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惟传法师:所谓慈悲出祸害,方便出下流。什么样的慈悲才会出祸害,请师父详细讲明?
2025-08-20 13:26

所谓慈悲出祸害,方便出下流。什么样的慈悲才会出祸害,这个慈悲一般人都不知怎么用,请师父详细讲明?(2010.12.28灵峰寺)

答:可以呀,就是刚才所讲的。慈悲出祸害,方便出下流,这讲的就是没有智慧的滥慈悲,没有智慧的滥慈悲他才会出祸害。就好像父母亲一味的纵容小孩子、放纵小孩子。或是溺爱、错爱,像这些会让你的小孩子越来越走下坡。所以滥慈悲不但害了小孩子,而且将来这些问题也都会回到自己身上。

所以为什么跟大家提到要有智慧。如果你有智慧的话,你所流露出来的慈悲就没有所谓的祸害。所以佛教讲的是悲智双运。为什么空海跟大家勉励:真正的菩萨道要建立在解脱道上,就是真正的慈悲要建立在智慧上。

你有智慧这个体,透过智慧的体流露出来慈悲的用,这样你才会真正帮助众生,利己利人。如果你没有开启智慧而只是一味地慈悲,很多情况是会害了众生,害了自己的小孩子。你一味纵容、纵容,到后来他可能走上吸毒,吃喝嫖赌的路;或是你一味地打压、打压、严格管教,他被很多的压抑压的很苦闷,到后来他可能一样也会吸毒,或是更加残暴。

所以真的要有智慧!解脱道所要回馈给大家的核心就是开启智慧啊!

如果你在修行方面不懂得佛法的核心在哪里,你不懂得究竟法是什么的话,只是一味地在方便法上面绕,那就会形成所谓的方便出下流。

这里所讲的方便出下流,也就是指你不知道佛法的核心,不知道智慧型的佛法,一直只是透过一些方便法到后来整个佛教的品质它就一直地往下坡,走下坡,一直的劣质化,而不是优质化。

如果你了解什么是究竟法,了解什么是佛法的核心,那这样就没问题。你就可以透过一些方便法来协助众生。不同的根基的众生他需要不同的方便法。所以只要你有智慧,你了解究竟法在哪里,那你可以透过不同的方便法接引众生,契入佛门,契入佛法,这样的话各种方便法就没问题。问题就在于:如果你不了解佛法的核心,不了解智慧型的佛法,而是一直停留在方便法上面,那真的就是把佛法的正法一直地导向、导向末法。

所以希望大家真的要好好的开启我们的智慧,智慧型的佛法不容易遇到,解脱道所讲的都是智慧型的佛法,都是属于原始佛法。佛陀所讲的这些法里面它都是充满着智慧。只要你掌握住这些核心的话,你就可以权施各种方便法。当你开启智慧,你所流露出来的慈悲,那都是悲智双运,真的就是在利己利人。所以希望大家好好的把解脱道的精神、核心要掌握住。

今天也有一位特地来找我的出家众,他也住在很有名的持戒道场。他今天来找我,是因为他在道场里面也接触到了,开始接触到了解脱道,但接触还没多久,只是这些法让他越来越震撼。他会特地来找我是因为他发生过一些很严重的事情,希望我能够协助他。

这位出家众他以前很认真、很用功,就是想要解脱啊,所以他很拼命用功来进入持戒道场里面接受严格的训练。但是以前所用的方法就是面对贪嗔痴的时候,只是谴责、打压。那他的修行路上越修越绷紧,越修越绷紧。但是他越精进用功,发现他内心里面的贪嗔痴、内心里面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而且都是被打压在里面,压抑在里面。但他又想要解脱,所以他很认真、很认真的按照规定去做,也很认真的去打坐,或是持咒、念佛。

