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 云在佛门中,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合法,就是礼仪。僧团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用意在培养一个人出众的威仪。昔日马胜比丘以威仪度化舍利弗,成为千古的佳话。因此,树立良好的形象,不但是做人的基本条
 
嘎玛仁波切导语:综观佛教历史,从伟大的释迦牟尼佛开始,无数的尊者和大成就者们,在进入佛门前非权即贵,拥有无上的王权和财富。如果世人渴求的一切,能带来究竟的快乐,这些皇亲贵族们根本无需追随佛法,唯有佛法
 
问:佛教徒应不应尊敬神?(妈祖、关帝、仙公等)(詹养)答:众生平等,皆是过去眷属,未来诸佛,当该一律恭敬,此常不轻菩萨之行也。但恭敬与信奉,大有区别,万不可混为一谈。如对本国元首,自应披胆沥肝,拥护奉
 
你每天如果没有一定的功课,就是挂名的佛教徒。净土行者,每天务必要有一定的功课,每天念佛或一千或三千,或一万或十万,皆不拘束,以决定不缺为准。净宗九祖蕅益大师曾说:「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五万、三万,
 
索达吉堪布趋入佛门有两种:一种不太究竟,充其量只是相似的佛教徒;一种则是真实的佛教徒。那么,这两种是什么样的呢? 一、相似的佛教徒1.救怖之发心:如果进入佛门不是希求解脱,而是要么为了避免今生的感情挫
 
梦参老和尚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有很多传统习俗,当然主要还是祭奠已故亲人。原本清明节与佛教并无直接联系,但一个孝字将两者紧密相连。虽然佛经没有提到怎样过清明节,但是面对亡故亲人、历
 
  真佛教徒---即俗即真的大乘行者太虚大师谈佛法诸山长老参学在先,太虚何须立说?即诸大居士皆研究有素,亦不待太虚启言。况佛法甚深,非言语所能及!诸法实相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以实证说亦唯佛与佛乃能了之。
 
苏晋仁1970年夏天,我正随着民族学院教师在湖北潜江县沙洋地方参加劳动,那里天气炎热,大家和当地农民不一样,赤膊下棉田。有时下起雨来,道路泥泞,鞋上沾满胶泥,行动极其困难。七月初的某天,从《人民日报》
 
二战后,日本经济奇迹般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一。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日本诞生了一批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经营者,其中最负盛名者是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盛田昭夫与稻盛和夫,他们被人称为经营四圣。四圣
 
根据佛教教义和它的制度来说,出家应当是佛教徒中少数人的事。第一、出家的动机要求真纯--即确是为求解脱、决心舍弃世间贪爱而出家修道。第二、出家后要求对教理及行持都够标准,如果有室家的欲望,应当自动还俗;
 
《优婆塞戒经》:为破诸苦,断除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受三归依。【白话注解】:皈依三宝太重要了!如果你为了打破各种苦恼(包括恐惧、烦恼、各种各样的情绪化的东西)的困扰,怎么办?还有如果你想要
 
所谓邪见,就是对事物错误的看法:不符合现实中的缘起法,否定世俗谛的三宝。虽然也有行善积德的内容,已经到了似是而非的信仰,分明是附佛外道的非佛教思想。因为否定三宝,所以不相信世谛因果。而佛教的因果律,是
 
一、盂兰盆法会的由来农历七月十五,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寺庙都在举办盂兰盆会,僧俗四众、善男信女,为了报答累世父母的养育之恩,向十方僧众陈设供养,凭仗十方僧众的威神之力,加被父母脱离苦难、获得安乐。盂兰是
 
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肯定都是听说过俗谛的,其实俗谛就是指佛教依照事物的现象而阐发的浅明而易为世人所理解的道理,引申指浅陋的道理。世俗谛虽然无常变化,不能永恒;但佛教徒除了世俗谛外,还有真谛。真谛是空性
 
戒是佛的身体,受持戒律,是真正地与释迦佛陀在一起,诸佛菩萨来到这个世界也以戒律来救度我们。受戒是一种甘露灌顶,是佛法中最殊胜的秘密,于佛投诚皈依,与佛接轨,悲恳摄受。受戒不仅能关闭诸恶趣门,还能得生于
 
所谓“饭持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就是说供养一万个受持五戒的佛教徒,不如供养一个证得声闻乘初果的阿罗汉。大家想想看,最关键的问题是:与佛法解脱六道轮回相应!所谓“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就
 
佛教传入中国将近两千年。自东汉到唐末是由萌芽而达灿烂的时期,由四代到现时是由凋零而至枯槁的时期。所以衰落的主要原因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是日趋玄妙,不切实际;实际是日益庸腐,不能振作。今日佛教徒要想
 
