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即是得◎罗 金一位老者在院子里种了一株菊花。第三年的秋天,院子成了菊花园,凡是来参观的人们都忍不住赞叹:好美的花儿呀!日子久了,菊花园的香气传到了山下的村子里面。一天,村子里有个人开口向老者要几株菊
◎ 吴明山道场不在别的地方,就在此时,就在此地,就在此心。在每一刻回到你内在的觉照。我们一直在寻找,想从这个世界上,为这个身心找到一个安身之处。我们去赚取财富,制造许许多多的关系,学习各种知识,不断地
◎ 妙 莲 担水的启示 大家住在灵岩山寺,都是来向老和尚学。那你们就要知道,老和尚今天有这种种的事,都是五、六十年前打下的基础。没有古人的风骨严格,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环境带你们、
遵守戒律即是修行◎ 吕观真我们作为现代人,应该坚持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即使是在宗教领域,追求心灵的解脱也不应例外。因此,在具体的事件上决定应作与不应作,文明理陛的修行人应该自己抉择。具体范围包括交
悟 即 是 佛 法◎ 达 摩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则
济群法师人是什么?相貌吗?地位吗?身份吗?这些都是外在符号,暂时和我们有关而已。真正的内涵不是其他,正是我们当下的心态、性格和人格。这种心态和人格来自生命的积累,同样是贪心,有些人贪吃,有些人贪色,有
念佛即是修行圆瑛法师大凡人之修行与不修行,就在身、口、意三业分别。若身行恶事,口说恶言,意起恶念,即是不修行。而念佛法门,能令众生三业清净,即是修行之法。今试验之:有一众生,闻此念佛法门,深信不疑,愿
善 护彻地从他悟,悠悠与我疏。渠今不是我,我今不是渠。--题记释迦牟尼佛昔日于拘萨罗国游化时,一日在私伽陀村落北边的身恕林中对比丘们开示:过去,有一位表演特技的爬竿技师,他在肩上竖起一根幢竿,对他的徒
净慧家庭,是人在一生中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基础,所谓成家立业。如果不把家庭当作道场,修行人的修行就无法落实。《维摩经》上讲: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诸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空寂故。所以家庭
惜福即是有福人如瑞法师阿弥陀佛,大家好!今天谈谈:惜福即是有福人。蕅益大师在《示养德》中云:作福莫如惜福。这是教导我们,珍惜福报优于造作福业。怎样惜福?广结善缘是作福,惜时惜人是惜福;家财殷厚是有福,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新诠于凌波一、境物质世界我人主观的能认识的作用是识,客观的所认识的对象是境。能认识的作用是识体四分中的见分,所认识之境是识体四分中的相分。种子起现行,有了相分和见分,而后始有宇宙和人
有一句禅语说:忧生于执着,惧生于执着;凡无执着心,亦无所忧惧。1坦山和尚从小就勤奋好学,遍览佛家经典,虽然年纪轻轻,却悟道颇深。一天,坦山带着徒弟一同前去拜访一位佛门大德,那位高僧住在数十里之外的一座
三 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经文]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星云大师译文]惠能大师说
如何由白日梦中醒来一般人平日生活忙碌,心除了随着境团团转之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觉性”何在。回想昨天白天所过的日子和夜晚所做的梦有何差别?都是如梦如幻,无二无别,所以一般人所过的生活无异于白日梦;一个
美国《福布斯》杂志5月16日刊发的文章《对当代中国的十个误解》一文认为,说当代中国人没有信仰,这是一个误解。文章指出,当代中国人没有生存危机,社会和谐依旧还是崇高目标,反个人主义仍然很普遍,新一代中国
世界上有许多种不同的宗教,而这些宗教大多由伟大的导师所创建,并藉由许多信众将各个不同的思想教派传至世界各地。在这种种不同的宗教当中,每一宗教的教徒都相信自己的宗教是清净的,并各自依循传统的教法进行修持
