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吴言生:般若空观印禅心——论《心经》对禅思禅诗的影响
2025-03-01 11:30

在佛教的三藏十二部为数近万的经典中,有一卷字数最少、内涵最深、流传最广的经典,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下简称《心经》)。《大般若经》20万颂、640万言的精要,全都浓缩在《心经》短短的260字中。《心经》是佛法的纲领。整个佛法以大乘佛法为主要为中心,大乘佛法以般若类经典为主要为中心,般若类经典又以此经为主要为中心,所以名为《心经》。《心经》自传入中国以来,至今已至少被翻译21次,这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是仅见的。有关《心经》的注疏,历代以来不胜枚举,编入《大藏经》者即有80余种之多。这些注疏除一种所注为罗什大师的译本外,其余均为玄奘译本。故本文所论《心经》,即以奘译本为据(见《大正藏》第8册)。

《心经》般若空观深邃澄明的般若之光,映照着壑智灵动的禅宗智慧。般若思想作为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在佛教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般若真空与涅槃妙有,构成了禅宗思想的两大源头。禅宗汲取《心经》精髓,深化了禅宗思想、禅悟思维,并通过诗歌偈颂的形式,传达对《心经》般若空观的透彻之悟,从而使得流宕着般若慧光的禅宗诗歌,呈现出玲珑透彻、色相俱泯的风致,成为禅林诗苑的妙胜景观。

一、五蕴皆空的禅思诗情

般若,略等于智慧。经文不译为智慧,而仍保留其梵音,称为般若,这是因为智慧只诠解出般若的部分意义,而不能代表般若全部深远意义。般若是离一切妄相的无分别智,也是通达一切法性的无相智。它是超越相对,否定一切差别观,直透万法皆空的智慧。用般若慧眼来观照,五蕴等有为法顿然呈现出空虚的质性。《心经》的根本思想是运用般若进行澄明自在的禅悟观照。观是观照,是以般若直观照见诸法皆空而获得自在解脱。观自在菩萨是以澄明自在的审美襟怀观照宇宙人生实相的大彻大悟者。当他深入般若直观时,能够从烦恼秽浊的此岸,直趋安祥清净的彼岸。

深入般若直观的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这是《心经》的要旨。佛陀出世的本怀,就是要使人认清宇宙人生的真相,解除身心的束缚,明心见性,获得自在。佛教宣称人人皆有佛性,只因无始以来为根本无明所覆蔽,以至于不能彰显。而这覆蔽真如佛性的就是五蕴,即构成我们身心乃至一切有为法的五种要素:色受想行识。其中色是一切物质现象,受、想、行、识是精神现象。因为五蕴是因缘所生法,而凡是因缘所生法,均没有实体,所以是空,能这样观察、体验,就可以度一切苦厄。众生苦难的根源在于把自己看成有实体性,以自我为前提,苦痛遂因之而起。若通达法性无我,则苦海波平,爱河浪息。佛教设立五蕴说的目的,即是为了破除众生的我执。洞悉五蕴皆空,就能高蹈浊世,在尘出尘,获得审美观照的澄明自在。

五蕴皆空的般若观照,深切影响了禅宗思想,使禅宗思想沐浴着空明的意趣。禅宗用般若照见五蕴皆空,从而感受到浮沫般的色蕴虚无,水泡般的受蕴不有,阳焰般的想蕴非实,芭蕉般的行蕴空虚,幻化般的识蕴无依。圆悟禅师认为,父母未生之前,净裸裸赤洒洒,没有纤毫翳蔽。等到投胎既生之后,同样净裸裸赤洒洒,没有纤毫翳蔽。随着年龄的增长,分别取舍之心渐重,人愈来愈深地陷堕在四大五蕴之中,情欲炽盛,清明的自性遂为烦恼浮云遮覆。法眼通彻之人,洞知四大空寂,五蕴本虚,回光返照,即可顿悟成佛(《圆悟录》卷12)。照见五蕴皆空,禅宗对由五蕴和合而成的人身遂不复执着。当生老病死的相逼之时,禅者遂能平静安详地面对死亡。参禅悟道,就是要体证四大五蕴的空性,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坛经?般若品》)。禅者吟云: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证道歌》)

权将沤水类余身,五蕴虚攒假立人。解达蕴空沤不实,方能明见本来真。(《祖堂集》卷9《落浦》)

