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魏德东:从“心”开始,和谐生态
2025-01-25 11:51

从“心”开始,和谐生态

魏德东

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可以说是最重视心性理论的宗教。通过对心的本质、作用以及觉悟方式的阐发,佛教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弘扬了人的理性。强调心的作用及其觉悟,堪称佛教思想的特质。

在生态学发展的浪潮中,佛教起了积极作用。许多西方生态学家都从佛教中吸取思想的养料,有关佛教与生态学关系的着作汗牛充栋。美国诗人斯尼德 ( Gary Snyder) 模仿《法华经》,创作了《苏莫基熊经》(Smokey the Bear Sutra ) ,经中的大日佛化身为执金刚杵的苏莫基熊,是一位环保战士。生态学家艾肯 ( Robert Aitken )是一个习禅者,提出“人类和非人类 ( non-human ) 的万物之间不应有隔阂,“瓦石和云都有其生命权”。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但就佛教与生态学发展的现状看,湛然的思想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本文的目的,是在分析湛然无情有性思想的基础上,探讨其生态学意义。全文分四部分,首先略述湛然的生平,第二分析无情有性思想在中国的演变,第三解析湛然对无情有性的论证,最后探讨无情有性思想的现代生态学价值。

一,湛然的生平

在天台宗史上,湛然(711~782)为天台宗第九祖,被誉为“天台中兴”者。就其重要性而言,是仅次于智顗的人物。

依据《宋高僧传》卷六《湛然传》,《佛祖统记》卷七等资料,我们得知湛然的生平。湛然俗姓戚,是常州荆溪,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宜兴人。20岁时读到智顗的《摩诃止观》,此后十多年在天台八祖玄朗(673~754)门下学习,38岁出家。湛然生活的时代,禅宗、华严宗、法相宗等名僧辈出,各阐宗风,湛然以中兴天台为己任,撰写了大量着作。天宝、大历年间(742~779),唐玄宗、唐肃宗和唐代宗三代皇帝都曾诏请他去首都西安,湛然均托病请辞。湛然晚年迁居天台山国清寺,专心弘扬天台学说。

湛然的弟子道邃、行满、元浩等人。道邃、行满有一个重要的学生,这就是日本留学僧最澄(767~822),是日本天台宗的创立者。

湛然着述很多,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智顗的核心着作——天台三大部的注释,即《法华玄义释签》二十卷、《法华文句记》三十卷、《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四十卷;二是阐释自己思想的论文,包括《金刚錍》一卷、《止观义例》二卷、《法华五百问论》三卷等;三是对其他佛经的注疏,有《维摩经略疏》十卷、《华严经骨目》二卷、《法华经大意》等。

在思想上,湛然在继承智顗教义的基础上,在实相论、佛性论等许多方面都有新的发展。但在宗教史上最能体现湛然特点的思想,则是他的“无情有性”论。

二,湛然以前中国佛教中的无情有性思想

“无情有性”说的是山河大地、草木瓦砾等没有情感、意识的事物,也具有佛性,也可以成佛。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都没有这样的说法,在大乘佛教中,有的宗派,如瑜伽行派,也坚决反对这种观点,但有些宗派,特别是部分中国佛教宗派,赞成这一观点。

所谓佛性,本义是佛的体性、本性。其引申义,指成佛的可能性,觉悟的可能性。一般来说,这主要指人,或者扩展到有情感和意识的其他众生,例如动物,何以说无情草木也有佛性,也可以成佛呢?

