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吴言生:禅诗理事圆融论
2025-02-25 12:21

理事圆融即理事无碍,指理事无碍观、理事无碍法界所彰显的理事圆融互摄而又各住自位,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微妙境界。佛教哲学的理事无碍观以《华严经》为代表,有五重关系:一、相遍。宇宙本体的理,遍布一切事相,犹如海水周遍于波浪全体。同时,一一差别事相,亦周遍于宇宙本体之理,犹如小小波浪的起动也会影响到整个海水之情形。二、相成。无理不成事,无事不成理。由水(理)而成波(事),由波(事)而成水(理)。依理成事,依事成理。三、相夺。事是理的表现,事本身是如幻假有,故事应归属于理,万法乃惟一理体,这是由理以夺事;同时,离事亦无理可谈,在现象的事之外,别无另外的理,故理也应归于事,这是由事以夺理。四、相即。一切诸法,既然有相遍、相成和相夺的关系,则平等的理体即是差别的事相,差别的事相即是平等的理体,犹如水即是波,波即是水。五、相非。一切诸法,虽有相遍、相成、相夺和相即的关系,但并不改其自体之特质,犹如波是波,水是水,不改其本来面目,而各自有其绝对的存在性。但虽是相非,仍有其相遍相即的关系,此境微妙不可思议[1]。理事无碍是华严宗要旨。禅诗表征理事圆融之境,深受华严理事无碍观之影响。禅诗的理事圆融境,为中国诗歌拓展出一个崭新的审美境域。

一、理事无碍观与禅林吟颂

华严初祖杜顺大师(557~640)设法界观[2],分别为真空观、理事无碍观、周遍含容观。真空观使人观色非实色,观空非断空,色空无碍,空有一如,从而摆脱一切情尘欲累,它是理事无碍观的基础。理事无碍观使理熔于事,事融于理,事理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杜顺认为,纵是体证了真空观,能够契悟真空之理,但对事却未能尽了,故开立理事无碍门,使不可分之理能够圆融互摄于一尘,而可分限之事亦能遍布于法界,各种事理均能炳现无碍,双融相即。若仅现于事相,则会起入世恋世之心,而执著于享乐境。若仅现于理体,则易起出世厌世之心,而局囿于喜爱无漏小果之境。理事并观,心无所执,自能悲智双运,成就无住行。明代本嵩大师宗说兼通,以禅解华严,以华严解禅,对理事圆融观题诗吟咏[3],对了解理事圆融境的佛心禅韵颇有裨益。因此,本文先结合本嵩吟颂理事无碍观的诗偈来探讨理事圆融境,兹将十门及颂诗分剖如下。

(1)理遍于事门:能遍之理,其性无差;所遍之事,则有区别。一一事中,理皆全遍。本嵩颂:寂尔本非多,随缘处处和。熔金金作器,动水水为波。染净元无自,圣凡岂有他。东西南北看,那畔不弥陀?玄寂不变的本体为一,而它的灵明鉴照作用,则随缘显现,理遍于事。一金能作众器,一水能为千波。真理随缘显现为看法,事事全彰真理。染净、圣凡俱无自性,皆是真理随事缘而成。法眼通明之时,尘境皆净土,人人尽弥陀。

(2)事遍于理门:理既遍于事,事亦遍于理。事虽有别,但理无差别,因此纵是一粒微尘也周遍法界。本嵩颂:只由金作器,所以器皆金。况事唯心现,尘尘尽是心。性空人易信,法住圣难任。缘彻无缘处,缘缘实甚深。理遍事而金作器,事遍理而器皆金。随缘所成之事,事事尽显理体。三界唯心,更无别法。因缘所生之事法性空,容易为人理解。如果认为事法别有实体(法住),则难以为圣人所许可(圣难任)。觉悟到因缘的分离,即可了知因缘性空,体证缘合缘离的甚深道理。

(3)依理成事门:缘起之事法必依理而成立,事揽理成。本嵩诗:澄澄绝纤尘,能为染净因。圣凡无异路,迷悟有疏亲。不变时时隔,随缘日日新。披毛戴角者,方是个中人。理体杳绝纤尘,却能随缘显现为各种事象。圣人凡夫本性同一,迷者与道疏,悟者与道亲。如果真如没有随缘之用(不变),则事理长相隔碍而不通。真如随缘日新,故能成就种种事法。自古禅者证悟真理,彻见自性后,随缘入世,因大智而弘法利生,披毛戴角,向异类中行。