永嘉指出,一旦觉悟,则法身只是生命的真实,除了原本的心态之外,别无一物可得。当我们回溯到生命的源头,佛性便皎然现前。此时就会发现,障蔽清明自性的阴霾只不过像暂掩日光的浮云而已。由五蕴派生的贪嗔痴毒,也像倏生倏灭的泡沫一样,暂有还无,虚幻不实。洛浦以水上泡沫譬喻五蕴合成的人身,不但深知五蕴合成的人身不实,而且洞察五蕴的本身亦空,从而明明白白地见到超出虚幻蕴沤之外亘古长新的本来面目。临济大声疾呼: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临济录》)赤肉团是五蕴合成的身体,无位真人是本来面目。禅的终极关怀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照见五蕴的空相,破除对五蕴的执着,发现五蕴之中辉腾今古的清明自性,复归于纤尘不染的生命源头。

当五蕴成为障蔽自性的尘埃时,必须用般若照见其空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彻底否定五蕴。如果只看到五蕴的空,则是避俗求真,落入新的执著。当照见其如梦如响、如影如焰、如幻如此的空性,就不会对它生起执著,此时五蕴不再是障蔽自性的尘埃,而是自性的显现,是自性的妙用,故《大般若经》云:五蕴即是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即是五蕴。(卷513)这与烦恼是道场、淫怒痴性即是解脱息息相通,是生死即涅槃式的大乘佛教的究极境界。庞蕴诗云:

易复易,即此五蕴成真智。十方世界一乘同,无相法身岂有二?若舍烦恼觅菩提,不知何方有佛地?(《庞居士语录》卷下)

离烦恼之外并无菩提可求。真智在表面上虽与五蕴相对立,但在本体上,二者是相即、同一的。若如实地观照诸法空相,洞明缘起与无自性,以般若直观照彻贪嗔痴等烦恼,则知烦恼的全体皆是法性,四大五蕴即是真智本身。

行深般若而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够度一切苦厄,解除人生的种种痛苦,而直济涅槃解脱的彼岸。度一切苦厄,就是将人类精神从不自在提升到观自在,获得洒落通达安祥圆满的澄明襟怀。

二、色空相即的禅思诗情

般若空观五蕴皆空旨在破除我执,并进一步破除法执。但破有易沉空,故经文在阐说五蕴皆空义之后,接着阐说色空相即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表达了缘起性空的般若空观。《心经》中最关键的一个字就是空。色指有形质的一切万物,空指事物的空性。万物虽有形相,而究其实际,无非是因缘和合的假相,所以说色不异空。但这个空并不是断灭顽空,而是真空,是色蕴的本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等假相,正依本体而立,是本体的显现,所以叫空不异色。简言之,色虽分明显现而无实体,故云色不异空;虽无实体而分明显现,故云空不异色。世人或执色,或沉空,故经文先以色空不异破其偏见。但不异的说法,仍有相等的含义,观念上仍然有色与空的相对概念存在。因此经文进一步说明色空的绝对等同,指出并不是灭色之后才是空,而是色的本身就是空。一切法的生灭有无,都因无自性毕竟空而得成立。

色空相即的理趣是大乘般若思想的精华。禅宗往往以向上一路的峻峭机锋,来逼拶学人彻骨彻髓地体证空性。从宗教修行的角度看,体证色空相即,有三方面的积极意义。首先,可以消弥无明烦恼,避免由贪著而滋生种种恶念。玄觉指出,修行者洞悉肉质生命的虚幻,认识到色身即是空,就不会执着于我。并且不但我空,诸法也空(《永嘉集》)。其次,可以避免溺于枯木顽空。禅宗只承认水月镜花般的幻有空、真空,而不承认龟毛兔角式的断灭空、顽空。遣有没有,从空背空(《信心铭》),把空变成名相,空不但不空,反而比有更容易使人起执。真空是将与有相对立的、将空也空掉的空。是枯木生花、春意盎然的生命律动,是定云止水中的鸢飞鱼跃。第三,可以悲智双运,弘法利生。空境固然胜妙,但粘滞于空境,则非大乘所为。从了悟之境转过身来,入廛垂手,才是禅者生活的真正价值所在。

表达色空相即的禅诗很多,其中法眼禅诗尤为神韵高古,启人遐思。江南国主李煜,邀法眼同赏牡丹花,法眼即景赋诗:

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艳治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是空?

