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是心里的影子
2024-11-12 13:39
◎ 佛 源
有的人怕生死,有的人怕进禅堂,修行办道也怕辛苦又怎么得了!实际上用功最快活,所以修道人又称为无心道人,自由自在,无挂无碍。
修行就是要有智慧,分别这是好事或坏事都要有智慧,贪玩贪吃,就会吃出一身病来。现在的东西送给我都不敢吃!报纸上载的看到没有,油吃坏很多人,那油是从馊水桶里捞起来的,煮得油浮起来,再放点什么东西就成了食用油,拿去吃,你看短不短命?得不得病?
所以出家人要有智慧,贪嗔痴是三毒来的,不要怕死,怕什么死?只怕自己作不了主,出家人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死是业报,跑都跑不掉的。
释迦佛在世时,目犍连是神通第一,也逃不了业力,被外道用石头打死。目犍连走到那里,大家都对他很恭敬,什么供养都有,而那些外道就没有人供养,没吃没穿,没办法,知道他那天从那里经过,就将他打死了。
他为什么不用神通呢?他忘记了自己有神通吗?不是,他在过去生中,曾杀害他们,知道命债一定要偿还。
《六祖坛经》云: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我们现在坐在禅堂,下的是菩提种子,不开悟不要紧,像挑土一样,今天挑一堆,明天挑一堆,这一辈子难道挑不出一座山来吗?基础打好了,土堆子越挑越大,功夫越培越深,你不成佛成什么?
你现在不肯做,土不肯担,你的功德林如何建起来?基础怎能稳固呢?所以不要怕不开悟,也不要想开悟,想也没有用,到了时候自然开悟,像烧开水,烧到了这当度数就开,没到那度数就不会开。
我们打七,真正的豁悟,见了自性,那才是真心。你一天到晚打妄想,妄想是心里的影子,是假的,不是真心。
《西游记》也讲这个东西,牛魔王无计可施就变成孙猴子,跟真的孙猴子一模一样,两个都在师父面前说自己是真的(像参话头一样,就是真的与假的打架,弄不清楚了),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唐僧也没有办法,妄想与真心两个人在争执,结果斗到观音菩萨那里去,又斗到地藏王菩萨那里去,地藏菩萨的座骑,像狮子又像麒麟,能知真伪:谛听,谛听 假的孙猴子就听不见了。
参话头就是要你谛听谛听,观察观察,你不观察,真猴子与假猴子也弄不清,一天到晚打打闹闹妙呀!实在妙呀!我们用功要谛听谛听,好好坐下来观察观察,念佛的是谁,到底是谁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天天盯着它,看着它,就分出真假了,妄想自然消除了。
心印是没有办法传授的,画不出,照不出,写不出,讲不出,只有自己知道。提起话头来--参!
摘自《佛源老和尚开示录》
End
来果老和尚初发心的人,用功怕妄想;久坐的人怕昏沉。我说你们这一种人,不能用功,了生死没有你的份。何以呢?因为,你们不知道妄想的范围,亦不知道昏沉的出身处。要晓得:无量劫来,上天堂也是它,下地狱也是它,
济群法师很多人会把生命的痛苦归之于客观环境:诸如身体欠安,生活清贫,世道不公其实,这些只是造成痛苦的客观原因,而它产生的真正根源来自我们的心念。我们心中充满种种妄想,正如前面所说:错误的观念、迷信、执
妄想不断不能开悟◎ 宣 化 参禅的目的就为着开智慧,求解脱。要专心致志来参念佛是谁?参到极点,就把一切妄想都忘得一干二净。吃饭、穿衣、睡觉都忘了,甚至大小便也忘了。这时候,风也吹不透,雨也淋不漏,
虚云法师古人说:若论成道本来易,欲除妄想真个难。道者理也,理者心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人本具,个个现成,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一切世出世间,若凡若圣,本来是空,何生死之有呢?