(4)事能显理门:事虚而理实,故事中之理炳然显现。本嵩颂:从缘缘本虚,虚则道方孤。空谷无音响,实由外叫呼。见闻性自离,知觉寂然逋。暂尔回头看,衣穿露宝珠。诸事从缘而起,因缘无自性,故事法当体即空,契证此理,就会洞知大道孤标独立。空谷本静,只是由于外在的叫呼而形成了音响。真理离绝一切形相,若以见闻觉知趣求,则离之愈来愈远。只要放下见闻觉知妄心,回光返照,就会洞明事法体空,而使真理显露。一似贫子还家,遇长者指示,蓦见破衣之内果有明珠,顿明心性。

(5)以理夺事门:事既因理而成,遂令事相皆尽,而使惟一的真理平等显现。本嵩诗:物际独巍巍,冥真息万机。境闲情淡淡,心止思微微。差路终迂曲,一源绝是非。纤毫情不挂,何处不光辉。不变的理体独露堂堂,不但夺尽事物的边涯际畔,而且夺尽纷纭念虑。情忘虑息时,所观之物境既闲,能缘之情虑亦淡。心逐相转如同行走在迂曲岐路,故当直截根源,是非俱泯。泯绝千差之际,纯真之智显发,处处光明辉耀。

(6)事能隐理门:真理随缘而成诸事法,致使事显而理不现,如诸佛法身流转五道,而成为众生。本嵩颂:物物既缘成,缘成翳本明。但观波浪起,不见水澄清。远境危峰小,平湖野艇横。皎然直下事,不动却须行。真理随缘而成事后,惟显所成之事,而隐没理体。从境说则惟显俗谛而隐真谛,从人说则迷于理而滞于事,犹如风起浪涌,不见澄清水性。远山缥缈,危峰低小,平湖如练,野艇横铺,皆是一心之所变现。物物奔凑目际,皎然明白,故不应滞事而迷理。

(7)真理即事门:谓真理不在事法之外,理之全体皆是事。本嵩颂:明明百草头,历历复何求?求得外边事,绝求道自周。花开小砌畔,云起远峰头。好个安身处,他人未肯休。真理存在于事中,事事(百草头)皆具真理,不可舍此他求。向外寻求则与道转远,歇却外求则与道自亲。真理显现为花开砌畔、云起峰头诸事相,物物具足真理。即事明真,即可安身立命。可偏偏有人不肯直下承当,离却眼前的事相另觅真理,驰逐不休,最终仍然难以寻觅得到。

(8)事法即理门:缘起的事法没有自性,事的全体即是真理。本嵩颂:物物到空处,全空物自闲。丝毫情不尽,如隔万重山。但了波中湿,何烦镜里颜。旷然平坦路,不在白云间。事物性空即彻达真理,洞明真性则诸法自闲。如果生起微细的情识解会,则与道相隔万重山。事法体空而即理,如波中有湿性;事法当体即空,如镜里容颜。已悟事法即真理,何须更劳推问体空?真理如同平坦的大道,明明白白延伸在脚下,并不在白云缭绕的危峦叠嶂间。

(9)真理非事门:真理虽然为事法所依凭,并不是事的本身。真理离绝诸相,真妄不同,因此真理并不是事法。本嵩颂:露柱木头做,时人未敢当。寂然非有地,阒尔杳无方。事绝神何虑,理全境不彰。钓鱼船上客,元是谢三郎。木头虽然被削制成露柱,木头的本性不变,理体并非事相。对个中三昧,时人罕能体证。不变的理体,纤尘不立,寂静纯真,无有方所。洞明事相的虚妄,则烦虑自消。知道真理的大全特性,即可不为幻境所惑。玄沙禅师示众谓我与释迦同参。学人问参见何人,玄沙说:钓鱼船上谢三郎。谢三郎即玄沙。玄沙俗姓谢,少时常随其父棹舟江滨,见月影有省,故禅林亦称玄沙为谢三郎。今日之谢三郎(玄沙)即是昔日钓鱼船上客,非异非一,微妙难测。