牡丹盛开之时,姹紫嫣红,艳溢香浓,蜂围成阵,美不胜收。但转瞬之间,就会绿暗红稀,落英缤纷,半作香尘半逐风。明眼人见色明空,深知花开的当体即是空,何待花残叶落,始知芳春已去,好事成空?诗于深情绵婉的唱叹之中,表达了当体即空的感悟。

三、诸法空相的禅思诗情

《心经》为了使人不执着虚幻的现象,首揭五蕴皆空义。但非上根大器者听了之后,容易生起将现象与空性、生死与涅槃对立的倾向,从而厌离世间,沉空滞寂。为避免落入空相,《心经》接着又阐色空相即义,主张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但如不能亲证空性,又会流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表悟,从而圆融成执,是非不辨。为避免此种倾向,《心经》进一步将人引到对诸法空相的体证上。诸法即一切法,空相即空性,指一切法的本性、自性。经文的意旨是使人亲证无色、受、想、行、识的空性,即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心经》举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来说明诸法空相,印顺指出,从菩萨证入空相的角度说,不生不灭指诸法性空,空非先有后无,或本无今有;不垢不净指空性在缠不受污染,离缠也非新净;不增不减指空性不因证而新得,不因不证而丧失。修行者悟入终极的空性,离一切相,所以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为了揭示诸法空相的质性,经文先明分别从六根、十二处、十八界等层次来说明。

《心经》先明十二处空。十二处也是佛教对一切法的分类,是把宇宙间的一切现象,总分为能取所取。能取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取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佛教认为人们之所以能产生种种认识,是因为内有六根,外有六尘。根境和合而起识,根境都是缘生,没有自性,因此也是空。见色闻声等作用,由能取的根与所取的境和合而起,故菩萨行深般若时,照见此十二处空。《心经》在观照十二处空后,再观照十八界空。能取的六根,和所取的六尘,和合而发为六识,总成十八界。由于十八界是众缘合成,求其实性了不可得,故也是毕竟空寂。凡夫皆执十八界为实有之法,遂被十八界所缠缚困惑。《心经》说十八界空,正是为了唤醒众人的痴迷。

在观照十二处、十八界之空性后,《心经》继续观照十二缘起性空: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十二缘起,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流转中的缘起法,其性本空,故经文说无无明、无老死。无明至老死是可以消除的,因此佛又说缘起的还灭门,无明尽、老死尽,是还灭的十二缘起。事物的生灭皆是由于因缘,都是因果现象,所以还灭门中的清净法也是缘起的。缘起性空,从无明尽到老死尽,也是空无自性,所以经文说:无无明尽、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此观四谛空。人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苦。人生是苦,谛实不虚,名苦谛;人生诸苦根源于无明、爱、见等烦恼,名集谛;灭苦即得解脱,是灭谛;欲是灭苦,须依灭苦之道,如八正道、六波罗蜜,是道谛。四圣谛具备二重因果,即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世间因果是以菩谛为果,集谛为因;出世间因果是以灭谛为果,道谛为因。这二重染净因果,从众缘而起,缘起无自性,故菩萨行深般若时,观此四谛毕竟空。

无智亦无得。此观能证智与所证理空。智是能观,得为所观;智为能得,得是所得。所证所得,从空有的角度说,即空性;从生死涅槃的角度说,即涅槃;从有为无为的角度说,即无为。对此智与得,经文都说是无,这是般若的甚深体验。用语言文字说来有能知所知、能得所得的差别,而般若空观能所不立,能证之智与所证之理,也毕竟空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空,属于事;十二缘起、四谛,属于理。十二缘起、四谛是观理,智、得是证果。事象与理性,观行与智证,在般若体验中,均是毕竟空寂。

《心经》通过对五蕴等一切法的否定,使人契入诸法空相。用般若空观观照世界,万物皆是因缘合成,都是心灵的变现。彻证诸法空性,对诸法就不会执著,进入光明灿烂的华严世界,跃入生命的澄明之境。

(1)禅宗对《心经》六不的体证

《心经》用六不来遮显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对此六不,禅宗亦有透彻之悟。慧能指出,一切诸法均无自性,生无生的实性,灭无灭的实性,这便是不生不灭的空性。空性超出有为法,不在生灭中。主张真如心体不生不灭,是禅者的共识。禅宗提持向上一路,甚至连不生不灭也予否定:

毗蓝园里不曾生,双林树下何曾灭。不生不灭见瞿昙,眼中又是重添屑!(《大慧语录》卷6)

诗意谓认为佛陀不生不灭,固然是对佛陀法身的正确认知,但如果执着于不生不灭,便是有了一个不生不灭的观念。而在禅悟之境里,容不得纤毫的意识云翳,纵是不生不灭的观念,仍是眼中著屑。不垢不净也是般若的体性:真性即不垢不净,凡圣无差。(《禅源诸诠集都序》卷2)一钵和尚歌云:

垢即净,净即垢,两边毕竟无前后。亦无垢,亦无净。大千同一真如性。(《景德录》卷30《一钵歌》)

泯灭了净垢对立的观念即是诸法空相,通过佛垢来追求静相不啻南辕北辙。同样,不增不减也是般若的体性: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坛经?顿渐品》)。在六祖看来,只要心地无非、无痴、无乱,即是自性的戒定慧,此时觉悟之心,不增不减,是能摧毁一切烦恼的锐利无比的金刚心。庞蕴诗云:

空中自见清凉月,一光普照婆娑彻。此光湛然无去来,不曾不减无生灭。(《庞居士语录》卷下)

晶莹的自性,如同空中的皎皎明月,清辉照彻婆娑世界。这自性的光芒无去无来,不增不减,超出时空,永恒存在。与《心经》六不遮诠异曲同工,禅宗在体证自性的超越性时,常运用遣除一切二分观念的方法,通过对二分法的否定,使人契入诸法空相的澄明之境。

(2)禅宗对六根、十二处、十八界空性的体证

《心经》在用六不遮显诸法空相之后,对六根、十二处、十八界等全予遣除。禅宗清楚地认识到六根攀援外境所带来的过患,主张于自己六根门头,刮削并当得净洁(《古尊宿语录》卷2)。所谓无眼耳鼻舌身意,就是使六根对境时,不生攀援追逐的意识。只要剔除眼耳见闻的粘著性,纵然声色纷纭,也丝毫影响不了心性的澄明。六根不为境转,就能显发妙用,六根门头昼夜放大光明,照破山河大地(《碧岩录》第90则)。

禅宗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体证,也是基于般若空观。禅宗提醒学人提防六尘染污自性:不得空王真妙诀,动随声色被勾牵,往往总随声色转,回头又昧本来人。因为六尘常趁无明黑暗劫掠众生中的善法,又称为六贼。六尘依六根为媒介,如眼根贪色,耳根贪声等,六根犹如恶奴,引贼入室,自劫家宝(本性中的一切善法)。为了防止六贼劫掠家宝,就必须守护六根,使其面对六尘时勿生贪欲:

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中军主将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五灯会元》卷18《妙普》)

学道好比守卫禁城,在无明的暗夜里尤当清醒。中军主将即是纯洁无染的佛性。只要此心把持得住,心理便没有骚动。用般若直观体证了六尘的空性,六尘就完成了由染到净的转换。六尘不恶,还同正觉(《信心铭》),就可从色声言语中悟入大道,深入声色而不被其所染。声色头上睡眠,虎狼群里安禅。荆棘林内翻身,雪刃丛中游戏。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五灯会元》卷16)。

(3)禅宗对六识空性的体证

六识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对境所产生的六种认知作用,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禅宗运用般若空观,同样注重对六识空性的体证。僧问赵州:初生孩子还具六识也无?赵州说:急水上打球子。僧复问投子赵州意旨如何,投子说:念念不停留。急水上打球,转眼就流过,由意识所衍生的诸法也是如此。投子说念念不停流,谓婴孩六识念念迁流如急水之驶。初生婴孩,虽具六识,眼能见耳能闻,却未曾分别六尘、好恶长短、是非得失。学道之人要像婴孩一样,虽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荣辱功名、逆情顺境都毫不动心,眼见色与盲等,耳闻声与聋,才是真实受用之处。对此投子以念念流转不停来表示,念念正念相续,在无心的状态下,一瞬一瞬都是正念。体证到六根、六尘、六识的空性,遂能透过声色纷纭的感官世界,彻见本来面目,以清明通脱的心灵,对自然物象作即物即真的感悟:

通方衲子果英灵,眼耳无妨信视听。皓月岂离秋水碧,浮云那碍晓峰青?声色里,醉还醒,六国安然本自宁。(《通玄百问》)

对于澄明自在的禅僧来说,见色闻声都不碍其自性的清明。秋水涵碧,映射皓月清辉;晓峰滴翠,静对浮云往来。在声色纷纭之中,仍然保持六根的清净,主人公惺惺不昧,这便是般若空观的三昧。

(4)禅宗对十二因缘、四谛、智得的体证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佛为缘觉乘而说十二因缘,使之从中得到觉悟。禅宗对十二因缘中无明的体认尤为深邃。禅宗认为,无明的生起,是因为众生不敢承当自心是佛,从而堕入烦恼的窟宅。而运用般若空观来审视无明,就会发现有相身中无相身,无明路上无生路(宝志《十二时颂》),只如诸人无明之性,即汝之本觉妙明之性(《续古尊宿语录》卷1)。能否转变无明,在于能否回光返照。一念入迷,就会堕入十二因缘;一念顿悟,无明当下殒灭。

