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温金玉:中国佛教信仰结构解析
2025-03-28 12:44

内容提要: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相比菩萨信仰的普遍流行可以说是其一大特色,由此也建立了中国化的佛教信仰体系。因历史传统与现实因缘的交融,中国佛教拥有了四大名山四大菩萨、五方五佛的信仰体系。这一体系的构成将有助于广大信徒信仰情感的落实,有助于整个教团在信仰上形成一种凝聚力。中国佛教信仰的主题是悲智双运,体现出鲜明的本土化特色,构成为中国民众最为直接参与和对话的信仰活动,满足了普通百姓有求必应的现世需求与社会关怀。

关键词:信仰结构 智慧 慈悲 菩萨行

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来,在经历了初传、冲突、吸收、适应、融汇等漫长的文化整合后,已深深地溶入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并与儒、道思想一起,成为支撑中国传统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一种外来文化传到另外一种文化环境中,往往需要适应原有文化的某些特性以求生存。可以说,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从义理构成、制度管理以及信仰型态均有较大变化,其中菩萨信仰的普遍流行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色,由此也建立了中国化的佛教信仰体系。

一、中国佛教的信仰结构

汉传佛教主要弘传大乘佛教思想。大乘佛教最显着的特点就在于菩萨思想,即反对离群索居,个体解脱,而提倡积极参与社会,救度众生。菩萨道正是基于大乘佛教慈悲喜舍的核心理念与勿忘世上苦人多的社会关怀。

在中国佛教传统信仰观念中有四大名山之说,四大名山即是四大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明清之后,金五台、银峨眉、铜普陀、铁九华的说法一直在民间盛传。五台山文殊菩萨代表大智,峨眉山普贤菩萨代表大行,普陀山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悲,九华山地藏王菩萨代表大愿。四大菩萨在中国民众信仰圈中地位极为崇高,悲智愿行代表了中国佛教的特质,四大菩萨也成为中国人佛教信仰的象征。

对于中国佛教信仰体系,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人曾精辟地提出五方五佛、四大菩萨的格局。他认为,五方五佛是根据密宗教义而设立,以五佛配五方:中央毗卢遮那佛,表法界体性智;东方阿閦佛,表大圆镜智;南方宝生佛,表平等性智;西方阿弥陀佛,表妙观察智;北方不空成就佛或妙声佛,表成所作智。在新的时节因缘下,赵朴初先生从构建中国佛教信仰体系的角度出发,对五方五佛理论作了全新的解释和演绎。他认为,神州大地上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分别有五尊大佛--东方灵山大佛、南方天坛大佛、西方乐山大佛、北方云冈大佛、中央龙门大佛。尽管这五尊佛像的名称与佛经中的五方佛名称不完全一致,但佛佛道齐,事相上的差别,不碍理性上的平等一致。因此,这五尊佛像从理论上说已是五智俱足,从自然法则说是五大协和,从修因证果的关系上说,在因行上有四大名山四大菩萨的信仰,在果德上有五方五佛的崇奉。赵朴老指出,中国佛教界在佛像供奉方面要注意把事相设施上的差别性和理论体系上的完整性结合贯通起来,要注意保持像四大名山四大菩萨、五方五佛这种信仰的体系,让这种信仰体系在广大信徒的心目中形成一种稳定的依托,这有助于信仰情感的落实,有助于整个教团在信仰上形成一种凝聚力。赵朴老号召中国佛教界从信仰体系的高度深入理解五方五佛和四大名山四大菩萨信仰的深刻意义,并保持这种信仰体系的格局。

当前,中国佛教面临着许多任务,其中信仰建设是最为关键的一项工作,这不仅涉及到教团中僧众队伍,也涉及到广大信教群众。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信仰建设是目前僧俗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因为在教团中也存在着树立正信、护守正信的问题,所以赵朴老所提出的从信仰体系的高度深入理解五方五佛和四大名山四大菩萨信仰的深刻意义,并保持这种信仰体系格局的号召,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智慧与慈悲相结合

