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昙无德部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卷第二 - 乾隆大藏经
2025-07-21 09:23

诸界结解篇第二

(界别有三摄。僧界摄人以同处。令无别众罪摄衣界摄衣。以属人令无离宿罪。摄食界摄食以障僧。令无宿煮罪宗意如此)。

僧界结解法第一(有三种僧界。一者大界。二者戒场。三者小界。今就大界内又有三种。谓人法二同法食二同法同食别。初唯本制后随缘别开)。

结初大界法(时四方僧集会疲极。佛言。听随所住处结界。应尽集不得受欲。是中旧住比丘应唱大界四方相。若有山树林池城堑村舍。随有称之应须义设方法如前僧法中。具七缘已一比丘告僧云)大德僧听。我旧住比丘为僧唱四方大界相。从东南角某处标。至西南角某处标。从此至西北角某处标。从此至东北角某处标。从此还至东南角某处标。此是大界外相一周讫(必有屈曲随事称之。并须别指分齐尺寸处所。由不知制限结既不成羯磨。虚设受戒等法俱是空作。故须如上分明唱相三遍已。佛言。众中应差羯磨人。若上座。若次座。若诵律。若不诵律。堪能作羯磨者。问答已如是白)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唱四方大界相。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白如是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唱四方大界相。僧今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谁诸长老忍。僧今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于此四方相内。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结大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解大界法(时诸比丘。意欲广作者狭作者。佛言。欲改作者先解前界。然后广狭作从意当如是解)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解界白如是。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同一住处同一说戒。今解界谁诸长老忍。僧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解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听。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解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此一羯磨通解有戒场大界者。由文无偏局故得)。

结同法利界法(尔时有二住处。别说戒别利养。欲得共说戒同利养。佛言。听各自解界应尽集一处不得受欲。当唱方相结之。结文与前略同。唯有僧于此彼二处结大界。同说戒同利养为异)。

结同法别利界法(尔时有二住处别说戒别利养。欲同说戒别利养。佛言。当各解通结文略同前。又有二住处欲别说戒。同利养为守护住处故。佛言。听之此四方僧物和法)。

结戒场法(时诸比丘有须四人众羯磨事起。五人众十人众二十人众羯磨事起。是中大众集会疲极。佛言。听结戒场称四方界相。若安栓若石若标畔作齐限已。毗尼母云。必以大界围绕。五分等律须在大界前结。若欲作者先安三重标相内里。一重名戒场外相中间。一重名大界内相最外。一重名大界外相立。三相已尽自然界内僧集。在戒场标内先令一比丘唱。戒场外相应作如是言)大德僧听。我此住处比丘为僧。称四方小界相。从此住处东南角某标。西回至西南角某标。从此北回至西北角某标从此东回至东北角某标。从此南回还至东南角某标。此是戒场外相一周讫(三说已。若有曲斜随事称之。羯磨者如上应和已白言)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称四方小界相。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于此四方小界相内。结作戒场白如是。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称四方小界相。僧今于此四方小界相内。结戒场谁诸长老忍。僧于此四方相内结戒场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于此四方相内结戒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结已榜示显处。令后来者知诸界分齐。余条准此)。

解戒场法(律无正文准诸解界翻结即得。今亦例出理通文顺应作是言)大德僧听。僧今集此住处解戒场。若僧时到僧忍听。解戒场白如是。大德僧听。僧今集此住处解戒场。谁诸长老忍。僧集此住处解戒场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僧集解戒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结有戒场大界法(佛言。不得合河水结。除常有舡桥梁者。又不得二界相接应留中间。五分云。不唱方相结界不成。律文少略应如是唱相)大德僧听。我比丘为僧唱四方大界内外相。先唱内相从戒场外相。东南角标外二尺许某标者(此约当时有者。言之不必诵文)。此是大界内相东南角某标。从此西回至西南角某标。从此北回至西北角某标。从此东回至东北角某标。从此南回还至东南角某标。次唱外相从此住处东南角某处标。西回至西南角某标。从此北回至西北角某标。从此东回至东北角某标。从此南回还至东南角某处。彼为内相。此为外相。此是大界内外相一周讫(三唱已若欲唱相应。将四五比丘出戒场外尽标相内集僧。然后唱二重标相已僧中方加羯磨。其文如初结大界法无异故不出)。

结三小界法(此三小界并为难事故兴。律云。不同意者未出界。听在界外疾。疾一处集结小界受戒。又言。若布萨日于无村旷野中。行众僧不得和合者。随同师善友下道各集一处结小界说戒。又言。若自恣日。于非村阿兰若道路行。若不得和合者。随同师亲友移异处结小界自恣。故知非难无缘辄结类诸难开若违制犯。又皆无外相即身所坐处以为界体。故受戒中云。此僧一处集结小界。说戒中云。今有尔许比丘集结小界。自恣中云。诸比丘坐处已满齐。如是比丘坐处僧于中结小界等。故知俱无外相为遮呵人即小界受戒法。云界外呵不成呵也。此文释成无外相明矣。今有立界相房院。于中结者羯磨不成。以大界立相不唱非法小界无相。若立非法故大界别人唱相。羯磨文中牒之。小界既无唱法。羯磨自显标相。故重委明示庶无疑滥脱。随而结则成多犯。一非是开缘。二辄立相。三处留久固。文云。不应不解而去等。四妄通余法即非制。而制其羯磨文如常也)。

