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温金玉:汾阳善昭禅师及其禅法
2025-03-29 07:01

汾阳善昭禅师及其禅法

温金玉

禅宗,自创宗以来,以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风,在中国思想史上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它贬抑传统经典,摒弃语言文字,注重直观体验,强调当下即是。至中唐后,这股思潮则诱发出呵佛骂祖、非经毁教的极端现象,禅僧们大辟机用,棒喝齐施,把轻蔑经典教条,反对偶像崇拜,强调自证自悟而不执着于语言文字的倾向推向高潮。然而,入宋之后,不立文字的禅宗,一变而为不离文字的禅宗,不仅《语录》日繁,而且大型《灯录》也相继出现。禅师们评唱公案,参悟话头,着意语言文字上用功夫,使原有禅风为之大变,遂形成宋代的文字禅。这种扭转乾坤,力挽禅风力求从文字上解悟禅理的创始者,便是宋代临济名匠汾阳善昭禅师。

本文即是对汾阳善昭及其禅法的陈述和分析。

善昭,宋代临济宗僧。生于五代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卒于北宋天圣二年(1024)。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俗姓俞。少即聪颖超群,于一切文字常能自然通晓。14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使他幼小的心灵感悟到生命的无常和人生的惨痛,遂孤标异俗,去饰受具(《建中靖国续灯录》卷1)。从此,策杖远游,历参诸方。其行脚所至,随机叩问,不喜观览。有人讥其无有雅意,善昭叹曰:从上先德行脚,正以圣心未通,驰求决择尔。不缘山水也(《佛祖历代通载》卷19)。游方参学71位硕德尊宿,皆妙得其家风。尤喜论曹洞宗旨,并得曹洞宗石门彻禅师的赞赏。在参访过程中,善昭终疑临济儿孙别有奇处(同上),遂至汝州(今河南临汝)首山参临济名匠省念禅师。据《五灯会元》载,善昭至省念处,问:百丈卷席,意旨如何?答:龙袖拂开全体现。又问:师意如何?答:象王行处绝狐踪。善昭于言下大悟,拜起而曰: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始应知。在这里省念告诉善昭,佛性蕴含万法,铺天盖地,无处不有。若以此存心,则触类是道,立处皆真,善昭心领神会,妙契祖心。所以当有人问他:见何道理,便尔自肯?他答曰:正是我放舍身命处。从此,嗣法省念,服勤甚久。

后辞别首山省念,游历湘衡间,长沙太守张茂宗以四大名刹请善昭择而居之,善昭笑而一宿遁去。又北抵襄沔,止白马山。郡守刘昌言闻之造谒,以见晚为叹,礼请善昭住法洞山、谷隐等。善昭说:我长行粥饭僧,传佛心宗非细职也(《佛祖历代通载》卷18)。前后八请,坚卧不起。

淳化四年(993),首山省念入寂。西河(故治在今山西汾阳县)道俗千余人,慕师法雨,特遣沙门契聪迎请。善昭仍闭门高枕,契聪破门而入,曰:佛法大事,靖退小节。风穴(延沼)惧应谶,忧宗旨坠灭,幸而有先师(省念)。先师已弃世,汝有力荷担如来大法者,今何时而欲安眠哉?(《五灯会元》卷11)沙门契聪的这番话是有缘由的。善昭之禅是得自禅宗南宗怀让一系的嫡传。曾参与裁定《景德传灯录》的宋翰林学士杨亿在叙及这一法统时说:善昭受印于汝州南院省念,念出风穴沼(延沼),沼嗣南院颙,(慧颙),颙嗣兴化奖(存奖),奖嗣临济玄(义玄),玄嗣黄檗运(希运),运嗣百丈海(怀海),海出马祖(道一),祖出南岳让(怀让),让为曹溪(慧能)嫡子。自曹溪至师,凡十一世(《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序》)。可见在善昭肩上负有传佛心要、续佛慧命的重担,况且昔风穴和尚谓首山曰,不幸临济之道,至吾将坠于地矣。观此一众,虽敏者多,见性者少。吾虽望子之久,犹恐耽着此经,不能放舍(《重刊汾阳和尚语录疏》)。在风穴延沼时,已有忧道之叹,那么至省念寂后,这一传灯续命的责任则显得更为重大。所以当西河沙门契聪的劝说正好触及善昭积蓄已久的心思时,师遽起,握聪手曰:非公不闻此语。趋办严,吾行矣!(《五灯会元》卷11)。从此,善昭告别了自出家以来,行云流水,席不暇暖的三十多年游方生活,随契聪来到西河,住持汾州(即今山西汾阳)太平寺太子禅院,即至晏坐一榻,足不越阃者三十年(《禅林僧宝传》卷3)。其开化四方,门庭峻捷,玄机莫凑。所印可者,皆为道器,德誉洋洋,声名远播。天下道俗仰其风范,不敢直呼其名,而尊称以汾阳。时护国将军节度使驸马都尉李遵勖与善昭为故交,欲请其住潞州(治在今山西长治市)承天寺,遣使三请而不赴,使者受罚,复至曰:必欲得师俱往,不然有死而已。禅师笑曰:老病业已不出院,借往当先后之,何必俱耶?使曰:师诺,则先后唯所择。师令馔设,且?装曰:吾先行矣!停箸而化(《佛祖历代通载》卷18)。世寿78,僧腊65。谥号无德禅师。有《汾阳无德禅师语录》、《汾阳禅师语录》、《汾阳昭禅师语要》等传世。嗣法弟子石霜楚圆门下慧南、方会分别开创了黄龙、杨岐两派,完成了中国禅宗五家七宗的格局。