《心经》无苦集灭道是佛对小乘所说的法门。禅宗对苦集灭道的空性亦有透彻的体证。净觉禅师《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云:若解时,苦集本空,识龟毛之不有;无道不实,了兔角之元无。即四谛本空,空无四谛。此空破声闻妄想四谛生灭之见也。而经文中的无智亦无得,则是佛对大乘所说的法门。在般若直观中,能知所知、能得所得毕竟空寂。慧净《心经疏》云:

明与无明无二相,说苦断集为凡愚。人法性空非智得,假设三乘并是无。

以般若空观来看,明与无明体性相同,苦集灭道只是为缘觉所说,佛为小乘说无色受想行识使之领悟人法双空,为中乘说十二因缘使之从缘而悟,为大乘说无智亦无得。其实,连小乘、缘觉、大乘三乘的本身都是空无体性,更何况运用方便权宜为三乘之人所说的法。

四、了无所得的禅思诗情

无所得是般若观照时一切皆空的基础。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缘起、四谛、智、得,其自性均不可得,所以是空相。这里我们在无所得前冠一了字,即表示彻底的空性。在般若空观看来,一切法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众生因无明而执为实有,以有所得心求一切法,从而陷入种种苦恼。般若空观照见五蕴等一切法空,由此远离我法二执而得到解脱。无所得总括五蕴等皆空的理由,是五蕴等一切法皆空的理由:以无所得故,无五蕴,无六根,无六尘,无十八界,无十二因缘。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但是,大乘佛学的精神不仅仅在于去除妄想分别,还要有转身一路,要依据无所得的实相有所作为。所以经文说以无所得故,菩提萨:体证诸法空性了无所得,培植成自在空明的襟怀,才是彻底的觉悟。依据般若空观而得到圆满觉悟,心中就没有障碍,安祥宁静。因此,般若空观是能解脱生死烦恼魔障的大神咒;是能破除众生愚痴无明昏暗的大明咒,能够除去人生的一切痛苦,使人得到实实在在的受用。经文最后的咒语再一次向人们发出热切呼唤:去,去,度过烦恼海,到彼解脱岸!大众到彼岸,速速证菩提!

大乘的般若经典以强调空义为特色。这个空有二方面的含义:理论性的空,指一切物质无固定实体,是无自性空;实践性的空,则是无所得、无执著的态度。般若空观了无所得是观照诸法空相的基础。《心经》说一切皆空,于一切不可得处乃得无上正等正觉。禅宗深谙个中三昧。禅宗主张,真正的觉悟一法不立,一丝不挂,一尘不染。要体证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本来面目,就要将一切放下,无得无证,才能与之相应。无所得成为禅悟思维的一大特色。六祖将无所得看作是最上乘的禅法。禅宗宣称:凡有所得,即有虚妄(《绝观论》),无所得者,即是真解脱(《神会录》)。五祖法演偈云:

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丁宁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修竹引松风。(《五灯会元》卷19《法演》)

田地象征本来面目。它本来就是自己所有,由于逐妄迷真,以致于一度失去。如今重新得到,仍旧是原先的那片田地。禅宗把未能明心见性者喻为不耕种祖父田园的不肖子孙,说他们向外驰求,只能得些浮财,解决不了根本的饥饱。因此,禅宗主张直下识取本来契券。佛性本有,故迷时不失,悟时不得。参禅的目的是明心见性,所明之心是本心,所见之性是本性,是本来面目,离开本来的心、面目,别无另一面目可寻。如果舍此他求,就是骑驴觅驴。既得驴(开悟)之后,以为真有所得,就犯了骑驴不肯下的禅病。庞蕴偈云:

菩提般若名相假,涅槃真如亦是虚。欲得心神真解脱,一切名相本来无。(《庞居士语录》卷下)

将菩提、般若、涅槃、真如等一切名相都予以否定,以体证纤翳不著的空性,即可获致真正的解脱。正因为无所得,禅宗才有去年贫,无卓锥之地;今年贫,卓锥之地也无的洒脱;开悟之时的禅者,才能澄观万象,此时,万象都以其纤翳不著的原真状态在悟者大圆镜般的心灵中腾踔、呈显:春来草自青、双眉本来自横,鼻孔本来自直、但得雪消去,自然春到来、冬到寒食一百五、日出东方月落西、六六三十六、九九八十一,乃至于石头大的大,小的小,长者长法身,短者短法身,都是纤毫毕现的原真状态,是不加粉饰的本来面目。而能够感受、欣赏原真状态、本来面目的,就是观自在,是脱落一切意识云翳、纤尘不著的澄明的悟心。