当他越精进用功之后,结果有一天问题发生了:真的就进入了走火入魔,后来人就像发疯、发狂了一样。大家很惊讶,这么精进用功的人会变成这样。还好,后来经过一番折腾之后,慢慢地、慢慢地冷却下来了,冷静下来了,神志渐渐地恢复过来。但是他现在变成很害怕用功,想解脱但是又不知道怎么样的深入。以前精进用功却出现那么大的问题,还好,他有逐渐地醒过来。像这种情况,真的很多。

如果你没有闻思基础,你不用功还没有问题,你没有闻思基础,你用功、精进用功程度不够还没有问题;如果你闻思基础不够,没有建立起正知正见的话,你越精进用功,问题就会越大。不是说一定会出问题,而是说问题就会越大,出问题的几率就会越大。

因为我遇过不少人,他们就是不愿意脚踏实地地闻思。有的他是精进用功,但是还没有遇到正法,还没有遇到解脱道。很用功、用功,就冲错方向。那冲到后来、修到后来家破人亡;那有的是越修,脾气、个性越倔强、越怪异、越固执。这个都是求快速,想要赶快修行有成,但是你却没有深厚的闻思基础,导致非常容易出问题。所以空海常常是苦口婆心地劝大家,不要贪快速。

End

依止真实信心念佛,才会把光明显现出来

净界法师我们手去摩头的时候,产生那个感觉是从哪里来的呢?看佛陀回答:是故当知,觉触与身,俱无处所。即身与触,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所以我们知道,当我们的手去摩触头的时候,它其实就是一个因缘所生法

修慈悲的机遇

◎ 达 照行者在始觉的修习路上,在生起了真正大慈悲心之后,所要努力的,就是对于修慈悲行之机遇的把握了。在对待所有众生都能够平等的基础上,分别以各种适当的方法使他们体悟这个本觉真心,使他们能够解脱生死的

世间慈悲人

◎ 唐黄檗希运心如大海无边际,广植净莲养身心。自有一双无事手,为作世间慈悲人。【作者简介】黄檗希运(?-约859),唐朝福州人氏,品性端凝,学贯内外。参百丈怀海禅师,得其旨。后于洪州高安县鹫峰山建寺弘

可培养德行又能远离祸害的三种做法

不责备别人的小错,不揭发别人的隐私,不惦念以前的嫌隙,这三者不仅可以培养德行,还能让自己远离祸害。俗话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点过失都没有的人,世间上是找不到的。对于别人的缺点,就算有些地方看不

与师父喝茶的时光

◎ 悟 澹我忽然想起一句话:人生就像吃橘子,大的橘子酸,小的橘子甜,当我们拿起酸的橘子时,不要抱怨它太酸,要庆幸它是大的,当我们拿起小的橘子时,不要抱怨它是小的,要庆幸它是甜的。人生便是如此,世间所有

做事要心甘情愿,才会开智慧

◎ 广 钦★有什么不知道的,应该问师父或师兄,不要怕丢面子而自己擅做主张。★只知道吃而不知道修行,吃多了就难消化。★今天我们出家是要修行,了脱生死,不是来享受。修苦行就是磨练我们的身心,能够使我们没有

刘素云:师父反复说的,恰恰是要我们明白的

文字摘录2011/11/22刘素云老师《慧海拾贝》之五-----再谈我所认识的净空老法师有时候我想,净空老法师就是一个智囊,他那种睿智 那种智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就是我们有没有慧眼,能够认识,能够

有播种,才会有收成

有播种,才会有收成星云大师记得一九五一年,我在新竹台湾佛教讲习会教书时,有一次在路上,一位正在扫地的沙弥来问我:我常看到有人送面给您吃,为什么别人都喜欢煮给你吃,却不煮给我吃呢?他问得天真,但我一时却

人只有宅心仁厚,鬼神才会敬重

唐朝时,五台山有个僧,法号必救,德行好。阎罗王都很恭敬他。山下有个人,叫做王有相,有一天他梦见黑白无常跟他说他寿命不远。他说:我死了无所谓,但我父母没有奉养,所以希望能等我父母百年后,我就死而无憾,希

慈悲经

深明事义、达到寂静境界的人,应该有能力,诚恳,正直,说话和气,态度和蔼,不傲慢。知足,容易供养,少管事,俭朴,感官平静,聪明,谦虚,不执着家庭。不应该做任何卑贱的事,免遭其他智者谴责。让一切众生幸福安

佛说:当你无所求时,才会无所不有!

