纵任其流行,不加阻止。尽量的发展意欲,满足意欲。所以征服自然,创造出物质文明。二、节欲说:中国儒家及各国贤哲,多有不主纵欲者。要在相当的限度内,施以节制,不令泛滥。三、绝欲说:中国道家及一部分宗教家与印度数论派等,修禅定求解脱,认定人生意欲是根本使人不安宁的东西;对于意欲,主张断绝超脱。根本否认食、色五欲,超出欲界,修色、无色定、到无想定或非非想定。而佛教之声闻、独觉二乘法,超出三界,断绝意欲,证无生,入涅槃,亦属绝欲说。

大乘佛法,对于有染性的劣欲,要降伏断除;纵劣欲则为患不浅,故除恶务尽。无漏的清净胜欲,同是意欲,如节胜欲又妨碍向上发展,故应导引扩充。惟大乘佛法,伏断劣欲,发达胜欲,故法身般若大悲大愿。

修行者,发何种信,是何趣向,所行所趣,在何地位渐次伏断劣欲,发达胜欲。由菩萨行以至成佛,有断德、智德、恩德。断德即伏断劣欲而致;智德、恩德,即发达胜欲所成。由此有楞严之缘起。楞严经的当机人,即阿难陀尊者,为佛弟子,多闻第一。发心出家,持比丘戒,求阿罗汉四沙门果。所处行位,尚未发大乘菩提心大悲愿。经云:涂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时因阿难未证圣果,乞食资生,因有宿缘,遇摩登伽。经云: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摩登伽女之母有咒术,迷惑人性。其时阿难遭遇苦难,不能自救。仗佛力说咒,由文殊师利菩萨前往救脱,并引摩登伽出家修行。

众生生死轮回,缘食、色之欲,初修行人易堕其难;要仗大乘佛法不可思议力之所救护,故楞严经之缘起,即在如此。盖明小乘无力,自救不了,非由大乘威德以救之不可。为降伏食、色劣欲之障难,乃依菩提心四弘誓,发展大愿大欲。故阿难既脱苦难,即痛哭流涕,求大乘修行禅定功德法、及闻法开悟。即云: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依欲界生死相续之法,身心均不清洁。一念大乘智慧相应生空法空,一切劣欲降伏,真如法身现前,遂发为大乘胜欲。

以上伏断劣欲以发达胜欲,为全经缘起,乃有以后七卷经文之演述。

二 佛法与宇宙变现

非色集 非神造 非空出

心迷业系与心悟量超

由此显楞严之实相

一、色集:色,与物质的意义仿佛。如曰四大、五根、五尘,在佛典上均名色法。印度、希腊古哲学家,讲万物由风──即空气──所成,或说万物由水所成,由火所成,由土所成,或说四大合成。我国说由五行所成。现在科学家说:心理的精神现象,从生理的有机体发生;生理上的有机体,从无机体的物质原素组成。由化学上分析,万物不过由八九十种原质所成。由原质析成分子,分子析成原子,原子再析成电子。故宇宙万物,是由色法集合而成。

二、神造:婆罗门教,认为世界万物由大梵天或大自在天所创造所主宰。耶教等均主神造,一切由神支配。三、空出:万物出于有,有出于无,虚无为道本,虚无为万有出生的根源。如中国的道家。在印度亦有虚无外道,万物之本,归之于空。上列各种学说,离合错综,非常复杂。举其大要,约分前述三类。

如上所述,宇宙变现,似有一定体相不可踰越之界限。其实三界众生生死流转,无始无明迷惑颠倒,起烦恼业,得分段报,而有一切大小、自他等差别。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因心迷故,佛与众生平等不二之真性迷失,业果相续,起种种颠倒烦恼,造种种业。心迷业系,则成各类众生世界。心悟则所有一切世界众生业果限量,当下超脱;一切众生,同于诸佛法身。现前众生世界,即是诸佛净土。宇宙变现,大致如此。经云: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印海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宝觉真心,具足无量清净功德庄严。迷惑颠倒未尽,不得自在。故经云:疑惑销除,心悟实相。