善昭住持汾阳太子院后,摄伽梨而登席,挥犀柄以谈空(《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序》)。广说宗要,大弘禅法,融会先前行脚参悟各家之宗风,以三诀、三句、三玄、三要、四转语、四喝、四宾主、五位、六相、十八问、诘问百则等大展机用,接化学人,形成独具特色的禅法,门徒云集,名震一时。

据《五灯会元》卷11载:善昭住院后,上堂即谓众曰:汾阳门下有西河师子,当门踞坐。但有来者,即便咬杀。有何方便,入得汾阳门,见得汾阳人?若见汾阳人者,堪与祖佛为师。不见汾阳人,尽是立地死汉。如今还有人入得么?快须人取,免得辜负平生。开门见山,大阐一音。禅宗作为心性之学,力倡以心传心,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悟境,确是不可言说,开口即错,说似一物即不中。从灵山会上的拈花微笑至历代祖师相传,均为内传法印,以契证心。所以作一个真正的禅宗祖师是很难的。禅宗东土初祖达摩祖师一苇渡江面壁九载,只是为了觅得一个法器。禅宗公案中亦有船子和尚将有佛处莫立脚,无佛处急走过的心法付与夹山后,便一头栽入河里死去。他用自己的死来点燃弟子的生命火炬,抑或说他的死与弟子的活已无有什么区别,师徒生命是紧紧联结在一起的。付法比生命更有价值。在这些大德身上分明能感受到一代宗师息息搏动的似海悲心。参禅路上,名师难求。鉴于此,盛唐时的黄檗禅师就说:大唐国内无禅师。当有人问他,现在到处都有禅宗的宗师,怎么说无禅师呢?黄檗说,不道无禅,只道无师。日后许多宗师在开堂宣法时都要论及一番作为一代宗师的才德及条件。善昭承袭了包括临济义玄在内的许多禅师的这一路数,上堂后,开门见山,将这一问题首当其冲地提出来:夫说法者,须具宗师眼目,须识玄门,要辨缁素邪正。须及时节,观根逗机,应病用药。若不及时节,总唤作非时语(《汾阳无德禅师语录》,以下引文均出此录,不再另注)。一个开示禅众,接引学人的禅师,须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如果邪正不辨,触净难明,其说法接引定同野老讴歌。禅宗史上那么多禅师,芒鞋藜杖,一钵三衣,涉水跋山,行脚参学,就是为着寻得一个法眼圆明的宗师。为此,善昭提出了禅宗史上有名的汾阳十智同真,也就是开示学人、身为师家所应具备的十种智:(1)同一质,即学人与师家应融成一体,且各尽本分;(2)同大事,即师家常置佛法大事于念头,以解答学人的疑惑,而宣讲佛法;(3)总同参,即师家具有将世上有情万物一切皆归依于佛法的力量;(4)同真智,即师家拥有真实智慧,有认识如巨海入毛孔、芥子纳须弥山等思维境界;(5)同遍普,即师家不仅要明了佛法是超越之境界,同时也要了悟佛法亦在日常生活处;(6)同具足,即师家应明了佛性本自人人具有;(7)同得失,即师家要明辨得此失彼,得彼失此的得失成败之关系;(8)同生杀,即师家同学人当有生死与共、心心相印的默契关系;(9)同音吼,师家与学人说法如一,相互砥砺,教学相长,皆为开演佛法;(10)同得入,师家与学人的关系,如同山门倚佛殿,唇齿相依,泯绝一切对待,同识本心,共证般若,悉皆成佛。若具此十智同真,即可使佛法现前,大道坦然,擒纵自在,生杀临机。反之,若不具此十智,则难辨是非、邪正、缁素等,亦难为人天眼目,如鸟折翼、如弓断弦,难以发挥作为师家的作用和能量。