你什么时候随缘,什么时候就顺利。当你无所求时,才会无所不有。真正随缘了才能顺利,真的放下了才能得到。心放平了,一切都会风平浪静;心放正了,一切都会一帆风顺;心放下了,永恒的安乐与幸福也就随之而来了。人

佛家的慈悲的特点

惟贤法师答:为人处事,要道德,家庭社会国家都必须要有一个道德,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庸之道,不偏之为中,不倚之为庸。道家讲清净无为,要少欲知足,过淡泊生活,属天人境界。诸葛亮讲淡泊以明志,宁静

慈悲济世 日行一善

慈悲济世 日行一善◎ 茗 山自赫胥黎物竞天择、达尔文优胜劣败倡说以来,世人往往损人利己、弱肉强食,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他人痛苦之上,良深浩叹。读者诸君如能辗转劝化世人实行这慈悲主义,把他人的快乐建筑在

大德的慈悲开示

上师这些简短朴素的甘露妙语,就像一颗颗珠玉,句句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就像人生路上的明灯,足以燃亮您和您身边人的生命。不管您是不是信仰佛教,希望这些甘露妙语成为您生命中的良友,能对您的生命有所帮助和启发。

放生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

放生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开庆法师按:放生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它体现了佛教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的信仰精神,彰扬了佛教戒杀护生的价值理念。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放生发展到一定规模或者数量时,一些问题也会伴随出

向无限的众生回向,才会得到无限的福泽

晋美林巴尊者皈依佛门,想清净涅槃的人,要把积累的一切福泽,去为众生做完全的回向,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涅槃的果位。回向在梵语里叫做巴热那达,意思是完全变成或发展。由智者把一切善根都变成大菩提道,不至于半途

慈悲和智慧

圣严法师很多人自认为很慈悲,很有智慧;其实,那只算是同情和聪明,而不是真正的慈悲与智慧。因为凡是有主观的自己及客观的对象,仅仅是有漏的慈悲与分辨的智慧。清净而真正的慈悲与智慧,必须经过如法的修行,彻底

慈悲的根源

慈悲的根源慈悲是佛法的根本,也可说与中国文化的仁爱,基督文化的博爱相同的。不过佛法能直探慈悲的底里,不再受创造神的迷妄,一般人的狭隘所拘蔽,而完满地、深彻地体现出来。依佛法说,慈悲是契当事理所流露的,

慈悲的生活是最高贵的生活

◎ 一 行佛陀传授给我们许多慈观的方法。有一次,一群僧侣对佛陀说,他们丛林寺院附近有精灵作祟,造成许多困扰。佛陀于是对他们说了《慈经》:希望达到安乐平静的人,应学行正直、谦恭、懂得使用爱语。他们懂得

慈悲者常安乐

佛陀净住王舍城时,提婆达多常以诸多诡计杀害佛陀,但始终不能成功。有一次,南天竺国来了一位婆罗门,他精通咒术及配制毒药。提婆达多来到婆罗门的住处,请他配制了毒药,并将毒药洒在佛将路过的上空。结果,风一吹

等的慈悲有力量

达真堪布我们现在虽然也明白了一些佛理,但只是皮毛而已,并没有真正明白。佛讲的这些真理、真正的佛法,用语言是很难讲清楚的,它是要用心体会的。我们现在用语言讲,就像是用手指指月亮一样,只是说个大概。真正的

慈悲与信心

慈 悲 与 信 心◎ 宗萨仁波坐在这很高的座位上,大家这样看著我,令我非常紧张,我从来都不习惯坐这种座位。在西藏有一种传说:有一个法座,大威德金刚曾被摄于法座里面。因此每一次坐在法座上,就觉得底下有个