如果说五方五佛、四大菩萨信仰是中国佛教信仰的外在形式构成,那么悲智双运就是中国佛教信仰的内蕴元素。早期佛教的教义是以三法印为标准的。三法的内容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要求修行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了知诸法皆为因缘所生,以此智慧断除烦恼,求得解脱。三法印所揭橥的就是诸法缘起性空的道理,认识到缘起性空这一实相,就是佛法的般若智慧。大乘佛教认为,仅仅认识到诸法无常、诸法无我是不够的。不但要知道色即是空,还要知道色不异空,烦恼即菩提,才是真正获得了知不二的慧见。大乘佛教是不离色言空的,反对各种离色空、断灭空的说法,并斥之为戏论。楼宇烈先生认为:大乘佛教的主要精神,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并修。所以只有智慧而没有慈悲是容易落入以追求个人解脱为主的自了,这样的解脱偏于出世,是不究竟的。

可以说慈悲精神是佛教教义的核心。《观无量寿经》上称佛心者大慈悲是,即是说佛教以慈悲为本。在原始佛教里,慈与悲本来是有分别的,《大智度论》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慈悲的定义就是拔苦与乐,为人解除痛苦,并给予快乐。慈悲在小乘佛教中,原为五停心观之一,主要是一种对治个人心性弱点的修行方法。到大乘佛教时,更认为慈悲就是佛性。可以说大乘佛教的兴起就是慈悲的生起,在解脱道上,慈悲不仅是修行的法门之一,就大乘佛教而言甚至是首要条件。大乘佛教认为佛陀的本怀并不是教导众生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成为一个独觉的自了汉。而是要悲悯众生,与众生一同获得解脱。因此慈悲利他才是佛教的真实精神。

慈悲思想的兴起直接引发了菩萨信仰的流行,因为菩萨的真实含义就是觉有情,慈悲就是菩萨的本质。菩萨正是观察到一切众生生命当下的苦难,才生起了大慈大悲之心想让众生解脱一切苦难。在众生解脱与菩萨发心这一问题上,是相互成就的共生关系。《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正是众生的苦难成就了菩萨的成道。四大菩萨信仰就是对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

中国佛教的慈悲观主要是在印度大乘佛教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慈悲最终成为中国佛教最主要的道德观念。从现有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佛教所形成的慈悲信念结构,其主要构成即是慈悲心、布施心、福田思想、报恩观念、不杀生和普遍的放生理念。方立天先生指出:随着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发展,佛教越来越强调慈悲与智慧的结合是解脱之道的两大环节,也是大乘菩萨德性的两个方面。慈悲是在践行上要求自我牺牲和无私奉献,智慧是在认识上证悟宇宙、人生的真谛。悲智结合,悲智双运,是为解脱成佛的正道。在中国普通民众那里,佛教的慈悲喜舍与传统文化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报应观念相结合,构成他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福祸观,这样原始佛教的慈悲观在中国也发生了变化。以功德福田思想为指导的慈悲布施行为的兴起,成为自南北朝至明清时期佛教慈善事业的直接起因。

中国佛教信仰体现出鲜明的本土化特色,构成为中国民众最为直接参与和对话的信仰活动。其特点表现为:

1、多样性:在中国佛教信仰中,并没有严格的一神崇拜,在民间更多地是表现出逢庙就烧香,见像就叩头的多样性选择。在信仰谱系上儒释道以及三教九流都可成为信仰崇拜的对象,佛道之神、民间人物都可借来成为佛教的护法神,在许多寺院更有三教殿、奶奶庙等。

2、现世性:四大名山、四大菩萨的确立是明清以来的信仰结晶。尽管在中国佛教史上将这一时期以来的佛教定义为是中国佛教的衰落期,但中国人所接受的某些教义已经深入人心,化为血肉,佛教不再是外来的宗教,而成为中国人自己的信仰。明清时虽然看不到象隋唐那样光辉灿烂的佛教教理气象,但通过对观音的信仰、念佛会、放生会、受戒会、斋僧会等实践活动,使佛教深深地渗透至百姓生活之中,满足了民众有求必应的现世需求与当下关怀,佛教与道教以及民间信仰相协调,同民众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3、功利性:在中国佛教信仰圈内流传着无事不登三宝殿,有事临时抱佛脚的说法,这形象地表达了民众信仰的功利性心态。所以在中国古代社会,多行善事、积功累德成为各阶层人士普遍存在的自觉行为,民众积极投身于诸如抄经、转经、造窟、造像、浴佛、行像、造塔、建寺、供僧、设斋、燃灯、布施等种种佛教功德活动之中。这种功德回向的愿望推而广之,大至四海升平、干戈永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运昌盛、人民安乐,再至皇图巩固千秋岁、帝道遐昌万万年,乃至百姓延年益寿、人丁兴旺、求男得男、求女得女、生活祥和、安居乐业、婚配嫁娶、学业有成等等,这种信仰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也波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4、道德化:在中国民众那里,相信只要遵守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原则,精进修持,广行善事,积累功德,就可以获得福报。加之佛教三世因果轮回的宣扬,将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深感善恶无报的现实焦虑不安,转化为前生后世终有果报的理想承诺,这极大地满足了他们渴望超越现实,把握未来,沟通今生与来世的精神诉求。所以佛教的伦理内涵依然是值得我们今天挖掘的宝贵精神财富。