禅宗最忌嚼食喂婴,主张啐啄同时用,也就是孵蛋期到时,须母鸡在外面啄壳,雏鸡在里面嗑壳。参禅悟道同样如此,师家在启悟学人时,也有必要讲究啄啐同时的机用。善昭说:参禅悟道同样如此,师家在启悟学人时,也有必要讲究啐啄同时眼,未有参学分在。没有好的根性,不能作好的宗师,同样没有好的根性,也不能作好的学人。所以,有了十智同真的祖师,没有参禅的大根器,学人一样无法获得禅悟。善昭强调参学者要以精进为务,若不精进,无有是处。故经云,未曾有一法,从懒惰懈怠中得。参学者人丛林行大道,以精进为务,忘身为法,苦身心游历山水,勤参究不避寒暑,所谓坚求至理不辞劳,剪去繁华休作造。百衲衣,云水袄,万事无心离烦恼。善昭在谈到古德勇猛精进,苦求佛法时说:古德已前行脚,闻一个因缘未明,中间直下,饮食无味,睡卧不安,火急决择。其行脚不为游山玩水,看州府奢华,片衣口食,皆为圣心未通。所以驱驰行脚,决择深奥,传唱敷扬。博问先知,亲近高僧。盖为续佛心灯,绍隆祖代,兴崇释种,接引后机。翻开禅宗史,宗师们大多经历了这一番备尝苦辛的漂泊生涯。他们饱尝风尘,云游广参,博学宏识,境界渐宽,忽一日于树下听鸟叫,于林中闻花香,听人念一首诗,听老婆子说一句话,砰然心动,大彻大悟,待桶底透脱后,才明白眉横鼻直,师姑原是女人作。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有了堪作人天眼目的宗师,有了虔诚求法的精进弟子,因缘具备,师徒间则扬眉瞬目,石火电光,随机施教,破迷开悟。善昭融会各派禅风、随宜施教,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禅法,为接引学人设施了种种机法。

汾阳十八问善昭将学人对师家的问话分类为十八种,禅林间称为汾阳十八问。(1)请益问,学人向师家直接请求指导以解胸中疑团的问法;(2)呈解问,学人呈示自己的见解而请求师家评判;(3)察辨问,学人提出难解问题,请师家勘辨以估师家轻重;(4)投机问,将自己的境界照实提出,试问自己所证与师家所证的同别;(5)偏僻问,学人建立偏于一端之见解,急迫地向师家质问,以勘验师家;(6)心行问,也称验主问,学人虽得悟更问师家;(7)探拨问,探查他人见解深浅;(8)不会问,学人由于不了解而提出问题;(9)警担问,学人举问其它不相干之事而愚弄其师;(10)置问,学人直接利用古人问答来请益;(11)故问,学人以经论故事来请益;(12)借事问,学人借故事、比喻或世间一般事情而问宗乘;(13)实问,从事实上来请益;(14)假问,以假设之语气来请益;(15)审问,学人呈露不审之点而请教;(16)征问,学人以诘难态度提出问题;(17)明问,学人已明了一事复举问其它事;(18)默问,学人不以言语表现而依动作进问。

汾阳三句善昭接引学人时所立的三语句。(1)着力句,问如何是学人着力处?师云:嘉州打大像!指参学之人须具备可成就如同嘉州弥勒大石像的大根机。(2)转身句,问如何是学人转身处?师云:陕府灌铁牛!指学人以其机用,固守本分,一片身心铁打成。如同四足立地,牢不可破的陕府铁牛那样坚定。(3)亲切句,问如何是学人亲切处?师云西河弄师子!指学人契悟佛法时,疾速而紧密,犹如狮子扑咬猎物,其势奋迅直截。

汾阳四句善昭为勘验学人所设立的四语句。僧问,如何是接初机句?师云,汝是行脚僧。如何是辨衲僧底句?师云,西方日出卯。如何是正令行底句?师云,千里持来呈旧面。如何是立乾坤底句?师云,北俱卢州,长粳米食者,无贪亦无嗔。(1)接初机句,师家接引初机学者时,不拨弄特殊的机法,而以直截了当的方式接引;(2)验衲僧句,为勘验衲僧悟道的深浅程度,而使用夕阳东出等超越一般常识见解、思量分别的机法;(3)正令行句,正令,指佛法,于禅林中指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宗旨;行,通行无碍之义。指具有大机大用之学人无不具有令佛法传布天下、通行无碍的能力;(4)定乾坤句,指佛光普照之处,无不自然泯除贪嗔痴等烦恼,而令天上天下无一不定。