这涉及到佛性的另一个引伸义,这就是法性,万物的本性。在大乘佛教中,佛性是遍满整个宇宙的,因此,不仅有情的事物,包括无情的所有存在都体现了佛性,这样,佛性的含义就由佛的本性扩展到一切存在的本性。于是一切存在,包括无情的事物也就都具有了佛性,都有了成佛的可能性。这就是所谓的无情有性。

对于佛性的普遍性问题,中国佛教史上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部分众生没有佛性,这主要在公元5世纪《大般涅槃经》翻译之前,大多数人认为“一阐提人没有佛性”。唐以后的法相宗也持相同立场。二是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先由竺道生自觉,后来昙无谶将《大般涅槃经》译出后,逐渐成为中国佛教界的共识。第三,无情也有佛性,以湛然的天台宗为核心代表,但在地论师、三论宗、禅宗、华严宗中也有赞同者。方立天教授曾经从历史演化的视角,评价三者的价值:“在中国佛教史上,竺道生首次提出的‘一阐提\’即断了善根的众生也有佛性说,可看作是佛性说的第一次开展。湛然的‘无情有性\’说突破了唯有众生才有佛性的传统说法,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佛性的存在和成佛的范围,这可说是佛性说的第二次大开展。”

在湛然之前,已经有人主张无情有性说,主要是地论师慧远(523~592)、天台宗的智顗(538~597)、三论宗的吉藏(549~623)、禅宗牛头宗的法融(594~657)、华严宗的法藏(643~712)等。

慧远在论述佛性时,曾将其区分为“能知性”和“所知性”两个方面,认为无情的草木没有能知性,但有所知性,因此也可以说具有佛性。所谓能知性,就是人的觉悟和认识能力,“局在众生,不通非情”,只有有情众生才具有。而所知性,指世界的本性、本来面目,也就是“法性”、“实相”等,佛性的这一层面“该通内外”,“遍一切处”,因此无情之物也有佛性。

智顗认为,就佛性是世界的本性、本质而言,无情之物与有情之物是平等的,因此无情草木也有佛性。他引用《大宝积经》表达自己的观点:“一切草木树林无心,可作如来身相具足,悉能说法。”无心的草木树林也具足佛性,都体现了佛法。

吉藏从依报、正报不二的角度,论证了草木也有佛性。所谓依报,指承受报应的世间,也就是众生所依托的环境;所谓正报,指感受果报的众生。吉藏认为:“以依正不二故,众生有佛性,则草木有佛性。……若悟诸法平等,不见依正二相故。……若众生成佛时。一切草木亦得成佛。” 如果体悟到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是平等的,就会理解依报和正报没有根本的分别,是统一的,因此,众生有佛性,草木就有佛性;众生成佛时,草木也得成佛。

许多禅宗流派反对无情有性说,但牛头宗倡导“道遍无情”,认为无情可以成道。牛头宗初祖法融(594~657)认为道本虚空,“道无所不遍”,“道者,独在于形器之中耶?亦在草木之中耶?”“草木无情,本来合道”。一微尘具含一切法,草木也可成佛。发展到后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成为牛头宗的名言。

华严宗的法藏也是主张草木可以成佛的。根据华严宗的教义,毗卢舍那佛遍一切处,融三世间,其中就包括了器世间,也就是山河大地等自然世界,因此草木也可以成佛。《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六“尽性起品”说:“成佛具三世间,国土身等皆是佛身”,自然之物也能成佛。

这些思想表明,湛然的无情有性说不是孤立的,强调佛性的普遍性,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特质。

三,湛然对无情有性的论证

湛然对无情有性的论证主要集中在《金刚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二,我们的考察主要依据这两部着作。《金刚錍》是专门论证无情有性的论文。在形式上,它假借在梦境与野客问答,从多方面阐明无情有性的道理。

首先,湛然引《涅槃经》的虚空之喻,说明无情有性。《涅槃经》说佛性犹如虚空,能涵盖一切,因此也包括了无情的墙壁瓦石等。“众生佛性犹如虚空,非内非外。若内外者,云何得名一切处有?”“虚空之言,何所不该,安弃墙壁瓦石等耶?”