三 楞严之行门与禅密问答

即诸法而通法性

即定刺而成性定

以律仪清净为基楚

以密咒诵持为扶助

楞严经中最主要的,即是楞严之行门。阿难遭摩登伽之难,蒙佛说咒度脱。本经第七卷上,阿难复请佛说咒。佛说咒时,顶上放光,光中现佛。因咒之持诵功德,古今来不少入以楞严经属于密宗。然以楞严经之全部脉络义理观察,明理、修行、证果,仍以归入千余年来最盛行的禅宗较为确切。且经中以律仪清净为基楚,以密咒诵持为扶助,而正行则在反闻三昧;与纯粹以咒仪为主者不同,实唯禅宗的修行法门为最相近。从经的意义观察,以救摩登伽之难为发起,制服劣欲,发达超三界、二乘之胜欲;从所明理,修所宗行,均合禅宗。而与密宗修大悲方便,活用贪、嗔、痴以行四摄不同,此为对于楞严行门总相的观察。

从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七大明皆妙真如性。由于真性之迷惑颠倒而成六凡流转;觉悟了达而成四圣解脱。所有一切世出世间之法,皆依妙真如性之或迷或悟。迷则烦恼生死,悟则涅槃解脱。所以一切诸法,本来是妙真如性。即诸法而通达法性,如一念智慧相应,无明烦恼分别当下净尽。凡夫众生不出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七大之法, 一一法即是如来法身。 如是观察,依一一法,门门入道, 头头解脱。

从阿难尊者多闻功能习惯,易起分别。本经第四卷阿难受如来训,阿难自谓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主赐与华屋,不得其门而入。如来为他示两种决定义:于四大、五浊众生世界中欲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令因地心同果地觉,须依不生灭心作因地心。此心圣凡平等不二,乃能与果地觉平等不二。依是发起趣向菩提,坚固不坏。先明诸法实相之理,从以增修禅定,得证定益,对治定病,均于此为本。

从六根以说明六尘、六识之十八界法,阐明六根功德浅深广狭。耳根、舌根、意根、功德圆满,眼根、鼻根、身根,功德缺少,始知选择依那一种法去修。圣凡法界依六根为本。从圆满根修圆通行,与依不圆满根,一日一劫相抵。欲从六根觅最圆通者去修,乃选出耳根。即从四大、五浊中见不生灭性,依不生灭性为因地心,是为第一根本。次明一切生死烦恼根本都在六根,欲得修行入手之处,选出耳根为修行圆通门。十方如来,依一门深入,证无生忍,得大解脱。经云: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又云: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真归元,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然佛及十方菩萨,依十八界诸法,皆可为悟入法门。

本寺大殿上供楞严圆通诸圣,两旁二十四位,连中间观音,共二十五。自憍陈如从音声悟入得成阿罗汉,以及大势至、弥勒,从根大、识大通达法性入无生忍。就修禅定,文殊师利乃选观音耳根圆通门,为最当机。从耳根通达无生法性,以虽心迷业系之众生,耳根在睡眠不昏。经云: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行虽寐,闻性不昏。纵汝行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故圆通常义俱胜。

三摩地、此云定,又云三昧,直译等持。平等任持,摄伏攀缘六尘的定心。从反闻以修禅定,散乱易离。定心成就,不入色,声、香、味、触,不缘五尘,不起五识,定心在意识相应,专注不纷。若到真正定心成就,行住坐卧常在禅定。然修禅定入手工夫,在乎静坐。坐得平稳调和,眼光闭断前境,鼻、舌停辨香、味,身、心调和,冷、热、轻、重、饥、饱之触觉亦不起。其时最难离者即耳闻的声。在经论上讲,声为定刺。如刺入肉体,使痛不安;声亦刺定心,令不安稳,不成长久相续。故止静时,打板以声止静,出静亦以磬声或板声。昔四川吹倒一大树,内有一僧人入定,似死非死,但未断暖气。地方官送入京师,召佛教大德,施出定法,在其耳边打磬,遂渐出定。可见定心不获坚住,不易相续,声闻是最大甚深的关键。闻声使从定心起散乱分别,故修禅定在身心调和后,从耳根返闻,为止散乱最胜方便。