(10)事法非理门:事虽托理显现而成,但千差万别,性与理异。本嵩诗:理全事亦全,何处不方圆。纵目极天际,搘颐小槛边。蔽空云叆叆,匝地草芊芊。更欲论玄妙,金刚努起拳。理事俱全,真俗双照,方能处处方圆。搘颐小槛,纵目遥天,但见遍长空浓云密密,尽大地芳草芊芊,森罗万象自在自为地裸裎嬗变。如果不能直下契会,而别求玄妙,即当招致金刚努拳痛击。

在理事无碍观十门中,(1)(2)是相遍关系,(3)(4)是相成关系,(5)(6)是相夺关系,(7)(8)是相即关系,(9)(10)是相非关系。杜顺大师设立理事无碍观,旨在使各种事理均能炳现无碍,双融相即。理事并观,即可心无所执。华严三祖法藏大师(643~712)的理事无碍说则名本体世界为理法界,现象世界为事法界。理界总摄事界,事界反映理界,故为理中事、事中理。华严四祖澄观大师(738~839)在法界观的基础上,创立了四法界之说[4],其中第三即为理事无碍法界(相当于法界三观中的理事无碍观),理即理性、体性,事即事物、诸法。宇宙的差别事相与如如不动的本体界之间有相即相入的关系。理之与事,本体与现象,实相与诸法,空与有,是一而非二,如波即水,水即波,相互交彻,圆融无碍。因为本体(理)无自性,须藉事而显发;而一切万象,皆为真如理体之随缘变现。事无理不成,理无事不显。一方面,世间一切事物与现象都统摄于理,都是理的随缘显现;另一方面,理随缘显现为万事万物。故理即是事,事即是理,理事圆融交涉。理事无碍法界将理事的圆融互摄性进一步予以强调,更注重理事的同一性、平等性、和谐性。

二、禅宗诗歌的理事圆融境

理解了杜顺理事无碍观及澄观理事无碍法界的精髓,再回过头来看早期禅宗对它的体证和咏吟,就会有更为深邃透彻的领悟。

早在禅宗三祖僧璨(?~606)的《信心铭》中,即已烙上华严理事无碍的印痕: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理事一多的圆融,在这里得到了凝练的表述。玄觉大师(665~713)《永嘉集》立事理不二门,谓:穷理在事,了事即理。故明事理不二,即事而真,用祛倒见也。(《五灯会元》卷二《玄觉》)净觉(690~746)在《椤伽师资记》中,也有深得华严精髓的描述:秘密缘起,帝网法界。一即一切,参而不同。所以然者,相无自实,起必依真;真理既融,相亦无碍。

自石头希迁(700~790)开始,禅宗把华严宗的学说作为构造禅法体系的理论基础,作为指导参禅实践的原则。希迁的《参同契》是禅宗全面吸收华严学说的代表作,奠定了此系禅学理论的基础。《参同契》说:

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灵源是明洁的心体,枝派是千差万别的事物,它是由真心所派生。执着于事不见其理是迷惑的表现,抛弃事而只追求契合于理也非悟。事不离理,理不离事。希迁吸收华严事理无碍思想论述理事关系,认为理与事、事与事间的相互关系,无非回互和不回互两种。回互指理与事相互融通的相即关系,或事与事具有相同的理性而存在相互融通的相即关系;不回互指理与事或事与事不坏自相而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依位住),是相非关系。云岩昙晟(782~841)的《宝镜三昧》则倡明暗交参之义。明指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色界;暗指无形无迹无色声香味的本体界,空界。本体界与现象界交参在一起,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宝镜三昧》喻之为:银碗盛雪,明月藏鹭。类之弗齐,混则知处。意为现象界包容在本体界里面,不可分割,但是本体与现象又不相同,前者是正,后者是偏。《参同契》、《宝镜三昧》成为曹洞宗禅诗的理论渊源(详下)。

沩仰宗禅学思想的中心也是理事不二。沩山灵佑(771~853)在回答仰山什么是真佛住处时说: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思尽还源即是华严妄尽还源之旨。思是忘,无思是源。沩山指出,体证到理(无思、源)和事(思、妄)的不二关系,即为真佛境界。理事不二,事由理产生,离不开理;理由事所显现,也离不开事。思与无思、性与相、妄与源等关系,均同于理事不二的关系。沩山还指出:以要言之,则实际理性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直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景德传灯录》卷九)理体不受污染,顿悟之人做世间的任何事都体现着理。理事不二,就是成佛的表现。