慈悲心与智慧是学佛的基础

如觉法师有些善友学佛很长时间,却始终无法找到修学的路径,要么以为修福行善就是学佛,要么以为诵经持咒就是修行。但是,这些都只是修学的方法之一,不是学佛的目标。因为我们学佛是要以解脱生命烦恼痛苦、成就清净

真爱的四个层面:慈悲喜舍

一行禅师佛陀对爱的教诲丰富而深刻。想要一天 24小时生活在爱的境界中是可能的。一举一动、扬眉瞬目、起心动念、一言一语都可以充盈着爱。佛陀时代,婆罗门教信徒祈祷死后能够升到天堂,与婆罗门--宇宙之神,共

菩萨慈悲摄受一切众生平安吉祥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是传统中对观世音菩萨的普遍印象;每个时代的苦难众生,都会期待这样一位大慈大悲的菩萨现身、解救人们于烦恼的苦海。如果有人,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住大定聚,慈观

楼宇烈:大乘佛教的慈悲与智慧

大乘佛教的主要精神,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并修。这里,悲和福体现的是大乘佛教度人利他的慈悲精神;智和慧体现的是大乘佛教自度自利的智慧解脱。悲智双运是的大乘佛教就教义和宗旨来讲的,

元音老人答:请师父谈谈‘意生身’?

问:请师父谈谈意生身?元音老人答:意生身个个都能出,它是从第七识生出来的。上面的眼、耳、鼻、舌、身、意封住它时,它就出不来了。现在我们六根不清净,乱动脑筋,见相著相,就把它封住了。等你清净到一定程度,

做事的时候,智慧地处理慈悲心

明海法师要慈悲,又要做事,怎么办?在管理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矛盾,什么矛盾呢?人和事的矛盾。特别是学了佛以后,再管理公司,就经常会遇到这个矛盾:学佛要慈悲呀,可又要做事,怎么办呢?这个矛盾哪里都有,

用慈悲心去倾听他人的苦痛

用慈悲心去倾听他人的苦痛一行禅师如果在倾听时,能不断地保持慈悲心,愤怒与不耐就无法生起,否则对方所说的话就可能激怒你,让你生气或痛苦,只要心怀慈悲,就能免于恼怒、生气或失望。当倾听时,你希望自己能如观

佛家慈悲与世俗善良

惟贤法师中国的儒释道传统文化讲究为人处事要有道德,家庭、社会、国家都必须要有道德。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庸之道,不偏之为中,不倚之为庸。道家讲清净无为,要少欲知足,过淡泊生活,属天人境界。诸葛

虚云老和尚的慈悲开示

明因识果,自能放下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摄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三学。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再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

老和尚的慈悲法语!

让人醍醐灌顶的30句法语!梦参长老梦参老和尚毕生讲筵不绝,精通显密,高树法幢,德被四方,以百岁高龄复兴道场,日常接见信众,谆谆教诲,被誉为深山中的一盏明灯。他的法语你知道多少?哪句让你触动最大?一起来

楼宇烈: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遍于一切有情

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遍于一切有情摘要:大乘佛教的主要精神,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并修。这里,悲和福体现的是大乘佛教度人利他的慈悲精神,智和慧体现的是大乘佛教自度自利的智慧解脱。悲智

常生起慈悲心,利他也利己

圣严法师感同身受的慈悲,可以帮助我们破除执着、抗拒诱惑。但是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上,虽然自己对别人处处慈悲,别人未必会以慈悲回馈自己。因此,面对名利、财色的争夺时,难免担心自己会吃亏。对别人慈悲,从眼

出家师父能接受红包供养吗?看看佛陀当年怎么说

出家师父能接受信众的红包供养吗?在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可能会引起热议。其实在佛陀住世期间,社会各界对此问题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一天早朝过后,摩揭陀国的国王与群臣们也聊起了这个话题。有的大臣说,比丘