第二章 自己即是如来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宋无门和尚禅家传承的大事就是自我的醒觉,一念觉,众生是佛。觉,表示能清楚地看清自己,接纳自己,笃笃当当的去过自己的人生。醒觉是参悟出
有学僧请示赵州禅师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理如何解释?赵州回答:听我一偈:碍处非墙壁,通处没处空;若人如是解,空色本来同。学僧听偈后仍然不解,赵州禅师又说:佛性堂堂显现,住性有情难见;若悟众生无我,
谈「空即是色」淡思居士著去年七月间,林语堂先生在中副写过一篇「色即是空」,曾经引起不少读者们的反感,如台北的「现代」,台中的「菩提树」,菲律宾的「大中华日报」等,均着文作过批评。林先生是以喜笑怒骂皆文
中阴身即是俗所谓“灵魂”中阴者,即识神也。非识神化为中阴,即俗所谓灵魂者。言中阴七日一死生,七七日必投生等,不可泥执。中阴之死生,乃即彼无明心中,所现之生灭相而言,不可呆作世人之死生相以论也。中阴受生
我们一直在疑惑,一直在担心,他到底能不能救到我?他不是说得很清楚吗?救不到你,他是不成佛的。可你还是担心,你不是谤佛吗?你不是谤佛谤法的人,又是谁呢?说句老实话,没有信心的人都是谤佛谤法的人。你不相信
做事恰恰是检验持戒,可以说持戒就是做事,因为戒是对身语的规范,持戒要专注以后再能断惑,持戒不能直接断惑。有一个比喻,戒像抓贼,定像绑贼,慧像杀贼。持戒可以判断哪些行为是对,可以做,哪些行为是错,不能做
佛教相信轮回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佛教相信,除了已经解脱生死(如小乘的阿罗汉)或已经自主生死(如大乘的圣位菩萨)的圣者之外,一切的众生,都不能不受轮回的限制。所谓轮回,实际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转
惟贤法师答:这个一合相有两种解释:一种就是大地微尘成为一个大世界,这个大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啊,它是由微尘的观点到世界的观点,是个抽象的东西,抽象的东西那是不可以说的;另外一个解释呢,就是说一切法与真如
《无量寿经》说:念佛法门叫“明信佛智”。反之,叫“疑惑佛智”,杂行杂修叫做“疑惑佛智”。佛的智慧是什么呢?佛的智慧就是说:五逆谤法这样的极恶众生,造罪无边,现在大命将终,马上就要堕落地狱,这个时候,他
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的地方,在那里都是一生补处的大菩萨。那么,如何到达如此绝妙的极乐净土呢?《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经中没有具体说明什么是少善根,但经文接下说:若有善男子
狂心即歇当下即是!禅堂里,有这么多的规矩。不是在这个规矩当中百般计较,而是要在这个规矩当中──放下我执!在北传佛教的大乘禅法当中,弊端很多,不是没有;狂禅、狂慧很多,不是没有。有的仗势着「我一句该五教
善士问:我想问一个关于《心经》的问题,《心经》里面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又说那个空不是没有,是妙有。那么我想问一下,那个空啊,因为在两千五百年前的那个时候,可能释迦牟尼佛知道有能量,但是其他人不知道能
许多法则有针对性、有分类,有善类、恶类、圣类、凡类、大类、小类、成败等等说。但在弥陀教法中无类施教是这样一个广大缘起,或者平等觉悟之给予,或者法则之传递,无疑施予一切所接触有情。这个机会都是正机,我们
《入中论》第七次课程总第十三讲之:有为实相即是无为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5月2日晚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有为实相即是无为在整个讨论当中,最后龙树菩萨给出过几句话:“
《入中论》第八次课程总第十六讲之:构建真如影像、反对即是魔说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5月10日晚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构建真如影像、反对即是魔说从最初的闻思一直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