结语:澄明自在的审美襟怀

《心经》开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全经的总纲,而首句观自在更是纲中之纲,重中之重。《心经》的般若空观由五蕴皆空、色空相即、诸法空相、了无所得四个部分构成。般若思想成为禅宗思想最为重要的源头之一:其一,禅宗运用五蕴皆空的般若空观体证五蕴空性,指出执著五蕴和合而成的人法,是导致人们轮回痛苦的根源,同时又从烦恼即菩提的立场,肯定五蕴的本身即是佛性,关键在于一心的转换。其二,禅宗运用色空相即的般若空观,圆融真空妙有,既避免了执色而引起的痛苦烦恼,又避免了执空而引起的滞于断灭顽空。悟色即空,成大智而远离烦恼;悟空即色,成大慧而不入涅槃。其三,禅宗运用诸法空相的般若空观,体证六根、六尘、六识乃至十二因缘、四圣谛、智得与证果的空性,跃入脱落一切意识云翳的内证之境。其四,禅宗运用了无所得的般若空观,体证到悟了同未悟的禅境,明本心见本性,彻见我与万物的本来面目,并以虚明澄湛、晶莹洒脱的审美情怀,感悟宇宙万物的原真。

般若空观在诸多层面,给禅悟思维以灵性的启迪,使得表达禅思的禅诗,也闪灼着般若的慧光,从而在中国禅林诗苑,形成了独特的景观。21世纪是百川东朝海的世纪,多元文化在异彩纷呈的涌动中呈现着向东方哲学归趋的大势。东方哲学以其般若空观而别具特色。体证澄明自在的般若空观,挹取氤氲其中的佛心禅韵诗情,我们即可诗意地栖居在这个世界上。

End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序

◎ 朱 棣朕惟佛道弘深精蜜,神妙感通,以慈悲利物,以智慧觉人,超万有而独尊,历旷劫而不。先天地而不见其始,后天地而不见其终。观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盖可见矣。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玄微。论不空之

明心见性 成就般若

般若经典,总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是佛典中最大的一部典籍,共六百卷之巨。《般若经》的主题乃成就般若,指引众生依般若打破无明、执著、烦恼,从而超越生死,抵达涅槃彼岸。作为般若系典籍,《坛经》重视般若

明月澡雪印禅心

明月澡雪印禅心--禅诗中明月意象温新瑞月亮,在中国哲学中不仅提供了穷则思变、乐观豁达的人生启迪,而且在中国文人的审美意识中留下倩影。《诗经》云: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陈风月出》)

赞般若波罗蜜偈

◎ 龙 树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如虚空无染,无戏无文字,若能如是观,是即为见佛。若如法观佛,般若及涅槃,是三则一相,其实无有异

《心经》的般若思想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中)

┌诸法无性,缘生有相┐┌万法真如┼真如有不变性├无性真空,缘生幻色││└故万法即真如色即是空 ├体相不离,空色不二│ │空即是色┤├─中道一义,照了分别├幻外无真,故曰真空│ │├真外无幻,故曰幻色│

黄念祖:《心经》讲解_黄念祖讲心经

一、《心经》要义今天给大家讲我们经常念的一本经,也是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我们学习的题目叫做生活中的智慧--《心经导读》。《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下)

纲丙无证果相┌智慧本具非可增节一 自性涅槃┤└非从外来何云得无智亦无得。(表解)┌成所作智┐┌一切智├妙观察智│┌智┼道种智┌┼平等性智├繁至七十余名智得┤└一切种智┘└大圆镜智┘└得于一切法造作成就

黄念祖:心经略说

心经略说黄念祖老居士以一九八七年于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一、心经两种形式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其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

南怀瑾:南怀瑾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怀瑾老师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译文、解读的珍藏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一尘不染证禅心

古德云:尘劳迥脱事非常,什么是尘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成劳。眼睛不管看什么,看好的也好、看坏的也好,看久了以后就会疲劳,为什么?外面的色尘刺激我们的眼睛,就昏

禅心看事业

格局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决定一个人幸福与否,也可以使人洒脱、智慧地看待人生。然而,要真正提升一个人的格局绝非易事。在很多人看来,命运让我们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想尽办法追求,比如通过各种手段坐上某个位子