其次,以真如是万法说明无情也有佛性。湛然引《佛性论》,认为佛性就是真如,“佛性者,即人、法二空所显真如。”真如是遍满一切事物的,有情、无情之物都是真如的体现,因此都具有佛性:“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子信无情无佛性者,岂非万法无真如耶?故万法之称宁隔於纤尘,真如之体何专於彼我。”湛然批评“真如在无情中,但名法性;在有情内,方名佛性”的说法,认为这是“迷名而不知义”。

第三,从天台宗的“ 心具”思想说明无情有性。湛然认为,世界上的万物是“互具”,也就是互相具有的,无论是在一念,还是一色(具体事物)之中,都包含了整个世界,因此佛性作为万法的实相,是自然地遍布万物的,湛然称其为“实相法尔,具足诸法”。心和色本质上没有差别,“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尘一心,即一切生佛之心性 ”,和心一样,每一粒尘埃都是佛的心性。湛然特别引用《法华经》,说明“法华会中,一切不隔” ,普通所说的无情有情之分,实际上并不存在。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二)则从10个方面论证“无情有性”,可以分为以下4个视角:

第一,从天台宗的三身理论,证明无情有性。这主要体现在第一和第二条。天台宗认为,佛性具有三种形态,这就是三身(Treefold Body of a Buddha),指法身(Dharma body)、报身(Retribution body)和化身(Response and transformation body)。从根本上说,三身是相互渗透,不可分离的。法身的特质是“遍一切处”,也就是遍布有情和无情一切事物,因此其他的二身也遍布一切事物,佛性也就不能仅仅属于有情之物,也应包括无情。第2条说,从本体上说,“三身相即,无暂离时。既许法身遍一切处,报、应未尝离於法身,况法身处二身常在,故知三身遍於诸法,何独法身?”

第二,从万法唯心所现的立场,说明无情有性。这是第7条的内容。“一切万法,摄属於心,心外无余,岂复甄隔。但云有情,心体皆遍;岂隔草木,独称无情?”这是说,万法都包含在心中,心外无物,有情和无情都是心的表现,因此不能说有情为佛性所充满,而草木就是无情,没有佛性。

第三,从佛教根本道理与方便说法的差异,说明无情有性。基本的思路是:无情无性的思想只是佛教在特殊情况下的说法,并不是根本道理;从根本上说,佛教是主张无情有性的。如第三认为从“事”上看,可以分出“有情”和“无情”,从“理”看上则没有;第四从“迷”的角度可以分依报和正报,从“智”的角度就没有区别;第五认为从“教学”的角度存在有情和非情的区别,从“证悟”的角度就没有这种分别;第六认为从真谛讲没有有情和无情的分别,俗谛才有;第八讲,从因、迷的角度,存在有情和无情的区别,从果、悟的角度,没有;第九认为有情无情的区别只是随顺众生的方便说法。

第四,从佛的教导证明无情有性。如第10条,提出在《净名经》中就认为每一粒尘埃中都具足佛性。

概括地说,湛然对无情有性的证明,主要是论证万法都是心的体现,在这个意义上,有情和无情是平等的,因此都具有佛性。对于草木瓦砾如何真能圆满实践佛性成佛,湛然的着作没有清楚的说明。

四,无情有性与当代生态建设

中国现代着名哲学家冯友兰曾经评价湛然的“无情有性”说,将佛性理论推向了极致。他说:“物物皆有佛性,……自哲学史之整个观之,则中国佛学家思想在此方面之发展,可谓至湛然而造极也。”

湛然无情有性说的意义还不仅在此。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日益成为全球性的热点话题,湛然的无情有性思想在生态学的意义上被重新检视,被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

第一,湛然的无情有性思想有助于破除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中心主义” ( anthropocentric worldview)的思维模式。

当代环保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反省、批判基督教关于人与万物关系的传统观念。依据《创世纪》,上帝命令亚当“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面上各种行动的活物。” 这导致人类将自己理解为自然万物的主人,可以为所欲为,进而引起环境恶化。历史学家怀特 ( Lynn White )批判犹太基督教 (Judeo-Christian)教义是崇尚人类、贬低自然的,他在《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写到,上帝在人与万物之间划下了主仆关系的鸿沟,最大限度地激起了人类剥削性和破坏性的本能,“除非我们放弃基督教教义所说的,即自然的存在就是为了服务于人类,否则我们就得继续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 在湛然的思想中,人与草木瓦砾都平等具有佛性,都是佛性的体现,可以说是彻底的非人类中心主义。