结解衣界法第二(有三种僧伽蓝。若大界共伽蓝等。或界小于伽蓝并不须结。若界大于伽蓝者依法结之。则随界摄衣也。然有羯磨立无村结者。若准律文先结衣界村内摄衣。后因事起方乃除村。今通立一法不问有村无村法尔须除。萨婆多论正立此义。以有村来五意故除。若先无村作法结已。净人住处外村来入随所及处皆非衣界。若本村还出衣界仍摄。若先有村村在非摄村去空地衣界还满。由村来去非结解故。五分律中咸有斯意)。

结摄衣界法(时有厌离比丘。见阿兰若处有一好窟。自念言。我若得离衣宿者。可即依此窟住。佛言。听结不失衣。除駃流水。白云)大德僧听。此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结不失衣界。除村村外界白如是。大德僧听。此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今僧结不失衣界除村。村外界谁诸长老忍。僧于此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结不失衣界除村。村外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此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结不失衣界。除村村外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结已准上榜示显处)。

解摄衣界法(佛言。应先解不失衣界。却解大界应作如是解)大德僧听。此住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解不失衣界白如是。大德僧听。此住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僧今解不失衣界。谁诸长老忍。僧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解不失衣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解不失衣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结解食界法第三(佛言。有四种净地。一者檀越净。若为僧作伽蓝未施与僧。二者院相不周净。若僧住处半有篱障都无篱障。若垣若墙若堑若栅亦如是。三者处分净。初作僧伽蓝时。檀越若经劳人处分。如是言。某处为僧作净地。四者僧作白二羯磨结。若疑先有净地应解已更结)。

结摄食界法(时有吐下病比丘未及得粥便死。佛言。听在僧伽蓝内边房静处。结净厨应唱房。若温室若经行堂处。若出家五众房得作除去比丘。五分云。若于一房一角半房半角。或中庭。或通结僧坊内作净地。并得律令唱相。今结法时僧在院外。遥唱遥结应唱相言)大德僧听我比丘为僧唱净地处所。此僧伽蓝内东厢厨院中。若诸果树下并作净地(如是三唱若更余处任时据量随事。通局。羯磨者作是白言)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结(东厢厨院中若诸果树下)。作净地白如是。大德僧听僧今结(东厢厨院中及诸果树下)。作净地谁诸长老忍僧结(东厢厨院中及诸果树下)。作净地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结(东厢厨院中及诸果树下)。作净地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解净地法(律云。若有缘者解已更结。不出解文例准解法应言)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解某处净地白如是。大德僧听。僧今解某处净地谁诸长老忍。僧解某处净地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解某处净地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End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

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一 种子本文第二讲第二节,讲过万法唯识,其中说到,识是一种功能,功能未起现行时,不称识而称为种子; 种子起现行时,不占种子而称识。所以种子是潜在的功能,识是潜在功能发生作用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八章 阿赖耶识的四分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八章 阿赖耶识的四分唯识哲学有两条定理:第一阿赖耶识是万物的本源,人生的本源;第二识的作用是绝待的不是对待的,就是识自身的见分了别相分①。将这两条定理连到一起来说,便是人生与万物决不是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六章 识有四分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六章 识有四分这唯识哲学所说的,不仅是在觉了以后认识一切事理的本质,除识以外无他物。即使在凡夫的思想作为上也仅是自己识的了别,与一切事理的本质毫不相干。为了解释识的了别作用究竟如何?所

阿赖耶识的功能有哪四分

阿赖耶识的功能分为四分:一、见分;二、相分;三、自证分;四、证自证分。证自证分证自证分就是真如,就是唯一真心,也就是佛性。自证分自证分是未破无始无明而犹迷的佛性。即使佛性虽然在迷,但终究能够证道,即自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二问曰。世第一法为几念处。答曰。现在一坏缘法念处。未来四。问曰。世第一法为几缘。答曰。为四缘。因缘者相应共有因。次第缘者。与苦法忍作次第缘。境界缘者忍智所缘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三问曰。以何等故。见道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说者。见道展转为因。非世第一法。复有说者。见道圣人身中修。以圣人身中修故。自地他地修。世第一法凡夫

第十一卷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六云何名身。云何句身。云何味身。乃至广说。问曰。何以故作此论。答曰。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彼尊者迦旃延子。于此经中。现种种事。善于义相。或有人疑。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四复次诸心心数法。于所缘定。问曰。为于何法定言定耶。为于眼入定。为于色定。为于刹那定。答曰。或有说者。于眼入定。不于色定刹那定也。所以者何。未生心心数法甚多。云何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六复有经说。若入地一切处定行者。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不离不异。余一切处亦如是。问曰。诸得一切处定。必离第三禅欲。彼若见地是我。当知是第四禅地身见。见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四云何顶法云何顶法退。云何暖法乃至广说。问曰。此中逆说凡夫所得法。说世第一法已。何以不次说忍耶。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应说云何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七即彼经说。应以四事察人是长老。为可与语。为不可与语。云何为四。一不住是处非处。二不住智论。三不住分别。四不住道迹。问曰如此四事有何差别。答曰或有说者。不住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