经云: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如何修持?即于闻中入流亡所,逆闻流使返入闻中,亡脱所闻,能亦不得。反闻以闻如来藏妙真如性,融化闻根,入人空境界;见、闻、觉、知六根,融化成一体圆明妙觉,证生空真如涅槃法。进到觉所觉空,悟入法空,一切皆空;空所空灭,俱空不生。所有一切生灭对待悉皆超脱,寂灭现前,超越世出世间;法法悉成解脱,尘尘俱证菩提。此谓从耳根反闻入三摩地,故经云: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复次、经云: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而先之以淫、杀、盗、妄四根本戒清净,为修耳根圆通定之基础。经云: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

倘受戒不能圆满,持戒不能具足清净,因有宿习不能灭除,故以密咒诵持为扶助。经云: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罗无上神咒。阿难倘无宿习,不堕摩登伽之难,则持戒修定,不须佛咒救护。

以上、阐明悟妙真如性以修圆通行门。

四 楞严之果位与顿渐问题

从颠倒乱想示十二类生

依首楞严定开五十七位

由增进行渐历诸位

获金刚心顿起诸位

倘不明楞严之果位,起增上慢,非但不得利益,反易堕落。见性成佛,顿悟法门应无渐次,即事明理,无不皆顿。即理明事,则有渐次:有顿中之渐,顿悟中有渐次之修证;有渐中之顿,渐修中有顿发之觉悟。

众生颠倒乱想,从无始来迷妄不觉,故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如是十二类生。经云: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为欲超脱众生世界,证涅槃,成菩提:开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七位。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经云: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第一渐次,断除五种辛菜。今之烟、酒、赌博,亦属助因,应当去除。第二渐次,严持清净戒律。第三渐次,反见见自性,反闻闻自性;守护根门,不令六根放逸到六尘上去。因戒生定,所谓返六根之流,顺一体之觉。持自性六根戒,身三口四自然清净。经云: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

金刚心,在成佛以前之无间道。若一位摄一切位,则每一位上具足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于金刚心中再经五十五位,皆是首楞严定中安立位次,即渐而顿之法门。经云: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五 楞严之除障

痴爱与七趣流

慢见与五阴魔

说业报除戒障

辨心境除定障

初学禅定,得定境时,恍如忽到沙漠地方,一片广漠无垠的境界,从未经历,绝非人间寻常境地,在此时易起迷惑。从五阴渐次发现其境,从色阴境界起,至识阴境界止,皆是定心上所起之副作用。惑为圣境,即其魔邪。故除定障,非常切要。不生邪见,自能去除魔障。当观一切法,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则一切障无从发生,无须对治。若心迷颠倒,即成障的根本。痴、爱,即贪、痴。经云: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由痴、爱而有地狱、饿鬼、畜生、人、仙、天、修罗、七趣流转。要免七趣流转,应持净戒;戒除贪、痴,返观清净自性。

五阴魔从慢、见起。增上慢得少为足,自以为证圣果,乃招魔事。于定心起断常等之不正见,流入外道。经云: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堕阿鼻狱。欲去五阴魔,应消除不正见及增上慢。修定的心,即是主人。主人若迷,邪魔之客即得其便。有空心,即有空境,觉悟无惑,庶无妨碍。经云: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

欲超出七趣轮回业报,要去除杀、盗、淫三惑。经云: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欲成就定、慧,要有正见,不起增上慢。经云: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

六 楞严之辨惑

甲 教理之部

二根本与真心论

七大与唯根论

十二类生与法身论

1.二根本与真心论 经云: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缘所遗、谓觉知不到。又经云: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此皆辨妄明真之真心论。全部经文中,有一贯的中心思想,即是常住真心,故本经以常住真心为基本。信解,即明常住真心之理;修行,即除常住真心之障;证果,即证常住真心之德。

2.七大与唯根论 地、水、火、风,称为四大,并空大、识大、为六大。而此经特加根大为七大,以为唯根论之张本。经云: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嗅、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又云: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根大与修耳根圆通,有重大关系。此经说根、识,与唯识论所说界限不同。唯识论、识的范围深广,楞严经、根的范围深广。故唯根论与唯识论对立,以根来摄一切法。本人十年前曾作三唯论:唯识、唯根、唯境,唯根论是楞严经特异处,用根不用识,以现量六识,都摄在六根故。