第二,湛然的无情有性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自然界重要性的认识,珍视大自然的价值。

西方生态学家在建立其理论架构时,许多人都表达了无情有性的思想。大地伦理学(landethics)的奠基人是美国的利奥波尔德(AldoLeopold,1886-1948)提出:大地伦理学扩大社会的边界,包括土壤、水域、植物、动物或它们的集合:大地。大地伦理学改变人类的地位,从他是大地——社会的征服者转变到他是其中的普通一员和公民,这意味着人类应当尊重他的生物同伴而且也以同样的态度尊重大地社会。他将土壤、高山、河流、大气圈等地球的各个组成部分,看成地球的各个器官,其中每一部分都有确定的功能。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rd Joseph Toynbee,1899-1975)的语录,可以说是典型的无情有性论:“宇宙全体,还有其中的万物都有尊严性,它是这种意义上的存在。就是说,自然界的无生物和无机物也都有尊严性。大地、空气、水、岩石、泉、河流、海,这一切都有尊严性。如果人侵犯了它的尊严性,就等于侵犯了我们本身的尊严性。”

第三,无情有性思想启发我们尊重自然界,不要盲目地改造自然,破坏自然自身的法则。着名环境哲学家罗尔斯顿(Holmes Rolston)认为,应当从系统的角度,对大地上的每一物种予以肯定,他们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他非常自觉地意识到佛教的价值,提出在东方文化传统中,尽管没有作为科学的生态学,但是常常具有词源学意义上的生态学,即居住地的逻辑,从而也具有保护自然的全球伦理学,比如因果报应、六道轮回在保护生命中的作用,虽然这很难从生物学中推论出来。他还知道佛教因陀罗网的比喻,认为这是对生态系统网络的极好描绘。

可以看到,湛然的无情有性思想在许多方面都与当代生态学发展有暗合之处,这或许是湛然从来未曾想到的,但湛然的思想的确会对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的发展有启发作用,值得重视。

End

身心和谐当戒嗔

◎ 理 海《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可见嗔心危害之大,对自己和他人都会造成极大的伤害。有些人为人和善,修行也不错,但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听到不顺耳的话,或者事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时,会忽然之

和谐与平静才是生活之路

和谐与平静才是生活之路◎ 宋天天从前,有一位很爱思考问题的王子。有一天,他问他的老师:我的生活之路将是什么样的呢?老师回答说:在你的生活之路上,你将遇到三道门,每一道门上都写有一句话,到时候你看了就明

人的内心要和谐

人的内心要和谐◎ 净 慧从佛教的立场来看,人的内心要和谐,必须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做起;家庭要和谐,必须从慈悲孝敬、友爱尊重做起;社会要和谐,必须从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做起。处理烦恼的方法:第一,要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无 性 自十八世纪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19世纪7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克尔提出了生态学这一名词,促使人们思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问题。人

修行:就是建构和谐的生命能量场

整个生命的过程是能量的获取与释放的过程。除了从饮食中获取能量外,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我们还需要从虚空中获取能量,这个能量的获取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虚、静二字而已。生命中能量的得与失告诉你一个天大的秘密

佛 法——构建和谐世界的生命向导

佛 法--构建和谐世界的生命向导释国亮众缘聚合,人类面临巨大的变革与挑战。心灵缺乏佛法引导,人们认知混乱,焦虑、迷失、妄执、内而自心,外而世界,失去和谐。家和血缘的执著,积淀了汉文化,面对变革,撼动根

徐文明: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

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徐文明一、生命伦理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众生之福祉、生命之和谐为目标。生态问题的提出,是由于现在生态恶化,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命系统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不正视这一现