汾阳三诀善昭为指导学人所设立的三种机法。第一诀,接引无时节,巧语不能诠,云绽青天月。指接物利生不分时节,亦无须思量分别。第二诀,舒光辨贤哲,问答利生心,拔却眼中楔。指用自己直觉的感受和心的体验去辨别世间圣贤,并在问答勘辨中,令学人除去心中的疑惑和执着而趋于佛道。第三诀,西国胡人说,济水过新罗,北地用邠铁。意指犹如达摩说法,一无滞碍;又如济水流入新罗,奔流而下,其势速疾;亦如身处北地,而以邠(陕西邠县)地之铁制刀,自在而方便。善昭以颂表示三诀,认为即使明了佛道的衲僧,亦难以辨别其秘诀,因而有汾阳有三诀,衲僧难辨别的说法。

汾阳五门句善昭所施设比喻五种佛道修行阶段的五语句。(1)入门句,谓初入佛道,犹如独在异乡邂逅知己,不胜喜悦;但学人却不可停滞于此阶段而懈怠修行。(2)门里句,指既然人佛道,应知佛道之修行,非向外求,应如臣下见天子之圣容,专注而无二心。(3)当门句,此一阶段,论力量,应坐断千差之路;论德行,应使万人蒙恩。(4)出门句,此阶段之人,已证得佛道,如望江山,应有下化众生之志,以教化众生。(5)门外句,指此一阶段,开始教化众生,应以无为无作,度化众生,犹如野老在郊外,叩牛角讴歌而不觉有他。

善昭创设了以上诸多的机法,只是为学人提供了参禅的方法,而禅境却是无法传授的。所以当学人问如何是向上一路,善昭答曰:千圣不传。又问:如何是祖师意?善昭答曰:青绢扇子足风凉,千年无影树,今时勿底靴,有时也答作彻骨彻髓,通天通地。禅林中,请益佛法最多问答的即是祖师西来意一句,在语录中被记录出来的有230余则,但所答皆不同。因为禅的根本法,是超越一切的无生法,所以无碍自在,绝不受语言文字所拘束。宇宙万有,有为无为法,皆存在于西来意之中,佛法遍天遍地,任取一物,无不是西来意。西来意,绝不是固定的概念。因此,古来高僧大德,各自应其境,通其机,而自由自在的拈答,善昭完全继承了这一传统说法。类似此语的,还有僧问如何是佛?答曰:担麻终不贵。

禅机的获得,重在自证自悟,《六祖坛经》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所以学人只须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可即心即佛,妙得禅心。善昭借用六祖之语,一切众生本源佛性,譬如朗月当空,只为浮云遮障,不得显现,所以说:千说万说,不如自见,若得自见分明,当下超凡入圣。告诫学人莫向外作功夫,佛不从他教,只须识得自家活计,莫从人觅,勿妄他求。如《坛经》所说: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

从以上看,除了在具体接引修行的操作规则上善昭有其独创的禅法外,在佛性思想及修行指导原则方面,他还是完全继承了慧能~马祖一系的传统。

在中国禅学史上,善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他对宋代文学的倡导。

中国佛教自唐会昌法难之后,逐渐趋于衰退。然而,禅宗却在这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大趋势下,一枝独秀,至五代宋时达到极盛。禅僧们拈槌竖拂,机锋棒喝,参公案,看话头,为中国佛教史谱写了辉煌的一页。其间临济善昭、云门重显和圆悟克勤倡导并弘扬的宋代文字禅,功不可没。许多论者认为,禅宗作为生命之学,是一种士人宗教。文字禅的出现为宋明以后士人阶层近禅、逃禅开辟了新的途径和广阔前景,亦为宋明以后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规定了新的走向。

文字禅主要是以公案为核心而展开的。所谓公案,中峰和尚在《山房夜话》卷上解释说,公案,乃喻乎公府之案牍也。即原指官府判决是非的案例。禅宗借用它专指前辈祖师的言行范例,并把这些言行范例作为判定是非和衡量迷悟的准则。《碧岩录》说:尝谓祖教之书谓之公案者,约500余则。