染禅心

唐代孟浩然有一首《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这首诗作于孟浩然漫游吴越时。佛教在唐代极为盛行,而唐代

玄奘传译般若经典

我们通过两部经典来分析玄奘与般若经典之关系:一、玄奘与《维摩诘经》玄奘在国内研习《维摩诘经》情况在众传记中唯有《续高僧传》有一句简短的记录:年十一诵维摩法华。因为众传均无记载,通常也就不把研习《维摩

大般若经纲要序

◎ 通 门西方圣人所说修多罗,浩汗洋溢,自非摩诃衍上士,具闻持海,不足以受。盖非世间寻常文字,乃出世第一义天也。像法中有龙树大士,以智辩威猛力,直诣大龙宫中,穷所结集法藏,见《华严经》三本,上本之品

禅乃般若之异名

禅乃般若之异名◎ 宗 杲无常迅速,生死事大。众生界中顺生死底事,如麻如粟。拨整了一番,又一番到来。若不把生死两字贴在鼻尖儿上作对治,则直待腊月三十日,手忙脚乱,如落汤螃蟹时,方始知悔则迟也。若要直截,

起心动念为火,般若大智慧为水

仁德法师起心动念为火,般若大智慧为水,水能灭火,火能做饭,能起妙用,水也有水的作用。所以说,对于一位真正明理的菩萨来讲,无论是有心或者无心,各有各的用途。该有心的时候不会用心,就会死在当下;不该用心时

般若智慧

经典上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以般若智慧而圆成佛道。不是靠神通,不是靠功夫,不是靠定力,不是靠神变,更不是靠什么样的道理,是靠般若智慧。什么叫般若智慧呢?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呢?就是既不住有,更不住空,空有

修行必以般若为本

◎ 憨 山 佛祖出世,说般若之法,教人修行,必以般若为本。般若梵语,华言智慧,以此智慧,乃吾人本有之佛性。又云自心,又云自性,此体本来无染,故曰清净。本来不昧,故曰光明。本来广大包容,故曰虚空。本来无

尘世禅心

◎赵立志面对纷繁喧嚣的尘世,我们需要有一颗看清自己、看透生活、摆脱一切尘烦俗扰的禅心。乍听禅字,让人望而生畏,如此玄妙的东西,好似遥不可及,其实禅心并非镜花水月那般不可得,有心的地方就有禅,有禅的心便

《心经》与禅观

◎ 明 影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讲的是佛说的三乘教法亦非实有。三乘教法是为了对治我们对身心世界的执著的,它是治疗妄心大病的良药,我们的心不能反过来去执取它

元音老人:心经抉隐(三)

度一切苦厄。此乃照见五蕴皆空之效果。既然已照破了五蕴,那么还会有什么苦、什么厄呢?度即度脱之义。一切乃指所有也。所谓苦者,就是我们身心的感受、身心的不安。苦有很多种苦,细细讲来有十八种苦。通常讲有八苦

元音老人:心经抉隐(二)

波罗蜜多波罗蜜多是梵语,是音译。波罗译为彼岸,蜜是到,多是上,整个意思是到彼岸之上。这里用了比喻手法,意思是一切众生都纷扰在生死苦海的此岸,生死轮回,苦不堪言。我们要渡过生死苦海,要成大道,就要发心修

元音老人:心经 第二章 诸法皆空 不住相故 无所得故

心经 第二章 诸法皆空 不住相故 无所得故佛在五时说法中,无不是根据众生的根性和机缘应病与药的,所以应缘说法,而无定法。为了使众生不误解佛法,不执着在经文的字句名相上,佛说: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

元音老人:心经抉隐 前言

心经抉隐 前言伏以:实际理地,了无生佛之名;修持门中,方有凡圣之差。心性本净,因执取而烦惑丛生;妄相原空,由觉照而真常绝待。随缘不变,十界之升沉迥异;不变随缘,一心之体用无殊。虽此心此理含生共具,然彻

元音老人:心经抉隐(一)

前言伏以:实际理地,了无生佛之名;修持门中,方有凡圣之差。心性本净,因执取而烦惑丛生;妄相原空,由觉照而真常绝待。随缘不变,十界之升沈迥异;不变随缘,一心之体用无殊。虽此心此理含生共具,然彻悟彻证非觉

元音老人:心经抉隐(四)