解读藏传佛教的慈善传统:源于善恶有报和慈悲观

佛教的慈善事业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历史上各个朝代的佛教都有兴办义学、修桥补路等多种领域的慈善事业。而藏传佛教将慈悲作为佛道之根本,也提倡无私利他、奉献众生的善行。佛教的慈善事业的形成与佛教的因果论、慈

慈悲的因缘到了 你自然也会素食

念佛之人为什么要吃常素呢?由于念佛一法是大乘佛法,修菩萨道圆成佛果。成佛的种子是什么呢?是慈悲心、大慈悲心,本着慈悲心的因缘,我们要吃常素,不能伤害众生。一是为了圆修佛果的目的、慈悲心的培植,我们要吃

你皈依的不是师父,是道!

你皈依的不是师父,是道!道教的拜师是很神圣的,因此,拜师之后,便将称呼由师傅改为师父,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师父恩同再生,因此,作为弟子,千万不可有所懈怠。大儒韩愈曾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亦不必贤

一行禅师:用慈悲心倾听他人的苦痛

如果在倾听时,能不断地保持慈悲心,愤怒与不耐就无法生起,否则对方所说的话就可能激怒你,让你生气或痛苦,只要心怀慈悲,就能免于恼怒、生气或失望。当倾听时,你希望自己能如观世音菩萨一样谛听,但即使你很清楚

山西小院打七记录——地藏王菩萨是真正的慈悲!

这次打七回来,我就准备好好的写个打七日记,可一提起笔,就感到自己非常的惭愧,学佛十年以来,惭愧心、忏悔心总是生不起来,总没有从内心深挖自己的罪业,也没有精进用功修行,所以功夫不得力。 我们家里这次去小

宿王华菩萨--心中有一颗慈悲的种子

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总会遇到,佛菩萨交到我们应该生一颗慈悲的心,那么我们修行慈悲之心该怎么修行呢?我们总不能凭想象就能生出来一颗慈悲之心吧。其实修行慈悲之心是很简单的,首先我们应该在心中种一颗慈悲的

卢志丹:慈悲喜舍,妙用无穷

慈悲喜舍,妙用无穷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有一个云游四方的老和尚人,途中,捡到一颗珍奇的宝石,随手扔进他的背包中。一天,老和尚遇到一个又饥又渴的旅行者,便打开背包,把食品分给那个饥饿的旅人

卢志丹:慈悲为怀,不需理由

慈悲为怀,不需理由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一座城市来了一个马戏团。有5个孩子穿着漂亮的衣服,牵着父母的手排在队伍中等候买票。他们不停地谈论着上演的节目,一个个兴高采烈,好像已经看到了台上的

人要多积德,才会有厚报

古人说:“厚德载物”,我们越是长大,越是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我们只有知道感恩,懂得奉献,说的简单一点就是要多多积德行善,这样我们才能有厚报。从前有一个小孩从小就特别善良,每次吃饭都会多拿一些饭菜,来供奉

唐思鹏:用佛教平等慈悲理念 维护世界永久和平

一、佛教平等的涵义与特质宋代僧人清远说:若论平等,无过佛法。唯佛法最平等。(见《古尊宿语录》卷33)平等是佛教大力弘扬和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佛教的平等,是指一

洪启嵩:智慧年·慈悲年

智慧年慈悲年2006.02.04洪启嵩居士讲于台北 邵家康整理生命一年一年很快地过去了,但是大家是否观照到生命无常的转动呢?能圆满觉悟,可以说是生命最幸福的事了。我们希望具足世间的财富等福德因缘,是要

郑石岩:禅语空人心 第四讲 慈悲纵横处处彰

第四讲 慈悲纵横处处彰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观音菩萨《楞严经》??今天承贵校晨曦社之邀,到贵校演讲有关佛教对爱的看法。学术股的负责人在电话中告诉我

参加法会为什么师父们还要红包

像有参加法会,有的居士注意到了,有人发红包给我们念经的师父。也许有人会想,他们说得挺好,上乞佛法,下济三塗。可为什么师父们还要红包?还发红包给他们?说真的,从我们出家人的本心来说,巴不得不要红包,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