法眼宗对事理关系也非常重视。法眼文益(885~958)《宗门十规论》第五题为理事相违,不分清浊,将华严理事关系作为禅门的宗旨:大凡祖佛之宗,具理具事。事依理立,理假事明。理事相资,还同具足。若有事而无理,则滞泥不通;若有理而无事,则污漫无归。欲其不二,贵在圆融。这表明,具理具事既是教门之宗,也是禅门之宗。文益又说:又如《法界观》,具谈理事,断自色空。海性无边,摄在一毫之上。须弥至大,藏归一芥之中。广大无边的理(海性)可以为一事(一毫)所尽收,由于理事融通,所以事物虽然大小殊异,也可相互融摄,大小无碍。这是从理事关系谈诸法大小相即,广狭相容[5]。

禅宗诗歌运用大量鲜明可感的艺术形象,表达澄明而透彻的理性思辩。晋译《华严经》卷十四中形容理事关系曾有水月之喻:譬如净满月,普现一切水。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这则比喻,到了《证道歌》中,提炼为形象精譬的诗句,成为表达华严理事圆融要旨的名言: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华严疏序》卷一谓:虚含万象,皎性空之满月,顿落百川。澄观《演义钞》云:谓若秋空朗月,皎净无瑕,万器百川,不分而遍。性空,即所依法体;满月,即实报智圆;百川,即喻物机,影落便为变化。《出现品》云:譬如净月在虚空,一切水中皆现影。这种以一统万,一月普现一切水。会万归一,一切水月一月摄(《五灯会元》卷二十《守缘》)的华严秘旨,是禅师上堂说法经常提举的话头,成为禅师衡鉴学人见地的标尺。

在禅宗五家七宗中,对理事关系表现出特别关注,并将理事作为该宗门风的,是曹洞宗。曹洞宗的偏正回互、君臣五位远绍华严,近承《参同契》、《宝镜三昧》,经由诗学的转型,使理事圆融境得到了现象的表述。在曹洞宗的正偏五位等禅法体系中,正指本体、平等、绝对、真如等,偏指事相、差别、相对、生灭等。正偏回互,组成五种不同的阶位,是为正偏五位:

正位即属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偏中正者,舍事入理。正中来者,背理就事。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人天眼目》卷三)正相当于理法界,是本体界;偏相当于事法界,属现象界。把两者分开来看,都是孤立的存在,故舍事入理、背理就事都不全面。只有理应众缘(事),众缘应理,达到兼带的认识,才合乎真宗大道。兼带即是理事圆融。由此出发,曹洞宗禅的禅诗象喻系统,由相应的两大意象序列组成,一是本体意象序列,一是事相意象序列:

(1)哲学意象:正组:●体正君主黑暗尊空净佛圣真本体涅槃真如

偏组:○用偏臣宾白明卑色染凡俗俗现象生死生灭

(2)意识意象:正组:静向内心睡眠混沌初夜五更

偏组:动背外物梦醒支离日出天晓

(3)人物意象:正组:本来人主人翁我黑面老婆富贵宰相母父石女头形体

偏组:流浪者客作汉渠白头翁子白衣秀才子子俗女影影像

(4)山水意象:正组:灵源皎月寒岩青山流水岩谷孤峰顶上

偏组:支派轻烟薄雾白云波浪市廛十字街头

(5)其他意象:正组:银碗明月皂衫乌鸡大树江湖途中一

偏组:白雪白鹭白练白雪毫末滴水屋里多曹洞宗的各种五位,都是上述两大意象的不同回互关系。曹洞宗的核心是理事、偏正的兼带回互,其禅诗象喻系统的核心也是理事回互。由这两组意象的兼带回互出发,形成了曹洞宗禅诗触目菩提能所双遣、泯灭相对体用不二、鲜活流转任运随缘的美感特质。曹洞宗禅诗通过相对的两大意象序列的偏正回互,启迪人们扬弃分别意识,将相对的意识逐层脱落,将正偏两大意象序列打成一片,从而顿悟真如佛性,抛弃二元、相对、有限、虚幻、无常的世俗意象,进入一元、绝对、无限、真实、永恒的禅悟之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崭新的禅悟美学情境[6]。