3.十二类生与法身论 经云: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本、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十二类生包含金石土木、山河大地等无情之物。如是则有情众生,生死流转,可变为无情,此与他经论教义不同。惟楞严经确是佛说,仅根据点有异而已。众生世界,即是如来成佛真体。譬如全海成风浪,风浪即在全海。法身成有情无情,则有情无情均即法身。故曰:情与无情,皆成佛道。

乙 考据之部

首楞严释名及经咒考

摩登伽女经与本经

本经之翻译与流传

1.首楞严释名及经咒考 首楞严此译健行。古今解此经者,则译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即行,究竟坚固即健。此经简称楞严,具云: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一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谓那烂陀寺藏经的灌顶部中所别录出之一经也。

别有佛说首楞严三昧经一卷,鸠摩罗什译,与此经非同本。乃专说得此三昧之佛菩萨功德神用者。

楞严咒定为僧林早诵。其实、唯后怛侄哆以下之十句为咒心,其前则为礼供赞诵之五会仪轨。所谓:一、毗卢真法会,二、释尊应化会,三、观音合同会,四、刚藏折摄会,五、文殊弘传会。解详从灌顶疏别录出之咒章摘注。

与此经咒之名义近同者: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钵怛啰陀罗尼,不空译。在续藏一辑一套四册。又、佛顶大白伞盖陀罗尼经,沙啰巴译。佛说大白伞盖陀罗尼经,元、真智等译。此二经兼咒轨,在频伽藏咸帙六册。又、白伞盖大佛顶王最胜无比大威德金刚无碍大道场陀罗尼念诵法要。此见频伽藏余帙一册,及续藏一辑三套一册。乃东密录出诵轨,不明译人。

2.摩登伽女经与本经 摩登伽女经二卷,吴、天竺竺律炎共支谦译。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此二经为同本异译,详阿难摩登伽宿缘。又佛说摩邓女经一页,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佛说摩邓女解形中六字经一页,东晋录,失译人。此二经同本异译,但说阿难被困,佛咒救度。

3.本经之翻译与流传 此经翻译,纪称大唐中宗神龙之年,乙巳岁五月二十三日,中天竺三藏沙门般刺密谛于广州制止道场译,盖纪其译成时也。开元录则载大唐沙门怀迪于广州译。今流通本,加题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清河房融笔授。此经弘传,相传房相书经入奏,适中宗初嗣,未暇颁行。时神秀大通禅师,在内道场,见所奏本,录行北地。誊一部归荆门度门寺。馆陶沙门慧振,得之科解,为弘传始。又传天宝十年,惟□法师于房融家,得其笔受之本,始作注疏。又相传密谛先曾来中国,见智者大师止观,谓略同楞严,智者因请译传来华。

其弘传与禅、台、贤、儒四家有深渊源者,继唐、宋、元、明、清弘扬者,代不乏人。禅家:长庆道巘禅师,永明智觉禅师,泐潭晓月禅师,石门圆明禅师,温陵宝胜禅师,中峰明本禅师,以及天如、紫柏等。贤家:则资中弘沉法师,长水子璇法师,鲁山普泰法师,交光真鉴法师,慈云续法法师,达天通理法师等。台家:则孤山智圆法师,桐洲怀坦法师,天台幽溪法师,灵峰蕅益法师等。儒家:则王介甫解,张无尽补注,曾凤仪宗通,钱谦益蒙钞等。而五台山空印法师,与蕅益法师,稍稍以法相义说之。晚唐以来,三论亡而唯识不昌,故鲜弘通及此经者;或亦以宗义之较疏远也。由此、近人据三论或唯识义者,遂间生诽拨。

(吴印若记)(见海刊十六卷十一号)

End

赠晓空大师

◎ 熊 皎嵯峨山顶昔安禅,几度兴亡在目前;白发任生离乱世,紫衣曾看太平年。云藏圭岭经春雪,雨暗乾陵欲暮天;不受外方侯伯请,自携瓶锡住秦川。摘自《全唐诗补编》

法显大师西行记

文:佛 云法显,俗姓龚,平阳郡武阳(山西临汾)人。幼年时,三个兄弟先后夭折,父母惟恐法显也遭遇不测,在三岁时就让他剃度为沙弥,但仍住在家中。后因患病将死,才将他送往寺院。病愈之后,法显就不再返回俗家。