5、善巧性。中国佛教信仰中常常体现出大乘菩萨不拘小节、济世度人的精神,如观音菩萨化作马郎妇,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的循循善诱,以及为中国百姓家喻户晓的济公活佛的故事,这种巧妙的行为被称为善巧方便。

中国佛教菩萨信仰的兴盛其实也涉及对于整个中国佛教的评价。一般认为,从宋至明清以后,虽然佛教各宗仍在分头活动,但大多是步武前人,在思想禅法上陈陈相因,无有创新,但民间信仰却并未减弱,反而在更深层的信仰心理层面展开,如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就是一个明证。这也就是目前学术界所说的精英佛教与民众佛教的区别。精英佛教确切地说就是义理型佛教,它以探究诸法实相与自我证悟为特征。而民众佛教可以说是功德型佛教,它以功德思想与他力拯救为基础。在中国佛教史上精英佛教占主导地位,其兴衰决定着佛教整体的趋势。民众佛教虽处非主流地位,但它却为中国佛教奠定了雄厚的群众基础,是佛教生命力的基本保证。如果说唐宋以后,义理型佛教无有太大进展,那么从功德型佛教的角度看却是更为深入民心,在宗教修行实践层面更为兴盛。

菩萨行的宗教学意义就在于,将一己之救赎与整个众生的救度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所以,只有利他才能自利,将小我化为大我,这就是菩萨以救度众生为自救的辩证目的,就是佛教事事无常的世界观和慈悲喜舍的人生观的具体实践,这也是人间佛教的理论基础。

End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中国佛教义学概说

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教理研究是佛教信仰的理论基础,是学佛修行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佛陀把学习佛法归纳为闻思修三个步骤,学佛以闻思为开端,通过对佛教教义的深

中国佛教思想选编本说明

楼宇烈无论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现状的需要来说,还是从世界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需要来说,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编选一部实用的又能系统地反映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反映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主要理论,

中国佛教的佛性理论

◎ 赖永海一如上一章所指出的,由于大乘佛教中的佛已被本体化,佛性在印度佛教中,是以一种抽象本体形式出现的,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出现才告结束。而禅宗佛性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印度佛教中那

中国佛教的三大语系

◎ 任继愈中国是世界上佛教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之一,佛教在我国分为三大语系,分别为:汉传佛教(汉语系佛教)、藏传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汉传佛教: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中国佛教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演 觉四十年来,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中国佛教迎来温暖春天,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几乎是一片荒芜中拓荒重建,从恢复振兴走向健康发展,创造了一段光辉的历史。全面深入

王雷泉:中国佛教的围墙困境

我对当前中国大陆佛教的时代特征,有一个基本判断,即正处在蓄势待发的复兴临界点。所谓蓄势待发,是指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和日益融入世界文明体系,在社会转型的变迁过程中,民众对佛教产生爆发性的宗教需求。但是我

陈兵: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陈兵〔摘要〕圆融是中国化佛学思想的重要内容,由中国佛教理论家所创造。圆融思想虽是中国佛教大德禅观中的智能并主要运用于禅观,然其理、境无不本于印度大乘经教。在中国佛教中,圆

陈兵:中国佛教传统文化之反省

佛教在输入中土的漫长历程中,以其智慧甘泉源源不绝地滋润中华大地,逐渐渗透中国文化的深层,在化中国的同时将自身中国化,形成了中国佛教独具的传统。传统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具有不易随时代变迁而改换丧失的惰性

中国佛教鼻祖高僧竺法兰

云雾缭绕,佛教南传第一寺弥陀道场。一千八百多年的东汉,印度高僧来此创建。四围峰峦形如莲花,寺在莲花中心,一朵莲花盛开的古刹禅林。我好奇追印度高僧是谁?她说:迦叶摩腾,竺法兰。高僧一:迦叶摩腾,也作摄摩