内心创造和谐才是真正的解脱

内心创造和谐才是真正的解脱觉真法师在中国文化中,古人强调修身齐家。首先是修身齐家,而后才是治国平天下。那时,讲五伦,守五常,重孝道。富贵人家,克绳祖武,桂兰齐芳;贫寒之家,菽水承欢,不弃糟糠。嫁过去,

楼宇烈:佛教里的和谐

佛教里的和谐楼宇烈佛教里面和的思想,可以说是佛教跟儒道两家,乃至与诸子百家思想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共性之一。所以,也可以说在整个的中国文化里面,关于和的思想理论是一个共性的东西。当然,它的表达方式不一样,

中脉生态家、道和生态圈项目详细说明

马云认为,中国10年以后最大的麻烦是健康问题和快乐问题,今天的水、空气、食品安全,一定会导致10年以后我们很多家庭出现很多问题,所以我投资电影、体育、医疗。今后阿里想干的就是健康、快乐两个产业,如何让

金易明:佛教与生态文明关系蠡测

世人一般以为,佛教对人类生态文明的贡献,在于佛教拥有不杀生的戒命、食素之理念,特别是中国汉传佛教的出家僧,自南朝萧梁时代开始施行的茹素行止。但是,在佛教的故乡印度,不杀生并非佛教一家之戒命,包括耆那教

刘先和:佛学和谐观的根由

人们都知道佛学是倡导和谐的,佛学和谐的观念与思想可以说在整个佛学的理义中随处可见,比如佛学中的六和敬(身和敬,口和敬,意和敬,戒和敬,见和敬,利和敬),十善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侄,不妄语,不两舌,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天台忏法与社会和谐发展

生活中的佛教天台忏法与社会和谐发展天台止观向有四种三昧、二十五方便、十乘观法、十境、百法成乘等,智者大师将其概括成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和圆顿止观三种。圆顿止观不历次第,初后不二,一尘一香,法法互具,当处

李向平:生态佛学论——佛教信仰的环保理念

生态佛学论——佛教信仰的环保理念李向平一.被问题激活的佛教生态伦理当今的社会,资源与环境问题,恐怕是最致命的问题了。迄今为止,相关的论着和文字,已可用汗牛充栋这一词汇来表达了,此不赘述。本文想要说的是

李向平:用“佛教社会”来建设“和谐社会”

用“佛教社会”来建设“和谐社会”李向平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已进入一个新阶段,既有的结构、制度、组织先后呈现了分化状态,社会成员之间、各类社会组织之间、各种利益群体之间关系的新格局已经逐渐凸显,从而要求各

杨维中:佛教教义与生态和谐简论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充斥着现代化这个字眼的时代。现代化(Modernization)观念开始于西方,一般皆指从十八世纪后半期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所发生在科学、技术、社会、政治、经

刘元春:佛教理念有利于生态平衡与社会风尚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哲学价值观念集中在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论证之上。人类中心论,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念。其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这种价值观在人类

魏德东:因明论证

因明论证魏德东唯识的因明论证,是与唯识理论的丰富发展并行的。无着的《摄大乘论》和世亲的论释,已经有其雏形,但明确地以比量形式论证唯识,还是6世纪以后。从思想史的维度看,唯识的因明论证可以分为无性、陈那

魏德东:从“心”开始,和谐生态

从“心”开始,和谐生态魏德东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可以说是最重视心性理论的宗教。通过对心的本质、作用以及觉悟方式的阐发,佛教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弘扬了人的理性。强调心的作用及其觉悟,堪称佛教思想的特质。

魏德东:雾霾源自心霾 善行创造净土

雾霾源自心霾 善行创造净土《净土》杂志2014年第1期文/魏德东2014年2月下旬,以北京为中心,约15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3亿民众处于严重的雾霾之中。都市乡村,云苫雾罩,人们蜷缩着、憋屈着、咳嗽着、