善昭特别重视师家对学人的开示,禅林至今仍有汾阳晚参的说法,盖因晚参系由善昭禅师而盛行。善昭认为,禅师的言行是随机利物,学人要通过禅师的言行去各人解悟。因此,禅师以语言文字开示,学人则通过语言文字悟禅。这正是禅僧与义学沙门的区别之处。夫参玄之士,与义学不同,顿开一性之门,直出万路之机。心明则言垂展示,智达则语必投机。了万法于一言,截众流于四海。参禅所要达到的心明和智达,就是在言语投机的问答中体现的。所以,从说似一物即不中转向了万法于一言,这正标示了禅风的一大转变。参禅变为参玄,对禅境的直觉体验转为对玄言妙语的追求。言之玄也,言不可及旨妙也。妙旨仍赖玄言的传达。所以当学人问善昭:如何是和尚家风?师云:三玄开正道,一句破邪宗。以至善昭在颂临济心法三玄三要事难分后,学人以汾阳难分,谁敢更分,遂将临济苦心,尘封高阁,无有提起。正是在这种追求言玄的思想指导下,善昭作了《公案代别百则》。他力图对公案作修正性解释,以妙说玄言来统一公案中的答语。代别、颂古、拈古和评唱是文字禅的四大形式。代别,是对公案或他人禅语的短评和解释。善昭公案代别共有100则,以书面语代替口语,尽量透出一股书卷气,在文字的推敲中解悟禅理。昭示了一代禅风的启动。

颂古,是以韵文体对公案作赞誉性的解释,它是宋代文字禅的又一种新形式。本意即在讽咏吟颂之间体会揣摩古德的禅意和悟境。颂古的出现和发展演变,使禅宗走上了追求以华丽辞藻,来表达禅境的道路。颂古之作兴于善昭,这是他对宋代禅宗发展所作出的最大贡献。善昭之后,颂古盛行于宋代以降的丛林,为广大禅僧所喜爱,风靡整个禅界。随着颂古之作数量的增多,颂古构成了禅宗典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善昭在《颂古百则》之后的《都颂》中,就其颂古的选材、作用和目的,作了言简意赅的说明:先贤一百则,天下录来传。难知与易会,汾阳颂皎然。空花结空果,非后亦非先。普告诸开士,同明第一玄。善昭颂古所选用的公案是在禅宗丛林中广为流行的古德的言行。公案中蕴含了禅理,通过颂文的形式给予揭示,使参学之士同明第一玄,解悟禅理。善昭颂古规范对以后的禅僧影响很大。宋代着名颂古作者云门僧人雪窦重显的《颂古百则》就是以善昭颂古为例而作。其后,圆悟克勤又以重显《颂古百则》所选公案为框架而编成的宗门第一书《碧岩集》,开创了解释公案和颂古的完备形式,标志着宋代文字禅发展到了顶峰。完成了中国禅风的一大转变。

禅宗本来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因为禅悟是超言绝虑的,它须直觉的感受和心灵的体验。因此,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乃是禅宗最根本的特色。但从禅宗的本质讲,离文字是禅,用文字也是禅。不立文字,乃不执文字;教外别传,也是不着教相的意思。用文字教相同样可以引入禅的境界,同时文字教相也是禅的一个表现形式,这里只有用法的差别,而无根本的不同。禅里面也可以包含着一切经教文字。教禅一致是佛教的本来面目。所以,善昭力主从文字把握禅理的思想,并非离经叛道。可以说,善昭倡导的文字禅所代表的禅风,是对达摩祖师藉教悟宗的回归。

End

一行禅师的一生

◎ 果 祈出生名门 天赋异禀农历十月初八是一行禅师圆寂纪念日。释一行(公元683-727年),俗姓张,巨鹿人氏。本名张遂,唐初将军张公谨的曾孙,郯国公张公瑾曾在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中立下战功,位列凌烟阁二

无业禅师悟道因缘

明 尧汾州(今山西汾阳)无业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商州(陕西商洛)上洛人,欲姓杜。其母李氏怀他之前,有一次做梦,听到空中有个声音问她:寄居得否?她答应了,醒来后不久就怀孕了。无业禅师诞生的那天晚上

龙潭崇信禅师

◎普 济【原文】 澧州龙潭崇信禅师,渚宫人也。其家卖饼。师少而英异,初悟和尚为灵鉴,潜请居天皇寺,人莫之测。师家于寺巷,常日以十饼馈之。天皇受之,每食毕,常留一饼曰:吾惠汝以荫子孙。师一日自念曰:饼是

大颠宝通禅师

◎ 普 济潮州灵山大颠宝通禅师,初参石头。头问:那个是汝心?师曰:见言语者是。头便喝出。经旬日,师却问:前者既不是,除此外何者是心?头曰:除却扬眉瞬目,将心来。师曰:无心可将来。头曰:元来有心,何言无