接下来,《心经》又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度缘觉的。缘觉是从十二因缘上悟道,这段文是破缘觉所执著的十二因缘法。十二因缘法也属于五蕴总法的范围,五蕴既空,十二因缘法也根本不能

元音老人:心经 第一章 佛的契机契理之教

心经 第一章 佛的契机契理之教佛说法四十九年,说圆说偏,说顿说渐,无非都是随着众生不同的根基、不同的机缘而方便应病与药。众生需要佛法,同样,佛法也离不开众生。就象药是为治病而设的,离开了病,药则无任何

元音老人: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

心经 第三章 《心经》的五重玄义用五重玄义来解释大乘经典,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发明的方法。所谓玄义,并非深奥玄妙不可测,而是将经文所含的幽微玄妙意旨分五个层次挖掘疏解出来,使大家容易明白。后来的解经者皆

元音老人:心经 第四章 译经人

心经 第四章 译经人翻译《心经》的人很多,有七种翻译本子。现在大家读诵的最盛行、最流通的本子是玄奘法师翻译的。文长仅二百六十个字,但意义非常丰富,能赅括三藏十二部经教。玄奘法师精通经、律、论三藏。当时

元音老人:心经抉隐(五)

远离颠倒梦想。这里的远离不是距离之远,而是永远地离开、离弃之义。颠倒者,即相反、倒置,指真假不明、迷真认妄。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以无我为我,以不净为净。倒置事理者,谓之颠倒。此等颠倒,乃依根本无明烦

何等人应学般若

何等人应学般若◎ 能 海 姑以下士、中士、上士、外相,四种说明之。(1)、下士。颂云:为了知苦乐,悉究竟皈依,明黑白业道,趣吉而避险。了知苦乐,谓世间之苦乐,与佛法所谓之苦乐不同。世间以受用满足为乐,

入般若法门

◎ 能 海法门,即最小范围的菩提道次第。分说则般若说二十二年,实则四十九年惟说般若,以一切法无不从般若流出,亦无不还归般若。大般若如与人同高的大像片,由初分以次遞至第八分。渐渐缩小,乃至《心经》如二寸

元音老人:念心经真的很不可思议!

根据我的一些同修的经验,心经可以帮你相当大的忙,你可以三遍心经21遍心咒(揭谛揭谛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反复的求观世音菩萨帮你达成你心中的好的愿望!一般而言,观世音菩萨绝对会闻声救苦,帮你达

要修般若波罗蜜多

要修般若波罗蜜多宣化上人回光返照,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四句是《心经》的精华要理。略释如下:观自在:是教你回光返照,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自己若

庄严般若

◎ 紫 柏原夫无事生事,薄福所致。薄福所从,从于般若不明。故曰愚痴者,招畜生报,畜生则去饿鬼不远,饿鬼去地狱不远,此从高而下也。若从下而高,则由地狱升至饿鬼,由饿鬼升至畜生,由畜生升至贫贱人,由贫贱人

般若显净土之妙净土成般若之行

般若显净土之妙净土成般若之行江味农念佛一法,尤为断念方便之方便。不令他念而念佛,亦是转换一个念头。而念佛更视作观亲切,念佛则是净念,换一个清净念,以治向来染浊之念。并令一心念之,又是以纯一之念,治向来

任杰:心经略释_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释-任杰

心经略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定是何经,故说

任杰: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释-任杰

心经 广释〔古印度〕扎夏萨生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妙吉祥童子及圣观自在菩萨此经当以十义显明释:(一)般若之名(二)因缘(三)入定(四)论议(五)趣入般若(六)般若之相(七)般若之所行境(八)般若之功德

任杰: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 任杰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

一日禅:人人都需要一分禅心

人的生命,只在一个呼吸间。生命短促,我们更应该善待自己,寻找活着的意义。生命不是用来浪费的,也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它是用来愉快地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有一分禅心来解救。红尘凡夫,人人都需要一分

王骧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述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 述义王骧陆居士著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

王骧陆:金刚般若蜜多经白话述义

金刚般若蜜多经白话述义王骧陆居士讲述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外,

王骧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总持分第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

王骧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总持分第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此四句为全经总持,首一句又为四句之总持,言修行成佛,须至大自在为止。自己自在,更度他人至自在者为菩萨,而其妙

王骧陆居士全集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略说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略说兹逢佛天欢喜之节,正回都复国之时,寰宇腾欢,得未曾有。本会同人佥谋有以庆祝胜利,谨请王骧陆居士略说仁王护国般若经旨,以明护国因缘之胜。回忆民国十八年秋,大愚师尊曾传授仁王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