原始佛教:中国佛教分为哪几类

原始佛教:原始佛教也就是早期的佛教,佛陀在世时的佛教,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就是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在这一阶段内,佛陀还没有被神话,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佛陀,与同一时期出现在世界各地的伟大思想家一样,只是

杨维中:入法界品的结构与基本内容

《华严经》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汇集过程,因而即便是作为全译的两种汉译本,其结构也是有所不同的。突出表现在,六十卷《华严经》分为七处八会三十四晶,而八十卷《华严经》则分为九会三十九品。世所公认,在几种《华严

李向平:中国佛教的公共交往特征

中国文化走出去,这是一种具有时代要求、中国特色、亚洲特征、国际影响的全球文化意识。它作为一种文化对话与合作的路径,能够为中国社会的和平发展奠定文化精神资源,塑造一个和谐共享的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在中国文

华方田:中国佛教宗派——三论宗

中国佛教宗派三论宗华方田三论宗是最早形成的中国佛教宗派之一,该宗以印度大乘中观学派创始人龙树、提婆的代表作《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主要立宗依据,故名。三论宗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从三论学到三论

华方田:中国佛教宗派——律宗

中国佛教宗派律宗华方田律宗是以研习和修持戒律为主的中国佛教宗派。其实际创始人是唐代高僧道宣。因道宣常住终南山,因而此宗又称南山律宗,或南山宗。又因此宗所依之律为五部律中的《四分律》,故亦称四分律宗。一

魏德东:佛教在美国:说说中国佛教对美国的“渗透”

很多人都担心外国宗教渗透中国。这也是事实,不过,中国宗教也在渗透外国。2008年放春假,休斯敦的朋友约我去看看那里的佛寺和道场。2天的时间,我们参访了德州佛教会的玉佛寺、台湾中台禅寺休斯敦道场、新加坡

吴立民: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

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

周叔迦:中国佛教史 3

第十二节 盛唐的佛教(712-761)天台宗的光大 唐玄宗时代是唐代经济文化最盛的时期,所以玄、肃二宗五十年间称为盛唐。初唐时佛教思想界中是以慈恩宗、贤首宗、禅宗占主流地位。天台宗自创始于北齐慧文,发

俱舍宗--《俱舍论》对中国佛教各宗影响

自古以来,佛教学派繁多,但总不出于大、小二乘之别。就小乘教而言,在印度有二十部派之多,但可归纳为空、有二宗,传到中国,即成为代表"空"的成实,以及代表"有"的俱舍二宗。主张"法体实有,三世恒存"的《俱

赖永海:《中国佛教文化论》绪论

《中国佛教文化论》绪论赖永海文化,作为一种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离开动物界的一把标尺。如果说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脱离动物界,那么,文化的现代化则意味着人类进入了现代化社会。宗教按费尔巴

达摩祖师在中国佛教历史的地位

达摩祖师在中国佛教历史的地位:达摩祖师的著作有《少室六门》。其他《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轮》、《南天竺菩提达摩观论》多为后人所托。达摩祖师与中国的渊源:达摩祖师相传于公元520-526年

黄夏年:“中国佛教与五台山”会议综述

1999年8月28日至30日中国佛教与五台山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佛教圣地五台山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山西和台湾的佛教界和学术界的学者根通法师、杨曾文、陈扬炯、李富华、韩廷杰、张新鹰、方广昌、王邦维、薛克翘

王雷泉:中国佛教走出围墙困境及进入主流社会的路径

中国佛教走出围墙困境及进入主流社会的路径王雷泉一、佛教复兴中的围墙困境当前中国大陆佛教,正处在蓄势待发的复兴临界点。蓄势待发,指中国社会最近三十多年的急剧变革和日益融入世界文明体系,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变

王雷泉:中国佛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我其实是没有什么资格在这里作演讲的,因为我所讲的充其量不过是在世智辩聪的层面上耽误光景,不可能对大家的法身慧命带来什么受用,不过我想从文化这个层面上把我研究佛学的一点心得贡献给大家。所以如果我讲的东西

洪修平:为什么说心性学说是中国佛教思想的主流?