吉藏大师

◎ 理 净生平事迹吉藏生于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祖藉西域安西人(今伊朗),本姓安,为安世高之后代。故有胡吉藏之称,祖先为了避难移居交东(今广西一带),后迁于金陵(今南京)。幼年时期,父亲领他去见

清代高僧省庵大师

宏海法师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讲净土宗的祖师,已经讲到第十一代叫省庵大师。在佛门里边很多的大祖师爷来的时候都是胎里素,就是不吃荤的。省庵大师也是这样,从小就不染荤腥。后来他妈妈看他善根深厚,就把

道宣大师

◎ 齐 一道宣(596~667年),原籍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一说丹徒人),俗姓钱,父在陈时曾任吏部尚书,母姚氏。自幼受到家庭教育,九岁便能作赋。因隋朝大兴佛教,他十岁时,便舍家从长安日严寺慧頵受

贫僧受难记——星云大师

贫僧近九十年来的岁月,面临生死的边缘,从鬼门关又走回来,也不知道走多少次了,有些也不值得叙说。比方说掉进冰窟,还能自我爬起来,虽是奇异,但也不值一说;也曾骑自行车,从三层楼高的小丘陵,冲到深沟,车子跌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弘一大师对丰子恺的一番开示,令人拭泪感怀

稽首师尊,问归何处?几许疏竹,一轮明月。有时读弘一大师李叔同传《悲欣交集》,读到多处拭泪感怀。直到读到结尾,看到弘一大师圆寂前留下的最后四字--悲欣交集。泣而后合起书来,走在阳光下,心如沉到海底的平静

默庵大师

◎ 贾汝臻默庵(1838-1902)法名杲仁,字真源,晚号默庵。俗姓刘,湖南衡阳人。其父早亡,依母生活。自幼聪颖过人,15岁即以文出名。17岁肄业于雁峰寺。曾抄写《金刚经》,至三心不可得句,有感悟,萌

营救圆瑛大师

印光大师离开普陀山来到苏州后,江易圆跟大师的交往逐渐稀疏了。印光大师也曾听人说过,自从倭寇占领了东三省之后,江易圆变得意气消沉,停止功课,迷上了扶乩,他也曾写信劝他不要搞那些自欺欺人的把戏,还是老老实

莲池大师生平

莲池大师(公元1535--1615年),讳祩宏,字佛慧,号莲池。杭州仁和人,出生于世代望族之家。十七岁补诸生,以学识与孝行著称于乡里。邻家有一老妪,日日念佛名,大师问其所以,老妪回答:先夫持佛名,临终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莲池大师的遗嘱

存 生莲池大师 (1535-1615),俗家姓沈,杭州人。他家世代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莲池是他取的号。莲池大师给我们示现的一生的志向,就是要往生西方,在西方莲池中莲花化生。莲池大师年轻时,他的学问、

僧肇大师

理 方根据《高僧传》记载,公元399年,僧肇大师游历长安寺庙学法时,闻听游僧说起居住在凉州的鸠摩罗什大师,于是就从长出发,往凉州寻师学法。当时已有数百名弟子先于佛图耶舍从西域跟随而来,长期留住在凉州诵

六祖慧能大师悟道后的生活

星云大师在佛教里,悟道的禅师们如何生活?一般人对这个问题深感好奇,总以为悟道了以后,是不是就可以上天入地,神通自在,呼风唤雨?事实上,神通和悟道不一样。悟道就等于从黑暗里面忽然见到光明,从迷惘里忽然见

雪浪大师塔铭

◎ 钱谦益昔梁肃之论荆溪,以为明道若昧,涣然中兴。圣人不作,其间必有命世者出焉。我明正、嘉之际,讲肆独盛于北方。无极和尚起自淮阴,传法于通、泰二公,具得贤首、慈恩性相宗旨,归而演法南都,而其门有雪浪恩

玄奘大师赞

◎ 演 悟 偃师有人杰,陈神好儿郎;舍俗净土寺,披剃名玄奘。 首闻涅槃经,后学阿毗昙;穷究三藏理,解疑遇迷茫。 为求瑜伽论,冒险辞家乡;孤身行万里,两出玉门关。 流沙逾八百,瘦马踏荒凉;白骨为路引,日