华严与禅的理事圆融境,对宋代理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宋代性理思想得自佛门,尤其是禅宗。据明朱时恩《居士分灯录》,周敦颐曾与东林常林禅师论性及理法界、事法界,至于理事交彻,泠然独会,遂著《太极图说》,语语出自东林口诀。《太极图说》太极(理)与阴阳(气)之关系,全是华严法界的观念。太极的本体是空性,故曰无极,而就其能生阴阳之气而言曰太极。此乃实相(实性、理体、法性、自性)无相(空性)无不相(万法)之理。因此太极与无极本源同一,只不过有体用之异,故曰无极而太极。据熊琬《宋代性理思想之渊源与佛学(禅学)》的描述,《太极图说》中的理事关系是:

理法界太极理道形而上精本无

事法界阴阳气器形而下粗末有本体界,真空不碍妙有;现象界,妙有不碍真空。由此构成了宋代理学的太极宇宙图式。华严与禅的理事圆融境通过对宋明理学的渗透,对中国文化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End

一切佛法圆融无碍

一切的佛法,都是佛陀教给我们对治烦恼、获得快乐的方法,因为众生有不同的根基,所以在层次上有深浅之分,但实际上目标、意趣互不相违,本自圆融。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对我们有这样的教诫:显密本圆融,愚执自他宗,

陈兵: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陈兵〔摘要〕圆融是中国化佛学思想的重要内容,由中国佛教理论家所创造。圆融思想虽是中国佛教大德禅观中的智能并主要运用于禅观,然其理、境无不本于印度大乘经教。在中国佛教中,圆

吴言生:论李商隐诗歌的佛学意趣

一、对无常幻灭感的深切体验原始佛教为了论证人生无常,提出了三个命题: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是为三法印。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各种物质现象、心理活动,都是迁流转变、不遑安住的有为

吴言生:禅诗理事圆融论

理事圆融即理事无碍,指理事无碍观、理事无碍法界所彰显的理事圆融互摄而又各住自位,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微妙境界。佛教哲学的理事无碍观以《华严经》为代表,有五重关系:一、相遍。宇宙本体的理,遍布一切事相,

吴言生:黄龙宗禅诗研究

黄龙宗是由黄龙慧南禅师(1002~1069)创立的、禅宗五家七宗中的一个重要宗派。通过对黄龙宗禅诗的文本研究,我们发现,黄龙宗禅诗呈现出独特的诗禅感悟。其美感特质,主要表现为随缘任运、日用是道、触目菩

吴言生:经典禅诗 前言

经典禅诗前言吴言生禅宗诗歌有数万首之多,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本书的经典禅诗,是在这些禅宗诗歌中精选而成。禅宗诗歌,从创作主体上来看,历来包括禅僧创作的悟禅之作,和文人创作的带有禅味的诗歌两大类。本书

吴言生:禅的修行与受用

僧问百丈大师:如何是奇特事?什么是禅修中的独特体验与受用?百丈大师回答:独坐大雄峰。(《古尊宿语录》卷一)独坐大雄峰这句禅语,蕴含着无穷的意味。其一,大雄峰喻圣境或本体界,以独坐大雄峰喻居于圣位;其二

吴言生:佛教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构造内心世界的宁静和谐社会,从心开始。佛教有一句名言说,只有打坐才能改变世界。在佛教看来,幸福的生活首先来自于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内心的失衡就是迷失。佛教超凡入圣、去染成净的修行过

吴言生:沩仰宗禅诗研究

一、无心是道的诗禅感悟据禅籍记载,香严博通经论,思维敏捷,和师兄沩山一起师事百丈,百丈圆寂后,他随灵佑参禅。灵佑对他说,我知道你是问一答十问十答百的伶俐人,我不问你平日的学解,也不问你在经卷上记得的禅

吴言生:曹洞宗禅诗研究

一、曹洞宗正偏思想的渊源曹洞宗最为显明的思想是理事、偏正的兼带回互。它的思想渊源,可上溯到石头希迁。希迁禅风圆转无碍,时人称为石头路滑。其五言偈颂《参同契》,展开各种思想的会通。参意为参差不齐,指世间