魏德东:佛教的生态观

佛教的生态观魏德东“生态”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盖指生物与其环境的关系。生态观就是人们对生态问题的看法、观念。早在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rnstHaeckel)就提出了“生态学”一词,专指

魏德东:佛教与生态

佛教与生态魏德东佛教不是生态学,但佛教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思想,在生态危机日益深重的今天,佛教的生态观能够给予我们有益的启迪。佛教生态观的哲学基础是缘起论。“缘起”的含义,是指现象界的一切存在,都是由条件

魏德东:宗教的当代功能

自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以来,国际社会科学界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宗教将会逐渐衰弱直至灭亡。早在1710年,英国的托马斯沃尔斯顿就为宗教的灭亡预定了日期。他认为宗教不过是原始时

魏德东:从北大清华出来的和尚们

最早接触的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和尚是河北的释明海法师,哲学学士。后来又认识了他的师弟,毕业于北大地质系的明影法师。一次偶然的交谈中,得知文革之后,前前后后约有5位以上的北大校友出家为僧。上周末与家人去北京

魏德东:如何看待大学生信教

在今年评阅的毕业论文中,一篇有关北京大学生团契的硕士论文引发笔者的思考。作者对两个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基督教聚会点作了为时1年多的追踪观察,在此基础上完成论文,资料鲜活而生动。到底有多少大学生信仰宗教?这

魏德东:从经济学角度看宗教

上个世纪90年代,西方宗教社会学家在历经30多年的艰苦探索之后,终于赢得了突破,提出了新的理论范式,这就是宗教市场堆。创立宗教市场论的核心人物是美国的罗德尼斯达克(Rodney Stark),他曾长期

魏德东:青藏铁路的宗教意义

公元641年,在著名的唐蕃古道上,文成公主开始了她的西藏之行,历时3年,终抵拉萨。公元2006年,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再一次为古道欢呼庆祝青藏铁路通车。不知还有多少类似的执著,能够流过1365个春秋。说到

魏德东:中国的宗教与法治研究

宗教与法律的关系一直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对象,但将其与中国现状联系起来研究,则是新世纪的新特色。政教关系正日益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话题。法学界评论宗教问题,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是关于南海观音像的塑立与政教关系问

魏德东:宗教对死刑的看法

岁末年初,一股血腥的味道笼罩全球。伊拉克赶在新年前处死了萨达姆,新年后又绞死其弟。中国传来的本是好消息:元旦开始,下放给地方法院23年的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未想到在新政前的3天,陕西省高法匆匆

魏德东:感受宗教政策的开放

从大众的视角看,近年来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宗教活动场所,反映出中国宗教的进步,也体现了宗教政策的日益开放。依据《宗教事务条例》,筹备宗教活动场所必须由宗教团体向县级宗教事务部门提出申请,同意后报请市级宗教

魏德东:环保:宗教事业拓展的一个重要空间

2月2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巴黎发表了第四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梗概,预测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8至4摄氏度,海平面将升高18至59厘米,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很可能是

魏德东:大学生如何看宗教

自到大学教书以后,每年秋冬季节,笔者都会带学生到北京的各个宗教场所走走,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听听大学生对宗教的看法。在过去的一个月,和学生们利用3个周日,先后拜访了道教的白云观、伊斯兰

魏德东:论佛教唯识学的对象理论

论佛教唯识学的对象理论魏德东唯识学是大乘佛教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整个佛教体系中最具哲学性的学派。唯识思想的独特之处,就是它的对象理论。唯识家从自我意识出发,含摄整个世界于意识中,认为一切对象都是识

魏德东:世界佛教论坛感言

世界佛教论坛感言魏德东4月14日下午,世界佛教论坛的代表正在参访净慈寺,突然听到一片尖叫声。扭头看时,但见一群中青年妇女正踮脚齐呼:“济群法师!济群法师!”原来这是济群法师的粉丝,而且是一群“麻辣济丝