在漫长的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佛学继承了印度佛教心性论的概念、范畴、命题和思想,并加以拓展,将般若性空论与涅槃佛性论融会贯通,形成了带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心性学说,并在中国佛教思想发展的大潮中占据了主流

洪修平:如来禅与中国佛教文化

一、如来禅的提出及其涵义之演变自从禅宗六祖惠能之禅流布天下,凡言禅,皆本曹溪以来,禅似乎成了惠能一家的专用名词。禅理、禅趣、禅味、禅机,以及祖师禅、分灯禅,说的都是以惠能为代表的南宗禅。然而,当我们回

李利安:中国化观音信仰的两重文化结构

中国化观音信仰的两重文化结构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李利安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古代印度的观音信仰终于演变成中国化的观音信仰,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种来自印度但却实现了中国化的观音信仰,我们可以称

温金玉:禅定──护心之道·见性之本

禅定──护心之道见性之本温金玉禅,梵语为禅那,是寂静审虑的意思,也是使心灵安住于定慧均等状况之方法。这一古老传统的生存智慧对现实社会人生是否仍有导引作用,禅之超越性对世俗民众之身心是否仍为强健之道,禅

温金玉:马祖道一丛林建设及其现代意义

马祖道一丛林建设及其现代意义温金玉内容提要:禅居方式的变革来自两个方面的压力,从外部来说,禅僧行无踪迹,动无彰记,随其所止,游化为务,这不仅使僧人弘化难以展开,极大地限定了佛教的教化之功,同时这样的生

温金玉:自力与他力之融合

中国佛教各宗都有各自的判教理论。所谓判教,即教相判释。教相,指如来一代时教之相状;判释,是判断经论的旨趣,解释经论的义理,以裁定世尊一代所说教义的大小浅深。意在方便学人,俾得于一代时教之纲领条目,浅深

温金玉:读体见月大师年谱

读体见月大师年谱温金玉◆ 一六○一年明万历二十九年辛丑一岁三月初三生于云南楚雄府一户许姓人家。取名冲霄,祖籍江南句容。远祖于明洪武时,从军开滇黔,以功世袭指挥使,安家楚雄。父酳昌,排行第二,母吴氏。自

温金玉:杨岐宗理

杨岐宗理温金玉杨岐派,是禅宗临济下面的一个支派,由于此派的开创者方会在袁州杨岐山(今江西省萍乡县)举扬一家宗风,后世便称其为杨岐派。杨岐方会(992-1049),俗姓冷,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少机敏

温金玉:慧远大师与白仁岩

慧远大师与白仁岩温金玉慧远(334416年),东晋名僧,俗姓贾,雁门楼烦人,即今山西省原平市大芳乡茹岳村人,至今村中仍有楼烦寺。依照慧远传记资料记载,慧远一生活动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334年至354年

温金玉:中国社会的剧变与近现代佛教的转型

中国社会的剧变与近现代佛教的转型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温金玉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风雷激荡,鸦片战争打破了清室闭关锁国的美梦,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不仅看到了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更看到其先进的文

温金玉:中国佛教信仰结构解析——以汉传佛教为中心

中国佛教信仰结构解析以汉传佛教为中心温金玉内容提要: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相比菩萨信仰的普遍流行可以说是其一大特色,由此也建立了中国化的佛教信仰体系。因历史传统与现实因缘的交融,中国佛教拥有了四大名山四大

温金玉:云门家风

云门家风温金玉云门宗以云门文偃为宗祖。因文偃住韶州云门山(今广东乳源县北)的光泰禅院举扬一家宗风,后世取其所居山名而命宗。?云门宗的思想可以上溯到石头希迁、青原行思,认为万事万物都体现真如,都有佛性;

温金玉:道安与僧制建设

道安与僧制建设温金玉中华民族文化体系自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初步奠定,并在日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体、以诸学辅佐的多元文化格局,在道德规范、礼俗规制、伦理纲常和心理定势方面,都有一个较为稳定牢固

温金玉:中国佛教信仰结构解析

内容提要: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相比菩萨信仰的普遍流行可以说是其一大特色,由此也建立了中国化的佛教信仰体系。因历史传统与现实因缘的交融,中国佛教拥有了四大名山四大菩萨、五方五佛的信仰体系。这一体系的构成将

温金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制度支撑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制度支撑温金玉提要:真正和谐的社会是一个国家权利与公共权利互动的社会,是实现国家行政管理与公民自我管理的完美统一。所以我们在探讨佛教与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时,不仅要从佛教教义本身来挖掘其

温金玉:莫将少林辜负——关于文化定位的思考

莫将少林辜负关于文化定位的思考温金玉无论褒贬,少林寺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中的一个公众话题;不管成败,释永信与他领导下的僧团已是中国佛教在现代社会求取适应性大军中的马前卒。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少林?这是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