吴言生:禅宗的思想体系

这几天和大家在这古老的柏林禅寺一起度过,我很有些感慨。首先是老法师以身作则,僧宝庄严,使我们感受到了禅的真味。其次,同学们经过这几天生活禅夏令营的锤炼,很多人都差不多快脱胎换骨了,心灵、境界上均有所提

吴言生:禅宗思想体系及其现代意义

禅宗思想体系及其现代意义吴言生教授(2001年7月25日)这几天和各位法师、各位营员在柏林寺一起度过,我很有些感慨。首先是老法师以身作则,整个柏林寺法师们一个个如律如仪,僧宝庄严,使我们感受到了禅的真

吴言生:经典禅诗 第七章 杨岐宗禅诗 二、立处皆真

杨岐宗禅诗二、立处皆真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155172页二、立处皆真立处即真是杨岐宗禅悟的另一主要内涵。它的思想源头可追溯到东晋佛教哲学理论家僧肇。僧肇的《

吴言生:经典禅诗 第八章 三、随缘任运、日用是道

黄龙宗禅诗三、随缘任运、日用是道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185187页三、随缘任运、日用是道随缘任运,日用是道,即是在行住坐卧一切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参禅妙悟,彻见

吴言生:经典禅诗 第六章 法眼宗禅诗 二、一切现成

法眼宗禅诗二、一切现成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133135页二、一切现成文益悟道机缘中,知性的努力臻于极限,山穷水尽之际,蓦地透露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绝好消息

吴言生:经典禅诗 第十章 名僧禅诗欣赏 三、拾得禅诗

拾得也是唐代著名诗僧。年幼时被弃于路旁,为国清寺僧丰干拾归,养于寺中,故名拾得。拾得与寒山友善,常有往来。他的诗歌现存五十余首,风格与寒山诗相近,多隐逸与劝世之作。1.左手握骊珠左手握骊珠,右手执慧剑

吴言生:经典禅诗 第八章 二、黄龙三关

黄龙宗禅诗二、黄龙三关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180185页二、黄龙三关黄龙三关是与惟信见山三阶段同样闻名禅林的公案。黄龙室中常问僧: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

吴言生:经典禅诗 第十章 名僧禅诗欣赏 一、王梵志禅诗

名僧禅诗赏析在本书的以上部分,我们探讨了慧能大师的悟道偈、五家七宗禅诗、禅诗对禅悟境界的表现。这里,再就一历史上脍炙人口的禅诗名篇进行赏析。而这些著名禅诗的作者,本身也是禅宗史上极其著名的人物。一、王

吴言生:经典禅诗 第八章 一、见山三阶段

黄龙宗禅诗一、见山三阶段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175180页黄龙派是临济宗的一个支派,以黄龙慧南(1002~1069)为宗祖。石霜接化手段凌厉辛辣,慧南得其神

吴言生:经典禅诗 第三章 沩仰宗禅诗

沩仰宗禅诗吴言生[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第6773页沩仰宗是五家七宗中最早形成的宗派,它的开创者是灵佑(771~853)及其弟子慧寂(814~890)。灵佑在沩山,慧寂

吴言生:经典颂古 前言

经典颂古前言吴言生禅宗思想体系,由本心论、迷失论、开悟论、境界论四大基石构成。本心论揭示自性的澄明质性,迷失论揭示自性的迷失缘由,开悟论阐明开悟成佛的方法,境界论体证顿悟成佛的境界。禅宗为了表示这个体

吴言生:《华严经》与生活禅

拨尘见佛是本体论意义上对佛性的追寻,它决定了存在论意义上的生命体证--在世出世。华严圆融,消除了一切对立,打通了众生与佛陀、俗界与佛界的隧道,呈显出存在而超越的生命情调。《华严经》常以净莲不染形容澄明

吴言生:《法华经》与禅宗思想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妙法意为佛陀所说的教法微妙无上, 莲华比喻经典的纯洁无瑕。该经产生于公元前后的古印度,后秦鸠摩罗什于公元406年将它译成汉语,共7卷27品,后人增添为7卷28品。另有晋

