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五蕴略解之三“想蕴”
2025-01-07 08:42

关于“想蕴”我们先来看一个“杯弓蛇影”的成语故事:从前有个做官的人叫“乐广”。他有位好朋友,一有空就要到他家里来聊天喝酒。有一次,他的朋友在喝酒的时候,忽然发现酒杯里有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酒杯里游动,当时恶心极了,想不喝吧,又盛情难却,出于礼貌,就闭着眼睛喝了下去。可是回到家里就病倒了。

乐广听说他的朋友生了病,就登门探望。只见朋友半坐半躺地倚在床上,脸色蜡黄。乐广就问他的病是怎么得的,朋友支支吾吾不肯说。经过再三追问,朋友才说:“那天在您家喝酒,看见酒杯里有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当时恶心极了,想不喝吧,您又再三劝饮,出于礼貌,就闭着眼睛喝了下去。从此以后,就老觉得肚子里有条小蛇在乱窜,总想呕吐,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去。到现在病了快半个月了。”

乐广心想,酒杯里怎么会有小蛇呢?但他的朋友又分明看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回到家中,他在客厅里踱来踱去,分析原因。他看见墙上挂着一张青漆红纹的雕弓,心里一动:是不是这张雕弓在捣鬼?于是,他斟了一杯酒,放在桌子上,移动了几个位置,终于看见那张雕弓的影子清晰地投映在酒杯中,随着酒液的晃动,真象一条小蛇在游动。

乐广马上用轿子把朋友接到家中。请他仍旧坐在上次的位置上,仍旧用上次的酒杯为他斟了满满一杯酒,问道:“您再看看酒杯中有什么东西?”那个朋友低头一看,立刻惊叫起来:“蛇!蛇!又是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乐广哈哈大笑,指着壁上的雕弓说:“您抬头看看,那是什么?”朋友看看雕弓,再看看杯中的蛇影,恍然大悟,顿时觉得浑身轻松,身心之病也都消除了。

“正想”(正思维)与“妄想”,对于人们来说就是一念之差,同样“觉”与“迷”也是一念之差。人们都忽视了这个“想”的作用,当知: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End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自序品第一之三

自序品第一之三七 三更密授衣法[经文]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星云大师译文]第二天,五祖悄悄地来到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第二之三 无念

般若品第二之三无念[经文]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星云大师译文]善知识!用智慧观照,就能里外光明澄彻,认识自己本来的真心。

三十三观音之三十的一如观音

“一如观音”在三十三观音中位列第三十尊。“应身相”为一如观音的“化身相”是“迦楼罗身”的示现。《普门品》曰: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现之而为说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五蕴略解之三“想蕴”

关于“想蕴”我们先来看一个“杯弓蛇影”的成语故事:从前有个做官的人叫“乐广”。他有位好朋友,一有空就要到他家里来聊天喝酒。有一次,他的朋友在喝酒的时候,忽然发现酒杯里有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酒杯里游动,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三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三《华严经》卷第三十六【题解】此卷包含第四「焰慧地」及第五「难胜地」的全部内容。十、第四地:「焰慧地」关于第四地「焰慧地」的结构。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七的判释:「文亦三分:一、赞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三人我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决疑品第三之三佛经说的“我”,与今人说的“我”,意思大不相同。在佛经中“人我”的“我”,有常不变、能主宰的含义。“人”也不是实体的人,而指人的主观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四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四划之三五阴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二章之一又译五蕴。佛法用五蕴法来描述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一、色蕴。即十八界中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

五蕴略解之五“识蕴”

《楞严经》“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

佛教八大宗派之三论宗

主要依据鸠摩罗什译的《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研究传习而形成的宗派,因为是依据中观派三《论》立的宗,所以叫做三论宗。它的教义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以彻悟中道实相为究竟。二谛的“谛”字是真实的意思,

佛果之三果

梵文称为阿那含果,译为不来果,三果圣人断除欲界所有的烦恼,故在欲界死后,生色界五净居天,永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为不来果。在彼天继续修行,证阿罗汉果。三果圣人断除欲界的贪与瞋;欲界中有瞋,进入色界后就没

佛果之三藐三佛陀

既是佛,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所谓无上正等正觉既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前面所讲的四果圣者,断除烦恼证果,只是自己觉悟;而佛陀不但自己觉悟,而且也能令他人觉悟,不但如此,他的觉行最圆满。自觉佛陀自己觉悟

天台五时之三-方等时

五时的第三方等时,这个时期佛所说的经很多,主要代表是《维摩诘经》,以及包括我们所熟知的《阿弥陀经》、《地藏经》等。方等是约法立名,总指一切大乘佛法,可以说,从《华严》到《涅槃》,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大乘佛

三十三观音之三十二的持莲观音

三十三观音之三十二的持莲观音“持莲观音”在三十三观音中位列第三十二尊。“应身相”为持莲观音的“化身相”是“童男童女身和摩睺罗迦身”的示现。《普门品》中“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

六祖禅法之三句口诀

六祖禅法,有三句口诀,这三句口诀,就是在《六祖坛经》里讲到的:“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无相、无住”,这个“三无”,是六祖禅法的核心。什么叫“无念为宗”?无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