杭州鸟窠道林禅师

◎ 普 济本郡富阳人也。姓潘氏。母朱氏。梦日光入口。因而有娠。及诞。异香满室。遂名香光。九岁出家。二十一于荆州果愿寺受戒。后诣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学华严经。起信论礼示以真妄颂。俾修禅那。师问曰。初云何观

南岳慧思禅师

◎ 瞿汝稷姓李氏。顶有肉髻。牛行象视。少以慈恕闻于闾里。常梦梵僧劝出俗。乃辞亲入道。及禀具。常习坐。日唯一食。诵法华等经。满千遍。又阅妙胜定经。叹禅那功德。遂发心寻友。时慧闻法师。有徒数百。(闻阅中观

慧南禅师

◎ 肖 来2023年农历三月十一至三月十七,黄龙宗祖庭江西九江修水黄龙禅寺举行黄龙宗初祖慧南禅师圆寂954周年纪念活动,并于5月6日晚在黄龙祖师舍利塔院,供七天七夜不灭常明灯954盏以示纪念,惟愿正法

唐代灵佑禅师

星 星 之 火◎永 寿唐代灵佑禅师,福州长溪人,年十五岁出家,十八岁时前往浙江杭州龙兴寺受具足戒,后着力精研大乘佛法。二十三岁时,他感到浩瀚的经文难以让心灵得到真正的解脱,不由感叹说:诸佛至论,虽则妙

云居善悟禅师《劝安老病僧文》

高庵善悟禅师住持云居山时,曾撰写了一篇劝说各大丛林要安养老、病比丘的文章,流传千古,为世所叹。【原文】如下:《劝安老病僧文》曰:贫道尝阅藏教,谛审佛意,不许比丘坐受无功之食,生懒惰心,起吾我见。每至晨

题秀禅师房---韩 愈

桥夹水松行百步,竹床莞席到僧家。暂拳一手支头卧,还把渔竿下钓沙。 摘自《全唐诗》卷344

大德道光禅师塔铭

◎ 王 维 禅师讳道光,本姓李,绵州巴西人。其先有特有流,若实有蜀,盖子孙为民。大父怀节,隐峨嵋山,行无辙迹。其季父荣,为道士,有文知名。禅师幼孤,在诸儿,其神独不偶。家颇苦乏绝,去诣乡校,见周孔书,

雪窦禅师的师承

雪窦禅学思想的形成有其广学经论、积淀深厚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他云游参拜,求师证道的践行。宋代僧俗交往广泛,雪窦禅师交游禅门内外,以下就师承方面加以论述。雪窦禅师嗣法于云门宗智门光祚,而其思想可远溯于青原

宋代高僧圆通居讷禅师

庐山圆通寺居讷禅师,宋代著名高僧。梓州(今四川三台)人,俗姓蹇。相貌英俊,读书过目成诵。居讷禅师十一岁出家,十七岁时因背诵《法华经》得度出家,受戒后开始登坛讲经,因辩才无碍,深得信徒的欢迎,连当时的耆

苏东坡与道潜禅师

苏东坡(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四川眉山县)人。苏东坡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的诗词文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歌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于夸张比喻,风

善会禅师悟道因缘

澧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夹山善会禅师,船子德诚禅师之法嗣,俗姓廖,广州人。自幼出家,成年受戒,曾广泛听习经论,对戒定慧三学颇能通达。后住润州(今江苏镇江)鹤林,讲经示众,因听道吾禅师之劝告,前往秀州(

千古楷模唐朝百丈怀海禅师

唐朝百丈怀海禅师承继开创丛林的马祖道一禅师以后,立下一套极有系统的丛林规矩--《百丈清规》,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即是此意。百丈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曾经也遇到许多的困难,因为佛

普化禅师

日里与友闲谈自在,想到普化禅师的自在无着,心生欢喜。普化禅师是盘山宝积的法嗣,马祖道一的法孙。被日本普化禅宗奉为鼻祖。他是一个居无定所的人,没有自己的寺庙。有时候会到临济寺去,等大家都吃完了饭,他才去

大错禅师

◎ 袁 源大错禅师,俗姓钱,名邦芑(qǐ),字开少,丹徒(江苏镇江)人,生于明末清初,为江东大儒,南明隆武年间,官任监察御史。南明桂王永历六年(1652),钱邦芑被授以贵州巡抚,他知难而进,企图挽狂