从佛教徒的人格说起周叔迦第一章佛教徒的三重人格佛教自东汉明帝的时候由印度传入中国,到唐朝算是极盛时代。自南宋以后一代不如一代,一直到了前清末年,佛法是衰极了。在那时的情形,是士大夫绝口不谈佛法,认为佛
 
佛教僧团,最初成立时并没有制定僧团的戒律。后来随着问题不断的发生,佛教为了有效地对僧团进行管理,逐渐开始随机制定戒律。佛教的戒律主要是分为五戒、十戒、具足戒三个等级要求,其中遵守的纪律等级也各不相同。
 
要做一个合格的佛教徒,却颇不容易。我们通常说学佛,学佛自然是要以佛为师,向佛学习,才叫做学佛。但究竟学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学佛的思想。学佛的行为。因为我们凡夫的思想,总是被贪嗔痴爱等许多烦恼所蒙蔽,
 
赵朴初答:中国很早就有了本国出家佛教徒,汉明帝听许阳成侯刘峻出家是最早的记载。但最初那些僧人仅是从师出家,剃除须发,照戒律生活,还没有受戒的制度;到公元250年来自中印度的昙柯迦罗在洛阳白马寺正式建立
 
佛教徒对「佛菩萨替人治病」的看法看电视及很多的报章杂志都有很详细报导神佛替人治病的事情,一个正信的佛教徒要如何看待这些事?个人认为肉体生病,最先要考虑的应该是请医师治疗。若经过十天半个月都没有改善,那
 
佛教徒礼拜供养佛菩萨,与外道有何不同?答:依据佛教的论点,众生皆有佛性,都可成佛,也就是每一位都是未来的佛。既然如此,那是不是可以不礼拜佛菩萨?在理论上是可以,佛教中有不少人的修行方式是自心求解脱,例
 
问:我对佛法有些兴趣,很想要多了解一点,但都是自己摸索着看一些书,所以也有不少的困惑。当我正在问朋友知不知道谁会讲经说法,能够让人对佛法有所体悟时,结果今天早上看到报纸刊登梁老师的文章,就很想来认识梁
 
佛教的戒律中并无戒烟的规定,甚至为了防止热带性的疾病,佛陀也准许比丘吸烟,但为了风俗及威仪的理由,中国佛教徒一向是不主张吸烟的。不过,有害身心的麻醉品及刺激品,佛教禁止,所以酒是五戒之一,饮酒的本身并
 
书释大勇告全国佛教徒文后汉族中的古僧,处孔儒的专化下,耽山门里修纯佛法。及其开始对外,不得不说些知客应酬语。而士大夫处孔儒地位,间有阴崇佛法,然外面不得不用些儒说遮掩着,且为使浸淫儒化中的汉族人容易领
 
告全世界佛教徒太虚──三十四年九月──世界由战争恢复到和平了。在全世界人类的欢欣庆祝中,我全世界的佛教同人,回思十五年来,或被帝国主义军阀法西斯纳粹的魔鬼们裹胁著而掀起疯狂的侵略战争,或为民族自卫民主
 
佛教徒可以算命看相吗?《易经》、卦象本为我国固有哲学,影响中国人的人生观、宇宙观至深至远,但少数江湖术士利用一般人心理的弱点,以算命、看相、卜卦来探知人的过去,断言人的未来。其中虽也运用了中国的八卦哲
 
佛教徒是采取中道的态度。这风水对我们凡夫来讲确确实实是有的,如果对一位证果的圣人如佛陀、菩萨、阿罗汉通通没用,他会飞天钻地,神通来去自如,什么风水都没作用。所以,我们中国人说地灵人杰,风水就是一种环境
 
做一个正信的佛教徒温州国安寺念佛堂2013.11.13心安众生安,心净国土净,听到这个梵音的佛号,我们心也随着一起清净,心清净了,烦恼就不生。如果家里的爸爸妈妈在生病,我们在这里一念佛、心一清净下来,
 
问:佛教徒有三类:一是学佛的人,二是拜佛的人,三是信佛的人。到底哪一种人才是正信的佛教徒呢?证严法师答:学佛的人才是。我们要学佛的信心、毅力和勇气,以及学佛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伟大精神。
 
善士问:佛教徒有三类:一是学佛的人,二是拜佛的人,三是信佛的人。到底哪一种人才是正信的佛教徒呢?证严法师答:学佛的人才是。我们要学佛的信心、毅力和勇气,以及学佛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的伟大精神。
 
