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五蕴中的想蕴和识蕴有何不同?
2025-02-03 10:59

《楞严经》: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幻生,因缘、自然皆是众生妄心计度。

阿难,知妄所起,说妄因缘;若妄元无,说妄因缘,元无所有,何况不知推自然者?是故如来与汝发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

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醋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End

李炳南: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

问: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胡美月)答:在因地讲,他教重信受服从,佛教则重信解觉悟。在果地讲,他教不断生死轮回,佛教独能得到不生不灭。在崇拜讲,他教推重天帝最尊,尝罚由之,佛教则视天帝为凡夫,

李炳南:各教对于人死后去路有何不同看法?

问:各教对于人死后去路有何不同看法?(黄圣吼)答:有谓人死为鬼者,有谓作善成神者,有谓作善生天者,有谓作善成仙者,且谓鬼神天仙等,皆永恒存在。有谓人死再为人,畜死再变畜等。在佛法指此类言说,名曰常见,

五蕴中的互相关系

五蕴中的互相关系五蕴中的色蕴,分为内色与外色,就是根与境(尘)。尘是所知道的境,根是我们的识所依靠来知道外境的。心与境接触的那个心理称为触。触当时能知外境的是识,心、境接触之后,就会连续的生起受、想、

翡翠送子观音与水月观音有何不同?

翡翠观音或玉观音是东方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世界佛家文化起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民间,许多庙宇里都供奉着翡翠观音菩萨或玉观音菩萨,翡翠观音如“神”般的存在着,受到民间大众的景仰和跪拜,一直护佑着人们事事

五蕴中的想蕴和识蕴有何不同?

《楞严经》: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净,非留死生,及诸尘垢乃至虚空,皆因妄想之所生起。斯元本觉妙明真精,妄以发生诸器世间。如演若多迷头认影,妄元无因,于妄想中立因缘性,迷因缘者称为自然,彼虚空性犹实

念佛号和念往生咒有何不同

曾经有一个人,问印光法师,问这个印光法师说,专一执持佛号,和念往生咒有什么不同,印光法师给他回答:“功德是无二无别的,功德是无二无别的,往生咒呢,长一些,弥陀名号比较短,如果说平时课诵的话呢,可以加往

紫虚居士:佛法中的「空」、「智」与「识」有何不同?

佛法中的「空」、「智」与「识」有何不同?空与智是众生未被无明所惑之前的状况,或是修成佛之后再重新获得的(其实已本有,只是失而复现而已),空与智乃众生本体(称为自性)之体与用,二者互为表里,都是不生不灭

净土旨归:出家与在家有何不同?

摘自《律海十门讲记》因为大家现在都是出家的,要珍惜自己的出家身。有些出家人,在寺庙里待了一阵,碰了很多钉子,最后来一个出家在家一样修道,倒不如回家去修好了。有的人回家,家庭里边不要他干事情,也不要工作

林清玄:黑暗和光明的心有何不同

我认识一个朋友,被医师检查出罹患胃癌,只剩下3个月到6个月的寿命。朋友是公家机关的高级主管,事业蒸蒸日上,家庭幸福美满,突然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一时万念俱灰,决定不告诉家人,独立承担生病的痛苦,并利用仅

净土因果:放生问答:请问护生与放生有何不同

问:请问护生与放生有何不同答:「护生」就是爱护众生,在日常生活当中与牠们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和睦相处的根本原因在平等对待,不能平等对待,和睦就谈不上。今天我们这个地球,许多国家、种族、宗教不平等,所以