省庵大师掩关阅藏

◎ 黄公元 省庵大师(1686--1734),法名实贤,字思齐,省庵是其号。江苏常熟人,出生于世代业儒的书香之家,俗姓时。师生来不茹荤腥,幼年即有出尘之志。七岁即礼僧人为师,十五岁正式披剃。师天资聪颖

智者大师名号由来

智者大师名号由来◎徐文明 智者大师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宗师。他开创了中国佛教最早宗派之一的天台宗,创立一代教观,智慧出众,颖悟过人,确实是一位不世出的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智者。 关于智者名号由来,

昙鸾大师的念佛说

昙鸾(476-542),是南北朝时代北魏的一位佛教高僧,号为神鸾。他根据中国的国情,把印度佛教的净土思想,进行解释、发挥,创造出中国的净土思想,为以后净土宗的形成奠定基本的理论框架。中国净土宗传到日本

紫柏大师的贡献

紫柏大师的贡献◎ 圆 慧 紫柏大师一生所修复的寺院至少在十五所以上。这里择要介绍紫柏大师所修复的寺院,以示大师对明末佛教的贡献。楞严寺位于浙江嘉兴,是紫柏大师所重兴的第一所寺院。楞严寺是浙西相当有名的

道生大师

◎ 贺圣迪 义熙五年(公元409年),道生回到东晋首都建康。尽管他离开都城已有二十来年,但在东晋僧俗和朝野的心目中,他的声望令名与时并进。朝廷得知道生回归的消息,便请他住持青园寺。青园寺位于覆舟山下,

南怀瑾:楞严大义今释

楞严大义今释南怀瑾 著自从一读楞严后, 不看人间糟粕书。楞严经是宇宙人生真理探原的经典,是入门悟空的一部书,也是抱本修行,闭关修行一直到证果跟在身边的一部书。昔日憨山大师有言不知法华,则不知如来救世之

法照大师

◎ 印 光 莲宗四祖法照大师,于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屡于粥钵中现圣境,不知是何名山。有曾至五台者,言必是五台;后遂往谒。大历五年到五台县,遥见白光;循光往寻,至大圣竹林寺。师入寺,至讲堂,见文殊在

天台智者大师事迹:建寺祈雨,为关羽受戒

天台智者大师事迹:建寺祈雨,为关羽受戒煮云法师智者大师,又名智顗,他母亲徐氏夫人怀孕时,梦吞白鼠。卜者说:白鼠者,他所化也。梁武帝大同四年,大师诞生,左右邻舍都看到红光如火一般罩盖了陈家,以为是益阳侯

钵塔院如大师

钵塔院如大师◎白居易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殷勤一戒重千金。 摘自《全唐诗》

南怀瑾:《楞严经》最重要的一段: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千万背来哟!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哟!真的哟,比什么咒语都厉害哦!佛都告诉我们了。这叫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在这一段。你们听《楞严经》,这

南怀瑾:楞严经大义指要

叙言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

莲宗十祖截流大师

莲宗十祖截流大师◎ 善慧莲截流大师(1628-1682),又名行策,俗姓蒋,江苏宜兴人。其父蒋全昌,乃宜兴名儒,并与憨山大师有深交。憨山大师圆寂三年后的一天晚上,其父梦见憨山大师持杖入室,此后不久,截

蒋介石与太虚大师

◎ 光 泉 印顺法师在《太虚大师年谱》中写到:国民政府下之佛教,得以从狂风暴雨中复归安定,得以泄沓混日,却与此夜此人(指蒋介石)有关。 太虚大师清醒地认识到不尊王法,难弘佛法,中国佛教要想在乱世中得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八载寒窗读楞严

八载寒窗读楞严◎倓 虚 宣统二年,(一九一○年)刘文化到北京去请经,住嘉兴寺,共一个多月。文成和尚对他很好;还有个老和尚对他说: 开慧楞严,成佛法华!这样对刘文化的信心,就更加坚固了。他回来的时候,在