密云圆悟禅师

◎ 明 尧宁波天童密云圆悟禅师,龙池幻有正传禅师之法嗣,字觉初,宜兴(今江苏境内)人,大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出生。圆悟禅师幼时喜好跏趺坐,俨然若有所思。八岁时,不由师教,即能念佛。从十五岁开

无准师范禅师

◎ 佚 名无准师范禅师(1177-1249),四川剑州梓潼县人,俗姓雍。九岁时投同乡阴平山昭庆院道钦法师出家,聪颖好学,博闻强记。绍熙五年(1194)冬受具足戒。翌年往成都正法寺圆悟克勤禅师法孙先首座

百丈禅师丛林要则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

荷泽神会禅师

荷 泽 神 会 禅 师◎ 明 尧西京荷泽神会禅师,六祖惠能大师之法嗣,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俗姓高。自幼学习五经,后读老庄,深受启发。自从读《后汉书》得知有佛教一事,开始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对仕

阐教禅师塔铭

师讳通理,字达天,家直隶新河。族赵氏,父名士公,尝阅大藏;母白氏,敬事三宝。师生相契之年,投本邑妙音铎师薙染。从祖显如珍公受学。年十一,侍显至檀越家,值众僧诵《法华经》,师随诵之,若宿习然,举众称异,

虎丘绍隆禅师

在金兵入侵、国之将倾的北宋末、南宋初年,处于世局动乱的绍隆禅师,有着坚定的意志,默守初心,追随着圆悟克勤禅师。二十年间,尽得法要,开演出临济宗虎丘派。 访师悟道绍隆禅师生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

愚庵智及禅师诗五首

早出余杭感怀 佛祖宏规有准绳,侯门无事愧频登。苍茫五髻三更月,迢递千岩万壑冰。心迹任教同槁木,姓名何必上传灯。觉天不夜空无际,寂寂行看慧日升。答东皋伯远法师二首东皋尊者隐郊墟,小小屠苏睹史居。切柏代香

云居道齐禅师

◎ 大 德洪州云居山第十一世住持道齐禅师,洪州人也,姓金氏,礼百丈山明照禅师得度遍历禅会,学心未息。,后遇法灯禅师,机缘顿契, 暨法灯住上蓝院,师乃主经藏。 一日,侍立次,法灯谓师曰:藏主! 我有一转

行端禅师

◎ 法 藏元叟行端禅师在藏叟善珍禅师门下顿悟,他顿悟的具体因缘是什么呢? 行端禅师(1254~1341),俗姓何,临海(今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人,元代临济宗大慧派僧人,径山藏叟善珍禅师法嗣,是大慧宗杲

医师与禅师

◎ 吴礼鑫一个医师信奉佛道,崇拜佛祖。有一天,医师决定到一座名寺去寻访真佛大道。当医师走到一座山的山角,他碰到一个中年男子被蛇咬伤,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马上想方设法抢救了那个男子,又继续赶路而行。当医

来果禅师禅七开示录

用功人,以为自己的工夫很好,能可以把得住,坐下来身、心轻安,工夫是清清爽爽的。自己心里以为:好了!我的工夫把得住。在我来说,太苦恼了!梦还没有梦到!对于有功用的人,还可以说是得少为足;但,你要行到得少

唐代高僧道钦禅师

唐代高僧道钦禅师◎宗 智杭州径山道钦禅师是唐代著名禅师,苏州昆山内,俗姓朱。道钦是禅宗四祖旁出法嗣法融门下七世传人。禅师自幼推崇儒家学说,二十八岁时遇到玄素禅师。玄素禅师对他说:我观你的神气温和清纯,

道信付法牛头山法融禅师

道信付法牛头山法融禅师◎ 普 济四祖大医禅师旁出法嗣牛头山法融禅师,润州延陵人也。姓韦氏。年十九,学通经史。寻阅大部般若,晓达真空。忽一日叹曰: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遂隐茅山,投师落

宝峰禅师的境界

宝峰禅师的境界◎黄夏年 《宗鉴法林》是一本介绍禅宗公案境界的书,作者集云堂以某一具体公案为例,然后再对此公案进行解说,之后再附上历代禅师的悟境,以此说明公案的作用。《宗鉴法林》卷三十六曾举金陵高峰寺

盘山宝积禅师

盘山宝积禅师◎ 禅 悦 幽州盘山宝积禅师是唐代高僧。与其他高僧的悟道因缘不同 ,他悟道的因缘很奇特:一次他行走在集市上,见到一个客官买猪肉。他听客人对屠夫说:精底割一斤来!屠夫放下刀,叉手说:长史!