有人问起,做生意不能说实话,所谓老王卖瓜,自吹自夸,如果卖瓜的不说瓜甜,那就无人问津了。既然如此,佛教徒能不能做生意?做生意是否犯了妄语说谎的戒?再有人问,学佛的人不应贪心,相反的应该布施。可是做生意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不会希望以生天为最终的目的,这是很明确的,因为除了五净居天及弥勒的兜率内院,生天尚在轮回生死的凡界。凡是正信的佛教徒,都愿解脱生死,这也是很明确的,因为唯有脱离了生死的轮回,才会得到
 
人们往往用浩如烟海或汗牛充栋等词汇来形容佛经数量之多。对于一些想了解佛教的人来说,面对如此浩瀚的经典,难免望洋兴叹,望而却步;那些开始信佛、学佛的人,究竟合适读哪些经典呢?根据起信、发心、皈依、守戒、
 
人们往往用浩如烟海或汗牛充栋等词汇来形容佛经数量之多。对于一些想了解佛教的人来说,面对如此浩瀚的经典,难免望洋兴叹,望而却步;那些开始信佛、学佛的人,究竟合适读哪些经典呢?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
 
世俗谛虽然无常变化,不能永恒;但佛教徒除了世俗谛外,还有真谛。真谛是空性,因为我们认识到这个游戏规则是什么?是一种假!它是不固定的!而不是固定的就会自在,比如说,那尊佛像摆放到什么方位?只要觉得尊重、
 
什么是正信的佛教徒呢?1.正信的佛教徒应该对于佛法僧三宝都予以礼敬、接纳要知道:学习佛法,不是一个佛,不是一个法,不是一个僧,是佛法僧三宝具足,缺一不可!一个都不可以少。佛法赖僧传,至少出家人还有个形
 
忧患意识在佛教的经典中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末法时代。我所理解的末法是人们不相信真话,相信假话的时代来到了。我们很多论坛是关起门来搞的,第一个不接地气,第二个别人也不知道我们在干什么。当然,像这个论坛是大
 
佛教徒最终的目的以及所要秉承的原则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佛教化众生的方法离不开这三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前两点是工具,后一点是目的!我们在授菩萨戒的时候,问受戒人
 
我们希望,我们呼吁,我们的佛教徒不要只是为自己考虑,需要考虑别人!大家在公共场合,要考虑别人的存在!我们的言行是不是影响别人了?如果影响别人了,修养在哪儿呢?信仰在哪儿呢?不考虑别人的人、自以为是的人
 
佛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如何学佛?依谁学佛?依三法印来学佛。很多佛教徒学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甚至一生都在学佛,但是他不知道三法印为何物。当我说如果说一个佛教徒不知道三法印\是什么,他就不能算
 
所谓饭持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就是说供养一万个受持五戒的佛教徒,不如供养一个证得声闻乘初果的阿罗汉。大家想想看,最关键的问题是:与佛法解脱六道轮回相应!所谓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就是供养一
 
极乐寺山门口那些人,你说我们总是给他钱,都认识他,天天在那儿,见面就是:阿弥陀佛!哭笑不得所以这对我们也是一种考验,不给也不必抱怨了!所以供养一百个恶人,不如供养一个好人,善人不就是好人吗?他能够心地
 
《优婆塞戒经》:为破诸苦,断除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受三归依。【白话注解】:皈依三宝太重要了!如果你为了打破各种苦恼(包括恐惧、烦恼、各种各样的情绪化的东西)的困扰,怎么办?还有如果你想要
 
一、我们要感恩感恩就必须要明白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因缘帮助我们,所以我们要感恩。感恩的同时我们要明白,顺境要感恩,逆境更要感恩。因为逆境是锻炼我们的,是成就我们的,人生没有逆境不会有大成
 
电告全日本佛教徒众──二十六年七月自牯岭发──东京芝公园增上寺日本佛教联合会转全国佛徒及军民公鉴:顷中日冲突已达危迫之极点,将陷中日民族于数载数十载相争相杀,卒致日本自杀,遗地球至惨之祸!抑悬崖勒马,
 
所希望于星洲佛教徒者──二十九年三月在星嘉坡中华佛教会欢迎会讲──余首次南来,系在民国十五年;二次系在民国十七年。首次在星讲学十余日,其中有三日、系在此间新成立纪念堂,后在佛教寺院说法。彼时甚欲赴南洋
 
真佛教徒──即俗即真的大乘行者(注一)───十三年七月在镇江佛学研究会讲───谈佛法诸山长老参学在先,太虚何须立说?即诸大居士皆研究有素,亦不待太虚启言。况佛法甚深,非言语所能及!诸法实相唯佛与佛乃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