◎ 佛 源有的人怕生死,有的人怕进禅堂,修行办道也怕辛苦又怎么得了!实际上用功最快活,所以修道人又称为无心道人,自由自在,无挂无碍。修行就是要有智慧,分别这是好事或坏事都要有智慧,贪玩贪吃,就会吃出一
心的影子林清玄我相信命理,但我不相信在床脚钉四个铜钱就可以保证婚姻幸运,白首偕老。我相信风水,但我不相信挂一个风铃、摆一个鱼缸就可以使人财运亨通、官禄无碍。我相信人与环境中有一些神秘的对应关系,但我不
◎ 净 界 一个人要把心量扩大,要离开所有过去生命经验留下的错误的概念,只有一个方法:把你的内心清空,把你的生命归零。你不可能用短短的几十年,改变过去生的生命经验所留下的影像,在那里时时勤拂拭,莫使惹
不与妄想为敌◎ 来 果用功的人,谓一人与万人敌。这一句话,在古人最好,在今人则不行,何以呢?古人道心充足,百折不回,一勇可以超过去;今人道心不坚,一折就回,一勇再勇,也超不出去;不但超不出去,不勇不敌
【经典原文】一切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楞严经》【经文解释】夫欲不受轮转者,当净诸妄想,妄想净,则轮回自息,故迷心名为众生,觉心名为诸佛。佛与众生,一迷一
妄想像一部电影的图影一样。你要看到电影的屏幕,这妄想在哪个地方演?它从哪里冒出来?在哪里?看到屏幕以后,其实它怎么演都很清楚。不会动,不烦它了,不讨厌它痛苦的时候你就让它痛苦,流泪的时候让它流泪,你就
【经典原文】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
我们要消除我执,必须依靠止观的力量。通过禅修培养止的力量,通过闻思正见培养观的力量。首先在观念上认识到五蕴是空的,色身是空的,山河大地是空的。认识到外在世界和我们的起心动念皆是因缘所生,其中没有我,也
人不是生活在过去,也不是生活在未来,而是生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把握当下,才能有生命真正的现实意义。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来,不可触摸。我们的这一念心,我们的妄想,往往不是滞后就是超前。如果
时光过得很快,过了一天,我们的寿命就会减少一天,就像缺少水的鱼儿,没有一点快乐可言。佛教讲修行首先是要修自心,无论是参禅还是念佛,首先都是要人除去长期缠绕在心头的妄想之心。调服自心才是修行人首先要做的
楞严经白话解 第二十卷 第五十七章 五阴根源 五种妄想内容提要:坚固妄想是色阴的根源,虚明妄想是受阴的根源,融通妄想是想阴的根源,幽隐妄想是行阴的根源,颠倒细微精想就是识阴的根源。色与空是色阴的边际,
第五十七章 五阴根源 五种妄想内容提要:坚固妄想是色阴的根源,虚明妄想是受阴的根源,融通妄想是想阴的根源,幽隐妄想是行阴的根源,颠倒细微精想就是识阴的根源。色与空是色阴的边际,触及离是受阴的边际,记与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四卷 第三十九章 世人颠倒妄想 妄成十二众生内容提要:世尊对阿难说:你的心念对本来无住之色相,住色生心,便立世界,便见众生。妄识轮转,颠倒相生,从而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以及
第三十九章 世人颠倒妄想 妄成十二众生内容提要:世尊对阿难说:你的心念对本来无住之色相,住色生心,便立世界,便见众生。妄识轮转,颠倒相生,从而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以及色界生、无色界生、有想生
我相信命理,但我不相信在床脚钉四个铜钱就可以保证婚姻幸运,白首偕老。我相信风水,但我不相信挂一个风铃、摆一个鱼缸就可以使人财运亨通、官禄无碍。我相信人与环境中有一些神秘的对应关系,但我不相信一个人走路