吴言生:《法华经》与生活禅

《法华经》还深刻影响了禅的日用境。《法华经法师功德品》: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产业等,皆顺正法。云门曾以此勘验自恃甚高、自以为对《法华经》有很深悟解的陈操尚书,问他:经中道,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

吴言生:《起信论》“一心二门”的思维模式

《起信论》显示大乘正义,提出一心二门理论: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大乘起信论》,《大正藏》卷三二,

吴言生:《金刚经》与禅宗思想

与《心经》一样,《金刚经》也是600卷《般若经》的精华。《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称《金刚般若经》、《金刚经》。全1卷,后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8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般若学

吴言生:《心经》与禅宗思想

在佛教的三藏十二部为数近万的经典中,有一卷字数最少、内涵丰厚、流传广远的经典,这就是《心经》。《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卷,唐玄奘译,大正藏第8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玄奘大师译经以《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四)

禅宗的生佛圆融境华严宗的性起缘起、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等理论,与生佛一如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谓无性。 卷52 按照这种理论,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五)

禅宗的理事圆融境理事无碍是华严要旨。禅宗对理事关系的体证,深受《华严经》、华严宗的影响。华严四法界中的理事无碍法界,源于杜顺大师的理事无碍观。1.对理事无碍的体证杜顺设法界三观,分别为真空观、理事无碍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三)

禅宗的时空圆融境《华严经》的禅悟特质是大乘空观、不二法门、离言绝相,在此基础上,华严宗建构起性起缘起、四法界、十玄无碍、六相圆融之说。大乘空观将事物看作没有自性的诸法,由于没有自性,故相即相入,性空缘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二)

二、华严宗的禅悟思维以《华严经》为宗经,对《华严经》进行研究、持受、弘扬,中国佛学史上渐渐地形成了一个新的佛学宗派,这就是华严宗。华严宗在汲取《华严经》禅悟内涵的基础上,对圆融境界予以特别强调,并集中

吴言生:《圆觉经》与生活禅

《圆觉经威德自在章》: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鍠,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悟到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一)

在所有佛教经典中,《华严经》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唐实叉难陀译,大正藏第10册,本书所论主要依据此本。另有东晋佛驮跋陀罗译60卷本,大正藏第9册。 体系雄阔,义海赡博,气势恢弘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六)

禅宗的事事圆融境事事圆融是华严的至境。禅宗受《华严经》、华严宗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的影响,形成了事事圆融境。1.周遍含容观禅境克文《法界三观六颂》前二首分咏色空无碍、理事无碍观,上文已具引。对《法界观门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七)

禅宗的现量直观境现量境是原真的、即时呈显的未经逻辑理性干预的境界,它不依文字,不著世间,不取诸法,不起分别,不染著世事,不分别境界,于诸法智,但应安住,不应称量 卷43 。形成文字者是比量,现量不可言

吴言生:禅宗诗歌境界 序言

禅宗诗歌境界 序言方立天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宗派。禅宗因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它的宗旨是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禅宗是儒道释三家融合的重大思想成果,在思想史、文化史上起过很

吴言生:禅宗诗歌境界 第一章 禅宗诗歌的终极关怀

禅宗诗歌境界 第一章 禅宗诗歌的终极关怀禅宗诗歌是禅宗思想的载体。与禅宗的终极关怀一样,禅宗诗歌的终极关怀也是明心见性。所有的禅诗,其主旨都是明心见性,用诗学的譬喻来说,就是要见到我们每个人的本来面目

吴言生:禅宗诗歌境界 第十章 禅宗诗歌的审美境界

禅宗诗歌境界 第十章 禅宗诗歌的审美境界禅宗诗歌表达了独特的禅悟体验,其审美境界范型是一切现成现量境、能所俱泯直觉境、涵容互摄圆融境、随缘任运日用境。现量境触目菩提,不容拟议;直觉境水月相忘,空明澄澈

吴言生:《楞伽经》与禅宗思想

早期禅宗传授,非常重视《楞伽经》。《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4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收于大正藏第16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本章随文注括号内只标卷数不另注出处者,均出此本。 禅宗东土初

吴言生:《起信论》与禅宗思想

《起信论》全称《大乘起信论》,全1卷,相传为印度马鸣菩萨所造,南朝梁代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32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其主旨是阐明如来藏缘起,从理论、实践两方面归结大乘佛教中心思想,是一部体系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