玄奘大师纪念

◎ 温金玉如果说到中国佛教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出家人,非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莫属。因小说《西游记》的缘故,唐僧家喻户晓,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撇开小说的虚拟,仅从佛教自身发展的历程来说,玄奘法师的卓越贡献也可

天然大师

天然大师 天然(1608-1685),法名函罡,字丽中。本姓曾,世为番禺望族,初名起莘,字宅师。生时胎胞紫衣,堕地始出。17岁补诸生。青年时曾作诗《莫厌贫》,云读书慕先贤,抱志志四方。常与梁朝钟、罗

蕅益大师与《楞严经》

◎ 慧 云蕅益大师(1599一1655),是明末清初四位高僧中最年轻的一位。大师的一生,受《楞严经》影响极大,可以说《楞严经》的思想与义理一直伴随并启发着大师,包括他的出家、修持、度众。其间过程,记载

星云大师:逆境

吾人生命的成长,要靠许多的逆境来磨炼;当逆境来的时候,正是我们愈挫愈勇的时刻。植物的生机,是靠着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搏斗,透过超越风霜雨雪的侵袭,植物才能成长。虫鱼鸟雀,也都是在生命遭受危险的时刻,展现

玄畅大师生平

玄畅大师生平◎ 东篱下 玄畅大师(415--484)是南朝宋、齐时代高僧,俗姓赵,河西金城(今甘肃兰州)人。玄畅大师年少时家门被胡虏所灭,将要掳掠玄畅之时,胡虏主帅见玄畅不同凡俗,于是对抓玄畅的士兵说

太虚大师

太 虚 大 师◎ 星 云 一个领导人固然很难,但能被人领导不仅不容易,更是一门学问。我从小在丛林生活,就有希圣希贤的观念,希望佛教界能有一位领导者,可以让我追随,而太虚大师就是我想追随的对象。太虚大

憨山大师与《楞严》

憨山大师与《楞严》◎ 吕建福 憨山德清,明末四高僧之一,曹溪中兴之祖。憨山大师以世事逆境被遣岭南,却因而泽被一方大众,开岭南佛教之风气,尤以中兴曹溪祖庭为盛事。明末四大师中,憨山大师博通内外学,且以诗

读《楞严经》而开悟的几位禅师

读《楞严经》而开悟的几位禅师◎ 觉 禅《楞严经》内容丰富,被誉为小三藏,各个宗派都可以在本经中找到呼应处,如天台引之说止观,禅门援以证顿超,净宗取以归弥陀,中观由此见性空。但在汉传佛教八宗之中,《楞严

印光大师的十念计数法

大安法师印光大师的十念计数法是把慈云尊者的十声念佛,就是呼吸念佛和数息观,这两个把它整合起来,运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令我们摄心念佛有很大的好处。大家普遍感觉到,尤其现在众生,念佛都是散乱的心,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一函遍覆」,昨天我们学习到前面第二段。第一段讲的是净土法门的正修,如何往生净土,印光大师一开端就为我们直示净宗法要,修信愿行三资粮求生净土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一集)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末学茂森非常感恩常住不断的给末学学习的机会,在我们共修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都会遇到修学上的问题,所以末学非常乐意,也非常荣幸,能够常常跟诸位法师大德一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我们收到一些大德的提问,但是因为印光大师的这封「一函遍覆」还没讲完,我们先把这篇文讲完,然后再来跟大家讨论问题。说不定待「一函遍覆」讲完以后,大家也

钟茂森:一函遍覆_印光大师开示(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阿弥陀佛!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印光大师的「一函遍覆」。昨天我们讲到「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声救苦」这段,我们先把这段从头到尾念一遍。【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寻

太虚宣言

世有流变,方有殊尚,匪唯政制,亦该教仪。今者,远不征五天,近不征各地,专就我中华佛教观之,固非大加整理,不足应时势之所趋,而适机缘之所宜也。然自逊清末叶,辄有僧教育会之设;迨入民国,改组佛教总会,顾皆

元晓大师

元晓大师 (617~686)新罗僧人,俗姓薛,儿名誓幢,法名元晓,意为使佛教散发新的光芒。出生于押梁郡佛地村(今庆尚北道庆山市慈仁面北部)。他的修学思想是一心和静,致力于佛教的大众化,著作众多,为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