问:若以五法对三自性者,应以名相对依他,妄想对遍计。《楞伽》、《唯识》,皆如此说。今何不然?《楞伽》云: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生。请观生之一字,此即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也。非谓名相即是妄想。乃是妄想之
不念佛时,妄想虽多,无由而知,非不念时无妄想也。譬如屋中虚空,纵极好的眼,也看不见有灰尘。若窗缝中照来一线之太阳光,则见光中之灰尘,飞上飞下,了无止息。而光未到处,仍然不见有灰尘。是知念佛时,觉得有妄
问:疑情不可卜度,卜度则成妄想;卓之所不解者,疑情与卜度有何区别也?答:宗门之第一义,即不以佛祖圣贤在文字言语上所留传的如何若何为满足,必须翻转来向己躬下愤愤地要辨个究竟是什么而后已。即这便谓之疑情,
不怕妄想起 只怕觉照迟佛经说:「不怕妄想起,只怕觉照迟。」尘劳妄想不可怕,就怕我们没有「禅」、没有「定」、没有「力量」、没有「觉照」。这山河大地的一切,莫不属我所有,我拥有了整个宇宙虚空,一片云彩、一
我还有这么多业障,妄想这么多,要怎么往生呢?你们每个礼拜都来念佛用功,相信大家业障一定有所减少,在这里念佛,念得越用功心越清净,你在极乐世界的莲花就越大,《往生传》里面讲到,莲花上面还刻有你的名字,所
居士问:在生活中很自然地想到下一刻要做的事情,如何可以保持念佛不中断?这样是不是杂念?如果只做不想又如何生活?如何过活?如果患有不治之症,念佛功夫还不能伏住烦恼习气,如何是好?应当求佛加持令自己病情好
发现打妄想常在鼻息跑掉的那个时机,也就是快要看不住了,妄想就跑出来了,然而妄想与鼻息的因果关系,不知谁因谁果就是了?答:鼻息不会跑掉啦,鼻息数不起来的时候是你妄想跑出来的时候,所以,你的重点就是,当你
置心一处而无妄想「禅坐」,是止住妄想之一途;「置心一处」是置心于生命因素中之一处,「息出入」是生命因素中最具体的一项因素。禅修是生命改造工程唯一之道,而所谓静坐之静,若妄想不止,何静之有?故所谓「禅坐
把那些妄想心通通抖落掉!在抖落这些妄想心时,你就会具足那些应有的资粮道。当这些资粮道具足了、妄想心抖落了、心也平静了,那就是:已经到达起跑点了!再来就是冲刺!!────────────────────
观不是想,想是妄想!「观」不是想,你一想,那就是妄想了!─────────────────────数息法,可以使呼吸产生妙用;透过这一连串的训练,可以使我们了解到人的力量有多么大。可是,我们现在受到一
看清楚心怎样运作,妄想就会完全停止当在「句中玄」的阶段里是自救不了, 进入「意中玄」以后,可以为人天师,差别就在这个地方。现在,我们了解到了心是怎样在运作的时候,你的妄想会完全停止,没有是非、没有争执
能够停住妄想心,真心会起我们人的生命有没有驱动引擎? 你那个生命的动力,发得动还是发不动?你有没有经常的在驱动它?这个就是修行。────────────────────大家喝茶的同时,跟各位提一下,修
这是台中的同修问的,禅修心得。师父,请益(这好像武侠在打擂台,师父,请益!):息出息入由轻、细微,满全身,到腹部,一点在动,很微细,心念有妄想、昏沈、法义,数息一到十、十到一,方法不定,加杂妄念觉迟,
为什么会打妄想?假如觉得息很轻微,那就要注意运动是否不够。这息很轻微跟『在息中观息时发现有味道,然后会发现息的形状跑来跑去』是一样的情况,通常是称做掉举、昏沈掉举,你的心开始在不能掌控了,而且已经有一
数息容易紧张,又重回观呼吸。观得较专注又容易作意,不那么专注又容易打妄想。想全然放松又会逐渐驼背,欲维持脊直又无法全然放松。答:这时候你会发现,你是在想还是在坐?会问这样的问题,他逻辑已经很清楚了;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