魏德东:为什么女性更信仰宗教

在宗教社会学中,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信奉宗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就目前中国的宗教集会来说,大多数场所的男女性别比例不会超过3:7,也就是说有7成以上参加宗教集会的人是女性。而且这一现象具有全球性。这

魏德东:佛教在美国:说说中国佛教对美国的“渗透”

很多人都担心外国宗教渗透中国。这也是事实,不过,中国宗教也在渗透外国。2008年放春假,休斯敦的朋友约我去看看那里的佛寺和道场。2天的时间,我们参访了德州佛教会的玉佛寺、台湾中台禅寺休斯敦道场、新加坡

魏德东:灾难危机与宗教慈善事业

11月20至21日,在美丽如画的厦门南普陀寺,灾难危机与佛教慈善事业暨第二届宗教与公益事业论坛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主办,厦门南普陀

魏德东:大众需求宗教文化

近年来,有关宗教文化的话题曾经引起激烈争议。上个世纪90年代,学术界努力论证宗教是文化的命题,希望依此稀释乃至替代宗教是鸦片的先见,为宗教在当代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开辟空间。然而,进入新世纪,学术界的这一

魏德东:艺术与科技的佛教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最激动人心的部分,在笔者看来,原本是杭州大剧院演出的歌舞诗剧《和平颂》与普陀山南海观音广场前的闭幕式。然而,甫一抵京,就收到外国友人的电子邮件:论坛给我最深刻印象的部分是在上海举办的佛

魏德东:对话:佛教研究中的一个时代课题

对话:佛教研究中的一个时代课题魏德东(人民大学讲师)一、引言着名的宗教对话与全球伦理倡导者,德国神学教授孔汉思(Hans Kung)教授有一句名言:没有宗教之间的对话,就没有宗教的和平;没有宗教的和平

魏德东:当代社会需要纯正的宗教

国家旅游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宗教事务局等六部委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国宗教旅游场所燃香活动的意见》,并在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等10个宗教旅游场所开展文明燃香试点工作。宗教场所如何烧香的问题,竟

魏德东:夏令营:从东林寺到柏林禅寺

夏令营:从东林寺到柏林禅寺《净土》2012年第4期作者:魏德东7月18至24日,是第九届东林寺净土文化夏令营举办的日子;20至26日,第十九届生活禅夏令营在柏林禅寺举行。承蒙错爱,笔者于18日下午、2

魏德东:佛度有钱人?

过年了,宗教自由了,佛寺里水泄不通,买卖也好作了。近年来很流行的一个活动叫拍卖,对象就是烧香拜佛,撞钟祈福。大年初一的第一柱香,叫首香,5万起拍,张三6万,李四7万最多者得,生意兴隆。佛法本讲究众生平

魏德东:弹着吉他讲经的洋和尚

弹着吉他讲经的洋和尚魏德东1976年,一位来自俄亥俄州的美国青年在旧金山万佛城总住持中国僧人宣化上人门下出家。次年,他从洛杉矶出发,在公路上3步一拜,到位于旧金山的万佛城朝圣,历时29个月,行程100

魏德东:论作为全球伦理基础的佛教伦理

论作为全球伦理基础的佛教伦理魏德东[论文提要]全球沦理的基本内容包括一项基本原则和四项规范,基本原则的经典表述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项原则为不投生、不偷盗、吊说谎和不奸淫.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

魏德东:论智

论智顗的“一念”范畴魏德东内容提要:在智顗的理论体系中,“一念”范畴具有核心地位。本文认为,智顗的“一念”是众生的日常意识,是识心妄念。“一念”与万法的关系是互具,它既不生起万法,也不包含万法,而是同

魏德东:谷歌地球时代的宗教

谷歌地球时代的宗教魏德东2010年4月13日蔚蓝色的地球在屏幕上自由转动,点住任何一点,上下千万年、关系全宇宙的信息就会以声、色、图、字的方式全面呈现,这就是谷歌地球(Google Earth)带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