宝彻彦充二禅师

◎ 普 济 蒲州麻谷山宝彻禅师,侍马祖行次,问:如何是大涅槃祖曰:急。师曰:急个甚么?祖曰:看水。师使扇次,僧问:风性常住,无处不周。和尚为甚么却摇扇?师曰:你只知风性常住,且不知无处不周。曰:作

定光禅师

坊间流传的定光禅师与闽西地区的定光佛文化混淆,乃至被上升到定光佛或燃灯佛的地位。但天台山的定光禅师却是历史上真正存在的修行成就者。在浙江天台山有不少关于佛教菩萨、罗汉的传说,但将智者大师以梦境招引至此

月泉同新禅师

◎ 明 尧燕京鞍山月泉同新禅师,燕京报恩林泉从伦禅师之法嗣,俗姓郭,燕都房山人。同新禅师少时为人厚朴,寡言少语,从鞍山坚禅师出家落发,一直以苦役事众。同新禅师白天干各种各样的苦力杂活,晚上则用功读颂经

黄龙法忠禅师

◎ 明 尧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黄龙牧庵法忠禅师,龙门清远佛眼禅师之法嗣,俗姓姚,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法忠禅师少时即出家,十九岁试经得度,一度专习天台教法,已悟一心三观之旨,但是尚未能泯绝能观所观之迹

灵祐禅师开山记

◎ 瞿汝稷灵祐禅师在百丈怀海禅师座下开悟后,在寺院里担任典座(即负责寺院伙食)。一天,司马头陀来到百丈山,告诉百丈禅师:我在湖南找到了一座风水极好的山,名叫大沩,那是一个手下有一千五百名高徒的大善知识

伏虎禅师

◎ 古 德相传,过去燃灯佛为广度众生,延续度生悲愿,曾于宋代降生闽南泉州,俗姓郑,法名自严,道行高洁,每多灵异,后人尊其为定光古佛。某一年,自严法师云游到汀州府武平县,在山上一石洞中诵经修行。有一天,

《彻悟禅师遗集》序

讷堂老人一生苦心为法真诚,诲人不倦。住广通时,著作法语、偈颂、题跋甚富。逮辍参后,一意西驰,从前所作,尽令焚之。乾隆五十四年冬,睿始亲炙座下。次岁解制,同学唤醒师欲旋梓里。临行遗余钞本语录一卷,题曰《

谒真谛寺禅师

谒真谛寺禅师◎ 杜 甫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问法看诗忘,观身向酒慵。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赏析:首联写出真谛寺藏在云雾缭绕得高山峰顶。一来显出寺院的气象恢弘,高崖难近,暗喻

白居易《寄韬光禅师》

汪正球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皈依佛门,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

云谷禅师

广行法师云谷禅师是明代中兴禅宗的大德高僧,也是憨山禅师少年时代学习禅法的最重要的一位导师。我们根据憨山禅师撰写的《云谷先大师传》,给大家简略介绍一下云谷禅师。云谷禅师,法名法会,号云谷。祖籍浙江省嘉善

百丈怀海禅师《坐禅仪》浅释

禅者百丈怀海禅师(720-814)是唐代著名的禅门高僧,佛教清规戒律的创立者。福州长乐人,俗家姓王。初依朝阳西山慧照禅师披剃出家,后从衡山法朗和尚受戒。原在庐江(今安徽庐江)俘搓寺阅藏,听说马祖道一禅

月船禅师

月 船 禅 师◎ 禅 心月船禅师是一位善于绘画的高手,可是他每次作画前,必坚持购买者先行付款。否则决不动笔,对于这种作风,社会人士经常有微词。有一天,一位女士请月船禅师帮她作一幅画,月船禅师问:你能付

读《楞严经》而开悟的几位禅师

读《楞严经》而开悟的几位禅师◎ 觉 禅《楞严经》内容丰富,被誉为小三藏,各个宗派都可以在本经中找到呼应处,如天台引之说止观,禅门援以证顿超,净宗取以归弥陀,中观由此见性空。但在汉传佛教八宗之中,《楞严

聆听虚云禅师开示记

民国三十一年农历十月初六日,余因送宝生老和尚灵龛入塔,特由耒阳金钱山到南岳上封寺,恰巧我们久仰的禅宗大德虚云禅师也因中央请往重庆,顺便道来岳。当时祝圣寺大众曾请他老人家讲开示,我也随众参叩听讲,特提

苏东坡与禅师的唱酬诗

苏东坡与禅师的唱酬诗◎ 彭印川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风华绝代的旷世奇才。苏轼与佛教关系密切。苏轼之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